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海军陆战队员在六级风浪大海中乘舰远航登陆训练时,航行中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海军陆战队员187名,其中124名在六级左右风浪中航行18h达到登陆地点,63名为陆勤人员作为对照。使用凝血分析仪、血液流变仪检测对照组,乘舰中晕船呕吐组、乘舰中晕船未呕吐组及无晕船组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相关指标。结果:晕船呕吐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中切还原黏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分别为(9.4±0.5)mPa·s,(5.4±0.3)mPa·s,(1.5±0.2)mPa·s,(48.2±3.1)%,(6.6±1.4)mm/h,(21.7±4.1)mPa·s,(10.1±1.6)mPa·s,(61.4±11.5),(5.3±1.0),(6.3±1.8),与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t=2.11~3.33,P<0.01)。全血高切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性指数分别为(4.7±0.3)mPa·s,(8.0±1.9)mPa·s,(2.8±0.3),(0.8±0.3),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t=2.07~2.21,P<0.05)。晕船未呕吐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分别为(7.7±0.5),(14.0±2.2)mPa·s,(1.6±0.3),(5.2±1.3)均较对照组低(t=2.37~2.83,P<0.05)。无晕船组无差异(P>0.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海军陆战队员在高温强训和野外生存训练后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变化,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卫生保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海军陆战队员151名,其中52名参加为期1周的高温强训,43名参加野外生存训练20d,56名为陆勤人员作为对照。使用凝血分析仪、血液流变仪检测高温强训前、高温强训后、野外生存训练后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相关指标。结果高温强训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中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红细胞电泳指数分别为(9.3±0.5),(5.5±0.3),(4.5±0.2)mPa·s,(48.5±3.7)%,(7.5±1.5)mm/h,(20.5±4.1),(10.2±1.7),(7.8±2.1)mPa·s,6.0±1.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9~3.61,P<0.01)。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性指数分别为61.8±12.5,2.6±0.4,5.3±1.2,0.9±0.1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t=2.09~2.92,P<0.05)。野外生存训练后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分别为(8.8±0.4),(1.2±0.1)mPa·s(t=2.32,2.45,P<0.0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电泳指数分别为11.1±1.8,6.3±2.1,此4项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t=3.42,3.07,P<0.01)。高温强训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海军陆战队员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强训时,保障供水和不保障供水情况下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强训于2005-08进行,选择海军陆战队员121名,随机抽取64名为强训组,57名为陆勤人员作为对照组。强训组队员在39-41℃,六级大风环境中,负重30kg训练12h,前6h不供任何水分,后6h随时供给水分。对照组和强训组强训6,12h时分别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14项)和凝血系统(6项)相关指标。结果:121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液流变学指标:强训组不补充任何水分时14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供给水分后各项指标均显著下降,仅全血低、中切还原黏度仍高于对照组外[(18.7&;#177;2.1),(20.4&;#177;4.2)mPa&;#183;s;(9.1&;#177;1.4),(9.9&;#177;1.7)mPa&;#183;s,P〈0.05],其余各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②凝血系统各指标:强训组不补充任何水分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10.4&;#177;0.2),(11.6&;#177;0.3)s;(24.7&;#177;1.2),(28.4&;#177;1.4)s,P〈0.01];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血小板显著高于对照组[(3.7&;#177;0.3),(2.9&;#177;0.4)g/L;(319.8&;#177;15.3),(241.5&;#177;13.7)mg/L;(7.5&;#177;0.5),(5.9&;#177;1.2)mg/L;(266.3&;#177;15.4),(174.5&;#177;22.0)&;#215;10^9L^-1。;P〈0.01]。供给水分后各项指标有所恢复,但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强训队员不补充水分时有不同程度的高凝、高黏状态,保障供水,保持人体血容量正常,可使血液流变学指标基本处于正常状态,发生高黏的可能性也减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温高湿环境下负荷30kg野外强训时,注射丹参液前后海军陆战队员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于2005-08在南海海面和某岛屿上选择男性解放军海军陆战队员112名,经医院全面检查身体合格,18~32岁,军龄1~14年。成建制的随机抽取55名作为训练组,负重30kg参加高温高湿环境下各种强训,另外57名陆勤人员作为对照组。训练组注射丹参液前后高温强训各8h,训练末各取1次血标本,检查两组队员凝血功能5项指标及血液流变学14项指标。结果:112名海军陆战队员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未注射丹参液前训练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沉降率、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中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性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均高于对照组[训练组:(9.4±0.3)mPa.s,(5.6±0.4)mPa.s,(4.7±0.3)mPa.s,(1.5±0.2)mPa.s,(47.4±3.1)%,(7.3±1.1)mm/h,(19.4±3.8)mPa,s,(9.7±1.5)mPa.s,(8.0±1.5)mPa.s,(61.4±10.5),(2.7±0.2),(5.5±1.0),(0.8±0.1),(6.4±1.3);对照组:(8.1±0.5)mPa.s,(4.7±0.3)mPa.s,(4.1±0.3)mPa.s,(1.3±0.2)mPa.s,(44.8±3.3)%,(8.5±1.4)mm/h,(15.5±2.4)mPa.s,(8.2±1.5)mPa.s,(7.4±1.6)mPa.s,(51.8±9.7),(2.4±0.4),(4.5±0.8),(0.7±0.3),(5.3±1.1),P<0.05,P<0.01]。注射丹参液后训练组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比积高于对照组[(8.7±0.3)mPa.s,(46.5±3.1)%;(8.1±0.5)mPa.s,(44.8±3.3)%,P<0.05]。②注射丹参液前训练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血小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训练组:(10.2±0.2)s,(23.9±1.1)s,(3.8±0.2)g/L,(309.6±13.3)mg/L,(7.7±0.4)mg/L,(270.1±14.2)×109L-1;对照组:(11.6±0.3)s,(28.4±1.4)s,(2.9±0.4)g/L,(241.5±13.7)mg/L,(5.9±1.2)mg/L,(174.5±22.0)×109L-1,P<0.01]。