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 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PCI)时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对术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43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PCI的并发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为IABP组,将同期行急诊PCI但没有行IABP支持的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48例设为对照组;入院后分别测定入院时以及第3天、第7天的CRP水平;比较2组PCI术后TnI峰值,术后2周、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随访患者术后3个月的病死率.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的CRP水平无明显差异,而第3天、第7天的CRP水平IABP组明显低于对照组[(80.3±42.8):(98.9±31.6) mg/L , (70.6±34.3):(85.8±25.8 )mg/L;均P<0.05];IABP组患者术后TNI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21.6±4.1):(23.7±4.6)ng/ml, P<0.05],术后2周、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44.7±7.3)%:(40.5±6.2)%,( 45.1±6.6)%:(40.7±4.4)%;均P<0.05];而IABP组术后3个月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并发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行急诊PCI术同时采用IABP支持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CRP水平,并能有效地改善左室功能和降低术后3个月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患者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例诊断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PCI及IABP辅助治疗,术后4周内进行心脏彩超检查,评估梗死区的心肌收缩功能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6例患者中6支梗死相关动脉全部再通,共植入支架8枚。无致命性并发症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及术中死亡等)。IABP维持时间4~1 3d,平均(6. 7±1 . 2 )d,术后心脏彩超检查6例患者都有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1例心尖区室壁瘤形成,左室射血分数为0 .47±0 . 1 1 (0 . 3 5~0 . 5 8)。随访3个月,无死亡、靶病变血管重建治疗、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急诊PCI及IABP治疗,在短时间内改善心源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能有效地恢复梗死区心肌早期再灌注,缩小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5例,其中IABP组30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35例,单纯行急诊PCI治疗。结果IABP组患者在IABP支持下,30 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2~8 h血流动力学稳定,均完成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没有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无术中死亡,院内死亡率40%;对照组患者院内死亡率74.3%,其中6例在术中死亡。结论IABP可明显改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IABP可提高急诊PCI的成功率,减少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及血管再闭塞事件的发生,降低院内死亡率,明显改善了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IABP及行PCI术,IABP使用时间20~190(70.6±37.2)h,3例(18.75%)出现局部穿刺部位出血,经压迫后出血停止,除住院期间死亡1例(6.25%),无重大并发症。结论: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近端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急诊介入治疗后是否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将199例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血管为近端病变患者分为两组,即IABP组(79例)和无IABP组(120例),比较两组术后2周心肌梗死范围和血脑钠尿肽的变化、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两组术后30d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术后2周和无IABP组比较,IABP组患者梗死范围明显缩小[(30.256±4.223)%vs.(35.343±5.235)%,P〈0.01],血脑钠尿肽浓度降低[(89.7±33.5)ng/Lvs.(128.7±44.1)ng/L,P〈0.01],左室左室射血分数增高[(52.6±5.2)%vs.(47.5±7.3)%,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47.5±4.6)mmvs.(50.3±5.7)mm,P〈0.01]。术后30d内心脏事件发生率IABP组明显低于无IABP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近端病变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行IABP治疗可使心肌梗死范围缩小,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40例ACS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40例ACS患者经冠脉介入及IABP治疗后,35例存活患者主动脉内收缩压、舒张压显著升高,分别由术前(82.54±5.35)mmHg、(50.34±3.57)mmHg上升至术后(95.11±6.87)mmHg、(80.39±4.86)mmHg(P均〈0.01)。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增加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PCI后炎性因子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IABP行PCI)和对照组48例(直接行PCI);分别测定入院时以及第1、7天的sCD40L水平;比较2组PCI术后1周、3个月的LVEF,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治疗组第1、7天的sCD40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19±0.39)μg/Lvs(3.51±0.42)μg/L,(2.98±0.34)μg/Lvs(3.12±0.41)μg/L,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的LV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36.11±6.31)%vs(30.26±5.48)%,(44.69±5.02)%vs(41.52±4.17)%,P<0.05)];而2组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急诊PCI术前采用IABP辅助支持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sCD40L水平,能有效地改善左心室功能,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分析评估与其住院病死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5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或)PCI,全部病例围术期因合并心源性休克行不同时期的IABP辅助支持,并对其中54例(93.1%)梗死相关动脉(IRA)植入冠脉支架(64枚).