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目的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结肠癌临床疗效观察,明确阿帕替尼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随机性原则选取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结肠癌患者75例,将75例确诊为结肠癌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2周期,观察组30例,采取阿帕替尼进行治疗4周,治疗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结果 对照组CR患者12例(34.29%),观察组11例(36.67%),PD患者对照组5例(14.29%),观察组2例(6.67%),缓解率对照组22例(62.86%),观察组23例(76.67%),疾病控制率对照组30例(85.71%),观察组28(93.33%),两组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帕替尼对晚期结肠癌患者治疗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阿帕替尼与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均可行,尤其是对晚期患者可耐受,有益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李丹 《北方药学》2018,(4):116-117
目的:观察和分析阿帕替尼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晚期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进行化疗,研究组采用阿帕替尼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疾病控制率、客观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中位生存时间.结果:研究组疾病控制率、客观缓解率、中位生存时间明显大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帕替尼对晚期结肠癌进行治疗,不仅能控制病情快速发展和延长生存周期,与化疗治疗相比,还能有效降低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耐受性更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我院70例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后进展或复发的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标准化疗进行治疗,实验组给予阿帕替尼口服治疗,观察分析治疗2月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发应.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7.1%,实验组为91....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采用核磁共振法测定甲磺酸阿帕替尼原料药中甲磺酸阿帕替尼,提供一种有效的化学样品测定手段。方法以1,4-二硝基苯为内标,甲磺酸阿帕替尼为样品,DMSO-d6为溶剂,采用zg30脉冲序列在恒温(25℃)下获取1H-NMR谱。以δ7.50处样品定量峰和δ8.46处内标峰面积比值测定氢核磁共振谱,计算甲磺酸阿帕替尼的质量分数。并与质量平衡法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甲磺酸阿帕替尼在0.01~0.05 mmol/L线性关系良好。原料药中甲磺酸阿帕替尼质量分数为96.66%,RSD值为0.33%。与质量平衡法测定的结果 96.25%基本一致。结论本法样品制备简单,测定快速,结果准确,可用于测定甲磺酸阿帕替尼原料药中甲磺酸阿帕替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客观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观察30例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口服阿帕替尼:850 mg,每日1次,每4周为1个周期,对照组采用替吉奥80mg/m~2单药化疗,分2次餐后口服,连服14天,每21天为1个周期。4周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15例患者中CR 0例,PR3例,SD 4例,PD 8例,ORR 20.0%,DCR46.7%;中位PFS 3.8个月,对照组15例患者中CR 0例,PR3例,SD 5例,PD 7例,ORR20.0%,DCR53.3%;中位PFS 3.5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获益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在ECOG评分、体重增加、饮食改善,睡眠改善,疼痛评分方面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阿帕替尼更具有优势。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以出血、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皮肤反应为主,对照组以肝肾功能损伤,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为主。大部分为I-II级。结论: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胃癌耐受性较好,疗效与替吉奥相当,能显著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带来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7.
于澜  徐缨龙  李明  肖渝清 《安徽医药》2023,27(8):1685-1688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序贯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HCC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0例晚期HCCA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n=24)给予经皮肝胆道支架置入术,B组(n=26)在经皮肝胆道支架置入术后给予TACE序贯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生存情况、不良反应,检测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结果 B组客观缓解率61.54%高于A组33.33%(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γ-GT、TBIL、AL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B组血清γ-GT、TBIL、ALT水平均低于A组(P<0.05)。B组6个月生存率、1年生存率均高于A组(P<0.05)。两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序贯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HCCA疗效确切,能延长病人生存时间,利于改善病人肝功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替吉奥与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阿帕替尼组与替吉奥组各50例,分别予阿帕替尼250 mg与替吉奥40~60 mg治疗,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阿帕替尼组临床获益率为92.0%,明显高于替吉奥组的78.0%(P<0.05)。阿帕替尼组手足综合征、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较替吉奥组升高(P> 0.05)。结论与替吉奥相比,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胃癌可获得更高的临床疗效,但需注意高血压、手足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韩民  庞家芳  秦建国  张翔  李梅 《贵州医药》2003,27(2):145-146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上段胆管癌 ,其部位隐蔽 ,早期症状隐匿 ,不易引起重视 ,大多数病人出现黄疸时 ,病情已属中晚期。由于现代影像诊断技术进步 ,使得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在临床上发现有增多的趋势 ,临床上运用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 ,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我院 1 994年 6月至2 0 0 1年 1 2月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肝门部胆管癌 4 3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性 2 8例 ,女性 1 5例 ,年龄 2 2~89岁 ,平均 5 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 ,腹胀 ,食欲减退 ,体重减轻 ,陶土样大便 ,茶色尿等。体检时肝…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三腔胃肠管行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治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2例患有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前后分为两组,分别为普通胃管组和三腔胃肠管组,术后进行相同的EN疗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肛门恢复排气的时间、腹泻、呕吐、恶心、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胃液的引流量及其术后第8d时肝、肾功能等临床指标.