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两种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治疗成人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31例使用美罗培南、30例使用亚胺培南治疗的成人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细菌学培养结果以及不良反应,临床分离菌分别进行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体外药敏试验. 结果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疗效均较好,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是93.5%和86.7%,P>0.05;本组患者咽拭子、血、尿培养共获90株病原菌,经治疗后,美罗培南组病原菌清除率为77.6%,亚胺培南组为63.4%,P<0.01;另外,这两种药物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较少而轻. 结论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用于治疗成人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疗效确切安全,是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美罗培南在预防颅内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颅内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治疗的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术前30min给予1.0g美罗培南,分别收集患者静脉泵入美罗培南后30min、1、2、3、4h的血清和脑脊液标本,并检测各个时间点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美罗培南药物浓度,计算出其脑脊液穿透率;与常见颅内感染致病菌的90%最低抑菌浓度对比,以探讨美罗培南预防颅内感染的临床效用。结果血清美罗培南药物浓度的峰值出现在静脉泵入美罗培南溶液后30min,为(53.14±3.85)mg/L;而脑脊液美罗培南药物浓度的峰值出现在静脉泵入美罗培南溶液后2h,为(2.91±0.16)mg/L,美罗培南的脑脊液穿透率为(13.68±7.19)%;美罗培南血清稳定药物浓度高于常见颅内感染致病菌的90%最低抑菌浓度,而仅有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90%最低抑菌浓度高于美罗培南的脑脊液稳定药物浓度。结论美罗培南对预防颅内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效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美罗培南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少华  王伟  黄河  张颖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9):1041-1042,1073
目的比较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观察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6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美罗培南组30例,治疗有效率为90.0%,细菌清除率为83.3%;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30例,治疗有效率为86.7%,细菌清除率为82.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6.7%.结论美罗培南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相当,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治疗医院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中、重度医院感染患者,治疗组给予美罗培南0.5 g,q8h,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0 g,q8h,静脉滴注;两药疗程均为7~10 d. 结果美罗培南组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的临床痊愈率分别为48.5%和54.8%;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1.8%和87.1%;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0.0%和86.4%;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和6.5%;以上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美罗培南治疗医院感染是有效和安全的,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评价替考拉宁治疗老年性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住院的老年性肺炎患者133例,其中替考拉宁联合美罗培南为研究组61例,单用美罗培南为对照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7天及14天的炎症、肾功能、肝功能指标及相关药物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用药第7天和第14天各项炎症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4%与对照组的9.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考拉宁联合美罗培南治疗老年性肺炎安全有效,肝肾功能损害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儿感染耐美罗培南肺炎克雷伯菌的危险因素,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预防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方法 2013年3月-2015年3月对医院65例早产儿确诊感染耐美罗培南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住院122例早产儿对美罗培南敏感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比较,对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早产儿耐美罗培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住院天数≥1个月、接受过机械通气≥5d、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插管、静脉营养≥2周、使用美罗培南抗菌药物治疗(≥7d)、使用三代头孢抗菌药物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使用美罗培南治疗(≥7d)为独立危险因素(OR=2.756,95%CI 1.083~7.014)。结论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早产儿美罗培南不必要的使用,以减少其耐药性发生,有利于控制耐美罗培南肺炎克雷伯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平行试验设计,观察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76例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美罗培南组38例,治疗有效率为92.11%,细菌清除率为86.1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38例,治疗有效率为92.11%,细菌清除率为80.6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美罗培南不良反应发生率7.8%,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发生率5.2%。结论 美罗培南对临床常见致病菌引起的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具有良好疗效,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美罗培南临床应用2732例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美罗培南临床应用的疗效和细菌清除率。方法对国内170余所医院应用美罗培南治疗各种感染的2732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结果美罗培南对血液病并发各种感染、肺部感染、肝胆胰系统感染、移植患者并发感染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0.3%、87.1%、63.6%、73.3%;临床总有效率为83.5%;美罗培南对血液病并发感染、肺部感染、肝胆胰感染、移植患者并发感染细菌清除率分别为33.5%、66.2%、65.5%、66.7%;总细菌清除率为52.7%。结论美罗培南在临床治疗各种感染中效果好,总有效率为83.5%;细菌清除率为52.7%。  相似文献   

9.
