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检测并分析RhE抗原及RhE抗原阴性患者输注抗原阳性血液产生抗-E抗体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01-01-2016-09-30我院2 395例输血患者血样进行ABO血型及RhD,RhC,RhE抗原检测,并做不规则抗体筛查检测及鉴定;对RhE阴性输血患者输注的血制品进行RhE抗原检测;对RhE阴性输血后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阳性的患者血样进行抗体鉴定。结果:2 395例输血患者中,RhE抗原阴性率45.1%(1 081/2 395),抗筛阳性率1.3%(31/2 395),其中抗-E抗体占58.1%(18/31)。RhE阴性患者输注RhE阳性血后产生抗-E抗体占1.4%(5/352)。结论:对输血患者进行ABO和RhD匹配的同时,进行RhE抗原匹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Rh血型抗原鉴定,对Rh阴性患者中存在不规则抗体的输血患者选择相合性输注。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检出的RhD阴性输血患者进行D抗原复检、抗体筛查,及对其他Rh血型抗原进行鉴定。结果:在79例RhD阴性的输血患者中抗体筛查阳性的共25例;抗-D抗体3例,抗-E8例,抗-c4例,抗-c、E7例,抗-C1例,抗-e3例,对存在不规则抗体的患者均选择Rh因子相合的血液输注,其中,有7例患者采用O型的ccdEE和CCdee表型红细胞输注。结论:应用抗体筛查及Rh抗原鉴定的结果,选择Rh因子相合的血液输注及对有抗c和抗e抗体的阴性患者在血源困难的情况下选择O型的ccdEE和CCdee表型红细胞输注,保证了特殊血型的用血需求,既可以避免不规则抗体的产生,同时也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人群Rh E抗原分布及受血者抗-E抗体检出率,探讨临床常规检测RhE抗原的必要性。方法:①采用盐水法和凝胶卡法对某医院2015-09—2016-01献血者、2015-01—2015-12受血者进行ABO及Rh(E)血型鉴定;②采用凝胶卡法对2015-01—12受血者进行抗体筛查,并对抗-E阳性者测定抗-E效价;③查阅输血资料,统计RhE(-)受血者输注RhE(+)血的情况,并鉴定输血后的Rh(E)血型。结果:①2 591例献血者和33 826例受血者,Rh(E)阳性率分别为43.69%(1 132/2 591)和42.64%(14 424/33 826);②33 826例受血者,抗体筛查阳性264例(0.78%),其中抗-E为108例占抗体筛查阳性结果的40.91%;抗-E效价主要分布在4~16之间;③接受RhE(+)血的受血者中,RhE(+)468例(48.75%),RhE(-)492例(51.25%)。106例RhE(-)受血者输入RhE(+)血后,50例(47.17%)RhE血型鉴定结果变为双群。结论:为实现RhE同型输血,降低输血抗-E产生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精准输血水平,临床输血检验中除常规鉴定ABO血型和Rh(D)血型,常规鉴定Rh(E)亦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由于孕妇和新生儿之间血型不合而产生的免疫性疾病,是造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常见原因之一,最常见的是由IgG抗-D引起,IgG抗-E次之。本例Rh(D)阴性待产妇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测出血清中存在IgM和IgG性质混合的抗-D抗体、IgG性质抗-E抗体,其中IgG抗-D、抗-E抗体导致新生儿发生Rh系统HDN,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总结武汉地区临床常见不规则抗体所致新生儿溶血的抗体分布特点。方法:对武汉血液中心2006—2016年间所有送检新生儿溶血病的标本中,由不规则抗体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病溶血筛查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4例由不规则抗体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病致病抗体主要来自于Rh和MNS两个血型系统,且Rh系统以抗-D、抗-E比较常见。其他抗体主要还包括抗-M、抗-Mur、抗-Jka、抗-Jkb、抗-Jk3、抗-Fya、抗-Dia、抗-Lea等。Rh血型系统抗体325例(94.48%),其中209例为Rh阴性血孕产妇抗-D抗体、MNS血型系统13例(3.78%)、Kidd血型系统3例(0.87%)、Duffy血型系统1例(0.29%)、Diego血型系统1例(0.29%)、Lewis血型系统1例(0.29%)。