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创伤弧菌脓毒症诊疗方案(草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创伤弧菌脓毒症病情极为凶险,病死率超过50%。但由于病例分散,发病率低,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有循征依据的诊治方案或指南。方法基于本课题组经过近10年对创伤弧菌脓毒症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并复习国内外文献,提出了《创伤弧菌脓毒症诊疗方案(草案)》,希望能有助于创伤弧菌脓毒症的诊断与治疗。结果在本方案中,我们提出:①创伤弧菌脓毒症早期临床诊断标准包括:患者4—11月急起发热,肢端特征性血性大疱样皮损、甚至大范围皮肤及肌肉坏死,迅速出现低血压或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有慢性肝病或长期嗜酒史以及近1~2周内有生食海鲜或接触带菌海水史等。②尽早、足量、联合应用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药物疗效最佳。③早期对病变肢体进行外科干预及综合支持对症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结论本方案的推荐意见有助改善创伤弧菌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这只是初步的草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4.
5.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1):30-38
脓毒症是急诊科最常见的危重情况之一。脓毒症被定义为“由感染引起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生物化学异常的临床综合征”或“机体对感染反应失控而引起的致死性器官功能不全”。脓毒症休克则是由“脓毒症引发的循环、细胞或代谢异常,并由此造成病死率增加”的临床状态。 相似文献
6.
7.
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学会药敏委员会华人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 杨启文 马筱玲 胡付品 张菁 孙同文 陈佰义 徐英春 刘又宁 《协和医学杂志》2020,11(5):559-570
多黏菌素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重要治疗药物。2020年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变更了多黏菌素药物敏感性折点,取消了多黏菌素敏感折点,仅报告中介(I≤2 mg/L)与耐药(R≥4 mg/L),而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则建议采用敏感(S≤2 mg/L)、耐药(R>2 mg/L)作为临床折点。多黏菌素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操作难度以及国际药物敏感性折点的不统一给国内临床实验室一线人员带来极大困扰。因此,如何精准开展多黏菌素药物敏感性检测,规范其报告解读是当前国内抗菌药物应用和抗感染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共识对多黏菌素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及结果进行规范解读,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重症脓毒症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脓毒症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临床特征。方法比较重症脓毒症合并MODS病例与非重症脓毒症合并MODS病例。结果在根据同一入选标准入选的MODS病例中,重症脓毒症合并MODS者较非重症脓毒症合并MODS者的住院病死率与ICU病死率高,平均年龄大,住院时间和住ICU时间长,APACHEII分值高,呼吸机的使用频率高,体温高,呼吸频率快,血压低(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快,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血红蛋白浓度高,血糖浓度高,白蛋白浓度低,动脉血氧分压低,氧合指数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高,功能障碍器官个数多,MODS评分分值高,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以上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症脓毒症合并MODS者平均年龄大,病情更重,住院病死率和住ICU病死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
1 概述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根据导致出血的病因可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在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占前三位[1].大多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首诊于急诊科.此外,很多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以头晕、乏力、晕厥等不典型症状来急诊科就诊,而非呕血或便血. 相似文献
10.
整合素是一类跨膜糖蛋白,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间质之间的黏附及信号传导,调节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和凋亡等功能,在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及多种恶性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基于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inine-glycine-aspartate,RGD)结构的多肽能够与整合素αVβ3等亚型特异结合,通过单光子发射计... 相似文献
11.
