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慢性肝炎(慢肝)属中医“胁痛”、“黄疸”、“臌胀”等范畴,为感染温热邪毒所致,其病伤在肝,常累及于胆、脾胃及气血,且病情易于反复。临床常见有湿热内蕴、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脾(胃)不和及气滞血瘀等,治疗每以疏肝利胆、清化湿热、调肝和胃及活血化瘀为大法。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也符合慢肝演变规律。即初病感染湿热邪毒,肝失疏泄,为在经在气;久则肝郁气滞络瘀,邪入血分,为在络在血。据此,对慢性肝炎的治疗,当将络脉瘀滞作为辨证的一环,投以活血通络之品为佐,才能使血络瘀滞得通,气机调畅,邪祛正安。  相似文献   

2.
1 发病多先累脾后及肝 《金匮要略黄疸篇》:“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由于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脾主中焦,是运化水湿的脏器,性喜燥恶湿。湿热或湿邪外袭,脾土主湿,同气相得,为客脾胃。由于饮食不节,饮酒过度,湿邪外受及内伤往往由脾胃而涉及肝胆。 若素体胃肠热盛或阴虚火旺,湿从阳化或湿郁而化热则形成湿热薰蒸的局面;若由于劳倦内伤脾胃致中阳不振,寒湿内生或湿从寒化的情况出现。从而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正气不足,湿邪蕴结中焦或再感受外邪,病情再进一步发展,脾胃升降失去常度:脾气不升,则肝气郁结不能疏泄;胃气不降则胆汁输  相似文献   

3.
吴寿善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全国中医肝病专科医疗中心主任、湖北中医学院脏象肝病研究所所长 ,湖北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寿善教授,从事中医肝病临床和科研工作 30余年 ,对治疗慢性乙性肝炎具有独到的见解 ,现介绍如下。1 重脾胃 ,调升降吴教授十分推崇《金匮要略》中对肝病治疗原则的论述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认为 :乙型肝炎虽起病于邪毒郁结 ,肝失疏泄 ,而脏腑相关 ,久病必伤及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的好坏 ,直接影响病体的恢复 ;脾居中州 ,是运…  相似文献   

4.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药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前在世界上仍是一个难题,现无特效药物.关幼波老师从事该病的防治几十年,辨证治疗自称体系,现将体会辑要如下.回病因病机慢性病毒性肝炎现分为乙型、丙型、丁型,老师认为中医皆属于u瘟”,基本病因病机是相同的.外因为感受湿热疫毒.“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百病皆乘虚而人,放本病的根本原因为正气亏虚.正气亏虚,气血不足,肝炎所养,疏泄功能失常,湿热乘虚而人.邪留气分病尚轻,则无黄值,如深入血分,湿热熏蒸,胆汁不得疏泄,溢于血脉则见黄疽,肝为罢极之本,肝血虚则不耐…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慢性乙型肝炎病变发展有快有慢,病情有轻有重,预后有好有坏,临床证候复杂,治疗难易不一,今以个人之见,简述其发病及治疗中之要者如下。 1 病因 乙肝病毒为疫毒之邪,首犯肌肤,人于血分,深藏于肝。肝为五脏之一,脏本藏精气而不泻,若邪伏于肝,则难自净,是以难治。乙肝病毒固为疫毒之邪,但发于外则多表现为湿热,故有称之为湿热疫毒,其与一般湿热之邪不同者,实在于毒之性质迥异,故取一般清热利湿之剂治之,或能取效,但邪留  相似文献   

6.
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损害和炎症,若进一步导致纤维结缔组织广泛增生和沉积,就形成肝纤维化。本人运用解毒活血补益法治疗肝纤维化,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体会浅识于下,请同道指正。 1 毒、瘀、虚是肝纤堆化的病机特点 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毒邪(湿毒和热毒)留恋、肝脉瘀阻及正气亏虐。湿毒之邪易损阳气,湿毒之邪羁留体内,脾之阳气最易受其害,热毒之邪羁于肝胆,肝藏血,肝热即血热,又因  相似文献   

7.
正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学称为"肝癖(痞)"认为其是由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蒸腾,痰浊瘀积于肝脏,以右胁部胀或痛,右胁下肿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调、肝脾肾虚导致肝之疏泄失职、脾之运化失常、肾之气化不充,形成痰、湿、瘀、滞,四者相互搏结,痹阻肝脏脉络而成~([2])。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本病的发病与饮食因素关系密切,"四高饮食"即高脂肪、高糖分、高胆固醇和高热量,促使脂肪的积聚,加重脂肪肝形成,是导致脂肪肝发  相似文献   

