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斜肌部分切除及转位术治疗垂直偏斜4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兵  罗英  高晓唯  雷英 《眼科新进展》2006,26(4):271-27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5年~2003年我院收治的各种原因产生的大角度重直偏斜患者49例49眼中,男24例,女25例,年龄5~50岁,平均21.7岁,右眼26,左眼23,病程4~22a,平均11.2a,病因:先天性下直肌缺如3例,上斜度45△~60△;下直肌陈旧性裂伤6例,上斜度50△~65△;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5例,上斜度70△~80△;双下转肌麻痹9例,上斜度50△~80△;单纯上斜肌麻痹10例,上斜度25△~35△;分离性垂直偏斜16例,上斜度25△~40△。合并内斜12例,合并外斜25例,随访时间3~50个月,平均8.6个月。1.2手术方法检查上直肌有无挛缩,如上直肌挛缩明显则先行上直肌减弱术,同…  相似文献   

2.
下斜肌转位及部分切除术矫正大角度垂直偏斜32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下斜肌转位及部分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大角度垂直偏斜32例,截除下斜肌6~10mm,分别将断端缝合固定于下直肌颞侧止端及6点位角膜缘后4-6mm;如合并其他眼外肌手术,则可同时行上直肌、内直肌及外直肌手术。结果:术前上斜度25^Δ-80^Δ,平均50.2^Δ,单纯下斜肌转位及部分切除,同时上直肌断腱或后徙及内、外直肌止端下移分别平均矫正上斜视25.2^Δ,70^Δ,60^Δ及45^Δ。结论:下斜肌转位及部分切除术矫正大角度垂直偏斜操作简单,可避免多次多条肌肉手术。  相似文献   

3.
单眼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年间共收治12例单眼上转肌麻痹患者,其临床特征为患眼下斜视,下斜度≥50△,多合并外斜视,外斜度<30△.患眼向上、内上和外上方向转动受限,且伴有假性上睑下垂。手术原则为垂直斜度≤30△者行患眼下直肌后徙,30~50△者行患眼下直肌和健眼上直肌后徙,≥50△者除患眼下直肌和健眼上直肌后徙外,同时作患眼上斜肌腱.对合并混合性上睑下垂行提上睑肌折叠术,真性上睑下垂行提上睑肌缩短术.依据上述原则施术12例,10例眼位矫正,上睑下垂消失,欠矫和过矫各1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6例(29眼)实施了手术治疗。其中15例(17眼)行下斜肌单纯切断术;合并分离性垂直偏斜3例(4眼)行下斜肌前转位术;垂直斜视度在20△以上者5例(5眼)行下斜肌切断加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术前没有下斜肌亢进者3例(3眼),行单纯下直肌后徒术。合并内外水平斜视者同时行水平肌的缩短或后徙术。结果治愈22例(25眼),治愈率86.21%(25/29).有效3例(3眼)。其中2例(2眼)行单纯的下斜肌切断,术后残留垂直斜视度6△~10△;1例(1眼)合并DVD者,术中将下斜肌切断并前转位于下直肌旁,术后仍残留有10△的垂直斜视度。无效1例(1眼),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有40△的垂直斜度,术中将下斜肌前移位,同时行内外直肌的手术,术后仍有20△的垂直斜度。患者放弃治疗。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早期实施手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二种下斜肌减弱术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治疗中的效果。方法85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33例垂直眼位<15~Δ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52例垂直眼位>15~Δ行下斜肌移位术。结果85例患者中垂直眼位<15~Δ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者,治愈及好转29人(87.9%),>15~Δ行下斜肌转位术者,治愈及好转41人(78.8%)。术前有代偿头位者均消失或改善。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垂直眼位<15~Δ可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15~Δ者可行下斜肌移位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水平直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效果。方法对我院56例(103只眼)水平斜视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者,在行内、外直肌缩短或徙后手术同时,将附着点上下移位。结果 56例(103只眼)中,30例垂直斜度5-7△,将单眼水平直肌垂直移位5mm,平均矫正垂直斜度5.78±0.57△,疗效较好。21例垂直斜度8-20△将水平直肌垂直上下移位6-7mm,平均矫正垂直斜度6.69±0.91△,其中6例垂直斜度15-20△,欠矫。5例不伴有下斜肌异常V型外斜者,垂直斜度为7-20△,将双眼外直肌徙后并同时向上移位6-7mm,获得较好效果。结论水平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及不伴有下斜肌异常的V型外斜视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垂直直肌移位治疗外直肌全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例外直肌全麻痹的内斜视患者,采取垂直直肌全移位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1周,12例患者第一眼位均为正位,功能视野复视消失,麻痹眼外转均可过中线;术后1 a,9例患者眼位正位,2例患者欠矫10Δ~20Δ,1例患者欠矫>20Δ.12例患者麻痹眼外转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垂直直肌全移位术治疗外直肌全麻痹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麻痹眼外转功能.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下直肌缺如是一种发病率低、临床较为罕见的先天性眼外肌发育异常。自Stieren(1903)首次报告先天性下直肌缺如病例,国内外类似病例报告逐渐增多。临床特征:1自出生或生后几个月即发现上斜,且随年龄增大上斜加重。2右眼较多。3视力有弱视或正△△常。4上斜度均>5 0,合并水平斜视斜度≥2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手术量计算:水平内斜视20^Δ者,行单眼内直肌后徙5mm;40^Δ~60^Δ者,双眼内直肌后徙5~6mm;垂直斜度20^Δ者,行双上直肌后徙5mm;垂直斜度大于20^Δ者,下斜肌亢进者行下斜肌转位术。术后,同视机训练三级视功能。结果 术后观察12周,本组26例中21例内斜视小于10^Δ,4例10^Δ~15^Δ,1例过矫外斜小于15^Δ,术后正位率76.92%。18例有周边融合,二级视功能占73.08%。6例有立体视,立体视锐度小于500“(Titloms立体视检查)。9例弱视者视力提高6例,占66.67%。结论 先天性内斜视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有利于提高视力,三级视功能建立。  相似文献   

