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病,可累及多个系统,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也是国际肾脏病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近年来ADPKD在分子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 (autosomaldominantpoly cystickidneydisease ,ADPKD)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 ,发病率约为 1‰[1] 。本病通过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 ,男女发病率相等 ,外显率几乎 10 0 %。其主要临床特征是双侧肾脏形成多个液性囊泡 ,囊肿进行性长大 ,造成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最终可导致终末期肾衰。除肾脏外 ,还常伴有肝、胰、脑、心等多个器官受累。ADPKD属延迟显性遗传 ,一般在 4 0岁左右才出现临床症状 ,得以诊断。而此时患者多已将致病基因传给下一代。ADPKD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 ,产前和症状前基因…  相似文献   

3.
常染色体显性高度近视一家系连锁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连锁定位分析,探讨一个中国原发性高度近视家系的致病基因与已报道高度近视相关连锁位点的关系.方法 选择一个连续3代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高度近视家系,选取位于18p11.31,12q21-23,7q36,17q21-23,4q22-27,2q,37.1,7p15.3,15q12-13,10q21.1这9个已报道的常染色体显性高度近视致病基因连锁位点的18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物进行STR基因分型,采用两点法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本家系受累者皆为高度近视,屈光度从-6.00D到-20.00D不等,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分析显示此9个遗传标记位点与该家系致病基因均不连锁,比值比均<-1.结论 该家系存在一个新的致病基因连锁位点,需进一步实施全基因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连锁分析以确定该家系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相似文献   

4.
<正>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遗传性多囊肾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发病率约为1/1000-1/500。ADPKD的病程长、发展缓慢,一般在40岁以前常无症状,因此又称为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入选ADPKD患者23例,收集临床数据,并进行家系调查;抽取外周血经高通量测序方法进行多囊肾基因检测。结果 23例ADPKD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腹痛、血尿、感染,肾功能不全;与女性患者相比,男性ADPKD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增高;基因检测PKD1基因突变19例;PKD2基因突变4例。同处于慢性肾脏病(CKD)5期的ADPKD患者,PKD1基因突变患者血红蛋白明显低于PKD2基因突变患者(65.89±13.59 vs 97.5±17.02,P<0.01)。结论 ADPKD可进展至肾功能衰竭,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终末期ADPKD患者,PKD1基因突变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DKD2紧密连锁的微卫星DNA对 2型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进行基因诊断。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毛细管电泳 基因扫描方法对PKD2基因侧翼微卫星D4S15 3 4、D4S15 42、D4S15 63、D4S2 460和D4S42 3进行基因分型 ,对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家系成员进行连锁分析 ,确定患病家系是否与PKD2连锁 ,并对未发病成员进行基因诊断。结果 通过连锁分析 2 0个家系 ,寻找到 3个与PKD2连锁的多囊肾病家系 ;在 3个家系的 4名未发病成员中发现 2例携带PKD2基因突变的症状前个体。结论 连锁分析是多囊肾病异质性研究和基因诊断的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连锁分析法对1个中国人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进行已知位点的筛查,寻找其致病基因.方法 随机选取已知致病基因上下约5cM(JB)范围内的27对微卫星标记,确立单倍型,用两点法计箅最大优势对数(Lod score)值.结果 所选微卫星标记与该家系表型间最大Lod值小于1.结论 基本排除由已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候选基因导致该家系的病变.  相似文献   

8.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的分子机制及其基因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ADPKD)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近几年来 ,对于其分子水平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已发现 3个遗传位点存在突变均可导致ADPKD ,并且对其分子机制有了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国人多囊肾病基因1(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1 gene,PKD1)突变的特点,检测基因突变位点。方法25例多囊肾患者,正常对照16名,扩增PKD1基因的第44、45外显子的基因片段,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突变检测系统进行初筛,然后测序。结果发现1个移码突变(12431delCT)、1个无义突变(C12217T)、1个多态性(A50747C),突变检测率为8%(2/25)。结论检测到2个新的可能的致病突变:1个移码突变(12431delCT)、1个无义突变(C12217T)。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法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家系进行症状前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方法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或羊水DNA,PCR扩增与PKD1紧密连锁的SM6、AC2.5、CW 2 4个微卫星遗传标记,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对4个ADPKD家系的36名成员(包括1名胎儿)进行基因连锁分析,分析各成员与疾病连锁的单体型。结果36例家系成员中检出了3例临床无症状,B超未提示多囊肾的PKD1基因携带者,产前诊断显示胎儿为未携带致病基因的正常个体。结论联合应用多个微卫星位点对ADPKD进行连锁分析能够对ADPKD家系成员进行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1.
先证者 ( 2 ) 男 ,49岁。 1984年 7月因肝大做 B超诊断为多囊肾、多囊肝。 1985年 5月 9日因突然剧烈头痛住院 ,查体 :意识清 ,Bp 16 0 / 10 0 mm Hg(1mm Hg=0 .133k Pa) ,颈部抵抗 ( ) ,腰穿为血性脑脊液 ,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6月 3日排便时突然呼吸心跳停止死亡。家系调查 本家系 4代人中有 9人患病 (图 1)。 7,男 ,35岁。因无痛性血尿先后做肾盂造影和 B超 ,诊断为多囊肾、多囊肝。1个月后突发剧烈头痛、呕吐住院 ,查体 :中度昏迷 ,Bp 170 /10 0 mm Hg,颈抵抗 ( ) ,腰穿 :血性脑脊液 ,诊断 SAH,治疗好转出院。 6,女性…  相似文献   

