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医院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临床输血治疗已成为针对血细胞成分丢失病种的常规治疗手段。临床输血科不仅担任贮血、供血、配血等技术实施,还须进行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子交叉配血技术在围术期输血管理中的安全性及应用。方法:利用实验室血型分析系统,对献血员红细胞标本进行ABO血型鉴定、Rh 5种血型抗原D、C、c、E和e检测、直接抗人球试验和不规则抗体筛查,在血型结果准确无误且直接抗人球试验和抗体筛查结果均阴性的前提下,将检测结果上传至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献血者血型信息数据库;利用计算机识别技术为符合条件的围术期患者自动匹配ABO血型和Rh 5种血型抗原一致的血袋,实施电子交叉配血,同时采用血清学抗人球蛋白微柱法配血试验进行平行检测;对围术期输血管理各个环节实施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结果:对符合电子交叉配血条件的5 000例围术期患者实施电子配血,同时采用血清学抗人球蛋白微柱法配血试验进行平行检测,未发现交叉配血不相合病例。2 183单位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被手术室取走并输注,未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结论:对符合条件的围术期患者实施电子配血技术是安全、可靠的,不仅可以缩短血液出库时间,保障输血安全;还可以提高输血工作效率和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临床输血是现代急救及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但是,输血具有风险,输血可能引起多种输血不良反应、疾病传播,甚至危及到患者生命。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科学用血、合理用血,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是临床输血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影响临床输血安全的因素、保障安全用血的对策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研究红细胞T多凝集现象的发现方式,探讨T多凝集患者的T-活化与输血、溶血的关系。通过对1例患儿临床资料调查及血型血清学检测的分析(血型鉴定、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及与不同血清学的反应格局),确认为T多凝集。对诊疗经过追踪了解患儿T-活化与输血、溶血的关系。患儿为肠道感染引起红细胞T多凝集,输入血浆制品导致溶血反应,给予对症治疗,洗涤红细胞输注、手术、床旁血液净化后,患儿病愈出院。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时要考虑多凝集情况的存在;T多凝集发生时多伴有溶血,输血应限制血浆成分输入。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因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临床用血信息化程度还相对滞后,输血申请、交叉配血等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存在较大的人为差错风险,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电子配血的临床应用,优化输血工作流程,减少人工干预,提高临床合理用血率,降低差错事故的发生是医院信息化发展,更是输血信息化的必然之  相似文献   

6.
IgM型抗-M引起交叉配血不合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输血治疗过程中,患者经多次输血产生不规则抗体的现象在临床上时有发生,在盐水介质和凝聚胺试验中,凝集M+红细胞的抗-M为IgM性质的抗体比较少见,笔者发现1例IgM型抗-M引起配血不相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成为各级医院关注的焦点,因为滥用血液及其血液制品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血液途径传染疾病的发生引起医学专家、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特别是全国性的"血荒"再度提醒提供血源的血站机构、交叉配血的输血科室以及一线临床医师,必须学习科学用血的知识。把有限的血液用到最需要的患者身上  相似文献   

8.
输血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血液发放,交叉配血和临床用血等各个医疗过程.我院按照国家对医院输血及医院管理的要求,建立了闭环式临床输血管理系统,形成了用血数据资源共享,保障了临床用血安全,有效避免了临床输血的差错和输血事故的发生,确保了临床输血工作的规范化,实现了临床用血的制度化与合理化.  相似文献   