美罗培南治疗儿童肿瘤疾病合并感染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在治疗肿瘤疾病合并中重度感染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急性白血病等80例合并感染患儿应用美罗培南的疗效,剂量为每次10~20mg/kg,1次/8~12h静脉滴注,疗程<10~14 d。结果美罗培南治疗本组血液病合并感染的有效率为78.8%,在合并败血症5例中,4例有效,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者,有效率达77.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结论美罗培南在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合并感染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美罗培南与利奈唑胺在术后颅内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8月在医院接受颅脑手术且并发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分为美罗培南组45例和利奈唑胺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血清白介素8(IL-8)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炎症因子水平无差异,治疗后,美罗培南组患者IL-8和hs-CRP水平低于利奈唑胺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无差异,治疗后,美罗培南组NIHSS评分低于利奈唑胺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日常生活功能评定量表(BI)各维度得分和总分均无差异,治疗后,美罗培南组患者的进食、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等维度得分均高于利奈唑胺组(P<0.05)。结论美罗培南在术后颅内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效果优于利奈唑胺组,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致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及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指导抗菌药物使用。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ICU HAP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发生多重耐药(MDR)-HAP的危险因素,以及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ICU发生HAP110例,其中MDR-HAP63例(占57.2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近期住院时间≥5 d(OR=19.94)、直接从其他医疗机构转入(OR=19.33)、感染类型为晚发HAP(OR=7.98)、近90 d接受抗菌药物治疗(OR=3.42)是发生MDR-HAP的独立危险因素。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MDR-HAP组与非MDR-HAP组在临床诊断24 h内给药时机、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DR-HAP组病原菌覆盖率为73.02%,低于非MDR-HAP组的91.49%(P0.05)。抗菌药物目标性治疗:两组品种选择,剂量、频次合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DR-HAP组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合理率高于非MDR-HAP组,联合用药合理率略低于后者(均P0.05)。结论 ICU应对患者进行MDR-HAP危险因素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策略,以降低MDR-HAP的发生率,医务人员应以此为依据规范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医院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AB)肺炎的细菌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规范用药,降低耐药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9—2012年发生的医院获得性AB肺炎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统一的方案、方法和判断标准进行AB耐药性数据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284例医院获得性AB肺炎患者,主要分布于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45.07%)、呼吸科(19.01%)、神经外科(9.15%)、神经内科(5.99%)。医院获得性AB肺炎的感染发病率及多重耐药AB(MDR-AB)、泛耐药AB(XDR-AB)的感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总体耐药率以头孢哌酮/舒巴坦(9.51%)和米诺环素(9.86%)较低,左氧氟沙星(43.66%)和环丙沙星(45.42%)较高;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6.20%,美罗培南为20.42%。AB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B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AB耐药性监测,防止医院内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院两年的重症监护室(ICU)内获得性肺炎(HAP)病原学、治疗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住院病人中发生H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危重症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情况与年龄、意识状况、卧床时间均有相关关系;70例患者中共收集到55株致病菌,培养阳性率78.57%,70例患者中,59例康复出院,占84.29%;11例死亡或自动出院,占15.71%。结论对危重症患者应以预防为主,尽可能减少卧床时间,以免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有吞咽功能碍障者三天后应给鼻饲。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治疗机械通气患者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耐药情况及药物疗效。 方法选取某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痰培养为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78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组(44例)和美罗培南治疗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状况,细菌对所用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时间,以及药物疗效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美罗培南治疗前,两组患者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阿米卡星的耐药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至第6天,亚胺培南治疗组和美罗培南治疗组患者对所使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22.73% vs 8.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8、10、12天,亚胺培南治疗组耐药率分别为40.91%、77.27%、97.73%,均高于美罗培南治疗组(分别为17.65%、32.35%、44.12%;均P<0.05)。不同抗菌药物治疗后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耐药的平均时间: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组为9.0 d,美罗培南治疗组为13.5 d。两组患者疗效(64.71% vs 74.