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AE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分析指标和肺功能指标。结果:两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NIPPV是一种有效的呼吸支持手段,在AE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救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4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治疗急性呼吸衰竭(ARF)中的价值。方法:将84例各种原因引起的AR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给予针对病因药物治疗;NPPV组:45例在标准治疗的同时加用NPPV。通气模式采用S/T模式。治疗前后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及生命体征。结果:NPPV组治疗后2~24h较前明显改善(P<0.05),心率和呼吸频率减慢。NPPV组治疗失败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尽早NPPV能改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气体交换和生命体征,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COPD并发呼吸衰竭3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老年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无创机械通气,对照组给予传统机械通气,动态观察两组治疗后2h、24h、72 h动脉血气分析、神志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创正压通气(NPPV)38例患者,PO2明显升高(P<0.05),PCO2明显降低(P<0.05),pH明显升高(P<0.01)。其中3例患者因病情发生变化改用传统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1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对老年COPD呼吸衰竭伴有不同程度的神志障碍患者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准确掌握吸气支持压力,合理地调整参数,可以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创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采用无创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鼻导管吸氧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有效率以及血气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12h后的PO2、SpO2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合并呼吸衰竭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急性左心衰(ALHF)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地位。方法:将我院2008年前入院的ALHF合并呼吸衰竭患者20例定为对照组,2008年以后入院的20例ALHF并呼吸衰竭患者定为无创组。对照组行常规吸氧、镇静、强心、利尿、扩血管、对症治疗,无创组在以上常规治疗同时使用BiPAP无创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2h、6h、12h生命体征、氧合指数变化情况,以及24h病情好转率、插管率、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创组临床指标改善快,好转率高,插管率低。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BiPAP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合并呼吸衰竭取得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8例需要呼吸支持的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无创通气治疗,呼吸机采用美国泰科公司PB840和美国鸟牌呼吸机VELA型(鸟牌第四代),采用BiPAP无创通气模式,于上机前和上机后2~4h、12~24h测定动脉血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机后血气指标pH、PaO2、PaCO2和SPO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无创通气可以有效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氧,明显降低插管几率,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治疗呼吸衰竭效果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并发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比较分析45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经常规标准治疗(对照组24例)和加用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组(治疗组21例)的临床疗效。结果BiPAP治疗后2h、1d、2d的PO2、PCO2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症状也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双水平正压通气能明显改善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并发症少,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 相似文献
8.
9.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在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II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无创正压通气(BiPAP)治疗COPD并发II型呼吸衰竭40例,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状况、生命体征(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及血气分析指标(PO2、PCO2)的变化和通气相关的不良反应等。结果:经机械通气治疗后,有32例临床状况明显改善(神志好转、呼吸频率、明显减慢、呼吸困难减轻);8例治疗无效者病情恶化(5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1例改为接受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治疗),总有效率80%。通气治疗前、后呼吸频率分别为24±4次/min与20±4次/min,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气治疗前、后心率分别为110±17次/min与91±22次/min,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压治疗前为124±17/75±11mmHg,治疗后为120±17/72±9mmHg,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通气前、后患者PCO2水平分别为76±20mmHg与63±17mmHg,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气前经常规治疗缺氧初步改善(PO2>60mmHg)的26例患者中,通气前、后PO2分别为81±24mmHg与74±20mmHg,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通气前经常规治疗后仍PO2<60mmHg的14例患者中,PO2通气前、后为分别为44±11mmHg与64±19mmHg,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5例出现不同程度腹胀,7例口干,2例不能耐受面罩,2例出现呼吸机依赖,所有病例均无气压伤、院内感染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双水平正压通气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II型呼吸衰竭患者,能缓解症状,稳定生命体征,有效改善血气指标。