徐栋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20,17(1):96-96
【视频简介】目前,甲状腺超声诊断与微创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尤其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术已逐步应用于甲状腺结节的治疗。热消融治疗作为甲状腺结节新兴的治疗方式,以疗效确切、损伤小、并发症少及可重复治疗等优势在临床诊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视频针对《甲状腺良性结节、微小癌及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热消融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进行解读,从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热消融治疗的术前评估、适应证与禁忌证、操作方法、疗效评价、并发症及处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详尽的阐述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The international sepsis forum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definitions of infec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Calandra T Cohen J;International Sepsis Forum Definition of Infection in the ICU Consensus Conference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5,33(7):1538-1548
OBJECTIVE: To develop definitions of infection that can be used in clinical trials in patients with sepsis. CONTEXT: Infection is a key component of the definition of sepsis, yet there is currently no agreement on the definitions that should be used to identify specific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sepsis. Agreeing on a set of valid definitions that can be easily implemented as part of a clinical trial protocol would facilitate patient selection, help classify patients into prospectively defined infection categories, and therefore greatly reduce variability between treatment groups. DESIGN AND METHODS: Experts in infectious diseases,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were recruited and allocated specific infection sites. They carried out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used this, and their own experience, to prepare a draft definition. At a subsequent consensus conference, rapporteurs presented the draft definitions, and these were then refined and improved during discussion. Modifications were circulated electronically and subsequently agreed upon as part of an iterative process until consensus was reached. RESULT: Consensus definitions of infection were developed for the six most frequent causes of infections in septic patients: pneumonia,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cluding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sepsis,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urosepsis, and surgical wound infections. CONCLUSIONS: We have described standardized definitions of the common sites of infection associated with sepsi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Use of these definitions in clinical trials should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research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16.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以缺乏明确特异性病因的孤立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2007年成立的ITP国际工作组就该病的定义、诊断标准、分期、治疗及疗效评估做出共识报告[1,2]。该报告的出现对ITP规范化诊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极大增强了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ITP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可比较性。近十余年来,ITP研究领域十分活跃,新的治疗药物及临床试验结果不断涌现,亟需对旧版共识报告进行更新。以此为背景,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10个国家的22名专家于2018年成立了新的ITP国际工作组,以近10年来临床研究结果为依据,结合专家意见并反复商讨,对ITP共识报告进行了更新[3]。为使国内读者更好地了解有关内容,并推动国内ITP诊断与治疗的进一步规范化,我们对新版国际共识报告成人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17.
18.
江波 邹大进 马向华 成兴波 鲁燕 陈莉明 保志军 徐向进 孙萍 唐伟 赖晓阳 陆卫平 贾平平 郭增清 朱翠凤 李增宁 张片红 郑锦峰 陈洁 陈秋霞 翁敏 赵绮华 刘建萍 陈春霞 杨柳青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3):1-6
近年来,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不断攀升,截至2013年,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0.4%[1],即13.8亿人口中有1.4亿糖尿病患者,位居全球第一,且仍有63%的糖尿病患者未得到确诊。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发病风险因素为肥胖、遗传、饮食和体力活动减少等,与其他国家地区类似,但妊娠合并糖尿病及青年糖尿病患病者日渐增多,且血糖控制更差。超重和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风险显著增加,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2013年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层显示,中国BMI<25 kg/m^2者糖尿病患病率为7.8%,BMI为25~<30 kg/m^2者患病率为15.4%,BMI≥30 kg/m 2者患病率为21.2%。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总结在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指导下安徽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取得的成效和发现的问题。 方法2020—2021年安徽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分别下发超声医学质量控制调查表,调查对象为安徽省内二级及三级医院的超声科,对照《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2018年版)》中提到的7个超声质量控制关键指标,结合《安徽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医疗质量控制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二级医院2020年和2021年平均每日超声检查人次分别为189.5人次、206.9人次;三级医院2020年和2021年平均每日超声检查人次分别为425.5人次、516.2人次,均有所提升;二级医院2020年和2021年超声科医患比分别为1.51人/万人次、1.44人/万人次;三级医院2020年和2021年超声科医患比分别为1.49人/万人次、1.36人/万人次,均有所下降;2021年超声科医师数与超声诊断仪器数比二级和三级医院分别为0.89和1.40,较2020年的0.99和1.50变化不大;平均住院超声检查预约时间有所延长、危急值通报例数略有变化,二级医院通报率有所降低(94.12% vs 95.55%);2020—2021年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超声报告阳性率分别为62.42%、62.13%;72.66%、79.53%;二级医院超声报告阳性率有所下降;超声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9.68%、81.66%;85.06%、88.24%,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在超声医学专业质量管理控制指标专家共识指导下,通过专业规范的培训指导和质量控制管理,超声诊断效率与诊断质量有所提高,而在指标监测机制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