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诱导治疗第19天及血液学完全缓解(CR)时骨髓存在形态学可辨认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数及微量残留病监测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的预后价值。方法以1998年1月1日至2003年5月31日进入ALLXH99方案的193例新诊治ALL患儿为研究对象。联合化疗第19天及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行骨髓形态学检查以及血液学CR时用四色多参数流式细胞仪监测微量残留病。结果①诱导治疗第19天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0.050与<0.050的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42.59±14.28)%和(74.2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诱导缓解治疗结束达血液学CR时骨髓存在形态学可识别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与此时无形态学可辨认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患儿5年EFS率分别为(63.47±9.23)%和(76.41±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诱导缓解治疗结束血液学CR时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10-4与<10-4的患儿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数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缓解治疗结束血液学CR时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10-4与<10-4的患儿22个月EFS率分别为(23.81±20.26)%和(94.44±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诱导治疗第19天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数≥0.050在儿童ALL治疗中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诱导治疗结束血液学缓解时  相似文献   

2.
141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初治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及探讨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外的 AML 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141例18岁以下 AML 患者分成 APL 组(A 组,51例)和除APL 外的 AML 组(B 组,9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采用 Kaplan-Meier 曲线评估患者的无事件生存(EFS)率、无病生存(DFS)率和总生存(OS)率,Cox 回归模型评估预后因素。结果 B 组1个疗程完全缓解(CR)率为54.4%(49例),总缓解率为76.7%。5年累积 EFS 率、DFS 率和 OS 率分别为(28.4±9.0)%、(28.39±8.96)%和(35.5±6.3)%;A 组5年累积 EFS 率、DFS 率和 OS 率分别为(81.5±5.7)%、(94.3±4.0)%和(81.4±5.7)%:全部141例 AML 患儿5年累积 DFS 率和5年累积OS 率分别为(56.9±6.3)%和(53.3±4.8)%。B 组病例经多因素分析表明,初诊时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较高和≥2个疗程达 CR 以及巩固治疗6个疗程以下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值均<0.05)。结论儿童 APL 预后良好。其他儿童 AML 中,初诊时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低和1个疗程达CR 以及巩固治疗6个疗程以上者预后较优;儿童 M_(2h)/t(8;21)与除 APL 以外的其他亚型相比没有显示预后良好的趋势;降低复发是改善儿童 AML 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的94例AML患儿进行前瞻性分析和随访,并选择体检健康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AML患儿治疗前后血清GDF15的表达水平,分析死亡与生存患儿临床资料间的差异,应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探究影响AML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AML患儿治疗前后血清GDF15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AML患儿血清GDF15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随访中发生全因死亡33例,死亡组治疗后血清GDF15水平、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发生率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首疗程完全缓解(CR)率显著低于生存组(P0.05)。治疗后血清GDF15、发生CNSL是AML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8.959、12.284,P=0.000、0.005),首疗程CR是AML患儿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HR=0.174,P=0.006)。治疗后血清GDF15预测AML患儿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显著高于发生CNSL及首疗程CR(Z=2.179、2.031,P=0.029、0.042),其最佳临界值为≥406.351ng/m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88%和69.23%。