注射丹参液后训练组血小板、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高于对照组[训练组:(236.2±11.2)×109L-1,(279.3±13.8)mg/L,(8.2±0.6)mg/L;对照组:(174.5±22.0)×109L-1,(241.5±13.7)mg/L,(5.9±1.2)mg/L,P<0.05,P<0.01],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结论:注射丹参液可增强红细胞的柔软性,改善红细胞变形和聚集能力,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防止血液高黏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海军陆战队员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强训时,保障供水和不保障供水情况下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强训于2005-08进行,选择海军陆战队员121名,随机抽取64名为强训组,57名为陆勤人员作为对照组。强训组队员在39~41℃,六级大风环境中,负重30kg训练12h,前6h不供任何水分,后6h随时供给水分。对照组和强训组强训6,12h时分别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14项)和凝血系统(6项)相关指标。结果:121名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液流变学指标:强训组不补充任何水分时14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供给水分后各项指标均显著下降,仅全血低、中切还原黏度仍高于对照组外[(18.7±2.1),(20.4±4.2)mPa·s;(9.1±1.4),(9.9±1.7)mPa·s,P<0.05],其余各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②凝血系统各指标:强训组不补充任何水分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10.4±0.2),(11.6±0.3)s;(24.7±1.2),(28.4±1.4)s,P<0.01];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血小板显著高于对照组[(3.7±0.3),(2.9±0.4)g/L;(319.8±15.3),(241.5±13.7)mg/L;(7.5±0.5),(5.9±1.2)mg/L;(266.3±15.4),(174.5±22.0)×109L-1;P<0.01]。供给水分后各项指标有所恢复,但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强训队员不补充水分时有不同程度的高凝、高黏状态,保障供水,保持人体血容量正常,可使血液流变学指标基本处于正常状态,发生高黏的可能性也减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海军陆战队员在高温强训和野外生存训练后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的变化,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卫生保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海军陆战队员151名,其中52名参加为期1周的高温强训,43名参加野外生存训练20d,56名为陆勤人员作为对照。使用凝血分析仪、血液流变仪检测高温强训前、高温强训后、野外生存训练后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系统相关指标。结果 高温强训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盘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中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红细胞电泳指数分别为(9.3&;#177;0.5),(5.5&;#177;0.3),(4.5&;#177;0.2)mPa&;#183;s,(48.5&;#177;3.7)%,(7.5&;#177;1.5)mm/h,(20.5&;#177;4.1),(10.2&;#177;1.7),(7.8&;#177;2.1)mPa&;#183;s,6.O&;#177;1.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9—3.61,P&;lt;0.01)。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性指数分别为61.8&;#177;12.5,2.6&;#177;0.4,5.3&;#177;1.2,0.9&;#177;0.1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t=2.09~2.92,P&;lt;0.05)。野外生存训练后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分别为(8.8&;#177;0.4),(1.2&;#177;0.1)mPa&;#183;s(t=2.32,2.45,P&;lt;0.0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电泳指数分别为11.1&;#177;1.8,6.3&;#177;2.1,此4项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t=3.42,3.07,P&;lt;0.01)。高温强训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mmboplastin time,APTT)分别为(11.4&;#177;0.2),(27.7&;#177;1.0)s,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2.87,3.08,P&;lt;0.01);纤维蛋白原(Fibfinogen,FIB)、血小板(platelet,PLT)分别为(3.5&;#177;0.3)g/L,(265.6&;#177;18.6)&;#215;10^9/L(t=2.15.P&;lt;0.05):血清纤维胥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D-二聚体分别为(7.9&;#177;0.4),(335.9&;#177;15.4)mg/L,此4项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升高(t=2.91,P&;lt;0.01)。而野外生存训练后,PT,APTT分别为(12.4&;#177;0.3),(34.1&;#177;4.6)s(t=2.11.P&;lt;0.05,t=2.97,P&;lt;0.01),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升高。结论 高温强训后凝血功能加强,血液流变学指标显示高黏发生,需防止血栓形成。野外生存训练后凝血系统指标提示血液低凝状态,需防治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3例高脂血症患者和80名正常人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进行检测,将患者分为高胆固醇组、高甘油三酯组、混合增高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人群血小板参数、血流变参数和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结果高胆固醇组、高甘油三酯组和混合增高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纤维蛋白原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平均血小板体积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固醇组、高甘油三酯组和混合增高组全血黏度(低切、中切和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刚性指数均高于健康人群组,但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健康人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患者中高甘油三酯组血流变参数中全血黏度(低切、中切和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刚性指数均高于高胆固醇组和混合增高组,而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高胆固醇组和混合增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改变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有助于临床对高脂血症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治疗、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
