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冷冻方式进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镇痛对于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寻求较佳镇痛方案。方法将82例开胸肺部手术患者随即分成3组,分别为A组肋间神经冷冻术(45s)联合静脉自控镇痛、B组肋间神经冷冻术(90s)联合静脉自控镇痛、C组单纯静脉自控镇痛,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手术当日及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观察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 A、B组VAS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明显低于C组,术后自主排痰能力得以加强;而B组存在个别患者有明显术区麻木感的现象。结论开胸手术采用肋间神经冷冻可加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同时适当减少冷冻时间并不导致镇痛效果的减弱,且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更低,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刘国英  卢学法 《山东医药》2007,47(21):85-86
将8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采用肋间神经阻滞(CINB)镇痛,B组(25例)采用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A),C组(25例)不用任何镇痛措施。观察各组患者术后疼痛及止痛药的使用情况,以及各组术前、术后呼吸功能指标的变化。清醒及术后12 h止痛有效率A组〉B组〉C组,P均〈0.05。术后吗啡用量A组〈B组〈C组,P均〈0.05。术后血气分析结果表明,A组可有效改善术后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状态。认为曲安奈德联合罗哌卡因术中肋间神经阻滞能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有效改善呼吸抑制状态,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原发性肺癌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及对VAS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老年原发性肺癌病人132例作为对象,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66例)和观察组(n=66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2组病人诱...  相似文献   

4.
丁超  鲁增辉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8):1513-1514
目的观察椎旁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164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82例采用椎旁肋间神经阻滞联合术后PCA;对照组82例采用术后PCA。记录术后12 h、24 h、48 h、72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在术后12 h及24 h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在48 h及72 h的镇痛效果两组无差异。术后不良反应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椎旁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效果优于单纯静脉自控镇痛。  相似文献   

5.
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后并发症大多与伤口疼痛存在直接关系,因疼痛引起的深呼吸受限及咳嗽咳痰欠佳是造成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安全有效的止疼方法对手术后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老年人对于药物的敏感性较普通患者不同,常规的止疼方法对于老年患者效果欠佳.肋间神经冷冻技术作为一项新的止疼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观察肋间神经冷冻技术在开胸术后的止疼效果,并评估在老年患者开胸术后的肺部并发症出现情况.  相似文献   

6.
经硬膜外腔注射小剂量稀释后的吗啡,可达到各种原因所致的疼痛治疗,得到临床确认并被广泛运用。我们采用吗啡2mg,在手术关胸时行切口上下肋间神经阻滞,用于剖胸手术后的伤口止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以冷冻方式进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镇痛对于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寻求较佳镇痛方案.方法 将82例开胸肺部手术患者随即分成3组,分别为A组肋间神经冷冻术(45s)联合静脉自控镇痛、B组肋间神经冷冻术(90s)联合静脉自控镇痛、C组单纯静脉自控镇痛,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手术当日及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观察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 A、B组VAS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明显低于C组,术后自主排痰能力得以加强;而B组存在个别患者有明显术区麻木感的现象.结论 开胸手术采用肋间神经冷冻可加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同时适当减少冷冻时间并不导致镇痛效果的减弱,且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更低,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大骨节病膝关节镜手术后应用连续隐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 96例行膝关节镜手术的老年大骨节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32例。A组手术结束后给予48h连续隐神经阻滞,B组手术结束后给予48h连续股神经阻滞,C组手术结束后给予48h吗啡镇痛,比较3组手术时间、腰麻用药量、硬膜外用药量、手术前后股四头肌肌力变化、VAS评分、舒适度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3组手术时间、腰麻用药量和硬膜外用药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术后6、24、48h股四头肌肌力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术后72h股四头肌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6、24、48h的VAS评分和舒适度评分均优于C组(P0.05);A组、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大骨节病膝关节镜手术患者运用连续隐神经阻滞与连续股神经阻滞均具有良好镇痛效果,可明显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不良反应,而连续隐神经阻滞对股四头肌肌力无显著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在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应用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的术后镇痛效果及患者恢复情况。方法 选取行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患者80例,依据简单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全麻联合静脉自控镇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复合肋间神经阻滞,比较两组入室时(T0)、麻醉诱导时(T1)、气管插管时(T2)、手术结束时(T3)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术前、术后12、24 h测定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术后24、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输注总量;术毕到拔管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两组肺不张、慢性咳嗽、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时比,T1~T3时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先降低后升高,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但观察组整体变化幅度更小(P均<0.05)。与术前比,术后12、24 h两组的CD4+、CD4+/CD8+均先降低后升高...  相似文献   

