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配伍剂量变化对麻杏石甘汤解热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配伍对其解热作用的影响。方法:利用混料均匀设计,以麻黄(X1)、苦杏仁(X2)、炙甘草(X3)和石膏(X4)4个组分设计4因素12水平的麻杏石甘汤配比实验。将SD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15组,分别为麻杏石甘汤配比N1~N12组、临床常用方组、模型组、空白组。采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造模,造模后每0.5 h记录1次体温,计算体温反应指数(TRI);测定造模后6.0 h血浆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对结果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结果:各配伍组与模型组比较,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LPS诱导的大鼠发热,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经麻杏石甘汤干预后,血浆PGE2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经麻杏石甘汤干预后,TRI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TRI的因素为石膏>麻黄>苦杏仁与炙甘草的交互作用。麻黄与体温反应指数为负相关。结论:4因素12水平的混料均匀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疗热,方中石膏为君药,最佳配比剂量为麻黄0.6 g,苦杏仁7.5 g,甘草7.5 g,石膏26.4 g。  相似文献   

2.
赤雹果总有机酸解热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赤雹果总有机酸(TOATDF)的解热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ip 内毒素(LPS)100 μg·kg-1制备大鼠发热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 TOATDF 300,150,75 mg·kg-1剂量组,阿司匹林150 mg·kg-1对照组及模型组,另取1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药后每1 h测量体温1次,连续6次。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法测定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IL)-1β及脑脊液中PGE2表达水平。结果:TOATDF 300,150 mg·kg-1剂量组大鼠各时间点的平均体温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 P<0.01);75 mg·kg-1组大鼠药后2~5 h体温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阿司匹林组药后1~5 h体温明显低于模型组。各给药组血清中TNF-α,PGE2,IL-β及脑脊液中PGE2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模型组(P<0.05或P<0.01),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TOATRF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其解热作用与抑制致热原诱发的PGE2,TNF-α和IL-β等致热因子的产生或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乌梅丸及其拆方的镇痛作用。 方法: 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寒凉组、补益组、收敛组,各组给药依照拆方原则分别给予乌梅丸方13.3 g·kg-1,寒热并用方9.0 g·kg-1,温热方5.33 g·kg-1,苦寒方3.67 g·kg-1,收敛方2.67 g·kg-1,补益方1.67 g·kg-1水煎剂灌胃,空白组、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1。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乌梅丸及其拆方对小鼠的镇痛作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酶联免疫法检测结肠黏膜前列腺素E2(PGE2)含量。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乌梅丸全方组、寒热并用组和温热组药物能有效延长小鼠痛阈,降低小鼠扭体次数,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PGE2含量(P<0.05),且3组间无差异;补益组药物也表现出部分抑制疼痛的作用,但效果要弱于全方组(P<0.05)。 结论: 乌梅丸方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温热组药物为其镇痛的主要药物,补益组药物有部分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4.
麻杏石甘汤麻黄碱含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麻杏石甘汤中不同组方配伍对麻黄碱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混料均匀设计对麻杏石甘汤进行拆方研究,对实验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处理,对回归方程的各项系数进行偏相关检验;并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回归方程Y=4.367 193 47+7.752 707 437X2+1.255 719 704 1X3有意义(r=0.856 64,P=0.018 9),通过回归方程和偏相关检验,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麻黄碱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苦杏仁和石膏,其中苦杏仁的影响为极显著、石膏的影响为显著。结论: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的苦杏仁以及石膏共同作用,影响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麻黄碱的含量,其量效关系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金莲花总黄酮(Flavonoids from Trollius ledebouri Reichb,FTLR)解热作用。方法:选取连续3天基础体温在38.5~39.0 ℃ 的家兔,随机取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细菌内毒素250 ng·kg-1发热模型,取药后1.5 h体温上升>1 ℃ 的家兔30只。按体温分层随机分为发热模型组、FTLR 200,100,50 mg·kg-1剂量组,阿司匹林组100 mg·kg-1组,灌胃给药,发热模型组ig等容积蒸馏水。药后1,2,3及4 h分别测体温1次。采用ELISAE法测定血清中TNF-α和IL-1β及脑脊液中PGE2表达水平。