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PCI治疗情况和住院期疗效.结果 58例患者平均住院12.3天±9.7天,住院期间39例(64.24%)存活(存活组),19例(32.76%)死亡(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增大,左主干和三支血管病变增多,术后IRA血流TIMI 0-1级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 IABP为急诊PCI围术期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支持,高龄、左主干病变、三支血管病变和IRA未充分开通是住院期病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支持治疗的术后护理程序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支持治疗的术后护理资料。结果通过精心、系统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支持治疗后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落实系统的护理程序,是保证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支持治疗后恢复的关键措施和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是危重急症,死亡率极高[1],临床使用急诊冠脉内介入治疗,并随即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以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左室功能,改善心脏作功,同时增加冠状动脉血灌注和减少心肌耗氧[2].2004年1月至2005年11月,本院心内科对8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行急诊PCI手术的患者使用了IABP治疗,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中Diver CE血栓抽吸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和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Div-erCE血栓抽吸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急诊PCI的AMI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内高负荷血栓性病变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iver CE组(n=28)用DiverCE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后再行PCI治疗,对照组(n=28)直接行PCI治疗。结果Diver CE血栓抽吸术后的PCI术后ST段回落(STR)(〉70%)明显优于对照组(71.4%比39.3%,P〈0.05) 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2.8±0.4比2.0±0.6,P〈0.05)、血栓积分(TS)(0.1±0.2比1.5±1.0,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50±12mL比60±14mL,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0.58±0.18比0.46±0.14,P〈0.05)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低(3.6%比14.3%,P〈0.05) 30d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成形术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两组未见明显差异(0比3.6%,P〉0.05)。未见与Diver CE血栓抽吸相关的血管并发症。结论Diver CE血栓抽吸术能促进AMI急诊PCI术后STR,改善TIMI血流、TS和左心室功能 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对AMI患者,若其冠状动脉内以血栓性病变为主,应考虑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 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时,不同时机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脑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预后意义。方法:入选90例行PCI的AMI患者,于PCI后1d、7d测定血浆中BNP、hsCRP、cTnI水平,随访6个月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并与AMI药物治疗患者(45例,药物治疗组),健康体检者(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1d,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MI两组患者hsCRP、BNP、cTnI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但PCI组和药物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d,与药物治疗组比较,PCI组hsCRP[(13.5±3.3)mg/L比(7.5±0.3)mg/L]、BNP[(2036±135)ng/L比(336±27)ng/L]、cTnI[(7.3±0.3)ng/L比(2.3±0.3)ng/L]水平明显降低(P<0.01),PCI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27.8%比46.7%),P<0.01。结论:急诊PCI治疗优于药物治疗,联合检测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有助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泵衰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82例 AMI 合并泵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 IABP 辅助治疗分为两组:IABP 组(42例,在 IABP 辅助下行 PCI 治疗)和常规 PCI 组(40例,仅采用常规 PCI 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死亡率,血流动力学(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稳定至 PCI 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常规 PCI 组比较,IABP 组治疗后血压显著升高[收缩压:(80.3±16.2)mmHg比(88.4±12.5)mmHg,舒张压:(55.4±10.2)mmHg 比(60.0±10.5)mmHg],心率显著降低[(92.4±26.1)次/min 比(80.5±18.5)次/min],P 均<0.05;尿量显著增多[(30.2±8.3)ml/h 比(40.3±9.4)ml/h](P =0.001);IABP 组治疗成功率显著升高(72.5%比83.3%),死亡率显著降低(27.5%比16.7%),血流动力学稳定至 PCI 时间[(10.1±8.1)h 比(5.0±2.5)h]及住院时间[(18.4±6.2)d 比(13.5±4.2)d]均显著缩短(P均<0.05);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 AMI 合并泵衰竭有助于提高 PCI 治疗的成功率,改善血流动力学情况,增加尿量,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预防性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5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老年AMI并发CS患者87例,以IABP辅助下行PCI治疗的患者为IABP组(n=46),以未IABP辅助行PCI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41)。比较两组PCI治疗后30 d、术后1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记录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结果(1)IABP组术后30 d、术后1年LVEDd、LVEF、NT-proBNP等心脏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ABP组用药种类、用药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ABP组术后30 d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及术后1年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有12例(26.09%)发生了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其中严重并发症3例(6.52%)。