11.
开胸术后患者肋间神经压榨止痛疗效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胸术后患者常因刀口疼痛不敢用力咳嗽,致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肺不张、肺炎、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1998年2月~2002年6月,我们对210例开胸术后患者采取肋间神经压榨止痛,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于晓荣  李扬 《心脏杂志》2012,24(5):630-633
目的:观察后路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并发心脏病的老年患者行下肢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探讨该方法是否能降低患者围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拟行择期膝关节镜手术并发心脏疾患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A组采用常规腰硬联合麻醉;B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辅助后路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记录手术中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72 h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HR变化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麻醉后MAP呈下降趋势,在麻醉后10 min及15 min,MAP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5),在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B组患者各时间点的MAP无明显变化。A组患者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明显高于B组(10%,P<0.05)。A组患者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3±0.9) min和(4.1±2.3) min]均短于B组[(7.9±2.4) min和(15.2±4.1) min,P<0.05]。但B组患者感觉阻滞维持时间[(418±103) min]明显长于A组[(182±99) min,P<0.05],且运动阻滞维持时间[(282±68) min]明显短于A组[(305±76) min,P<0.05]。术后6 h B组患者的VAS评分[(1.1±0.2)分]明显低于A组[(5.2±1.7)分,P<0.05]。结论: 对于并发心血管疾患的老年高危患者施行下肢手术,采用后路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更有利于术中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并减少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镇痛时间更长,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4.
将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组(A组,81例),镇痛泵镇痛组(B组,70例),肋间神经局部注射长效利多卡因镇痛组(C组,45例)以及术后肌注曲马多镇痛组(D组,20例)。根据术后疼痛P rince-H enry评分法、肺功能监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辅助镇痛药物应用情况,比较四组术后镇痛效果。A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B、C、D组(P<0.05);在肺功能监测指标中,四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并发症及术后镇痛药的用量较B、C、D组明显减少(P<0.05)。认为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术是一种可靠的预防胸外科手术术后剧烈胸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盐酸羟吗啡酮超前镇痛对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 120例拟在臂丛阻滞麻醉下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A组麻醉前5 min给予安慰剂;B、C、D组分别在麻醉前5 min给予盐酸羟吗啡酮0.5、1.0、2.0 mg。观察4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效果和麻醉后0.5 h(T1)、1 h(T2)、2 h(T3)、4 h(T4)、8 h(T5)、12 h(T6)、24 h(T7)、48 h(T8)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D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B组(P<0.05);B组略短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维持时间略短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明显长于A组、B组(P<0.05)。麻醉后T5、T6、T7时,A、B组VAS评分明显高于C、D组(P<0.05)。C、D组辅助用药量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盐酸羟吗啡酮用于超前镇痛效果确切,不仅能够增强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连续腰丛神经阻滞镇痛(CLPB)在老年患者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髋部择期手术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CLPB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每组40例。术前30 min所有入选病例均予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并行腰麻,术后每12 h予以帕瑞昔布钠20 mg静注。CLPB组手术开始后腰丛予0.25%罗哌卡因30 ml,手术结束后接镇痛泵,药物配方为0.125%盐酸罗哌卡因300 ml,维持量4 ml/h,单次追加剂量3 ml,锁定时间30 min。于假体安置完成后于关节囊、臀中肌、切口周围浸润注射0.125%罗哌卡因50 ml(含地塞米松10 mg)后逐层关闭切口。PCIA组镇痛液配方为地佐辛注射40 mg+甲磺酸托烷司琼注射液12 mg,以生理盐水稀释为150 ml,手术结束后首次剂量予地佐辛5 mg,维持量2 ml/h+单次追加剂量1.5 ml,锁定时间30 min。观察术后1~5 d功能锻炼过程中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副作用(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的发生率以及功能锻炼质量评分。结果 CLPB组术后功能锻炼过程中的VAS及Ramsay评分低于PCIA组(P0.05);术后功能锻炼前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与PCIA组比较明显偏少(P0.01);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例数明显低于PCIA组(P0.01);完成功能锻炼质量评分明显高于PCIA组(P0.05)。结论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应用CLPB效果确切,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分析直视下与超声引导下前路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200例,随机分组,剔除改换其他麻醉方式患者,最终直视组97例,超声组98例。直视组采用直视下前路TPVB方式,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前路TPVB方式。观察并记录两组前路TPVB成功时间;麻醉前、前路TPVB进行时及成功后5 min、15 min、30 min、1 h、手术结束时血压(BP)及心率(HR);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使用量;麻醉苏醒时间包括睁眼时间、定位功能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苏醒期患者躁动例数;术后1、4、8、12、24、48 h静止和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48 h内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有效按压次数;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在TPVB进行时平均动脉压(MAP)、HR均低于麻醉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后5 min、15 min两组MAP、 HR均降低,且超声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后30 min、1 h及手术结束时,两组MAP、HR无统计学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老年胸腔镜肺癌切除患者术后疼痛、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老年肺癌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全身麻醉,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术后6、12、24及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于手术前后采集血液样本,分别检测两组红细胞免疫功能[红细胞免疫亲和力受体(RBC-FEE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红细胞神经生长因子受体(RBC-NTFR)、协同肿瘤红细胞花环(RBC-ATER)]及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水平,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6、12、24及48 h静息状态下VAS均显著较低(P<0.001);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RBC-FEER、RBC-NTFR、RBC-ATER水平显著降低,而RBC-ICR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RBC-FEER、RBC-NTFR、RBC-ATER水平显著较高,而RBC-ICR水平显著较低(P<0.05);与...  相似文献   

19.
一、临床资料   1.对象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1年 12月选择骨质疏松症(腰椎骨折患者 )以疼痛为主的老年患者 17例 ,男性 3例 ,女性 14例 ;年龄 6 3~ 82岁 ,平均 (71 5± 10 2 )岁。病史 2年以上 12例 ,10年以上 5例。呈进行性腰痛 ,夜间、晨起体位改变疼痛加剧 13例 ,腰痛伴坐骨神经痛 4例。并存糖尿病 7例 ,高血压 15例 ,免疫性疾病 1例 ,并存 2种疾病者 11例。X线片显示椎体骨密度均降低 ,骨小粱变细 ,结构模糊不清 ,17例均有椎体压缩性骨折 ,其中 10~ 12胸椎(T10~ 12 )骨折 2例 ,T12 和第一腰椎 (L1)骨折 4例 ,L1~ 2 骨折5例…  相似文献   

20.
雒小平 《山东医药》2007,47(35):100-100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广泛用于前臂和手部手术,优点为神经体表标志明显、容易定位和穿刺、并发症少。传统腋路一针法阻滞往往效果不完全。自2002年以来,我们对50例患者采用一针三分法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