结论 AML患儿治疗后血清GDF15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患儿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非M3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non-M3) CD34+ CD38 -细胞群及其G0期比例与临床和实验室特征的关系,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初治AML non-M3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和CD38的表达,测定各群细胞的细胞周期,并分析CD34+ CD38 -细胞群及其G0期比例与临床实验室特征及初次诱导缓解率的关系.结果显示,CD34+ CD38 -细胞群及其G0期的比例与染色体核型、初诊WBC计数及FLT3/ITD阳性均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诱导治疗后骨髓中幼稚细胞比例相关.诱导停疗第7天骨髓中有幼稚细胞患者CD34+ CD38-细胞比例为(12.47±26.26)%,诱导停疗第7天无幼稚细胞患者CD34+ CD38 -细胞比例为(2.62±7.20)% (p =0.031).诱导停疗第1天骨髓中可见幼稚细胞患者CD34+细胞群比例为(17.40±21.20)%,而诱导停疗第1天无幼稚细胞患者该比例为(5.64±6.96)%(p=0.00l).CR组患者治疗前CD34+ CD38 -细胞群的比例为(2.51±9.72)%,明显低于非CR组患者(24.92 +27.04%) (p =0.001).而在AMI non-M2b患者中,CR组患者治疗前CD34+ CD38 -细胞群的比例为(1.60±4.82)%,较非CR组患者更为降低(p <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诱导化疗后是否取得CR与年龄(p=0.022)、CD34+ CD38 -细胞群比例(p=0.008)、诱导停疗第7天骨髓幼稚细胞比例(p=0.011)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有CD34+ CD38 -细胞群的比例与是否获得CR有相关趋势(p =0.052).结论:初治AML患者CD34+CD38 -细胞群的比例是AML初次诱导缓解率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微量残留病(MRD)监测在儿童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治疗中的预后价值。方法2001年9月1日至2004年10月31日采用ALL-XH-99方案行MRD标记筛选并监测的B-ALL患儿102例。用四色多参数流式细胞仪监测诱导治疗结束完全缓解(CR)时、髓外白血病预防性治疗前、早期强化前、维持治疗中定期强化前、维持治疗1年及2年时患儿。MRD 。结果①行筛选并监测的102例B-ALL患儿中,对诱导治疗结束获CR的86例患儿进行了MRD监测。其中MRD ≥10~(-4)的患儿20例,占23.30%;MRD<10~(-4)的患儿66例,占76.70%,其39个月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 0.00%和(83.00±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的性别、起病时年龄、白细胞计数及染色体倍体数与CR时MRD水平无关(P>0.05);而Ph染色体、诱导治疗第19天骨髓幼稚淋巴细胞比例、CR时间、ALL-XH-99危险度分类标准与其相关(P<0.05)。③多因素分析显示 CR时MRD水平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比例风险为5.381,95%可信区间为0.004-0.624,P<0.05)。结论诱导治疗结束CR时MRD水平可用于评估早期治疗反应,是儿童B-ALL治疗中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含三氧化二砷(ATO)或复方黄黛片(RIF)方案治疗4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5例新诊APL患儿的临床资料。在45例中25例采用含RIF的方案进行化疗,其余20例采用含ATO的方案治疗,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比较2组的预后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探究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49.83个月。RIF组的25例患儿中,无患儿早期死亡;5例于诱导缓解后未达CR,CR率为88%;2例骨髓复发,3例死亡。20例至随访结束时仍持续完全缓解(CCR);2例失访。在ATO组的20名患儿中,2例早期死亡;5例诱导缓解后未达完全缓解(CR),CR率为90%;2例骨髓复发并死亡,15例至随访结束时仍CCR;1例失访。预测全部患儿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82.2±6.2)%和(76.4±6.6)%,RIF组的OS及EFS 2值分别为(86.1±7.4)%和(78.4±8.6)%,与ATO组(76.4%±10.6%和74.0%±10.1%)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P0.05)。至于药物不良反应,除心脏损害RIF组发生率较低外(P0.05),其它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此外,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儿的5年OS及EFS明显低于无中枢侵犯的患儿(P0.05、P0.05);诱导治疗后未达M1的患儿5年OS及EFS也明显低于其余患儿(P0.01);高危患儿明显低于非高危患儿(P0.05、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结论:复方黄黛片在儿童APL治疗中可达到与三氧化二砷相近的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提高;发生CNSL、治疗反应差及临床分层高危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AML-XH-99方案治疗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8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评估AML XH 99方案治疗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的疗效 ,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儿童AML无事件生存 (EFS)率。方法  82例AML患儿均应用AML XH 99方案治疗。采用Kaplan Meier方法评估患儿的EFS ,全部数据通过SPSS软件处理。 结果  1个疗程达完全缓解 (CR)者 5 8例 (70 .7% ) ,总CR率为 84 .1%。 5年EFS率和无病生存 (DFS)率分别为 (4 6 .1± 9.1) %和 (5 4 .3± 10 .3) %。 5 6例接受大剂量阿糖胞苷 (HD Ara C)强化治疗 ,其 5年EFS率为 (4 7.2± 12 .9) %。复发19例 (2 6 .0 % ) ,中位复发时间为 10个月 (2~ 5 3个月 )。