结果:FTLR 200及100 mg·kg-1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家兔各时间点的平均体温明显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50 mg·kg-1组家兔药后2~4 h体温低于对照组(P<0.05);各给药组血清中TNF-α和IL-1β及脑脊液中PGE2的含量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FTLR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其解热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菌内毒素引起的TNF-α,IL-1β和PGE2等致热因子的合成或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复方雪莲胶囊对Ⅱ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大鼠足趾部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乳剂,建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CIA),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风湿定胶囊组(0.1 g·kg-1)、复方雪莲胶囊(0.05,0.1,0.2 g·kg-1)3个剂量组,于造模第14天分组并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4 d。观察复方雪莲胶囊对CIA大鼠关节肿胀的治疗作用;取关节滑膜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并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的水平。 结果: 造模14 d后,模型大鼠的足趾肿胀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复方雪莲胶囊组可明显减轻CIA大鼠的足肿胀度,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各给药组关节滑膜组织病变与模型组比较明显改善;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51.3±16.8)ng·L-1及PGE2(683.3±174.7) ng·L-1的水平比较,复方雪莲胶囊(0.1,0.2 g·kg-1)剂量组大鼠血清中TNF-α[(24.5±13.9),(23.1±7.0)ng·L-1]及PGE2[(452.9±102.2),(466.8±88.4) ng·L-1]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 结论: 复方雪莲胶囊对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介质TNF-α及PGE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雷公藤片发挥抗炎作用剂量下伴随的肝毒性作用,为其"病-效-毒"相关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0只KM小鼠,全部雄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片剂量1~5组(51.48,36.55,25.74,18.28,12.87 μg·kg-1)和环磷酰胺组(73 m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以1% 2,4-二硝基氟苯(DNFB)溶液建立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模型,通过给予不同剂量的雷公藤片,观察小鼠的耳肿胀度和肿胀抑制率,检测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前白蛋白(P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IL)等生化指标水平的变化,并计算脏器和体重的比值。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耳肿胀血清中PGE2,TNF-α,IL-2,PA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片可明显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致小鼠耳肿胀血中PGE2,TNF-α和IL-2含量的降低,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小鼠血中ALT,AST,TBA,TBIL活性升高,PA含量降低,肝体比值变大(P<0.01)。结论:雷公藤片在14.58 μg·kg-1 (7.01~19.06 μg·kg-1)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其抗炎机制与减少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有关。剂量14.58 μg·kg-1 (7.01~19.06 μg·kg-1)的雷公藤片还可对小鼠肝脏产生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加味四物四藤汤不同工艺提取物(TFT-I,TFT-Ⅱ)对尿酸钠晶体诱导的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双氯芬酸钠组(0.007 g·kg-1)、TFT-I低、高剂量组(1.24,2.48 g·kg-1)、TFT-Ⅱ低、高剂量组(1.48,2.96 g·kg-1),各组均连续灌胃给药7 d,于第5天用尿酸钠晶体法造模。观察造模24 h后大鼠步态;用纸带法测定不同时相大鼠踝关节肿胀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踝关节组织中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L-1β)和环氧化酶-2(COX-2)的水平,采用同分异构体原理测定大鼠关节组织中前列腺素-2(PGE2)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大鼠8 h关节肿胀(0.07±0.01)cm相比,模型组大鼠关节肿胀于8 h达到高峰(0.52±0.02)cm(P<0.05),踝关节组织中IL-1β,COX-2和PGE2水平均升高,分别为(4.79±0.34),(14.94±1.50)μg·L-1和(1.57±0.16)×10-2A)(P<0.05)。与模型组相比,TFT-I组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步态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TFT-I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及关节组织中IL-1β,COX-2和PGE2水平,分别为(3.57±0.40),(11.72±1.17)μg·L-1和(1.20±0.11)×10-2AP<0.01);TFT-Ⅱ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步态、降低踝关节肿胀度及上述炎性因子无显著影响。结论:TFT-I对尿酸钠晶体诱导的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关节肿胀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炎性因子IL-1β,COX-2和PGE2的水平有关;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时,加味四物四藤汤中来自“黄芪和四物汤”的醇溶性成分可能是本方剂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9.
