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从中医脾胃学说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角度提出祖国医学的脾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决定着人体健康和寿命的长短,正气的抗邪驱邪、平衡调节作用与免疫系统的防御、自稳、监视功能是一致的,初步探讨健脾养胃、扶养正气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以防病健身、抗老防衰。强调无论补先天或补后天是食疗还是药补,都要通过脾胃的纳化过程才能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外因是病原体,即中医的外邪,内因是机体抗病力(正气)的不足。在病原体与机体的矛盾斗争中,只有当病原体(包括其毒素)强大到足以突破机体的防御机构——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才能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另一面是机体免疫系统时刻都在与病原体作斗争,防止和消除病原体及其毒素对机体的侵袭  相似文献   

3.
衰老是机体在发育成熟后,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的过程,它是一种复杂的生命现象。目前其发生机制说法不一,有中毒学说、内分泌学说、大脑伤害学说、蛋白质变性学说、遗传学说、程序衰老学说及免疫学说等多种。现已证明,人体和动物的衰老与免疫防御功能的健全状态有密切关系。免疫系统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适度调节,可以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4.
1977年,Base dovsky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NFI)网络学说,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完整的功能性调节环路。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可以共用细胞因子、肽类激素和神经递质并产生广泛而密切的网络联系;在这个网络中,神经内分泌激素可影响免疫功能,而免疫反应也可导致神经内分泌的改变。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失衡可加速衰老的进程。近年来,中医药在此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医“气血”学说中的免疫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中医“气血”学说中的免疫学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中医的“气血”学说中,包括现代免疫学免疫系统中的诸多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也贯穿着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等免疫学功能的思想;从气虚、血虚患者的免疫功能多发生变化,而补气血方药多能增强或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等研究资料分析,也能进一步佐证“气血”学说与免疫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如何延缓衰老是当前老年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衰老的发生机制有众多学说,如遗传学说、自由基学说、交联学说以及免疫功能下降学说。衰老的自由基学说认为人体的衰老可能与机体自由基生成增多,脂质过氧化增强,损害了细胞生物膜结构,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引起细胞及组织萎缩,变性坏死,而机体中消除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随着人体年龄增长,活力降低,从体外进入机体或机体内生成的有害物质不断集聚增多,亦导致SOD含量及活力降低,  相似文献   

7.
益气活血法抗衰老作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衰老是机体多器官功能逐渐减退的过程。衰老的学说繁多 ,衰老的本质众说纷纭。祖国医学认为“气虚血瘀”是人体衰老的本质之一[1,2 ] 。现代医学认为 ,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增龄性变化是机体衰老形成的重要因素[3,4 ] 。通过“益气活血法”调理机体 ,可纠正气虚血瘀证 ,增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5] ,能有效地抗衰老 ,益寿延年。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的本质在于气血 ,“以奉生身 ,莫贵于此”(《内经》) ;人体生长、发育、壮盛、衰老的过程 ,无不反…  相似文献   

8.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极易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中医所说正气不足、邪毒侵扰一致。目前集中在抗病毒药物研发是必须的,但对于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制剂的研究也较为迫切。黏膜组织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道重要屏障,具有独特功能和结构的独立免疫体系,是机体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与外界抗原(比如食物、共生菌、病毒等)直接接触。其在抵抗病毒、抗感染方面,黏膜免疫(如呼吸道黏膜、肠道黏膜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消灭外来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外来抗原,不至于病毒侵入机体组织而对机体造成损伤。中药通过黏膜免疫系统发挥治疗作用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该文拟针对黏膜免疫系统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关系以及中药的干预机制展开探讨,以期为COVID-19的防治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方法与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讨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与免疫-监视-抑瘤平衡系统之间的关系,从中医理论出发,发现中医阴阳平衡理论、扶正祛邪理论、邪正发病学说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密切相关,而与此同时免疫系统中Thl与Th2、bax与bcl-2及抑癌基因与癌基因之间的平衡都与肿瘤的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应将中医理论与西医免疫系统结合起来,以寻找治疗肿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张文平 《双足与保健》2004,(6):10-12,13
免疫系统内部有极其严密和精细的调节机制,而且免疫系统与机体的主要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三者(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相互配合,形成调节网络,相互制约,分工合作,共同对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克服各种病理因子的干扰,维持机体的平衡稳态,保证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The hypoglycemic and anti-diabetic effect of Rehmannia glutinosa oligosaccharide (ROS) in glucose-induced hyperglycemic and alloxan-induced diabetic rats and its mechanism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It was found that pretreatment of ROS in normal rats with 100 mg/kg for 3 days, i.p., induced a partial prevention of hyperglycemia caused by glucose (2g/kg, i.p.), while when hyperglycemia was induced in adrenalectomized (ADX) rats,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ROS on hyperglycemia was lost. In alloxan-induced diabetic rats, ROS (100 mg/kg for 15 days, i.p.)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blood glucose level and hepatic glucose-6-phosphatase activity with an increase in hepatic glycogen content. Furthermore, ROS raised plasma insulin level and lowered plasma corticosterone level in alloxan-induced diabetic ra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ligosaccharide of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exerted a significant hypoglycemic effect in normal and alloxan-induced diabetic rats.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ROS on glucose metabolism was adrenal dependent and had a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neuroendocrine system.  相似文献   