死亡 2 8例。结论 AML XH 99方案进一步提高了儿童AML的CR率 ,尤其提高了 1个疗程CR率 ,是提高AML患儿EFS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HD Ara C作为儿童AML强化治疗方案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核仁磷酸蛋白(NPM)-骨髓增生异常/髓细胞白血病因子(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成年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 选择2016年2月16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1例AML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患者入院时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检测等实验室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患者于2016年2月17日接受2个疗程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3+7方案化疗;随后,患者接受1次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FLAG)方案,5次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巩固化疗.在化疗期间对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和微小残留病(M RD)检测,以监测疗效.患者于2017年4月6日门诊复诊时,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分子遗传学检测.回顾性分析本例患者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过,并且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①本例患者入院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白血病细胞比例为48.0%.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显示:部分白血病细胞过氧化物酶(POX)染色呈阳性;少数白血病细胞氯乙酸AS-D萘酚酯酶(CE)染色呈阳性;部分白血病细胞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呈阳性.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显示:原始细胞群占有核细胞的比例约为39.9%;幼稚细胞群占有核细胞的比例约为13.6%.染色体R显带为46,XX,t(3;5) (q25;q34) [3]/46,XX[7].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显示:NPM-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患者为NPM-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AML-M4型.②患者接受第1个疗程化疗后,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提示: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R).第2个疗程后,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提示: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随后,患者完成6次巩固化疗时,骨髓形态学检查结果提示:患者持续CR.门诊复诊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白血病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为25.0%,其中原始细胞比例为21.0%,幼稚细胞比例为4.0%,提示AML复发.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显示:骨髓中存在约28.5%早期髓细胞,符合AML复发诊断.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显示:NPM-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融合基因阳性率为66.1%).患者接受治疗期间骨髓MRD呈现减低后增高的变化趋势.患者复发后回当地医院接受后续治疗.结论 NPM-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AML-M4型患者经化疗可达CR,但是易发生早期复发,NPM-MLF1融合基因可能为AML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年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临床与预后特征.方法 2005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采用ALL-2005方案治疗10岁以上的ALL患儿共67例,根据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进行临床分组,并按分组治疗.对患儿进行临床特点、疗效及生存分析.结果 在67例大年龄ALL患儿中男40例(59.7%),女27例(40.3%),平均年龄12.3岁,中位年龄12.2(10.0~17.8)岁,进入中危和高危组的患儿分别为48例和19例.在诱导缓解治疗中,泼尼松窗口试验反应好和治疗第19天骨髓达M1的比例分别为83.6%和86.6%.有59例(88.1%)患儿在诱导第30~ 35天达骨髓形态学缓解,达缓解时间为(31.8±2.9)d,有微量残留病(MRD)标志的58例患儿中,42例(72.4%)在1个疗程后MRD <0.01%,在治疗过程中有7例患儿出现MRD阳性,2例患儿接受骨髓移植治疗.共15例患儿复发,持续完全缓解至复发时间为(14.9±9.9)个月.大年龄ALL患儿的5年无事件生存(EFS)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64.4±6.3)%和(74.1±6.1)%.单因素分析发现初诊时的高血清铁蛋白水平、伴有bcr-abl融合基因、窗口治疗反应差、第19天骨髓形态学非M1状态、第1个疗程结束时的骨髓形态学不缓解和MRD阳性与患儿预后不良呈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发现第1个疗程结束时骨髓MRD阳性与患儿预后不良呈显著相关性(RR =2.20,95%CI1.26 ~3.84,P<0.01).结论 ALL-2005方案对大年龄ALL患儿疗效良好,初诊时的血清铁蛋白水平、融合基因检测、早期治疗反应以及治疗过程中的MRD监测可以作为判断患儿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临床与预后特征.