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肾相交包括心肾水火相交、心肾阴阳相交、心肾之气相交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具体实现途径是心肾之气的升降相交,在此过程中心肾阴阳和水火完成各自的相交。这三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平衡协调关系被破坏,均会导致心肾不交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
各脏腑之间的联系是中医基础理论及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心肾二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是被归为阴、阳和水、火的关系.而这其中,心肾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特殊;从五行依存生克推理,肾和心是"克及反侮"的关系,而就这种关系而言主要是指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那如何理解这种水火既济以及水火失济随之而来的病理变化呢?  相似文献   

3.
运用交通心肾理论治疗心肾综合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是指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引起的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主要表现为难以纠正的心衰,患者喘憋不能平卧、尿量显著减少、顽固的水肿,内分泌的失调还会造成周身烦热、不欲衣被,甚至频饮冰水,由于恐惧和不适感患者还会出现焦虑、烦躁、失眠等情绪改变。从临床特点看,CRS属中医“心水”、“喘证”、“水肿”等范畴。大多数医家认为,心衰发展到终末期与心肾两脏关系最为紧密。  相似文献   

4.
李鸫  蒋燕 《中医教育》2011,30(3):67-69
心肾相交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是作为一个难点重点来讲授的。心肾相交是解释五脏关系—心肾之间生理关系的重要概念,而交通心肾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但是现有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对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的解释并不合拍,论述混乱。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理论的梳理及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心肾相交理论体系为研究基础,从理论渊源、机制研究等角度,分析刘持年教授论治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经验。刘教授认为心肾不交型失眠主要是由于年老体衰,身体功能退化、脾胃衰弱、操劳过度或者外感寒邪伤及阳气等原因导致。从心不交肾、肾不交心、心肾两不交三个角度完善了心肾不交导致失眠的理论。针对三种证型,刘教授临证常以六味地黄丸、苓桂术甘汤及乌梅丸为底方加减化裁,对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交通心肾治法探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延萍  徐大鹏 《陕西中医》1997,18(11):502-503
本文旨在对交通心肾治法进行探析,并举病案为例,说明交通心肾是诸多脏腑共同协作的综合效应。即治疗心肾不交当以调整心肾本脏阴阳平衡为主,佐以调理脾胃气机,兼以除邪开壅,三法合用,攻补兼施,则交通心肾之效颇佳。  相似文献   

7.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是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病证,其病因病机是复杂多样的,但当中"心肾不交"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临床中也很多见.以下将就"心肾不交"所致失眠症,结合相交资料阐述笔者的两个观点:  相似文献   

8.
心肾不交以失眠、多梦、健忘为其主要特征。笔者近两年来共收治66例,有效率达0.954(95.4%),则小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39例,女27例;脑力劳动者51例;年龄22~54岁,平均38.5岁;病史3月~7.5年,平均3.5年。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以失眠、多梦、健忘、舌红无苔,脉细数为其主要特征。另外,大部分病例还伴有心悸、怔忡、头晕耳鸣、腰酸腿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夜间尿多、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  相似文献   

9.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是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经常不易人寐为特征的病证,其病因病机是复杂多样的,但当中“心肾不交”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临床中也很多见。以下将就“心肾不交”所致失眠症,结合相交资料阐述笔者的两个观点:  相似文献   

10.
失眠可归属"不寐""不得卧""目不瞑"等范畴。病因为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病机总署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涌泉穴为肾经之井穴,又是肾经经气始发之处,通过穴位本身及利用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起到滋阴降火,填精益髓,引火归元,使心肾交通,维持心肾正常生理功能,可调整肾经经气,还可激发全身正气,具有扶正祛邪,补虚泻实,平衡阴阳之功,使心肾交通,不仅治疗失眠,还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体现整体观、辨证观和治病求本,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操作简单,无副作用,容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1.
"心肾不交"这一名词演变的哲学基础开始于《周易》,在诸多经典医籍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藏经》等已有一定雏形,在唐宋时基本得到确定。"心肾不交"一词的记载首见于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明清时一些医家认为心肾不交证为心火旺肾阴虚证,将心肾不交作为失眠、遗精、健忘的病机。据文献查阅"心肾不交证"一词现最早见于程莘农院士1964年所著《中国针灸学》,现代认为心肾不交证等同于心肾阴虚阳亢证、肾阴虚心火旺证,与明清医者观点一致。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国家规划教材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均用"心肾不交证"作为规范名。  相似文献   