8.
中医对丙型肝炎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丙型肝炎病因病机 1.1 阴邪湿毒学说 赵氏报道,慢性丙肝辨证分型主要为肝郁脾虚(50%~60%),依次为气虚血瘀、肝肾阴虚,未见肝胆湿热。金实通过对比丙肝与乙肝临床表现及中医辨证分型发现,慢乙肝以湿热中阻多见。而丙型肝炎与之不同,最多见为瘀血阻络,湿热中阻仅占14.1%,17.6%无症可辨。吴氏结合肝活检病理发现88.1%的慢性活动性丙肝为血瘀型,且以血瘀兼脾虚及肝郁多见,单纯肝郁脾虚仅占5%~9%,亦未见有肝胆湿热。陈立华根据丙肝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辨证分型认为:丙型肝炎病毒不同于湿热毒邪,虽然毒邪直入营血,但无斑疹,舌质红绛、神昏谵语、耗血动血等营血热证,因此病因实属阴毒湿邪,具有湿滞、阴凝、聚毒、伤气碍阳等特点。病机是阴毒湿邪径入营血。阴以寒静湿为特点,湿邪重浊粘滞,阻  相似文献   

9.
1 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病因1.1 乙肝病毒与湿热疫毒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已建议把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名定为“肝瘟”,认为肝瘟是指湿热疫毒侵袭肝脏所致 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湿热疫毒入侵,引起肝胆脾肾功能障碍,导致阴阳亏损、气血失调等一系列变化. (1)HBsAg携带率的地区性差别与其地域性湿  相似文献   

10.
正陈建杰教授是上海市名老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肝病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3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陈师认为患者肝癌术后,有形之邪虽祛,然正气大伤,且湿热癌毒等余邪尚存,病机多为正虚邪恋、虚实夹杂。正气亏虚是肝癌复发的前提条件,而湿热癌毒之邪是术后疾病复发的关键因素。肝癌术后病位虽在肝,但与脾胃关系密切。陈师认为手术治疗易伤正气,脾胃受损,导致其运化失司,湿邪内生,湿、毒之邪博结日久易再形成有形之  相似文献   

11.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 ,又是致病因素 ,它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机 ,贯穿于慢性肝炎的病理过程中 ,因此 ,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炎有重要意义。现就其机制及应用加以探讨。1 血瘀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机肝为风木之脏 ,喜条达舒畅。湿热是肝炎的主要病因 ,肝炎慢性化的首要条件是病毒在体内的持续存在 ,中医认为病毒属湿热疫毒之邪。当毒邪内侵后 ,因湿性粘滞 ,易阻碍气机 ,导致肝气郁滞 ;湿热相合 ,留恋不去 ,造成病情迁延发展 ,转为慢性 ,致脏腑受损 ,气血失调 ,血行不畅 ,瘀阻脉中 ,形成血瘀证。正如清代叶天士所说 :“初病在气 ,久病入血”,“…  相似文献   

12.
王秀霞教授,系黑龙江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行医30余载,精研妇科。在临证中善用痰瘀辨证,认为痰乃津凝,瘀乃血滞,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若七情内伤,肝失调达,则气血和津液运行失常,而变生痰浊与瘀血;或因肝失疏泄,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凝气滞,阻塞脉络,形成痰瘀交结,而使病顽难愈、因此临证中,从消痰化瘀,或痰瘀同治出发,每获良效。现举验案三则.以飨读黄。1更年用综合征郑某某,女,52岁.工人。1995年3月17日初诊。患者心烦不寐7年,时常烘热汗出,日苦咽于.自觉头皮麻木,医风发凉,月事…  相似文献   

13.
正张赤志教授系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为第一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对治疗各种肝病有其独到的见解,笔者跟师学习中,略有感悟,现将张师诊治慢性肝炎经验整理如下。1对慢性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慢性肝炎一般属于中医"肝着"、"胁痛"、"郁证"、"黄疸"、"鼓胀"等范畴,对于慢性肝炎,张师认为,多为内蕴湿热,邪伏血分,或感受疫毒等,致使肝失疏泄,气血壅滞。肝主疏泄、藏  相似文献   