12.
地黄低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与高血糖大鼠糖代谢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地黄低聚糖(100mg/kg×15dip)可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高血糖水平,增加肝糖原含量,减低肝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地黄低聚糖对正常大鼠血糖无明显影响,但可部分预防葡萄糖及肾上腺素引起之高血糖症。切除肾上腺后,地黄低聚糖对葡萄糖性高血糖的预防作用消失。上述结果表明地黄低聚糖不仅可以调节实验性糖尿病的糖代谢紊乱,亦可调节生理性高血糖状态。  相似文献   

13.
连作对怀地黄块根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连作对怀地黄块根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可以明显抑制地黄植株的生长,降低地黄块根鲜干重和梓醇、多糖含量。  相似文献   

14.
冯志毅  崔瑛  丁岗  张冰 《中药材》2007,30(12):1544-1548
目的:探索地黄对阴虚热盛模型家兔血清药效指纹图谱的影响。方法:采用速尿和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家兔阴虚热盛证动物模型,通过HPLC梯度洗脱对造模、给药前后家兔血清药效指纹图谱进行研究。结果:地黄主要是影响动物自身机体代谢物的代谢水平,发挥滋阴清热作用。结论:获得的地黄"养阴清热"HPLC血清指纹图谱将有助于阐明生地黄养阴清热的药理活性及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地黄的干品和鲜品进行梓醇、糖类成分含量的成分比较研究。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地黄中梓醇含量、还原糖和多糖的含量均为鲜品高于干品。结论 :地黄的干品和鲜品在化学成分含量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地黄饮片HPCE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地黄饮片HPCE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对地黄及其炮制品的指纹谱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进行色谱分离,以60 mmol/L硼砂(5%甲醇,pH 9.5)为运行缓冲液,分离电压为20 kV,波长为210 nm,以梓醇为参照物,测定其指纹图谱,并作模糊聚类法分析和相似度评价。结果:初步建立了以7个共有峰为特征指纹信息的地黄饮片HPCE指纹图谱;发现少数地黄饮片的指纹图谱有一定差异,生品与其炮制品的指纹谱中共有峰相对峰面积差异显著。结论: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地黄饮片内在质量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阐述连作障碍概念、危害和表观现象基础上,对地黄连作障碍的成因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描述,强调植物化感自毒作用是地黄连作障碍的主导因素,结合地黄化感自毒作用的感知、传递、效应过程新思路及作者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地黄化感自毒作用与连作障碍的机制从根际土壤、植株响应和基因调控三个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并指出了对地黄连作障碍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地黄叶中有效成分梓醇进行含量测定.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1:99),检测波长为210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40 ℃.结果 地黄叶中梓醇含量为2.1%.结论 地黄叶中有效成分梓醇含量较高,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地黄寡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地黄寡糖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以高脂饲料喂养2月后,一次性ip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诱发大鼠2型糖尿病。7 d后大鼠分为模型组、地黄寡糖低和高剂量(100、200 mg/kg)组、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4周,另设对照组。给药4周后处死大鼠,取肝脏检测肝糖原的量及葡萄糖激酶(GK)和葡萄糖-6-脱氢酶(G-6-Pase)活性,用RT-PCR技术检测GK和G-6-Pase基因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地黄寡糖能显著增加肝糖原的量(P<0.01),增强GK活性(P<0.01)和基因表达(P<0.05),减弱G-6-Pase活性(P<0.01)及其基因表达(P<0.05)。结论地黄寡糖可能通过改善糖尿病大鼠肝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基因表达发挥治疗糖尿病作用。  相似文献   

20.
血热出血模型大鼠血清中鲜地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阴虚血热出血大鼠含鲜地黄血清进行分析,探索鲜地黄清热凉血药效的物质基础。方法:给予血热出血症模型大鼠鲜地黄,采集血清,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大鼠含药血清、正常血清以及鲜地黄药材的色谱,研究鲜地黄在血中移行成分以及鲜地黄对大鼠血清中固有成分的影响。结果:在血热出血症模型大鼠含药血清中检测到了鲜地黄的有效成分——梓醇的色谱峰;且发现血清中和药材中有3种相同的共有成分;鲜地黄对模型大鼠血清中1种固有成分的升高有抑制作用。结论:鲜地黄中梓醇及3种未明成分可能是其清热凉血物质基础;鲜地黄对动物血清中固有成分代谢的影响可能是鲜地黄清热凉血药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