12.
先证者(Ⅲ6) 男,13岁,5岁开始反复惊厥发作,表现为眨眼、面肌抽动、流涎、手中物体落地、神志清楚,但不能说话,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每日发作3 5次,以晨6时将醒时发作较多,曾发作严重出现全身抽搐3次,常规脑电图无异常发现,蝶骨电极过度换气双额、颞叶诱发出尖 慢波;头颅核磁共振成像、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检查无异常发现,卡马西平、鲁米钠、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硝基安定、托吡酯等治疗8年,仍时有发作。家系调查:Ⅰ1自15岁开始发作性抽搐,发作时倒地,意识丧失、口吐泡沫、四肢抽动,发作较频繁,持续时间不详。46岁死于意外。Ⅱ83 7岁,病程3 0…  相似文献   

13.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SPG)是一组以双下肢进行性肌张力增高和无力、剪刀步态为特征的具有明显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呈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遗传。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即是否伴有脊髓外损害将SPG分为复杂型和单纯型。复杂型和单纯型都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到目前为止已定位15型,其中有9型的疾病基因已被克隆。本文主要对各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PG的分子遗传学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一个可能与PKD2基因连锁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家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在中国人中的遗传异质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了1个ADPKD家系各成员中与PKD1基因连锁的4种和与PKD2连锁的4种微卫星标记的基因分型。然后以软件辅助构建单倍型,并推测疾病单倍型。结果 发现该ADPKD家系中,与PKD1紧密连锁的4个微卫星KG8、SM6、CW4和CW2是有信息的;与PKD2基因紧密连锁的3种微卫星DNAIMS1563、D4S414和D4S423是有信息的。推定的单倍型提示,在这个家系中疾病可能与PKD2连锁,而不与PKD1连锁。结论 在此家系中,受累成员间存在表型异质性,并且有一个早发的儿童患者。与PKD2连锁的家系较少,这个家系的报道表明中国人中存在ADPKD的遗传异质性,PKD2的异常也可能会引起中国人ADPKD的发生。另外,发现有遗传早现现象存在,且疾病通过母亲传递。这提示在与PKD1不连锁的家系中后代可能早发病。  相似文献   

15.
16.
Zhao HD  Xu CG  Mei CL  Sun TM  Wu YM  Shen XF  Wang WJ  Li L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10):646-649
目的检测多囊肾病基因1(PKD1)和多囊肾病基因2(PKD2)在不同肾组织和肾细胞株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产物的正常生理功能、相互作用关系及病理意义。方法用免疫沉淀、Westernblotting、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PKD1和PKD2在不同肾组织和肾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结果PKD1和PKD2在正常肾组织和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1)肾囊肿组织中都有表达。PKD1 mRNA和PKD2mRNA及其表达产物有着共同的组织分布,且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PKD1突变的多囊肾组织中,二者在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和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中都有高水平表达,且明显强于他们在正常肾小管中的表达(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多囊肾临近囊肿壁的小管细胞中,二者表达量明显减低。此外,二者在ADPKD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系和猪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LLC-PK1)中也有表达。多囊蛋白-1(PC-1)的表达位于胞膜和胞质,多囊蛋白-2(PC-2)的表达则局限于胞质。结论PKD1和PKD2几乎共同的表达分布模式及其在正常肾组织和多囊肾组织的表达分布差异提示PC-1和PC-2在功能上的关联可能是以他们分子结构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多囊蛋白可能具有维持肾小管结构稳定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的致盲性眼病,约有1/3是遗传性的,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和X连锁遗传3种,其中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白内障(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cataract,ADCC)最为常见。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对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的分子机制已取得较人的进展。迄今为止,已发现至少有20多个位点的突变能导致ADCC的发生,其中有17个基因被完全克隆出米。在所有已确定突变基因的家系中,有1/2以上是晶状体蛋白基因发生突变,约有1/4是缝隙连接蛋白基因突变,其余包括MIP26,BFSP2,FTL以及转录调节因子基因MAF,PITX3,HSF4,PAX6等。本文主要就上述基因在ADC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摘 要:为寻找疾病相关基因,通过调查、体检、病理检查等手段,发现了一皮肤淀粉样变家系,到目前4代中有12人患有皮肤淀粉样变病,主要表现斑状淀粉样变的特征,其特点是由点状色素斑点聚集成波纹状或网状褐色色素斑,对称分布于背部肩胛区、小腿、臂部、乳房和臀部,中等度瘙痒.遗传分析表明,该疾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家系可作为寻找眼外肌纤维化疾病相关基因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括介绍了PTEN基因种系突变与人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错构瘤综合征及相关疾病的关系,重点介绍了CS、BRRS、PS及PS-like,并对PTEN基因分子诊断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一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家系男性患者进行AZF微缺失检测,了解其AZF基因缺失情况及不育原因。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ADPKD家系男性成员sY84、sY86、sYl27、sYl34、sYl52、sYl53、sY254、sY255等8个AZF位点,并以X/Y连锁锌指蛋白基因(ZFX/Y)为内对照。结果家系中1例严重少弱精子症男性患者存在sY254缺失。结论该ADPKD家系男性患者AZF微缺失可能与其精子生成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