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染色技术及电镜观察,对48例骨巨细胞瘤的基质细胞,多核巨细胞进行了分析,并全部进行了随访,有8例多次复发。结果显示,基质细胞Ag-NOR计数随病理级别的增高而增高,除Ⅱ~Ⅲ级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级之间均有显著性。多核巨细胞Ag-NOR计数随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减少,除Ⅰ~Ⅱ级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级都有显著性。电镜观察显示骨巨细胞瘤的良恶性特征,复发病例Ag-NOR计数有增高趋势。通过本文研究认为Jafe组织学分级如结合Ag—NOR技术和电镜观察可以作为指导临床治疗和估价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作者采用改良的Ag-NORs染色技术和PCNA抗体标记对按Jaffe分级的48例骨巨细胞瘤细胞核进行研究,以探求Jafe分级方法是否反映骨巨细胞瘤的增生活性。结果显示随病理分级增高,基质细胞内的Ag-NORs颗粒数均值增加,病理分级之间,基质细胞内Ag-NORs颗粒均值除Ⅱ、Ⅲ级之间差别无显著性(P值>0.05)外,其余各级之间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值<0.01)。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PCNA阳性表达率有增高的趋势,经卡方检验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值<0.01)。基质细胞内Ag-NORs计数与PCNA阳性表达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此研究说明Jafe三级病理分级方法尽管在临床上有时与骨巨细胞瘤的侵袭性不相一致,但在病理上仍反映了它的细胞增生活性,尤其Ⅱ、Ⅲ级应同样对待。如果结合临床及X线表现,此分级方法仍不失为一种指导临床治疗和预测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纤连蛋白(FN)和Ⅳ型胶原的影响。方法 应用亚克隆技术构建正义pLXIN-TIMP-1(PLT)和反义pLXIN-ATIMP-1(PLA)两个逆转录病毒载体,经PA317细胞包装后,得到高滴度的病毒上清,分别感染大鼠系膜细胞,用PCR及Northern杂交鉴定外源基因的整合和表达。Northern杂交及ELISA方法检测大鼠系膜细胞内源性TIMP-1、FN和Ⅳ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外源TIMP-1基因稳定整合到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中,并获得高效表达。感染正交TIMP-1基因后,大鼠系膜细胞内源性TIMP-1表达没有变化,细胞外基质成分FN和Ⅳ型胶原的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明显增高;与之相反,感染反义的TIMP-1基因后,大鼠内源性TIMP-1下调,细胞外基质成分FN和Ⅳ型胶原的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明显降低。然而,上述系膜细胞FN和Ⅳ型胶原的mRNA水平均没有变化。结论 TIMP-1过表达引起FN和Ⅳ型胶原增多,反义TIMP-1则使FN和Ⅳ型胶原的表达下调。提示反义TIMP-1可通过促进肾脏细胞外基质降解而减轻其积聚,为进一步在某些纤维化肾脏疾病中应用反义TIMP-1进行基因治疗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骨巨细胞瘤Ag—NORs及PCNA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智  刘小丽 《中华骨科杂志》1996,16(11):703-708
作者采用改良的Ag-NORs染色技术和PCNA抗体标记对按Jaffe分级的48例骨巨细胞瘤细胞核进行研究,以探求Jafe分级方法是否反映骨巨细胞瘤的增生活性。结果显示随病理分级增高,基质细胞内的Ag-NORs颗料数均值增加,病理分级之间,基质细胞内Ag-NORs颗粒均值除Ⅱ、Ⅲ级之间判别无显著性(P值〉0.05)外,其余各级之间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值〈0.01)。基质细胞内Ag-NORs计数与P  相似文献   

5.