结果 普通胃管组患者肺部的感染率为7.0%,明显比三腔胃肠管组的1.0%高,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腔胃肠管组患者的呕吐和恶心的发生率为3.0%,明显比普通胃管组的12.0%低,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胃液引流量、切口感染率、腹腔感染率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8d对肝功能和肾功能进行复查,与术前相比,其胆红素含量显著下降,且肝功能明显恢复,而肾功能表现均正常,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治术后应用三腔胃肠管行EEN时具有安全可靠、耐受性好等优势,同时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过度引流在肝门胆管癌ERCP治疗前的作用。方法肝门胆管癌患者39例行内镜置管引流术,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8例患者不造影鼻胆管过度引流(ENBD),4~7d后胆管造影放置塑料支架(ERBD)或金属支架(EMBE)。对照组21例常规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并胆管引流。观察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结果两组效果满意。研究组1例高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对照组死亡1例,转开腹1例。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金属支架通畅期略长于塑料支架,但价格昂贵且并发症发生率高。结论肝门胆管癌内镜治疗可达到姑息减压、减黄的目的,但要慎重造影和置放金属支架。术前过度引流可预防和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螺旋CT联合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住院的经螺旋CT联合超声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患者28例,回顾分析螺旋CT及超声资料。结果 28例患者经螺旋CT及超声确诊26例,并显示其侵及范围,确诊率为92.86%。结论螺旋CT联合超声检查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联合肝脏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附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联合肝脏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肝门部胆管癌联合肝脏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联合行右半肝切除术者5例,左半肝切除者12例,其他方式4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5%,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1、3、5年的生存率为67.5%、27.6%、18.4%。结论肝门部胆管癌联合肝脏切除可以提高术后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胆道引流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所致黄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肝门部胆管癌89例患者,按胆道引流方法的不同分为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组45例及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组44例,对两组患者的引流成功率、肝功能相关指标、胆汁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ENBD组的引流成功率为73.33%,明显低于PTCD组的90.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引流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引流后的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胆汁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B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78%,PTC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胆管引流术均可有效缓解肝门部胆管癌引起的黄疸,改善肝功能;PTCD为Ⅳ型肝门部胆管癌首选治疗方法,但PTCD后胆道出血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吴向阳  时开网 《江苏医药》2007,33(2):145-146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法.方法 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者行高位胆肠Roux-en-Y吻合术,未切除者行胆汁内或外引流术,或行PTCD.结果 共有39例予以切除.其中,27例切除后生存在18个月以上;39例术后血清胆红素均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肝门部胆管癌应争取手术切除,合理的联合肝叶切除能提高根治性切除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PTC)胆道内射频消融(RFA)联合金属支架(SEMs)植入术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HCCA)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晚期HCCA胆道内RFA联合SEMs植入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术后30 d并发症和支架通畅时间、生存时间和死亡率等.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100.0%,术后30 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轻微并发症发生率25.0%,其中胆道感染发生率12.5%,疼痛发生率12.5%;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96 d(95%可信区间173~218 d);中位生存时间229 d(95%可信区间211~246d);RFA术后1月、3月死亡率为0,6月死亡率21.9%.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射频消融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是安全可行的,短期可获得一定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MSCT和MRI术前评估肝门部胆管癌可切除性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联合多排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I)术前评估肝门部胆管癌可切除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每例的MSCT、MRI进行独立、盲法阅片,进行术前Bismuth-Corlette分型、T分期和可切除性的判断。分别与手术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45例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36例,姑息性手术为9例。MSCT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可切除性判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52.78%、44.44%、51.11%、0.95、1.06,MRI则分别为69.44%、55.56%、66.67%、1.56、0.55,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MSCT和MRI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可切除性判断的敏感度上升为83.33%。结论联合行MSCT及MRI分析可以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分型、T分期的准确率,为手术者提供良好的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肝门胆管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方式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4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根治性切除27例(55.1%),姑息性切除14例(28.6%),无法切除8例(16.3%);根治切除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40.7%,25.9%;姑息性切除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8.6%,7.1%,0.0%;无法切除组1年生存率仅为12.5%。术后并发症:胆漏3例(根治性2例,姑息性1例),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切除优于其他治疗方式,而根治性切除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