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5年4月采用ALL-XH-99方案治疗的305例ALL患儿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分型,并按型分层治疗.结果 在305例ALL患儿中T系ALL患儿43例,其中男34例(79.1%),平均年龄7.8(2.2~16.4)岁,大于10岁的患儿29例(67.4%),中危和高危组患儿分别为11例和32例,WBC≥50×109/L 27例(62.8%),骨髓形态学分型L2 32例,22例患儿出现纵隔增宽.与B系ALL患儿比较,T系ALL患儿在骨髓形态学分型L2比例、大于10岁患儿的比例和WBC≥50×109/L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诱导缓解治疗中,T系ALL患儿泼尼松窗口试验反应好和第19天骨髓未达缓解的比例分别为62.9%和57.9%,与B系ALL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有14例T系ALL患儿复发,完全缓解至复发时间为(1.2±1.5)年.T系ALL患儿的8年无事件生存(EFS)率、无复发生存(R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40.2±10.1)%、(51.4±11.6)%和(49.8±9.9)%,而B系ALL患儿的8年EFS率、RFS率和OS率分别为(72.1±3.0)%、(83.2±2.7)%和(76.6±2.9)%(P值均<0.01).结论 T系ALL患儿在年龄、白细胞计数和骨髓形态学分型上和B系ALL患儿存在差异,早期治疗反应以及远期疗效较B系ALL患儿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诱导化疗期骨髓象检查结果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96例原发、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于诱导化疗第1疗程期间定时作骨髓穿刺检查。结果:化疗第7天骨髓中幼稚细胞≤0.10的患者1个疗程完全缓解(CR)率明显高于幼稚细胞>0.10的患者(分别为64.6%和40%,P<0.05)。对幼稚细胞>0.10的患者适当延长化疗时间可提高1个疗程CR率(50%∶25%,但与不延长化疗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停化疗后WBC降至最低时骨髓中幼稚细胞比例和预后更具显著相关性,幼稚细胞≤0.10的患者1个疗程CR率明显高于幼稚细胞>0.10的病例(66.0%∶25.8%,P<0.005),而难治病例发生率显著减少(7.5%∶45.2%,P<0.005)。结论:诱导化疗期定时骨髓象检查有助于估计预后、指导治疗和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除外AML-M3)109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骨髓涂片原始细胞百分数、细胞遗传学、首次诱导是否缓解与总生存时间(OS)及无复发生存期(RFS)的关系,log-rank检验对其可能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元比例危险率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完全缓解(CR)率为56.88%,中位OS为9.5个月,中位RFS为5.5个月。年龄大于60岁、细胞遗传学高危组和首次诱导化疗未获得CR的患者OS及RFS较短(P<0.05),为预后不利因素,且对预后具有独立影响。结论:根据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相关因素可对其进行预后判断,从而为个体化分层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对延长患者总生存时间及无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AIM: To examine prognostic potential of the number of bone marrow (BM) blasts and cell karyotype as risk factors of transformation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 in 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 AML. MATERIAL AND METHOD: The analysis of examination was made for 72 patients with primary MDS in the groups formed by number of blasts in BM, karyotype and IPSS variant. MDS was diagnosed by WHO criteria. Transformation into AML was established in blastosis > 20% in peripheral blood and/or BM. The karyotype was studied according to GTG technique. RESULTS: More frequent progression of MDS was seen in patients with blastosis > 10%, unfavourable karyotype and high IPSS risk. The least number of leukemic transformations occurred in karyotype of intermediate prognosis while disease-free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karyotype of good prognosi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patients with unfavourable karyotype. The number of blasts in BM and IPSS variant appeared to be prognostic markers of duration of leukemia-free survival in one-factor analysis. The multifactorial analysis found out one factor of MDS transformation in AML: number of blasts in BM puncture biopsy. CONCLUSION: Prognostic priority of the number of BM blasts as a risk factor of MDS progression compared to karyotype is explained by biological heterogenicity of MDS.  相似文献   

14.
