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颖龙  顾浩  王耘  乔延江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413-2416
进一步明确中药药性与药理作用的关联关系,该文基于药性组合进行了归肾经中药药理作用特征的相关研究。为中药药性理论与药理作用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搭建了桥梁。在归肾经中药药性和药理作用研究基础上,通过整理药性、药理作用相关资料,利用关联规则方法,以归肾经药性组合为目标,挖掘得到相关药性组合所对应的药理作用特征。分析发现不同药性组合的归肾经中药在药理作用上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也具有共同的药理特征譬如免疫促进等等。研究以不同药性组合的归肾经中药为载体,将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紧密结合,为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中药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探讨P-糖蛋白与中药药性理论的相关性与研究现状,更好开展和利用P-糖蛋白方法用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介绍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引经药、配伍关系、配伍解毒等与P-糖蛋白关系的最新进展,提出P-糖蛋白方法用于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思考.同时,综合分析了用于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与P-糖蛋白关系的相关研究方法,包括细胞模型法、基因敲除动物模型法、在体肠灌流法、计算机模拟等的技术特点.一些中药成分能影响P-糖蛋白的活性,可从跨膜蛋白的角度研究中药成分在体内过程的相互作用.通过P-糖蛋白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可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提供崭新的思路,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渗透,提高中医药传统理论的现代研究与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分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在加强对古代本草文献考证整理和现代中药文献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药性,将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及其规范标准,科学地表征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性与中药药性物组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刘培勋  龙伟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4):1769-177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对中药药性理论加以现代诠释,让全人类共享中华文明的成果,是当务之急。作者首次提出中药药性物组学的新概念,认为中药药性物组学是研究中药药性物质组组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并对中药药性物组学的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相互关系等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科学研究,最终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在提取分离、鉴定分析等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相关研究过程缺乏与中药药性理论的结合,使中药药性化学成分及相应的物质基础研究相对滞后.因此,基于中药药性理论提出中药药性化学,对阐明中药药性物质基础,中西药会通,以及实现中药"走出去"和"引进来"都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中药药性化学成分及物质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准确把握中医药特色优势需要对药性理论彻底研究.本文基于中药性味当为"一味一性",提出中药性味理论新的假说,即"一药X味Y性,其中Y≤X",并提出验证新假说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研究方法.本文提出的假说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深化对中药性味本质的认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构建中药性味研究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药药性的研究多局限于单一或两类药性层面,偏离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该文以不同药性组合的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为研究目的。整理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归胃经中药的药性数据,收集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0年以来的全部文献和《中药学》(颜正华,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临床中药学》(高学敏、钟赣生,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中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数据,利用关联规则方法,挖掘归胃经中药药性组合所对应的药理作用。所得关联规则结果与经验知识相符,不同的药性组合有各自的药理作用特征,通过比较发现不同药性组合间的药理作用既有差异性也有相似性。药性组合间因为具有相同的四气或五味而表现出相似的药理作用,因为具有不同的四气或五味而具有差异性的药理作用,而四气和五味均不同的药性组合其药理作用也可以表现出相似性。该研究将药性理论与中药药理作用研究成果结合,揭示了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的主要特征和规律,为揭示归胃经中药的作用机制,发现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性研究概论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小河 《中草药》2008,39(4):481-484
当今中药药性研究热潮越来越高.在回顾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药药性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指出中药药性研究在近期内要取得重大突破,应进一步凝练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规范研究方法.寒热药性可作为首要突破口;建立寒热药性的客观评价方法,阐明寒热药性的客观真实性将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首要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基于还原整合和热力学表达的中药药性研究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试论药性理论的基本药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药性理论基本药理作用的可行性、现实性及意义。方法:中药药性与临床应用具有一致性、中药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具有一致性,中药药性、临床及药理作用三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可建立药性理论与药理作用的相互联系。结果:不仅可建立单独药性的基本药理作用,也可建立几种药性的基本药理作用。结论:建立药性理论基本药理作用有利于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及与现代科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和反思中药药性研究的现状与不足,提出基于生物光子辐射检测的中药药性研究新思路。