低氧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及基质mR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慢性低氧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mRNA表达及蛋白激酶C(PKC)在低氧介导系膜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大鼠系膜细胞培养,Northernblot分析及放射核素测定法。结果与正常氧(18%O2)比较,低氧(3%O2)培养系膜细胞3H-胸腺嘧啶掺入率显著增高(3.3±0.3×103min-1/瓶对1.7±0.2×103min-1/瓶,P<0.01)。细胞计数在培养28小时无显著差异,但培养72小时,低氧比正常氧培养增加33%(P<0.01)。低氧培养系膜细胞表达Ⅳ型前胶原(PColⅣ)、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a)mRNA显著增高。测定低氧培养系膜细胞PKC活力呈双峰型增高,加入PKC抑制剂H7可抑制低氧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结论慢性低氧可诱导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产生增多,PKC激活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肿瘤浸润及形成转移的过程中,肿瘤细胞要穿透的第一道屏障通常为基底膜。此后瘤细胞移至基质间隙。在上述过程中用于合成基底膜的主要成分胶原蛋白IV等细胞外蛋白被降解。有关实验已表明金属蛋白基质9(MMP-9)参与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血浆中MMP-9已在正常人群中测得正常值,并已发现在结肠癌及乳腺癌患者中升高。然而尚无胃癌患者血浆MMP-9测定的报道。本实验报告正常人及胃癌患者血浆MMP-9测定结果,并与其它肿瘤标记物测定结果比较以观察MMP-9是否可以做为一有用的肿瘤标记物。共检测138例正常人及70例胃癌患者血浆中MM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氢睾酮(DHT)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体外培养的前腺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前列腺基质增生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前列腺基质细胞,加入DHT和TGF-β1,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免疫组化、RT-PCR方法检测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的表达。结果:对平顶期的前列腺基质细胞,单独应用DHT或TGF-β1无显著刺激增殖作用(P>0.05);DHT和TGF-β1联合应用时,可显著刺激基质细胞增殖(P<0.01),TGF-β1可使前列腺基质细胞中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与DHT联合应用时这种作用更强。结论:DHT和TGF-β1具有协同促进前列腺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TGF-β1和雄激素可能是前列腺基质增生和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8.
采用地高辛标记的cRNA探针行细胞原位杂交技术,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了及受体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4/16例BPH组织中IGF-ⅠmRN阳性表达,定位在上皮和基质组织;11/12例BPH组织中,IGF-ⅡmRNA阳性表达,定位基质;IGF-Ⅰ受体mRNA在所检测的8例标本中均在表达,主要定位于上皮,而IGF-Ⅱ受体mRNA无表达。研究证实IGF-Ⅰ、IGF  相似文献   

9.
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UPA)对破坏细胞外基质和癌细胞周围的基底膜起重要作用。作者研究了胃癌癌细胞和基质细胞内的llPA表达,发现在侵入性生长的肿瘤,基质细胞内的llPA表达明显增高。作者收集1992~1995年间71例胃癌病人作胃切除术的手术标本。在切除后1小时内将原发肿瘤的标本置于一80C的低温中贮存备用。使用合成基质酶检测法测定肿瘤标本的UPA活性,并与llPA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作比较。发现有腹膜转移的肿瘤和侵犯胃壁深层的肿瘤,UPA活性增高。未分化肿瘤的U*A活性明显高于分化肿瘤,U*A活性高的25例病人(7…  相似文献   

10.
膀胱肿瘤患者血清SIL-2R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且血清SIL-2R随肿瘤分期增加而增高。提示血清SIL-2R可作为估价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的一个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发病的基质-上皮相互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前列腺基质细胞和前列腺癌(Pca)细胞系PC-3。分别取已用于培养液作为另一种细胞的条件培养液,观察条件培养液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用双层软琼脂分析法混合培养前列腺基质细胞和PC-3细胞。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GFβ1对PC-3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基质中平滑肌细胞的比例。用RT-PCR方法检测基质细胞TGFβ1的表达。结果 PC-3细胞的增殖在混合培养时受到抑制。混合培养3周PC-3细胞的增殖率对照组的41%(P<0.01)。PC-3细胞的增殖在加入TGFβ1后受到抑制,随TGFβ浓度的增加,对PC-3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随TGFβ1作用时间的延长,相同浓度的TGFβ1抑制效应更显著(P<0.01)。前列腺基质细胞表达大量的TGFβ1。结论 前列腺基质细胞可以通过分泌TGFβ1抑制PC-3的增殖。前列腺癌的基质可能存在病变,使癌变的上皮逃脱基质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其染色体核型及端粒酶活性是否发生异常的改变,细胞是否产生致肿瘤性,为验证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细胞染色体G显带处理方法对3例成骨诱导培养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样本进行核型分析,采用端粒酶活性PCRELISA检测法分析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并通过裸鼠皮下致肿瘤试验对细胞的致肿瘤性进行研究。结果人骨髓基质于细胞体外成骨诱导培养至第7代,未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改变,相应的端粒酶活性也未出现异常增高。致肿瘤试验,在观察期内均未见结节形成或可疑病灶产生,符合围家医疗产品生物学评价标准的要求。