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芪、黄芩、益气清热方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lori,Hp)感染是人胃、十二指肠疾病较主要的病因,与胃癌、胃粘膜相关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米,中医学者进一步将Hp感染和消化道疾病进行研究,张琳认为Hp感染属中医的邪气范畴,可以归为中医六淫湿热之邪.有人认为Hp感染与脾胃湿热关系较大,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脾胃虚弱是Hp感染的病理基础,清热燥湿、扶正祛邪是治疗Hp感染的主要方法。本研究观察黄芩、黄芪、益气清热方对治疗鼠感染Hp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唐小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707-1708
中药抗Hp感染既可直接抑菌 ,还有可能通过整体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力来抗Hp的优越性。虽然目前在体外抑菌实验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 ,但由于体外抑菌试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无法从本质上来解释中药抗Hp真正的疗效机制。借助动物模型进行体内抗Hp的研究正在兴起 ,特别是现在从细胞动力学、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Hp对胃黏膜的作用机制已成为热点。  相似文献   

3.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1983年Warren等发现了幽门螺杆菌(Hp),证实了Hp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有些学者提出“无Hp无溃疡”的理论。目前研究认为Hp感染是其致病和致复发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西医疗法抗Hp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致病因素。研究表明在Hp相关性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中,脾胃湿热证及肝胃不和证占绝对优势。而在Hp相关性胃癌及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由于研究资料不足,暂不能明确其中分布规律。该文就Hp与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证型相关性予以综述,以期为Hp相关性慢性胃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生活于人体胃和十二指肠的螺旋状细菌。据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报道,平均感染率为58.07%。慢性胃炎中95%患者伴Hp感染;胃溃疡中50%~90%患者伴Hp感染;十二指肠溃疡中94.6%的患者伴Hp感染;消化不良中40%~70%的患者伴Hp感染,尤其是儿童消化不良。许多学者研究证实,胃内若有Hp聚积,  相似文献   

6.
<正>1984年,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二人首次发表论文证实幽门螺杆菌(简称Hp)的存在,从此人类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认识和研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二人也因此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随着对Hp的研究逐渐深入,人们发现,虽然感染Hp并不会立即引起人体的不适,但是Hp确确实实与下列多种疾病关系密切。H p与多种疾病关系密切消化性溃疡:Hp是消化性溃疡反复复发的罪魁祸首,根除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Hp)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革兰氏阴性致病菌,随着抗生素的滥用,Hp耐药现象日渐严重,已成为导致Hp相关性疾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干预Hp耐药的有效方法已成为临床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中西医在耐药Hp的治疗中发挥着各自的优势,本文通过对中西医关于Hp耐药的研究现状、干预作用的梳理,为Hp相关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中医中药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方向。方法 针对脾胃湿热者Hp检出率较高,采用健脾清化湿热法进行体外抑杀Hp的实验研究。主要中药有党参、茯苓、白术、黄连、大黄、公英、丹参、甘草。结果 黄连、大黄有明显抑杀Hp作用,甘草、丹参、党参、公英等有抑制Hp生长的功效。结论 与单味中药相比,健脾清化汤抑杀Hp更具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已知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然而Hp感染是否为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必要条件尚不清楚。此研究调查了活动性胃溃疡或活动性十二指汤溃疡患者的Hp状况,测算了Hp阴性率,并试图了解Hp阴性消化性溃疡特征,以探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从胃粘膜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细菌,当前的研究已确认Hp的感染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粘膜相关的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目前Hp的感染率相当高,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高速、高效地进行Hp的临床试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并与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细胞淋巴瘤(MALT)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大约有50%的人群感染Hp,且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多数学者认为Hp感染以实证、热证为多见。许多研究观察到,在各种证型中,脾胃湿热证Hp感染率最高。本文就回顾分析近年来中医药在研究Hp相关性胃病湿热中阻证的临床情况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身居胃黏膜的幽门螺杆菌(Hp)可引起消化道疾病,研究表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都是Hp感染所导致的。现已确认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低度恶性的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密切相关。根除Hp可以防止溃疡复发。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p定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1])。此外Hp感染还可以引起其它组织和器官  相似文献   

13.
诸多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有效治疗Hp 相关性萎缩性胃炎和提高Hp 感染根除率已成为胃癌早期防治的重点.我院自2008 年以来采用中成药摩罗丹联合连蒲双清片治疗Hp 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根除Hp 感染,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采取六君子丸联合四联疗法提高脾胃虚弱型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Hp根除率的效果.方法:选取脾胃虚弱型Hp感染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四联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六君子丸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Hp根除率情况,同时随访≥6个月,观察随访6个月时Hp复发情况,并对比分析.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Hp根除率为92.00%(46/50),对照组则为78.00%(39/50),研究组Hp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随访6个月时Hp复发率为6.00%,对照组则为18.00%,研究组随访Hp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六君子丸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Hp感染者,能明显提高患者的Hp根除率,同时降低Hp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抗Hp根除治疗指征、治疗方案等,综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现状。指出:中药抗Hp感染可直接抑菌,通过整体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力来抗Hp。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四方胃宁胶囊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方法:观察四方胃宁胶囊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抑杀作用和对Hp感染胃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四方胃宁胶囊能显著抑制Hp,保护Hp感染的胃上皮细胞。结论:四方胃宁胶囊可能有治疗胃溃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elieobaete:pylori,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可定植于人体胃粘膜,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1]。从Hp的发现至今已超过25年的历史,关于Hp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及其致病机制已越来越明确^[2],而Hp与胃癌关系的研究则是热点中的重点。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Hp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  相似文献   

18.
唐小梅  伍参荣 《中医药学刊》2003,21(10):1707-1708
中药抗Hp感染既可直接抑菌,还有可能通过整体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力来抗Hp的优越性。虽然目前在体外抑菌实验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体外抑菌试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无法从本质上来解释中药抗Hp真正的疗效机制。借助动物模型进行体内抗Hp的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现在从细胞动力学、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Hp对胃黏膜的作用机制已成为热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发生率及胃内不同部位Hp检出率,为探讨Hp致病机制及诊断奠定基础.方法:2007年3月~21908年12月于我院胃镜室胃镜诊断消化性溃疡患者均采用尿素酶试纸方法检测Hp.结果: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复合性溃疡的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75%、92%和88%;合并糜烂性胃窦炎者为95%,显著高于无糜烂性胃炎者的63.5%;糜烂性胃炎者于糜烂面取材其Hp检测阳性率为82%,低于正常黏膜处取材的阳性率93%.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存在较高的Hp感染率,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尤为明显;合并糜烂性胃炎患者Hp感染阳性率高于无糜烂性胃炎患者;糜烂面活检取材Hp感染检出率低于正常黏膜面取材,提示Hp胃内呈局灶性分布,检测时应注意多处取材.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显示,脾胃湿热证与慢性胃炎相关,是Hp阳性慢性胃炎的主要证型;具有抑杀Hp作用的中药以清热化湿药为主;而临床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