且相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联合镇静治疗抢救急性左心衰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左心衰合并呼吸衰竭的56例患者资料,紧急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联合镇静治疗24例,常规药物治疗3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体征、血气分析的变化以及最终的病死率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1治疗2h后,机械通气联合镇静组患者同常规药物组相比,临床体征和血气分析明显改善(P均<0.05);2机械通气联合镇静治疗组病死率为33.3%,显著低于常规药物治疗组59.4%的病死率(P<0.01);3机械通气联合镇静治疗组存活患者住院时间为24±8d,少于常规治疗组32±7d(P均<0.05)。结论:紧急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联合镇静治疗能够及时有效地缓解急性左心衰所致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并能在短时间内使病人转危为安,是抢救急性左心衰发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用于治疗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选择45例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IPPV+常规综合治疗,23例)和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22例).监测两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气管插管率、住院病死率.结果 治疗组治疗6h后动脉血气分析的各项指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Q2)]及呼吸频率、心率、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值均<0.05),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组的有创机械通气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3.0%和4.3%,对照组分别为22.7%和9.1%.结论 NIPPV具有无创伤、可早期使用、并发症少、易被患者接受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可以迅速缓解呼吸困难,改善呼吸肌疲劳,提高PaO2,降低PaCO2,降低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对于急性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并发型呼吸衰竭2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应用无创性鼻 (面 )罩 Bi PAP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 ( COPD)并发 型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2 8例 COPD并发 型呼吸衰竭患者常规吸氧、解痉平喘 ,应用激素 ,抗感染等治疗 ,同时给予鼻 (面 )罩 Bi PAP通气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PO2 ,PCO2 ,Sa O2 ,心率及呼吸频率变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血压变化不明显( P>0 .0 5 )。结论 :COPD并发 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性 Bi PAP鼻 (面 )罩通气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10年10月应用机械通气治疗50例AMI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呼吸频率(RR)、心率(HR)、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射血分数(EF)和心功能分级。结果治疗后44例存活者由原来的心功能Ⅳ级改善到心功能Ⅰ~Ⅱ级,RR、HR显著减慢,pH值、PaO2、PaCO2、EF均明显改善。治疗后30min、2h、4h的RR、HR、PaO2、PaCO2、EF分别为[(30.2±8.1)次/min、(21.8±6.9)次/min、(18.8±8.5)次/min],[(121.8±6.9)次/min、(105.3±8.2)次/min、(87.8±3.7)次/min],[(60.1±5.9)mmHg(1mmHg=0.133kPa)、(69.9±10.8)mmHg、(79.2±8.9)mmHg],[(44.9±4.4)mmHg、(40.1±3.3)mmHg、(39.8±3.5)mmHg],[(30.3±4.7)、(35.3±4.6)、(42.1±3.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对改善AMI并急性呼吸衰竭的病情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严重呼吸衰竭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严重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48例患者除给予常规治疗外,使用呼吸机给予无创正压通气,选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V),自主呼吸减弱时则改为SIMV+PSV模式。结果:40例患者完成治疗,8例改用有创通气治疗。40例治疗成功病例的通气时间平均为(8.5±5.3)d,其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心率均较通气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成功与失败者在重症肺部感染、痰多、APACⅡ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面罩无创通气治疗COPD并发严重呼吸衰竭效果较好,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应掌握适应证,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8.
高龄重度急性左心衰竭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 总结在高龄重度急性左心衰竭(ALVF)合并急性呼吸衰竭(ARF)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10年间102例高龄重度ALVF并ARF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方式、好转率、病死率和合并症,并将合并Ⅰ型ARF(ARF-Ⅰ)(42例)和Ⅱ型ARF(ARF-Ⅱ)(60例)两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102例115次机械通气途径经鼻面罩给氧18次,经鼻插管68次,经口插管29次;通气方式容量控制115次,压力控制25次,稳定气道正压(CPAP)26次,呼气终末加压(PEEP)45次。病情好转率在全部病人、ARF-Ⅰ和ARF-Ⅱ组分别是60.8%,69.0%和55.0%(两组比较P<0.05);病死率分别是39.2%,30.9%,45.0%(两组比较P<0.05)。用呼吸机过程中的主要合并症在全部病人为心律失常37.3%,低血压35.3%,肺感染34.3%,消化道出血31.4%,酸碱失衡20.6%,张力性气胸2.9%。两组比较显示ARF-Ⅱ组病情重,病死率高,合并症多。结论 高龄重度ALVF并ARF患者机械通气治疗难度大,风险高,但只要严格掌握适应征及合适的通气方式,注意防治合并症,仍可以取得良好疗效,挽救大部分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