t(8;21)急性髓性白血病特征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8;21)是急性髓性白血病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之一.t(8;21)AML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化疗缓解率较高,生存期较长,但亦有预后较差的报道.为进一步探讨中国人群t(8;21)AM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对75例t(8;21)AML患者,其中包括68例FAB-M2,5例M4,2例M5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39例患者骨髓中可见Auer小体(52%),而骨髓嗜酸细胞增多(>5%)见于5例(6.7%);免疫分型高表达CD34和HLA-DR,仅有13例患者表达CD19(20.9%);细胞遗传学分析示62.5%患者具有附加染色体异常,主要附加异常类型为性染色体丢失(LOS),+4,del(9q)及+8;通过常规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82.7%;随访1-96月,19例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10.5月(3-42月),中位生存时间是20个月,5年预期生存率为32.3%;多因素分析显示染色体核型,髓外白血病,年龄及缓解后治疗方式是影响生存的主要预后因素;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患者的生存期较单纯t(8;21)患者短(P=0.019),而不同附加异常之间无明显差异;髓外白血病亦是不良的预后因素(P=0.012),年龄≤15岁患者比年龄>15岁者生存期长(P=0.045);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的预后好于单纯化疗者(P=0.030).结论:中国人群t(8;21)AML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性,其预后相对较差,尤其是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及髓外白血病者预后更差;对于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t(8;21)AML患者应该建议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5.
CD7抗原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及P糖蛋白检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研究CD7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D7+AML)的临床生物学特征。方法对30例初治CD7+AML患者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多药耐药P糖蛋白、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30例CD7+AML在同期262例患者中占11.4%,FAB分型中以M1多见,CD7+AML有较高的白细胞总数及原始细胞比例,与CD34表达、P糖蛋白表达高度相关。完全缓解率为43.3%,中位缓解时间为4个月。达缓解的中位时间为48天。结论CD7+AML患者缓解率低,缓解时间短,具有独特的临床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8;21)患者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 对8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8;21)患者进行总结分析、随访,了解临床一般情况、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及治疗、生存情况,分析影响总生存(0s)、无复发生存(RFS)的因素.结果 86例完成诱导治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8;21)患者总完全缓解(CR)率95.3%,1个疗程CR率69.8%;采用含中剂量阿糖胞苷(Ara-C)方案诱导治疗的患者1个疗程CR率达86.2%,标准剂量Ara-C方案诱导治疗的患者1个疗程CR率60.3%.87例患者的中位OS期为16.4(0.3~121.5)个月,中位RFS期为11.7(1.9~116.3)个月;3年OS率42%,5年OS率39%,3年RFS率55%,5年RFS率55%.统计学分析显示,性别、染色体核型与OS有关,其中男性患者、染色体核型伴9q-的患者预后差、生存期短;诱导缓解治疗方案、巩固治疗方案、巩固治疗疗程数亦与OS有相关性,其中采用中剂量Ara-C诱导治疗、2个疗程以上中剂量Ara-C巩固治疗、完成4个疗程以上巩固治疗的患者预后好、生存期长.结论 性别、染色体核型、诱导缓解及巩固治疗的方案是影响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在诱导、巩固治疗中应用中剂量Ara-C.可以明显提高1个疗程缓解率,延长OS、RFS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