结论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长期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染色体核型及端粒酶活性均未出现异常改变,且无致肿瘤性,符合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生物安全性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基因芯片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检测颅内动脉瘤中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的表达谱,探讨其在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Affymetrix公司的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U133A分别检测3例颅内动脉瘤组织和3例正常颅内动脉组织中的基因表达谱,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比较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类,对其中的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与正常颅内动脉组织相比,颅内动脉瘤中有383个基因的差异表达水平达10倍以上;在这383个基因中。有23个基因与细胞外基质有关,其中11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12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结论 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肝硬变患者脾静脉壁的构形改建和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研究肝硬变患者脾静脉壁的构形必建及原癌基因c-fos的方法。方法 采用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21例肝硬变患者和15例正常人脾静脉壁的构形改建和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肝硬变患者脾静脉内膜增厚,内皮细胞不完整,并有突向管腔,由增殖的平滑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的类粥样硬化斑块。内弹性膜和弹性纤维被拉直和断裂。结论 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微活脾静脉壁平滑肌细胞中的原癌基因c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移植肾组织中B7蛋白表达的特点,以期阐明其在急性细胞性排异中可能的致病作用。方法用P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急性细胞性排异(ACR),无急性细胞性排异(N-ACR)和正常对照肾组织中B7蛋白的表达进行观察,并结合肾间质中浸润淋巴细胞数和肾小管上HLA-DR抗原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ACR组肾间质CD4+,CD8+和B细胞数较N-ACR组和正常对照明显增高,与此相一致的是肾间质表达B7-1和B7-2的细胞也较N-ACR组增高,但B7-2增加更明显。ACR组肾小管上皮细胞HLA-DR及B7-1的表达较N-ACR组明显增高。结论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可能通过HLA-DR和B7-1表达的上调作为抗原提呈细胞主动参与上述免疫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系膜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与细胞表型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检测人类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sPGN)及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FSGN)时系膜细胞内α-SMA的表达程度、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分泌的情况。结果在系膜增殖性肾炎,随着系膜细胞增殖程度的加重,细胞外基质积聚增多,α-SMA的表达程度也增加,三者呈平行变化并具有高度相关性。在出现硬化病变后,系膜细胞增殖下降,α-SMA表达也降低,但细胞外基质未见减少。结论α-SMA可作为人类肾小球疾病状态下系膜细胞表型转化的稳定标志,它的出现标志着系膜细胞被激活并处于增殖/分泌表型  相似文献   

17.
众多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与参与腹膜愈合的过程,其中以转化生长因子-β-的作用尤为重要,它对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有趋化功能,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和血管发生,也调节细胞外基质多种在分的表达,腹膜损伤时,伤口组织和腹腔液中有转化生长因子-β高表达,应用其反义寡核苷酸可阻断巨噬细胞的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提示这一技术有望应用于腹膜粘连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对14例肝癌患者围术期NK细胞、T细胞亚群,单个核细胞IL-2R表达与体液免疫指标IgG、IgA、IgM进行动态测定,结果发现肝癌患者NK细胞、CD3细胞、CD4细胞降低,CD4/CD8细胞比值降低,CD8细胞增高,IL-2R表达降低,Ig升高,后10天NK细胞、CD4细胞、CD4/CD8细胞比值、IL-2R表达回升。术后30天升至正常水平;Ig术后20天降低,术后30天至术前水平。结果表明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高清晰度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对3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中MMP-2、MMP-9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MMP-2、MMP-9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呈高表达,且随分期、分级的增高而增高(p<0.01).结论 MMP-2、MMP-9参与膀胱癌侵袭转移,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对其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膀胱细胞外基质修复膀胱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生物化学方法制备兔膀胱细胞外基质。实验组27只兔膀胱分别切除20%(9只),30%-40%(9只),用异体膀胱细胞外基质以缺损区1.5倍大小植于缺损区;对照组A(6只)仅行膀胱部分(40%-50%)切除;对照组B(6只)行膀胱部分(40%-50%)切除后用未经脱细胞处理的异体膀胱进行移植。结果:实验组术后10d可见移植物内有膀胱成分出现,移植物内表面完全被尿路移行上皮覆盖;术后1个月所有膀胱壁成分均在移植物内存在;术后3个月平滑肌成分再生良好,生化检查及尿动力学检查均正常。对照组A的膀胱容量较术前缩小(P<0.05),对照组B膀胱移植补片均于术后3-5d坏死。结论:膀胱细胞外基质是修复膀胱缺损较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