结论:武汉地区2006—2016年由不规则抗体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的不规则抗体按照发生频率依次为Rh血型系统、MNS血型系统、Kidd血型系统、Duffy血型系统、Diego血型系统、Lewis血型系统,其中数量最多的是Rh阴性血孕产妇产生的抗-D抗体,且有多次妊娠或输血史产妇占近一半,鉴于有免疫史的孕妇其新生儿溶血呈高发态势,应对Rh阴性血孕产妇应进行产前预防和D阴性孕妇的相容性输注,以避免再次妊娠产生抗体。并对有过多次妊娠或输血史的产妇,加强产前血型单特异性抗体鉴定筛查及表型筛查,尽量使用血型抗原相匹配的供者血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并总结武汉地区临床常见不规则抗体所致新生儿溶血的抗体分布特点。方法:对武汉血液中心2006—2016年间所有送检新生儿溶血病的标本中,由不规则抗体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病溶血筛查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4例由不规则抗体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病致病抗体主要来自于Rh和MNS两个血型系统,且Rh系统以抗-D、抗-E比较常见。其他抗体主要还包括抗-M、抗-Mur、抗-Jka、抗-Jkb、抗-Jk3、抗-Fya、抗-Dia、抗-Lea等。Rh血型系统抗体325例(94.48%),其中209例为Rh阴性血孕产妇抗-D抗体、MNS血型系统13例(3.78%)、Kidd血型系统3例(0.87%)、Duffy血型系统1例(0.29%)、Diego血型系统1例(0.29%)、Lewis血型系统1例(0.29%)。结论:武汉地区2006—2016年由不规则抗体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的不规则抗体按照发生频率依次为Rh血型系统、MNS血型系统、Kidd血型系统、Duffy血型系统、Diego血型系统、Lewis血型系统,其中数量最多的是Rh阴性血孕产妇产生的抗-D抗体,且有多次妊娠或输血史产妇占近一半,鉴于有免疫史的孕妇其新生儿溶血呈高发态势,应对Rh阴性血孕产妇应进行产前预防和D阴性孕妇的相容性输注,以避免再次妊娠产生抗体。并对有过多次妊娠或输血史的产妇,加强产前血型单特异性抗体鉴定筛查及表型筛查,尽量使用血型抗原相匹配的供者血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RhD阴性孕妇的不规则抗体检测情况,为预防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2015年江山市人民医院38例RhD阴性孕妇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产前检查的RhD阳性孕妇30例为对照组,分别作产前不规则抗体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38例RhD阴性孕妇有9例检出有不规则抗体存在,检出率23.7%,其中有妊娠史者阳性率为50.0%(7/14),无妊娠史者阳性率为8.3%(2/24),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0.05)。观察组中特异性抗体主要以IgG为主,其中抗-D抗体5例(55.6%),抗-E抗体2例(22.2%),抗-M抗体2例(22.2%);对照组检出1例有不规则抗体存在,检出率3.3%,为抗-M抗体。观察组中有4例(2例抗-D、2例抗-M)效价16;4例(2例抗-D、2例抗-E)≥16而128;1例(抗-D)≥128。对照组1例16。结论:定期监测RhD阴性孕妇的血型不规则抗体,对抗体阳性且效价较高者进行必要的产前治疗。加强对尚未生育过的Rh阴性年轻女性的血型知识宣教,是预防HDN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不规则抗体(irregular antibody,IA)是指ABO血型系统抗A、抗B以外的其它血型系统抗体,因其抗体的存在与否没有规律可循,故称为不规则抗体[1]。这类抗体主要经输血或妊娠等免疫刺激产生,多为IgG型抗体,也可见IgM型抗体。不规则抗体多为Rh血型系统抗体,除了抗-D以外,抗-E的检出率也较高,其余依次为抗-c、抗-C和抗-e。在一般人群中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为0.3%~2%[2],在多次妊娠或多次输血的人群中,尤其是需要长期输血治疗的患者如地中海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率高达5.2%~23.9%[3,4]。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病(HDN)产前血型抗体效价检测与HDN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453例ABO及Rh血型不合的孕妇做ABO、RhD血型鉴定、抗体筛选、抗体鉴定、抗体效价测定;对135例新生儿检测ABO、RhD血型鉴定、溶血3项试验。结果:产前孕妇IgG抗-A(B)效价64的218例,占51.54%,≥64的205例,占48.46%;Rh血型不合中抗筛阴性18例,产生抗-D 12例,其中2例与ABO合并。建议效价IgG抗-A(B)≥64、IgG抗-D2的服中药治疗,定期监测抗体效价。