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总结杨丹红教授运用通经刺络针法治疗痛证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查阅古籍及现代文献研究,并基于痛证的发病机制,总结杨师通经刺络针法的理论依据及其治疗痛证的应用前景,并举临床医案两则加以佐证。[结果] 痛证病机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主要为气机运行不畅,故杨师认为治疗痛证旨在条畅周身气机。杨师基于《内经》“根结”“根溜注入”理论,根据自身临床经验,结合络刺法,提出了通经刺络针法。其针法强调辨经论治,取病位所过经脉之首尾穴,快速捻转,得气为要,出针后行井穴刺络放血。文中所附两则医案之痛证,皆为经脉气机不畅所致,故治疗取其所过经脉之首尾穴行通经刺络针法,使气血得行,痛证即愈。[结论] 杨师临床治疗痛证时注重辨经论治,注重首尾配穴及井穴的应用,配合刺络放血疗法,达到加强周身气机运行,调理气血之用,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认为:痛经多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导致行经不畅,即所谓“不通则痛”,亦可由于血虚胞络失养所致。痛经之辨治一般为经前腹胀痛多属实证,胀甚于痛属气滞,痛甚于胀属血瘀,经后腹痛多属虚症喜按为虚,拒按为实,绞痛为寒,刺痛为淤,得热痛减为寒,得热  相似文献   

3.
张庆祥教授认为,"胃痛"的发生和发展主要由于"内"和"外"两方面因素,胃失和降或胃气郁滞则发为"胃痛"。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仓廪之官",且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故胃气郁滞不畅,脾胃气机不调则"不通则痛"。"百病生于气也",运用"调理气机法",通过纠正脏腑气机升降的不及、太过和反作,达到治疗胃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临床特点是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属于传统医学中"胃脘痛"、"痞满"、"嘈杂"等疾病范畴[1],基本病机是胃气失和,气机不畅,或胃失濡养导致的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治疗着重以疏通气机,达到和胃止痛的目的。西医以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以及促进胃肠动力  相似文献   

5.
虚痛病机探讨饶旺福饶淑珍(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昌330006)关键词虚痛病因病机“痛则不通,不通则痛。”然而,临床上较注重由邪滞经络脏腑、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不通则痛”之实证,而对于因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减弱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或经脉失去营养、濡润...  相似文献   

6.
比较中医痛证病机与自由基堆集致痛论的异同。中医学对痛证病机的认识主要为"不荣则痛"与"不通则痛"。无论是"不荣则痛"中的气、血、阴、阳虚导致的疼痛或是"不通则痛"中的因寒、湿、痰、伤、郁、瘀等导致的疼痛,其病机过程都会引起气机不畅,气机不畅则使机体产生疼痛的感受。自由基堆集致痛论的观点认为伤害性刺激导致组织损伤,组织损伤后局部释放自由基,自由基堆集则向中枢传递信号,引起机体的主观感受及情感体验而产生疼痛。两种理论存在着某些相似性,但是中医学痛症病机较"自由基堆集致痛论"所涉及的面更广。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衰的病机关键是气机不畅,毒邪内蕴、脾肾亏虚是导致气机不畅的根本,毒邪又是加重气机失调的重要因素。二者互为因果,证属本虚标实。因此,治疗中应标本虚实兼顾,而调气法的使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认为胃脘痛多由精神刺激、情志不畅、劳倦过度、寒邪直中、气机紊乱、胃失和降或湿热内阻、中焦寒遏及气血凝滞所致。按摩是根据中医辨证分型 ,应用不同手法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和营卫、解除疼痛的目的。现将作者收治的 10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0例中男 4例 ,女 6例 ,年龄 45~ 70岁。主要症状为上腹胃脘部疼痛 ,痛时牵连肋背 ,或兼见胸脘痞闷 ,恶心 ,呕吐 ,纳差 ,嘈杂 ,嗳气 ,大便溏薄或秘结。实证多痛急而拒按 ,虚症则多痛缓而有休止。1.2 取穴及治疗方法 取胃俞 ,脾俞 ,内关 ,足三里 ,天枢 ,中脘 ,…  相似文献   

9.
痛经是指女性在行经前后、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和腰骶部疼痛而言。其发病多由气滞血淤或寒湿凝滞,以致气机运行不畅,脉络阻滞不通而引起。对于本病苗医外治疗法有其独特的疗效或且能在短时间止痛。下面  相似文献   