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结论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机械通气患者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发生耐药的风险高于美罗培南,治疗第7天两组患者药物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肿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中用降钙素原(PCT)值指导抗菌药物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2例收住ICU的老年肿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发生HAP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PCT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按常规治疗方法使用抗菌药物,PCT治疗组通过检测血清PCT值指导抗菌药物使用,比较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使用率、抗菌药物治疗结束后炎性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经治疗后,PCT治疗组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与常规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T治疗组CPIS评分为(4.1±1.2)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4.6±1.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炎性指标中除白细胞计数外,中性粒细胞、CRP、CPIS评分及PC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CT治疗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为(11±4)d,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0%,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两组患者ICU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延长(均P<0.01).结论 老年肿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发生HAP患者中参考PCT值指导抗菌药物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Large-scale antimony resist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 in north Bihar, India,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ltefosine as an alternative therapy. In a pilot study and later in three Phase II studies involving 249 patients, oral miltefosine, 100-150 mg/day for 28 days, was shown to cure approximately 90% patients with reasonable safety. In the pivotal Phase III trial, 299 patients were treated at three centres with amphotericin B as the comparator drug (99 patients). In this trial 38% and 20% patients had mild to moderate vomiting and diarrhoea respectively, similar to previous studies. Asymptomatic transient elevation of hepatic transaminases and mild renal dysfunction were observed in 15% and 10% patients respectively. The final cure rate was 94% with miltefosine and 97% with amphotericin B;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drug was approved in India. Subsequently in two paediatric studies involving 119 patients in the age group of 2-11 years,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miltefosine (2.5 mg/kg daily for 28 days) was established with a cure rate (94%) similar to that seen in adults. Miltefosine is the first oral antileishmanial drug with a high degree of safety and efficacy for the treatment of VL.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鲍氏不动杆(ABA)感染的耐药特征,提高临床对鲍氏不动杆菌防治水平.方法 对131例老年呼吸机相艾性肺炎(VAP)患者分离的69株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并对抗菌药物耐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9株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为44.93%;其次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为47.83%,对其余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为60.87~97.10%;共检出33株耐亚胺培南ABA,泛耐药株(PDR)2株.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呈多药耐药(MDR);在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已十分严重,其首选药物为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应加大对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监测力度,强调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TB细菌鉴定仪,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检测,药敏试验用K-B纸片法,根据2005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判断结果,应用WHONET5软件对临床分离细菌的药敏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ICU分离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为41.4%和43.0%,分别高于非ICU 33.3%和33.6%(P〈0.05),对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氨曲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高于非ICU 8.6%-32.2%(P〈0.05),ICU与非ICU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显著高于非ICU,尤其是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心内科住院患者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的感染现状及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监测与控制心内科MDRpA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心内科2007-2010年分离医院感染的MDRPA,采用Microscan Walk away 96SI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并检测药物敏感性,将检测出的MDRP与同时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作为对照,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单因素(t检验、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连续收集到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80株,其中,MDRPA 25株,总分离率31.3%;主要标本来源是呼吸道标本,占77.5%;单因素分析发现,曾入住ICU、基础疾病、住院时间、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机械通气时间、分离出MDRPA前<14 d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与MDRP感染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3项独立危险因素;曾入住ICU、机械通气、分离出MDRP前<14 d用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结论 曾入住ICU、机械通气以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心内科住院患者MDRPA感染的危险因素;重视无菌技术操作,控制机械性通气的使用,改善住院病室条件是预防心内科MDRPA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