在135例新生儿中有8例未证实HDN,其余127例确诊为ABO溶血108例,RhD溶血10例,ABO合并RhD溶血2例,RhE、c溶血5例,抗M溶血2例。结论:HDN的临床表现程度与母体内的IgG效价有一定的关系,效价越高,HDN发生率越高。建议临床医生对血型不合的孕妇进行产前血清学检测,以便早期治疗,并对患儿进行溶血病检测,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统计西安地区初筛RhD阴性住院患者Rh表型分布特点及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研究不同表型与抗-D抗体产生的相关性。方法:对633例初筛RhD阴性住院患者样本用Rh血型分型卡进行Rh血清学表型鉴定,用间接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卡法筛选和鉴定不规则抗体。结果:在初筛为RhD阴性的633例样本中,检出ccdee 358例(56.56%)、Ccdee 202例(31.91%)、ccdEe 34例(5.37%)、CCdee 20例(3.16%)、CcdEe 13例(2.05%)、ccdEE 3例(0.47%)、CCdEe 2例(0.32%)、CcdEE 1例(0.16%)、CCdEE 0例;在633例初筛RhD阴性样本中,检出抗-D抗体阳性者44例,各表型抗-D抗体例数及占各自总数的比例为ccdee 29例(8.10%),Ccdee 12例(5.94%),ccdEe 2例(5.88%),CedEe 1例(7.69%)。结论:西安地区RhD阴性住院患者Rh血清学表型以ccdee为主,初筛RhD阴性个体抗-D抗体的产生与是否含有C或E抗原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2例母婴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进行血清学分析。方法:采用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放散试验检测ABO以外的抗体,采用谱细胞与患儿血清和母亲血清进行间接抗球蛋白试验鉴定抗体。结果:12例新生儿RhHDN中检出抗-D 7例,抗-E 3例,抗-c 1例,抗-E,c 1例,其中3例溶血病患儿为Rh阳性孕妇所生产。结论:应推广产前孕期夫妇Rh血型鉴定分型(包括RhD阴性和RhD阳性)及孕妇Rh免疫性抗体筛查,以减少胎儿受害,保证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不规则抗体进行鉴定分析,为其制定输血策略,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在河北省血液中心进行疑难交叉配血的AIHA患者2例,分别采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对其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抗体筛查试验及交叉配血试验,采用二硫苏糖醇(DTT)处理和未经处理的谱细胞鉴定患者血浆抗体特异性。结果:2例患者均为RhD抗原阳性,DAT及抗体筛查试验阳性,其中1号患者血浆与DTT未处理谱细胞反应呈抗-D特异性,与DTT处理后谱细胞反应结果呈全阴性;2号标本血浆与DTT处理及未处理谱细胞反应均呈阴性。2例患者与同型RhD阴性红细胞均呈交叉配血相合状态。结论:1号患者体内的不规则抗体为抗-LW抗体,2号患者抗体为自身抗-D抗体,此类AIHA患者均可输注同型RhD阴性悬浮红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临床输血应用的角度,指导对稀有Rh血型的保存与实用型稀有血型库的建立。方法:对2000年~2006年的Rh阴性配血样本进行抗体分析,对1999年4月~2006年9月检出RhD阴性无偿献血者进行D抗原检测和D^Del血型的筛选,及对其他Rh血型抗原检测。结果:在364例Rh阴性配血样本中,有抗-D抗体36例,抗-E20例,抗-C14例,抗-C、E9例,抗-c4例,抗-e10例,抗-D、E2例,抗-D、c4例;在1215名RhD阴性的A、B、O和AB血型献血者中,Rh血型抗原表现型以dccee(51.60%)和dCcee(31.52%)居多,其次为dccEe和dCCee表现型,未见dCCEE和dCcEE表现型。1999年4月~2006年8月共查出D^u50人;在2005年5月~2006年1月的225名初筛RhD阴性献血者中共检出D“型13人,所占比例为5.8%。结论:把0型的dccEE和dC—Cee表型红细胞,在工作中发现后及时冻存并在临床对应使用,在建立实用型稀有血型库、解决临床对特殊血型的需求具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新疆地区住院患者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特异性进行分析,以研究新疆地区不同民族患者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的发生率,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试剂盒(固相法)对2011-01-2014-12住院患者血标本进行全自动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分析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及人群分布特征。