利胆止痛胶囊抗炎镇痛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利胆止痛胶囊的抗炎、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利胆止痛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小鼠:0.36,0.72,1.44 g·kg-1,大鼠:0.18,0.36,0.72 g·kg-1)和阿司匹林组(小鼠0.20 g·kg-1,大鼠0.10 g·kg-1)。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法、腹腔液渗出法和大鼠足跖肿胀法研究利胆止痛胶囊的抗炎作用;采用小鼠热板法及醋酸扭体法评价利胆止痛胶囊的镇痛作用;通过测定大鼠肿胀足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前列腺素E2(PGE2)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分析利胆止痛胶囊的抗炎作用及其可能的抗炎机制。 结果: 中、高剂量组的利胆止痛胶囊明显减轻小鼠耳廓肿胀和大鼠足跖肿胀(P<0.05或P<0.01),减少小鼠腹腔液的渗出(P<0.05或P<0.01);中、高剂量利胆止痛胶囊明显提高小鼠热刺激致痛阈(P<0.05或P<0.01),显著减少化学刺激致痛的扭体次数(P<0.05或P<0.01);利胆止痛胶囊中、高剂量可明显降低肿胀足中IL-1,MDA的含量(P<0.05或P<0.01),而高剂量可明显降低肿胀足TNF-α和PGE2的含量(P<0.01)。 结论: 利胆止痛胶囊具有一定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组织中的IL-1,TNF-α,PGE2和MDA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建立麻杏石甘汤中甘草苷、甘草素、甘草次酸、苦杏仁苷、野黑樱苷、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等8种有效成分在大鼠血浆中药物浓度的LC-MS/MS测定方法,并应用该法研究麻杏石甘汤在正常及RSV肺炎感染模型大鼠体内8种成分药代动力学过程和差异。正常及模型大鼠灌胃麻杏石甘汤后,于不同时间点从眼底静脉丛取血,其中麻黄中成分以四氢巴马汀为内标,其余成分以氯霉素为内标,血浆样品经前处理后,上清液用N2吹干,残渣用甲醇复溶;以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ESI源,麻黄中的成分以正离子模式扫描,其余成分以负离子模式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各有效成分血药浓度;用WinNonlin 4.1药动学软件和SPSS 17.0软件分别计算各给药组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甘草苷、甘草素、甘草次酸、苦杏仁苷、野黑樱苷、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等8个有效成分血浆质量浓度分别在1.04~1 040,1.04~1 040,0.89~445,1.05~4 200,1.25~2 490,0.3~480,0.3~480,0.3~480 μg·L-1线性良好;上述各成分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定量要求。造模后,除甘草次酸因数据缺失未能得到完整的药动学参数,其余各成分Cmax和AUC0-t均显著高于正常组,CL均显著低于正常组,提示病理状态大鼠可能通过降低清除率进而增加各成分的吸收。该方法可以准确、灵敏检测大鼠血浆中麻杏石甘汤中8个有效成分的血药浓度。大鼠经RSV肺炎感染后,可增加对麻杏石甘汤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石膏用量比与其作用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仲景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其著作《伤寒杂病论》记载的麻黄与石膏配伍应用的处方有6方,即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小表龙加石膏汤。古今注家,皆以石膏清热释之,认为在麻黄类方剂中加入生石膏,就可以监制麻黄的发汗作用,扭转麻黄的药性,变辛温之方为辛凉之剂。从两药的用量比例不同,细绎仲景组方原意。  相似文献   

12.
采用UPLC-MS/MS测定大鼠灌服麻黄、麻黄-石膏水煎液后血浆和尿液中5种麻黄类生物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的含量,计算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探讨麻黄-石膏配伍对主要药效成分体内血浆药动学和尿排泄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配伍石膏后5种生物碱的药动学变化趋势大体相同,表现为达峰时间缩短,吸收速度加快,但吸收程度与表观分布容积减少,可能与尿排量的增加有关。此外,石膏的加入有针对性地提高伪麻黄碱的达峰浓度、延长甲基麻黄碱的体内滞留时间来实现麻黄平喘作用的“增效”,而对去甲基麻黄碱和麻黄碱则起“减毒”作用,由此验证了麻黄-石膏合用时“相反之中寓相辅”配伍原则的科学性,同时可为方药配伍规律的研究思路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麻杏石甘汤对枸橼酸致豚鼠咳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防治枸橼酸所致豚鼠咳嗽的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豚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可待因组、麻杏石甘汤低、中、高剂量组(2.3,6.5,14.6 g.kg-1),分别连续ig给药7 d,最后1次给药后1 h,采用枸椽酸致豚鼠咳嗽模型,以生物信息采集系统记录咳嗽信号、录音和人工计数等方法统计咳嗽次数和咳嗽潜伏期,对支气管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并检测血清过氧化氢酶活力和过氧化氢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咳嗽次数为(53.6±10.7)次,支气管组织有炎性细胞浸润现象,血清过氧化氢含量增加(71.3±18.8)mol.L-1。而麻杏石甘汤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枸橼酸所致咳嗽次数,分别为(30.9±9.9),(39.8±8.6),(36.4±2.8)次(P<0.05),减少支气管黏膜下层细胞炎性细胞浸润,降低血清中过氧化氢含量,分别为(60.6±7.3),(44.7±10.1),(33.8±7.5)mol.L-1(P<0.05),但只有高剂量组才延长咳嗽潜伏期(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能防治枸橼酸所致豚鼠咳嗽,引起过氧化氢的改变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石膏在中医汤剂中的临床常用剂量,为临床合理使用石膏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历代中医方剂文献中含有石膏的方剂,采用SQL Server 2008构建石膏方数据库。利用Excel 2013筛选出水煎内服的石膏方,采用SPSS 19.0统计众数、频数、均数、中值、四分位间距等参数。结果:共采集到3 546首含石膏的方剂,筛选出含有剂量的石膏内服汤剂672首。历代内服汤剂的石膏方中,15 g的石膏方占总数的47.92%;41.5 g占总数的75.6%;41.5~60 g占总数的4.32%。结论:含石膏的汤剂中主要使用生石膏,临床常用剂量以7.5~41.5 g为宜,超常规剂量以55~110 g为宜。经分析历代方剂文献发现,宋代及以前,石膏在相关汤剂中的常用剂量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5.