10.
共同性内斜视水平肌止端的测量与后徙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共同性内斜视水平肌止端的的位置与后徙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7例共同性内斜视,斜视角40Δ-140Δ患者的内外直肌止端进行测量,主要行内直肌后徙并根据测量结果加大手术量可至原附着点后8mm。结果以角膜缘计手术量加大了内直肌后徙量,治愈率达94.8%。57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水平肌止端异常者28例(49.1%),主要是内直肌止端变异大,均为80Δ-140Δ大角度者。结论肌肉附着点位置与斜视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内斜视中尤以内直肌为主,斜度越大,内直肌止端异常率越高,所以手术以角巩缘计手术量是内直肌后徙术的确切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近两年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35例,采用下斜肌断腱术、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或联合上斜肌折叠术,对侧下直肌后退术或同侧上直肌后退术治疗;如合并内、外斜视可联合内外直肌手术.结果垂直斜视完全矫正29例(82.85%),术后残留上斜度数1.7△~3.4△5例(14.28%),无效1例.术后随访1年,代偿头位完全消失16例(80%),代偿头位改善4例(20%).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对于矫正代偿头位有利.  相似文献   

12.
A-V综合征的手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A-V综合征的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138例A-V综合征患者中104例给予手术处理,其中V征90例,依据是否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亢进程度,行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A征14例,依据是否伴有上斜肌功能亢进、双眼视功能状况以及是否伴有内旋偏斜,行上斜肌切断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常规矫正相应的水平斜度。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结果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 ~ 的V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 的V征。对无双眼视功能的A征患者,上斜肌亢进达到或超过 者,适用于上斜肌断腱术;而双眼视功能良好,又未见内旋或上斜肌亢进程度≤ ,用水平肌肉移位术效果最好。结论斜肌功能异常是A-V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应依据是否伴有斜肌功能亢进、亢进程度及双眼视情况,决定行斜肌手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斜V征的特征及手术效果。方法外斜V征患者44例,依据是否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亢进程度,行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联合常规水平直肌手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常规矫正相应的水平斜度。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结果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以上的V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结论下斜肌功能异常是外斜V征的主要原因,应依据是否伴有斜肌功能亢进、亢进程度决定行下斜肌手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  相似文献   