结果:在123 153例患者样本中共检测出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阳性者396例,阳性率为0.32%,其中男性阳性率为0.197%(137/69 466),女性阳性率为0.482%(259/53 6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的单特异性抗体包括:抗-D 75例,抗-C 36例,抗-c 17例,抗-E 123例,抗-e 12例;检出的多特异性抗体包括:抗cE 43例,抗-Ce 37例,抗-ce 21例,抗-CD 32例。不同民族检出的阳性率:汉族0.20%(94/46 963);维吾尔族0.41%(226/54 732);哈萨克族0.33%(44/13 247);回族0.37%(16/4 325);柯尔克孜族0.39%(8/2 036);蒙古族0.44%(5/1 128);塔吉克族0.42%(3/722)。有输血史/妊娠史患者阳性率为0.916%(378/41 265),显著高于无输血史/妊娠史患者阳性率0.022%(18/81 8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地区不同民族患者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的发生频率及特异性抗体的分布具有本民族特点,6个少数民族患者阳性率0.40%(302/76 190),明显高于汉族患者阳性率0.20%(94/46 963),7个民族均以抗-E、抗-D和抗-cE检出率较高。对以RhD阴性频率较高的新疆少数民族患者输血前进行Rh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检测非常有必要,对保障患者输血安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析1例Rh(D)阴性患者输注DEL型血后产生高效价抗-D致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为Rh(D)阴性患者安全输血提供策略建议。采用盐水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性质鉴定,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对不规则抗体进行特异性鉴定和效价测定;将配血不合红细胞与患者血清在37℃温吸收后在56℃热放散,对所得放散液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同时采用吸收放散法对献血员红细胞进行DEL型检测。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为阳性,抗体性质为IgG型,抗体特异性为抗-D,效价为2 048,配血不合红细胞吸收放散液抗体特异性鉴定为抗-D,经吸收放散检测该献血员为DEL型(回顾调查该患者在17 d前输注的一袋红细胞也为DEL型)。Rh(D)阴性患者接受DEL型血输注,具有产生抗-D的潜在风险,所产生的抗-D可再次结合DEL型红细胞致配血不合。对于有输血史、妊娠史、有生育要求的女性以及输血依赖等群体输注应持谨慎态度。对已经产生抗-D患者,在非紧急情况不应输注,避免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揭阳市无偿献血者RhD(-)稀有血型检索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板法对揭阳市17542名无偿献血者RhD血型抗原进行初筛检测,对血型初筛RhD阴性标本再用3个不同批号的IgG抗-D抗体试剂进行间接抗人球蛋白(IAT)试验确认,初筛和确认试验均阴性者则为RhD阴性血型。同时检测RhD阴性者的ABO血型以及Rh血型的表现型。结果:所有献血者经筛选和确认共有66名RhD阴性血型,占0.38%,其中A型血最多,表现型以ccdee为主。将献血者的资料和检测的结果输入计算机,建立揭阳地区RhD(-)稀有血型检索库。结论:RhD(-)稀有血型检索库的建立对需要输血的RhD(-)患者有重大作用,能够保证同型输血,对防止Rh血型不合的输血引起的急性溶血反应及Rh血型不合的妊娠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Metis200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在ABO和Rh血型检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价。方法:运用Metis200微量板凝集法检测50 808份ABO和Rh血型,对ABO正反定型不一致、凝集较弱或O细胞凝集的标本,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血型和不规则抗体做进一步鉴定,对鉴定为ABO亚型和1例类孟买血型送上海血液中心做基因分型和基因测序分析,对初筛为RhD阴性的标本送本站血型研究室进行RhD阴性确认、Rh分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效价测定,同时对21 243份标本(RhD阳性21 151份、RhD阴性92份)做Rh表型分型鉴定。