清肺排毒汤经临床实践证明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有效方剂,由4个古代经典名方化裁而来,具有极大的理论挖掘价值和传承价值。分析其4个经方的功效特点可知,麻杏石甘汤宣肃肺气,五苓散温阳化气、射干麻黄汤温肺化饮,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在此基础上,推演其组方规律可知,麻黄、细辛2药升降相因、宣肃肺气,为君药;茯苓、猪苓、泽泻、山药、藿香、杏仁、桂枝、白术8药温阳化气、利水祛湿,为臣药;生姜、半夏、陈皮、枳实、射干、紫菀、款冬花、柴胡和胃降逆、利气祛痰,为佐助,石膏、黄芩清肺化痰降逆止咳,为反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清肺排毒汤组方配伍重在调节气机的升降浮沉,祛除寒湿瘀毒的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麻杏石甘汤中不同组方配伍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混料均匀设计法,固定麻杏石甘汤中的甘草量,将其他药材(麻黄、杏仁、石膏)作为可变因素,以甘草酸的测定量作为考察指标,对试验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处理。结果回归方程Y=5.63460420+3.819566922X1+1.4934846537X3,r=0.83193,P=0.0292,处方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因素主要为麻黄。结论甘草酸的溶出率与麻黄在整个处方中的用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麻黄及各拆分组分对肾阳虚水肿模型大鼠的影响,探讨功效与药性之间的关系,并初步讨论其作用机制。方法:用氢化可的松联合盐酸多柔比星复制肾阳虚水肿大鼠模型,即造模第1,8天分别尾静脉注射盐酸多柔比星(4,3.5 mg·kg~(-1)),与此同时,连续15 d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注射液(3.75 mg·kg~(-1)·d-1)进行造模。造模结束后,将造模成功大鼠分为模型组,桂附地黄丸组(1.4 g·kg~(-1)),麻黄水煎液低(1.17 g·kg~(-1)),中(2.34 g·kg~(-1)),高(4.68 g·kg~(-1))剂量组,麻黄生物碱(0.020 g·kg~(-1)),非生物碱(0.105 g·kg~(-1)),醇沉(0.132 g·kg~(-1)),挥发油(0.933 3×10-3m L·kg~(-1))组,同时设立正常组,各组大鼠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10 m L·kg~(-1)),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给药28 d。给药结束后,大鼠代谢笼法检测24 h尿量;考马斯亮蓝G-250染料结合法(CBB法)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检测血清环磷酸腺苷(c AMP),环磷酸鸟苷(c GMP),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雌二醇(E2),睾酮(T)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lt)检测肾脏水通道蛋白1(AQP1),水通道蛋白2(AQP2)含量。结果:麻黄水煎液和生物碱拆分组分能够显著性增加大鼠24 h尿量,血清c AMP,T3,T4和E2的水平(P0.05,P0.01);麻黄水煎液和生物碱组分能够显著性降低大鼠24 h尿蛋白,c GMP,T的含量以及肾脏AQP1和AQP2的表达(P0.05,P0.01)。结论:麻黄具有显著的利水消肿功效,生物碱为最佳有效组分,且其利水消肿机制可能与降低肾脏AQP1和AQP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配伍对麻杏石甘汤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麻杏石甘汤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分析方法,研究配伍对汤剂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L8(27)正交设计,以HPLC法测定苦杏仁苷含量。结果石膏对方中苦杏仁苷含量的影响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甘草、麻黄对苦杏仁苷含量影响不显著,麻黄与甘草、麻黄与石膏、甘草与石膏对苦杏仁苷的含量影响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石膏降低了全方药液中苦杏仁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生物热力学的角度,探讨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的药性差异的客观真实性。方法:采用微量量热学方法,分别测定在中药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不同浓度水煎液作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代谢的热谱图(即热功率-时间曲线,P-t图),并根据热动力学模型lnPt=lnP0+kt,计算得到一系列生物热动力学参数。结合中药药性理论,综合分析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的药性差异。结果: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且随着药液浓度的增加,其抑菌作用逐渐增强。但温热药方麻黄汤较寒凉药方麻杏石甘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弱,同时,从热动力学参数中的最大热输出功率计算结果也表明,麻黄汤作用于细菌生长代谢时,所释放的热量要高于麻杏石甘汤,两者存在较稳定的差异。结论:应用生物热力学方法进一步探索和验证了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的药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