12.
目前,慢性肾脏病(CKD)的首位死亡病因是心血管疾病(CVD)。“心肾不交”指心火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是心肾二者生理功能失衡的表现,心肾不交理论可解释CKD并发CVD的发生发展规律,是其发病的关键因素。其证型主要包括肾水不足心火亢盛证、肾水不升心火独亢证、肾阳亏虚心阳不振证、肾水泛滥凌心射肺证。治疗心肾不交的关键在于恢复心火肾水上下相交的生理功能,即交通心肾,因此运用交通心肾法,心肾同治,通补皆施,标本兼顾,有助于防治CKD并发CVD。  相似文献   

13.
刘建英 《河南中医》2003,23(12):75-76
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故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滋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共同濡养心阳,使心阳不亢.这样的阴阳相交、水火相济的关系,习惯上叫作"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如果心火不足,不能下温肾阳,以致肾水不化,就会上凌于心,可见心悸、心慌、水肿等症,习惯上称为"水气凌心";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就会心阳独亢,而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症,则称其为"心肾不交".心肾不交为临床常见证候,易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临床可分为偏心火旺、偏肾阴虚和(肾)阴虚(心)火旺三种类型,其治法方药亦相应有别,现结合临床,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从心肾不交论治白塞氏病的规律。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历代医家多认为白塞氏病是由于湿热毒邪内蕴,日久蚀于口腔及二阴所致,综观古今医家辨证治疗该病,鲜有从"心肾不交"论治之报道。笔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寻求规律。结果:本病可以从"交通心肾"着手论治,肾水不足,心火亢盛,水火不济,蚀于上下是病机之重;因此,在治疗本病时当以交通心肾,水火相济为首,即所谓清心火,滋肾水,以清为补,以补为清,清补兼施,标本兼治。结论:中医药疗法能充分发挥个体化治疗优势,标本兼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对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如心肾不交就会出现心悸、怔忡、不寐、健忘、遗精等疾病。历代医家大都采用交通心肾之法治之。笔者近年研读《医宗金鉴》,对其中“脾阳苟不运,心肾必不交”感悟颇深。脾胃受纳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且居人体中央,连通上下,灌溉四旁,是生命活动即气机运转的“枢纽”,协调五脏功能活动。五脏气机上下升降,内外出入均有赖于脾胃气机转输,脾主升,胃主降,主导着肝之升发,肺气宣肃,肾之纳气,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脾升胃降相互协调,气机升降有序,从而保持了脏腑活动正常。笔者将其验之临床…  相似文献   

16.
心肾不交致频发梦遗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无性交活动的情况下发生的射精现象叫遗精,而在睡眠中发生的遗精称梦遗。我们在6年的门诊工作中,总结了16个典型的心肾不交型的频发梦遗病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病16例,年龄在19~25岁之间,平均年龄21岁,均未婚,身体状况较好,除2例外其他均有包皮过长,无生殖器官炎症和性传播性疾病,病程3个月至1年不等,梦遗次数都在1周3~5次之间。  临床表现:少寐多梦,梦则遗精,心中烦热,精神不振,体倦,健忘,或有心悸怔忡,或伴有头晕,或伴有口干、小溲短赤,或梦遗后玉茎酸痛,舌红少苔,脉细数。2 …  相似文献   

17.
刘祖高  刘钢 《国医论坛》1991,6(3):27-27
一、临床资料本组66例中,男39例,女27例;脑力劳动者51例;年龄22~54岁,平均38.5岁;病史3个月~7.5年,平均3.5年.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以失眠、多梦、健忘、舌红无苔、脉细数为其主要特征.多数病例伴有心悸怔仲,头晕耳鸣,腰酸腿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夜间尿多,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症.  相似文献   

18.
交泰丸治疗心肾不交病症浅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泰丸是一首治疗心肾不交的著名方剂。本方虽仅黄连、肉桂两味,但药简、功专、效卓。兹就交泰丸的方源、功用和方义,谈些粗浅的认识。1方源现代所著的许多方书,多称本方源自《韩氏医通》,但韩氏在原书中只是提到“黄连……为君,佐官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  相似文献   

19.
浅议"交通心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交通心肾"的定义进行探讨,作者更倾向于<中华本草>的表述,而认为<国标>的说法离历代所论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脐针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4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脐针组、联合组与体针组各28例.脐针组采用单纯脐针、联合组采用体针联合脐针、体针组采用常规针刺,均隔1~2d治疗1次,每周3次,连续4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SAS)自评量表、抑郁(SDS)自评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