结果:50 808份标本检测出6例ABO亚型(0.012%),9例不规则抗体(0.018%),RhD阴性237例,血型室确认RhD阴性230例(0.452%),21 151份RhD阳性标本表型分布以CCee最常见,92份RhD阴性标本表型分布以ccee最常见,92例RhD阴性分型结果与血型研究室分型结果吻合。结论:Metis200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可以准确快速的检测ABO和Rh血型,提高ABO亚型和不规则抗体的检出能力,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报道1例患有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因配型困难由临床送检血样至实验室检测。患者初筛血型为O型RhD阴性,使用3种不同的单克隆抗-D试剂,分别在盐水介质和抗人球介质对患者RhD表型进行确认。在盐水介质中,患者血样与所有IgM型抗-D不凝集,在抗人球介质中与所有IgM+IgG型抗-D试剂均凝集,为RhD变异型。使用谱细胞对患者血清进行抗体鉴定,发现患者血清中含有抗-D、抗-C和抗-Jkb抗体。患者小因子表型为ccEe, Kidd系统抗原表型为Jk(a+b-)。选择与患者抗原匹配的供者红细胞4 U分2次予以输注,患者血红蛋白有效提升。Rh系统的抗原免疫原性高,Rh系统的抗体可引起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和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Rh系统表型和抗体的准确鉴定对于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于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若能提供Rh抗原匹配的供者红细胞可大大降低患者被同种免疫的概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准确对抗-Mur,抗-E进行抗体类型和特异性鉴定,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供血者,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患者红细胞进行Rh分型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测定,采用盐水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检测患者血清与谱细胞的反应格局来确定抗体的类型及特异性,同时进行抗体效价的测定,运用荧光PCR法对患者MNS血型系统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患者红细胞Rh分型为DCCee,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为阴性,血清中存在(IgG+IgM)型抗-Mur和IgG型抗-E抗体,IgG型抗-Mur效价为4,IgM型抗-Mur效价为2,IgG型抗-E效价为32,MNS血型系统基因分型结果为M(-)N(+)S(-)s(+)Mur(-)。结论:抗-E和抗-Mur均可以引起严重免疫性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学会综合运用在不同介质中,不同实验条件下,以及正确选用抗体筛查和抗体特异性鉴定细胞,帮助我们检出有临床意义的抗体,尤其避免低频抗体的漏检,从而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准确对抗-Mur,抗-E进行抗体类型和特异性鉴定,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供血者,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患者红细胞进行Rh分型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测定,采用盐水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检测患者血清与谱细胞的反应格局来确定抗体的类型及特异性,同时进行抗体效价的测定,运用荧光PCR法对患者MNS血型系统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患者红细胞Rh分型为DCCee,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为阴性,血清中存在(IgG+IgM)型抗-Mur和IgG型抗-E抗体,IgG型抗-Mur效价为4,IgM型抗-Mur效价为2,IgG型抗-E效价为32,MNS血型系统基因分型结果为M(-)N(+)S(-)s(+)Mur(-)。结论:抗-E和抗-Mur均可以引起严重免疫性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学会综合运用在不同介质中,不同实验条件下,以及正确选用抗体筛查和抗体特异性鉴定细胞,帮助我们检出有临床意义的抗体,尤其避免低频抗体的漏检,从而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