14.
田玉美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对病因病理病位的认识 1.1 病因“湿疫”,致病独特 慢性乙型肝炎,肝脏受损,迁延难愈,容易传染,不易根治。田老认为,病因当首推“湿疫”之邪。患者胸脘痞满、身重困乏、纳呆口粘、恶心呕吐、苔腻符合湿邪致病,重浊腻滞的特征。故其治疗效果,难以如寒邪一散即除,如热邪一清即解,或如燥邪一润即安。其致病特点有4:①隐袭致病,不少患者诊病之时,往往难已言之何时患病。②湿恋中焦.致脾胃升降失常,健运失司,而病纳呆、腹胀、便溏、恶心呕吐等证。③易及肝胆、致肝胆疏泄失司,而病胁肋疼痛,心烦易怒,甚时黄疸等症。④湿性粘滞,易阻气机,失治或治之不力可从寒热转化,演变成湿热内蕴,或寒湿中阻,或气滞血瘀等证型。 1.2 病理变化 虚实交错在气血 乙肝的病理变  相似文献   

15.
健脾活血柔肝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5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肝炎因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正气亏损而患病。首先损及肝和脾。随着疾病的慢性化发展,肾及其他脏腑器官亦可受到波及。病理上常表现为失调性变化和虚损性变化。失调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气血失调,早期可见肝气滞,继而出现气滞血瘀,最后导致瘀血阻络。虚损性变化主要表现为脾胃气虚或气阴两虚或肝肾阴虚或肝肾阳虚。二者互为关联,构成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分布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分布差异.方法:结合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的文献,对126例西苑医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体征、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及特点进行前瞻性调查.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肝郁脾虚型为主,湿热型次之,肝肾阴虚型又次之,瘀血阻络型所占比例较肝肾阴虚型小,脾肾阳虚型最为少见,其中,湿热与气阴亏虚为各证型的主要兼夹因素,暗红舌、红舌和腻苔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舌象.患者的症状体征(胁痛、口苦、腹胀、食欲低下、舌苔腻等)积分在各证型中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ALT、AST均以湿热中阻型为最高,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ALT:75.81±39.93vs48.13±26.02.50.42±31.69,59.09±21.50.P<0.05;AST:82.89±38.37vs42.62±21.43,51.88±36.11,68.93±24.57,P<0.05).结论:湿热因素贯穿于慢性乙肝患者的不同阶段,是该病长期存在的基本矛盾,而正气亏虚,正是湿热毒邪侵扰的内在基础,该病的病机为"邪侵而正虚,正虚而邪恋".  相似文献   

17.
湿热是引起慢性胃脘痛的重要致病因素,其产生原因、症状及治疗都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脾胃湿热,本文就慢性胃脘痛的湿热病机做一探讨。1 湿热致病的依据1.1 生理病理基础脾为湿脏,喜燥恶湿,胃为燥腑,喜湿恶燥,这决定了脾胃对湿热之邪的易感性,表现为脾病多兼湿象,胃病每多热征。慢性胃脘痛病虽在胃,但与脾胃皆有关系,因此湿热致病自在情理之中。1.2 临床观察湿热主要引起消化道疾病,研究表明在湿热所涉及中医的43例疾病中,胃脘痛所占比例最高[1]。综合运用国内通行的胃脘痛诊断标准,对7315例本病患者进行的系…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是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治疗可以有效抑制HBV复制,但存在无法实现对HBV cccDN进行彻底清除、HBsAg阴转率低等不足。“补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学术观点的提出为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曙光医院肝病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明确“脾肾亏虚、兼湿热未尽”是慢性乙型肝炎持续进展的关键病机,并确立了补肾健脾利湿为基本治法的慢性乙型肝炎论治方案,历经“十一五”至“十三五”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临床研究验证了该方案确切的临床疗效,明确了补肾健脾利湿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作用机制在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妇女内伤头痛虽涉及肝脾肾功能失调,而以肝病为先。肝为五脏之首,功在疏发气机,启动气化,协调脏腑,调畅气血,养脑摄神,他脏在生理病理上的变化无不施涉于肝。 妇女由于经、带、胎、产等生理代偿而消耗阴血,出现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之病理变化,致使肝失涵养,况女子忧郁善感,七情内伤,肝当其冲,情自中感,更易肝气失疏,气血失冲和,升降失司,阳气动极,潜降静藏不及,造成体内风火痰瘀相互为患,协厥阴经气上  相似文献   

20.
一、疏泄肝气、通利三焦水道以消腹水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主要依靠肺之宣发肃降,脾之运化输布,肾之气化,而三焦气机通畅方能保障肺脾肾三脏功能的正常发挥,三焦疏利,水液环流无端。若肝失疏泄,则三焦气机阻滞,导致肺脾肾等脏腑功能紊乱、水液代谢障碍,遂成腹水。临床上,对于肝硬化腹水的病人多用疏泄肝气,利三焦水道的治法消腹水,正如《血证论》谓:“治气即是治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