14.
双下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及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下转肌麻痹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检查眼位、眼球运动、复视及代偿头位;手术减弱患眼的上直肌和下斜肌,或行下斜肌转位于下直附着点前1mm,或将内外直肌部分肌束移植到下直肌附着处.结果本病的临床特征为患眼上斜视,上斜度≥30△;眼球外下转和内下转明显受限,有不同程度的代偿头位;手术治疗13例中,一次术后眼位矫正9例,3例经第2次手术获得正位,1例未再手术.结论根据眼位、眼球运动和同视机检查即可作出诊断;手术应以患眼为主,若手术量不足时可考虑行健眼的下转肌减弱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垂直肌水平移位手术治疗外旋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经垂直肌水平移位手术治疗的7例外旋斜视患者,2例患者行上直肌向颞侧移位一个肌腹宽度,联合下直肌向鼻侧移位一个肌腹宽度手术;5例患者合并正前方垂直斜视,行下直肌后徙同时向鼻侧移位一个肌腹宽度.所有患者随访超过6个月.结果 同时移位上下直肌平均矫正正前方外旋11°,下直肌后徙联合鼻侧移位一个肌腹宽度矫正正前方外旋7°,7例患者在各个注视位均获得双眼单视,复视和代偿头位消失,随访旋转斜度稳定.结论 垂直肌水平移位手术治疗外旋斜视有确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A-V型斜视发病率、病因,探讨A-V型斜视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第一眼位斜视度数设计水平方向的手术量,对合并轻度上?下斜肌功能亢进(A-V征15Δ~20Δ)及仅有水平肌功能异常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上?下斜肌功能亢进明显者(+2~+3),行上?下斜肌减弱术。结果:62例A-V综合征中合并上?下斜肌功能异常者35例,仅有水平肌功能异常者27例。行上、下斜肌减弱术21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41例,两种手术效果无显著差异。结论:产生A-V综合征的因素较多,多数A-V型斜视都有斜肌功能异常,对上?下斜肌功能亢进明显者,行上?下斜肌减弱术,对合并上?下斜肌功能亢进较轻及仅有水平肌功能异常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手术效果良好,两种术式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背景 临床上矫正超过50Δ的大角度外斜视时往往需对3条或4条水平直肌进行手术,以避免因外直肌超长量后徙(>7 mm)引起的眼球外转受限.但研究表明,超长量外直肌后徙可有效矫正大角度外斜视,且术后并不出现眼球明显外转受限.这个结果仍有待临床上进行验证. 目的 观察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对大角度外斜视的矫正效果.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法对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的间歇性或恒定性大角度外斜视患者51例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其中29例为间歇性外斜视,22例为恒定性外斜视.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及术后眼前节、眼底、眼球运动和双眼视功能检查,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测量斜视角大小.依据病史、眼球运动、知觉状态和斜视角度数对患者行个体化手术治疗,术中结合可调整缝线技术,行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比较术眼术前和术后眼位变化、眼球运动情况以及双眼知觉功能.结果 行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者33例,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者18例.术前患者视远(5 m)斜视度为-52Δ~-120Δ,平均(-70.57±16.46)Δ;视近(33 cm)斜视度为-55Δ~-130Δ,平均(-75.65±16.14)Δ.左眼外直肌后徙8~15 mm,平均(11.17±1.67)mm,右眼外直肌后徙9~15 mm,平均(11.28±1.62) rnm,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3~6 mm.末次随访时患者视远斜视度为+4Δ ~-14Δ,平均(-3.45±4.20)Δ;视近斜视度为+4Δ~-14Δ,平均(-5.49±3.96)Δ,其中41例术后眼球正位,占80.4%,10例欠矫,未发现过矫者.32例患者术后立体视较术前改善,其中术前无立体视的27例中18例术后获得不同程度的立体视.无一例患者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结论 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可有效治疗大角度外斜视,可减少需要手术的眼外肌数目,术后未发现眼球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下直肌缺如系发育异常所致[1]。临床报道较少。现将我们1998年7月收治1例报告于下:临床资料患者唐X,男性,25岁,自幼右眼上斜视,无家族史。视力,OD03,OS15;眼位,角膜映光R/L35°(图1);眼球运动,右眼下转不超过中线;B超:右下直肌不显影。入院后第一次手术为右上直肌后退8mm,术后眼位变化不大,R/L25°。第二次手术做右眼下直肌探查术,发现下直肌缺如,将内外直肌各分离下部1/3肌纤维,交叉移位至相当于下直肌附着点处。术后眼位视近正位,视远R/L5°,右眼下转能超过中线,外观满意(图2)。图1 术前第一眼位图2 术后第一眼位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内直肌悬吊法联合外直肌折叠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内斜视的效果.方法 6例高度近视合并内斜视行手术治疗.6只眼均先行主斜眼内直肌悬吊于肌止点,再行该眼外直肌折叠术.术中根据内斜度数决定内直肌悬吊及外直肌折叠的手术量.结果 术前内斜度在+35°~+50°,术后随访3~36个月,基本正位5只眼,欠矫1只眼.结论 内直肌悬吊法联合外直肌折叠术,对治疗高度近视所致内斜视效果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分离性垂直斜视上直肌解剖位置的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离性直斜视中上直肌和水平直肌肌肉止端的位置,探讨分离性直斜视的发病机理。方法回顾手术治疗的125例垂直分离性斜视病例,对手术中测量的上直肌肌肉止端距角膜缘距离进行统计,对同时伴有内外斜视的病例内外直肌附着点位置也分别进行统计。结果上直肌止端距角膜缘最近5.5mm,最远8.0mm,平均为6.77mm。DVD与伴有内外斜视的DVD上直肌帐端距离无明显差别,(P>0.05)。DVD垂直斜视角≤20~Δ与>20~Δ时止端位置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DVD病例中存在上直肌止端位置更靠近角膜缘的变异,提示DVD的病因中可能有解剖因素的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