肝炎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试验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己被人们所熟悉,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变化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本文观察128例各型病毒性肝炎(下称肝炎)和48例正常人血液流变学和凝血试验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 1 病例我科病房从1986年至1990年共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106例,以老年前期(45岁)为界限,选择90例为治疗观察组。发病时间2周至3个月共33例,发病超过3个月以上共有57例,其中男性82人,女性8人,年龄最大89岁,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南方冬季老年脾胃虚寒性脚痹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的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冬季,老年脾胃虚寒性胸痹患者(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指标并进行比较,其中男性各48例,女性各72例,采用半自动血液黏度计、全自动血细胞、血凝和生化分析仪进行样品检测。结果血液流变学显示:全血黏度(wholebloodviscosity)、红细胞数量(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血糖(Glu)、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总蛋白(TP)、清蛋白(A)、球蛋白(G)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浆黏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分析显示:凝血酶原时间(PT)、部份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缩短,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冬季脾胃虚寒性胸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可能是由于长期消化、吸收不良而导致长期营养物质缺乏乖红细胞数量、压积偏低而引起。高凝状态是由于器官、组织缺血、缺氧和寒冷损伤,激活凝血系统所导致。  相似文献   

11.
12.
肺癌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福才  薛建宏 《临床荟萃》1995,10(15):708-710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性、粘滞性和凝固性的新兴科学.近年来,随着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深入及其临床应用的开展,肺癌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现象已受到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为探讨肺癌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规律,本文对我院1993年3月~12月间不同病理细胞学类型的41例肺癌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12项指标进行检测,并与消化系肿瘤14例作非呼吸系统肿瘤的肿瘤对照组,以23例健康成人作正常对照组,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们观察了56例颈椎病患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探讨颈椎病患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们观察了酒精依赖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7月~10月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酒依赖病区住院的30名男性患者,全部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和分类标准,年龄43~56岁,持续饮酒14~26年,无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另选取  相似文献   

15.
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检测献血者献血前后血流变数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偿献血者献血后的血流变各项指标中,血浆粘度值、红细胞变形指数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红细胞压积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血粘度值等12项指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献血对献血者的血流变有直接影响,提示健康适龄公民定期适量献血可降低血液粘度。  相似文献   

16.
脑外伤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进一步分析颅脑损伤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诸多相关因素及其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86例颅脑损伤的病人,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并将测定结果分别与格拉斯哥(GCS)评分及住院时间等进行相关分析。并观察止血药应用与否,高颅压有无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结果 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黏附率(PAR),体外血栓长度(ETL)GCS有显著相关性(P〈0.05)。各项指标变化均与病程长短无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5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30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病人和40例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AMI 可导致血液流变性异常改变,七项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01) 除 HCT 和高切全血粘度外,余指标显著高于 OMI 组(P<0.05~0.001)。随着病程进展,各项指标逐渐降低。AMI 并发心衰、休克者全血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Fb)和红细胞刚性 T_k 值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0.001),并发心衰与休克组间无差异(P>0.05)。认为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作为 AMI 判断病情、估计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8.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特点。方法对32例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与40例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人相比有多项异常,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可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及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对预防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319例高脂血症患者7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并与204例血脂正常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脂血症患者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血沉,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7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者(P<0.05或P<0.01),提示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液粘滞度明显高于血脂正常者.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高脂血症病人,在采血测T.ch、TG、HDL-C的同时留血用肝素抗凝,用上海产IS-C型血液粘度计测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并测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等项目。对照组选择健康男、女各25人。高脂血症组,经TCH、TG、HDL-C测定,一项异常者20例,二项异常者20例,三项均异常老10例。结果发现,在男、女各25例血脂异常者中.仅有4例(男3例,女1例)血脂异常而血流变指标基本正常。说明高脂血症患者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的粘滞性、凝固性与高血脂有着密切的关系。放在测定血脂的同时,特别是在实验室测得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