10.
<正>胸痛(二)三、气滞心胸证情怀不畅,肝气不舒,可致气机郁滞,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从而引发胸痛。其疼痛特点是,隐痛阵发,痛无定处,心胸满闷,时欲叹息,遇有情绪波动则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脘胀满,得嗳气或矢气则舒等症;苔薄或薄腻。其辨证要点是,胸闷隐痛,痛无定处,脉弦或弦细。但若气滞与血瘀并重的,则胸闷痛加重,而非隐痛,甚或出现胸背相引而痛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刘玉娟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8):816-816
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可引发多种疾病。历代医家有关痛证的论述,分为虚实两大类。实性疼痛是由于邪滞经络脏腑,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须采用通利之法(如通下、疏利、活血、消滞等);虚性疼痛是由于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减弱,以至气血运行不畅,或经脉失去营养、濡润所致,治疗上与前者则异,当于补虚治痛。1“痛无补法”的片面性请医而皆知“,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是源于《内经》,然而这种理论并不是《内经》关于痛证认识的全面概括,如《素问·脏象法时论》曰“:肾病,虚则胸中痛”《,灵柩·阴阳二十五人》曰“:血气皆少,则喜转筋、…  相似文献   

12.
淋证属于现代医学的小便不通、肾盂肾炎、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下疳、产后及术后尿潴留等.中医淋证是以小便频数量少,尿道灼热疼痛,排出不畅或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因湿热下注蕴于膀胱,水道不利,故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湿热蕴蒸,故尿色浑赤;湿热郁遏,气机不畅,则少腹急满;津液不布,则口燥咽干.临床将淋证分为五科(即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相似文献   

13.
痛经一病,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小腹及腰部疼痛,甚则剧痛难忍,随着月经周期持续发作。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痛经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经水由血所化,血随气行,气血充沛,气顺血和,则经行自无疼痛之患。所以气血虚弱,气无力载血运行,胞脉失养:或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滞于胞宫;或经期冒雨,涉水感寒,寒湿客于胞宫,经血运行不畅,为临床产生痛经的主要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病因有因饮食失节,或贪凉饮冷,有因肝郁气滞,有因忧思过度、引起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司而然,日久必致,脾胃气虚气机运行不畅,亦必致瘀。即所谓,久病必虚和久病必瘀,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相似文献   

15.
产后缺乳,亦称"乳汁不足"或"乳汁不行",多因身体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因肝郁气滞,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以致经脉涩滞,乳汁运行受阻,因而出现产后缺乳.笔者近年来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本病60余例.  相似文献   

16.
葛强 《求医问药》2010,(12):15-16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患者体内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此病患者如能疏通体内的气机,使体内的气血运行顺畅,就能有效地降低血压。中国高血压病研究所通过多年研究发现,练习气功可以改善人大脑皮层和内脏的生理功能,从而疏通人体内的气机,故可用于治疗高血压。  相似文献   

17.
痛经,即是经期腹痛。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为主要症状。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与血淤、气滞,或外感凝滞经脉,以致气机运行不畅,经络受阻滞不通而产生疼痛。壮医采用药罐疗法,对气滞血淤、经络受阻,疼痛等有显著的疗效。近年来,笔者用药罐  相似文献   

18.
脾虚为不荣则痛的关键,脾虚不能运化则生滞,寒滞、湿滞、食滞最为常见。滞则损伤脾胃使脾胃更虚。肝失疏泄是导致不通则痛的重要病因。此外气机为脏腑功能协调的关键,升降相因才能使脾运胃和。治疗上以健脾、运脾、醒脾为主,同时重视疏肝理气、降肺胃之气等治疗大法。根据脾胃发病特点临证常用鸡内金、白术、山药、砂仁等药物。脾虚较甚者以九味资生丸加减;肝乘胃而胃脘痛者,常用生麦芽、川楝子、柴胡、郁金、香附等疏肝解郁;肝气郁滞胃脘疼痛者,常用逍遥散或疏调气机汤为基础方加减;气机不畅者,常用下气汤为基础方降肺胃之气,补中益气汤和升陷汤为基础以升肝气。  相似文献   

19.
治验四则     
一、顽固性眉棱骨痛,头痛证李××、本厂职工、女、年近四旬。于一九八六年十月七日起就诊。患者三年来眉棱骨痛,头痛。痛时恶心欲呕,冷汗淋漓。症见口苦咽干,大便粘稠,牙龈疼痛,鼻内有小疖子,肢节疼痛。诊右脉弦长,左脉寸小滑关细。舌苔白腻质淡红夹青。证属:气机不畅,阳明经风热。法当调理气机,祛阳明经风热。处方:温胆汤加味以治。法夏10克、竹茹1团、枳实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苏梗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佛手10克、吴芋3克、荷顶3个、甘草6克、加减:口干咽痛加花粉10克、寸冬10克、枇杷叶10克、减吴芋;肢痛加威灵仙10克;腹胀加大腹皮10克;牙龈痛加升麻减吴芋。共诊六次,服药计十二剂。棱眉痛,头痛证  相似文献   

20.
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可引发多种疾病。历代医家有关痛证的论述,分为虚实两大类。实性疼痛是由于邪滞经络脏腑,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须采用通利之法(如通下、疏利、活血、消滞等);虚性疼痛是由于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减弱,以至气血运行不畅,或经脉失去营养、濡润所致,治疗上与前者则异,当于补虚治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