方法:利用生物光量子分析系统,从整体上对中药展开研究并测定药性的定量化指标,这完全符合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思想。结果:生物系统电磁辐射的统计熵可以表征中药的四气,而辐射频谱则可以表征中药的归经,基于生物物质的延迟发光,利用生物光量子分析系统,可以定量表述中药的四气和归经,实现中药药性的定量化。结论:生物光子辐射检测是一种符合整体观的定量检测方法,能够表征中药药性的量化指标,为揭示药性的本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寒热药性是药性理论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由于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深刻,而当前的思路及方法手段难以摆脱先入为主、循环论证的研究局限性,因此亟需为现代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注入新思维、启动新视角.本文在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以系统观为指导,以物质基础、生物效应和作用靶标为寒热药性的三大要素,融合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构建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表征方法,基本揭示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以期实现药性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与合理用药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准确把握中医药特色优势需要对药性理论彻底研究。本文基于中药性味当为“一味一性”,提出中药性味理论新的假说,即“一药X味Y性,其中Y≤X”,并提出验证新假说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研究方法。本文提出的假说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深化对中药性味本质的认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构建中药性味研究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中药药性与功效进行归纳分析,寻求药性与功效之间的规律性。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中药功效与药性的关系出发,建立肝经归经的预测模型。基于生物热动力学探讨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以热动力学参数反映中药复方的寒热药性。用电子得失理论研究中药四性的物质基础,用红外成像扫描技术研究中药的寒热属性,用斑点免疫印迹技术探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以支持向量机用于中药药性识别的可行性考察,以微量元素含量水平探讨与中药四性的关系,并以食用菌总糖含量测定方法(费林氏容量法)探讨总糖含量与寒热药性关系。结论:多学科的渗透用于中药药性研究,为科学阐释中药药性的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性理论源于临床实践,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作用.中药药性研究发展缓慢,现有教材中缺少系统的药性形成方法的内容,目前所开展的药性研究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未形成完善的药性研究体系.文章通过阐述、总结传统中药药性形成方法之一口尝法的研究内容,分析该法的特点、价值与改进思考,以期客观地认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药基本理论的阐述,分析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之间的关系,提出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以"五味"为核心的.并对五味理论的研究提出初步研究思维和方法,希望凭借现代研究手段探索五味理论的科学内涵,并以此为突破口,构建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五味理论又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中药五味药性的客观表征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钥匙,是阐释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重要路径。基于五味药性的基本定义以及药物分子-味觉、嗅觉受体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中药五味药性表征的技术方法和研究路径,并结合本课题组实验研究,从味觉、嗅觉感知的生物学机制、分子对接技术原理、同源模建过程以及受体选择与五味药性表达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从中药"五味"的滋味、气味属性角度,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可参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及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中药药性理论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中药药性可以概括归纳为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内容.根据药性不同,药物具有各自的功效作用和特性.性效关联性即研究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关联,一方面说明了性效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另一方面提出了性效关联的研究方向主要应从具有特征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等方面深入系统地进行分析.基于临床病证的前提,按照中医"辨证用药"的原则,阐明药性与功效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揭示中药药性本质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生物效价检测在中药品质及药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现行中药品质与药性研究状况的基础上,认为中药品质与药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提出借鉴生物效价检测能够直接从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角度共同把握中药的品质评价和药性研究.通过建立的生物效价检测方法对中药饮片建立效价标签,使医生在临床应用上可针对病情需要有意识地根据生物效价的方向和效价强度不同(药性特点)遣方用药,有利于保证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复性,提高中医药的整体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合分析了传统及现代的中药复方功效研究思路与探讨方法的特点,探索性地提出立足中医原创思维,从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中药复方,方能揭示中药复方的功效。复方的配伍不仅是"君臣佐使"和"药物七情"理论下的中药功效的配伍,也包括复方中药的药性配伍。药性中的气、味、归经的配伍才是中药复方配伍的核心,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思路不能偏离药性配伍。明确以药性配伍为复方功效研究的核心,寻求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这是中药复方功效研究上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王磊  裴丽  杨云松 《中医药信息》2012,29(1):127-129
对中药药性理论的深层次探索是现代中药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近10年来关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可贵的成果,主要从文献及理论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并进行评价分析。期待以这些理论探讨为基础展现出中药药性理论更深层次的内涵和特点,有利于摸索发展药性理论的更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