9.
<正>血液制品是一种特殊医疗用品,输血是治疗某些疾病和抢救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我国多地出现用血紧张,临床用血短缺成为某些地方的常态。作为综合性医院,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保证输血治疗安全,使每次输血治疗尽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将血液效用达到最大化是输血科的责任。2012年8月1日实行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临床输血中,准确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是输血前重要而且很关键的环节,其中与临床关系最重要的是ABO血型系统,其次是Rh系统,患者由于妊娠或多次输注异体血容易产生不规则抗体,造成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这种情况在临床中较为常见[1-2],对于产生了温反应抗体的样本,其血清学检测及配血常常困扰输血工作者,我们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准确及时对恶性肿瘤患者的输血安全治疗。方法:对本院400例输血患者的标本进行聚凝胺交叉配血试验,其中试验组临床诊断恶性肿瘤患者200例,对照组临床诊断非肿瘤患者200例。结果:2组输血患者的标本对聚凝胺交叉配血试验的干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的输血标本对聚凝胺交叉配血试验存在干扰因素,应及时进行处理,以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前 ,临床输血多采用盐水交叉配血法 ,有一定的局限性 ,尤其是新生儿 ,其免疫系统不成熟 ,血清中抗体极弱 ,不能对抗原刺激产生相应反应 ,用盐水交叉配血法不能正确显示抗原抗体反应 ,使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大大减低。鉴此 ,我们对临床用血的 10 0例新生儿进行凝聚胺交叉法配血并与盐水交叉配血法进行比较 ,认为应用凝聚胺交叉配血法更为安全可靠。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0 0例新生儿 ,日龄 4~ 2 6天 ,平均 16.5天。均因各种新生儿疾病需要输血。配血方法与结果 :1盐水交叉配血法 :取试管 2只 ,标主次侧管 ,主侧管加患儿血清 1滴 ,加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用血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心外科手术合理备血、用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7年,在本院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成分血的使用情况以及对影响输血的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血型、BMI、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方式、住院天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的输血情况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血型、BMI、体外循环时间与平均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输血量与性别、年龄有显著相关性(P<0.05),女性患者输注量多于男性患者,60岁以上老人平均输血量大。结论:性别、年龄与平均输血量有显著相关性,我们应掌握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输血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手术合理备血、围手术期合理用血提供理论依据,做到合理有效用血,在节约血液资源的同时,可以缩短住院周期,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浅谈对输血科管理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输血是医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输血工作包括验血、储血、配血、发血、输血、不良反应、疗效评价等系列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输血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挽救了许多病危的患者,但它同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甚至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现代输血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减少非必要输血,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风险,保障受血者的医疗安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近十年来我市临床用血量也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递增,无偿献血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我市从2013年1月起,全面开展临床输血病历考核评价工作,发现临床不合  相似文献   

16.
目前,急症患者除一般常规抢救外,输血治疗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应用越来越广泛。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输血的适应症、基本操作及护理技术,密切配合临床,以确保输血安全,达到抢救与治疗的目的。 输血的选择:在紧急情况下,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失血情况,首先应考虑输血的需要及输何种成分最为合适。①红细胞输注:输注红细胞一般适用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明显降低的患者。一般认为血红蛋白<609八,红细胞压积<30%为输血指征。②全血输注:适用于缺乏V和W因子而出血不止或各种原因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因库存血中60%为血浆,所含凝血因子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在工作中,遇到1例特殊的配血案例,现将该案例基本情况进行记述并将由此产生的对于当前输血工作流程的思考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血,推进输血工作健康发展。1病例资料患者,女,63岁,以急性髓系白血病收住我院血液科。入院后,血红蛋白58g/L,有乏力等贫血症状,临床准备申请输血。输血科在做输血前卡式血型和抗体筛查时发现,该患者为ORhD(-)血  相似文献   

18.
肖素娟  曾钰莲  黄艳  莫金胜  林晓丹 《内科》2014,(2):233-234,237
目的探讨医院临床输血规范化管理和护理安全的质量控制。方法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为依据,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患者临床输血病历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我院3年内输血制品共470例次;输血前已做9项血液检查的患者占95%,100%的患者(家属)签署《输血前治疗同意书》;临床医生记录输血前指征、输注过程不良反应、输血后评价的完整率为97.5%;护士采集配血标本、血液领取和血液输注双方核对率为100%;护理文书记录输注血液名称、剂量、输注始末时间、不良反应的完整率为100%;输血袋统一回收处理并记录达100%;3年中出现以皮疹为主的过敏发应2例,畏寒、发热反应6例,均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未发生输血不安全事件。结论通过临床输血规范化管理和健全输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流程,能有力保障受血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避免医源性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研究预先配血模式在择期手术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将择期手术输血按传统配血和预先配血2种方式进行,分别统计检测周转时间(TAT),分析TAT延长及手术室不满意的原因,以进一步缩短手术用血等候时间,提高手术室对输血科交叉配血TAT的满意度。结果:标准检测阶段是影响TAT的主要因素,压缩该段TAT是很困难的。研究中传统配血模式的满意度是88%,预先配血模式的满意度是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叉配血是输血流程中最难提高的一个TAT节点,输血科可以运用预先配血模式解决该问题,提高TAT,缩短手术用血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分析临床输血患者用血合理性用血合理性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我院内外科中输血患者68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进行用血合理性调查研究及统计分析。结果合计内外科598例输血患者中用血合理541例(78.63%);用血不合理147例(21.37%)。其中内科中输血患者共计421例,用血合理342例(81.24%);用血不合理79例(18.76%);外科中输血患者共计267例,用血合理199例(74.53%);用血不合理68例(25.47%)。结论从内外科输血治疗用血合理性情况整体比来看,内科较好于外科,临床应进一步加强重视外科中输血应用合理性的质量管理,应该不断加强相关人员对输血知识的相关学习,以不断提高临床上输血应用的合理性,进而帮助更多的患者实现数学治疗的最终目的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