结论预防性置入IABP可有效改善老年AMI并发CS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血管再通后“心肌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将100例ST段抬高型AMI随机分为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组(直接支架组)和球囊预扩张置入冠脉内支架组(预扩张支架组),应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心肌灌注显像(SPECT)、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肌呈色分级(MBG)、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和峰值时间及6个月临床随访来评价两种方法对AMI患者的心肌灌注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虽然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术后24h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6%、(48.14±4.43)%、(96.38土10.31)ml、(49.52±4.91)ml出境 vs 92%、(47.94±4.47)%、(99.66±13.26)ml、(48.18±5.32)ml,P〉0.05];但直接支架组与预扩张组比较,术后即刻MBG分级2~3级明显增高(90%VS74%,P〈0.05)、无复流发生率达10% vs 26%(P〈0.05),术后24h内SPECT心肌灌注积分(MPDS)明显降低(3.68±1.52 vs 4.93±1.84;P〈0.05)、CK-MB峰值明显减少[(217.2±96.86)U/L vs (260.22±97.78)U/L;P〈0.05)、CK-MB峰值时间明显提前[(11.72±2.67)hVS(13.7±2.06)h;P〈0.05),而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显著减少[分别为(40.48土7.18)min、(12.84±3.77)min、(134.82±55.05)ml vs (44.54±6.2)min、(15.82±5.08)min、(158.12±53.9)ml;P〈0.05];随访6个月后,与预扩张组比较,直接支架组LVEF明显增高[(52.19±3.36)% vs (50.2±5.32)%;P〈0.05],MPDS、LVEDV、LVESV显著减低[分别为2.39士1.50、(92.2±5.8)ml、(44.76±3.28)ml vs 3.11±1.74、(95.41±7.79)ml、(47.05±5.54)ml;P〈0.05]、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2级明显减少(8% vs 24%,P〈0.05)。结论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可降低AMI血管再通后心肌无复流的发生、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左室重构,并可改善远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急诊PCI的老年ACS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负荷量)和研究组(冠状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负荷量),每组各59例患者。比较两组PCI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术后7、30 d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间的差异。结果 PCI结束后共有115例患者入选。研究组(58例)与对照组(57例)比较,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栓积分(0.7±0.2比1.6±0.5,P<0.01)、TIMI血流分级(TIMI 3级:51%比41%,P<0.05)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 3级:49%比38%,P<0.05)均明显改善,远端血管栓塞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1.7%比14%,P<0.05)。PCI术后30 d时研究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67.4±6.2)%比(60.7±4.6)%,P<0.05]。研究组PCI术后7 d时总MACE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比17.5%,P<0.05),但PCI术后30 d时两组总MACEs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比7.0%,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急诊PCI的老年ACS患者,与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相比,冠状动脉内应用安全,且更有利于改善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7 d时MACE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0 d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无创呼吸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泵衰竭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4年6月因AMI合并泵衰竭收住我院CCU患者105例,均行急诊 PCI术及药物等常规治疗,其中 IABP组6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IABP及无创呼吸机),常规治疗组37例(常规治疗及无创呼吸机)。观察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心脏彩超及BNP等指标变化以及有无并发症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 IABP组患者住院期间血压明显升高,心率逐渐降低至稳定,左室射血分数[(35±9)%比(37±10)%]明显提高,BNP水平[(467±197) pmol/L比(236±146) pmol/L]、死亡率(28.9%比19.1%)显著下降,住院天数明显缩短[(16.2±4.1) d比(11.6±3.4) d],P<0.05-<0.01。结论: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无创呼吸机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的病情,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降低院内死亡率,为进一步的改善预后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经肱动脉与股动脉路径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TBA-IABP与TFA-IAB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行TBA-IABP及TFA-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9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TBA-IABP组(46例)和TFA-IABP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与TFA-IABP组相比,TBA-IABP组IABP开始工作至CS缓解时间、总住院时间、穿刺点压迫时间均降低[(44±10.6)h比(65±12.5) h; (154±26.6)h比(236±34.2)h;(3±1.6) min比(25±10.2) min,P均<0.05];TBA-IABP组迷走神经反射、血肿和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也较TFA-IABP组低(2%比10%;2%比8%;0比4%,P均< 0.05);相应TBA-IABP组CS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TFA-IABP组(87%比73%,P=0.047).TBA-IABP组有2例出现轻度远端肢体血运欠佳,但经解痉镇痛症状缓解.结论 对AMI合并CS患者,TBA-IABP的血管并发症发生少,且CS抢救成功率高,其机制可能与TBA-IABP有利于局部压迫止血、无体位限制(患者可半坐卧位)、患者痛苦小和心理压力轻(减少交感神经张力)有关,作为可选择的血管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