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含有布鲁属微丝蚴的猫血喂饲东乡伊蚊,并将由此获得的第3期幼丝虫接种长爪沙鼠腹腔,5~6周后从沙鼠腹腔内取出未成熟的雌虫和雄虫。再以马来丝虫雄虫×彭亨丝虫雌虫,彭亨丝虫雄虫×马来丝虫雌虫的不同组合分别接种沙鼠腹腔。待沙鼠腹腔液中出现微丝蚴后,用膜饲法人工感染东乡伊  相似文献   

2.
早在1939年,有人提到丝虫感染与热带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联系,但到本世纪五十与六十年代,才逐渐被普遍认识到丝虫感染是其病因。首先,抗丝虫药海群生治疗热带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有效。其次,从有这一综合征病人身上找到了抗丝虫抗体,且其水平远较其他类型丝虫病或其他寄生虫感染者为高。最后,在一些典型病例肺及淋巴结的活检中找到了微丝蚴。  相似文献   

3.
以往研究显示,在感染丝虫的长爪沙鼠中,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降低要有活的成虫而并非依赖微丝蚴诱导或维持这种现象。为了进一步阐明是生活史哪一期引起丝虫的低应答性反应,作者采用布鲁属丝虫三期幼虫(L_3)经15,25,35,45,90Kradγ射线照射后,通过腹腔感染长爪沙鼠,于接种后7,14,28,118天进行解剖,同时设立了未经照射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为对照。对虫体的发育、腹腔内炎性反应的程度和肺部炎性肉芽肿(PGRN)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γ射线可抑制丝虫的发育并减少虫体存活率。接种后7天,虫体长度与对  相似文献   

4.
作者将西非株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46,400条接种沙鼠44只(包括雄鼠31只,雌鼠13只)和雄性乳鼠13只。接种途径为经皮,腹腔和眶窦3种。接种后16~360天解剖动物,寻找幼丝虫。将动物心脏的血经微孔膜过滤,检查有否微丝蚴。主要结果如下。1.经皮接种雄性沙鼠8只,接种后28~360天解剖,均未发现丝虫。2.经腹腔接种雄性沙鼠12只,接种后26~110天解剖,其中4只于接种后26~56天解剖,共找到幼丝虫141条,多数分布于内脏。从心和肺脏获得的第4期幼虫明显较其他脏器内的幼虫为长。  相似文献   

5.
班氏丝虫:从冈比亚按蚊或埃及伊蚊获得班氏丝虫坦桑尼亚株感染期幼虫,采用各种途径接种17只雌雄沙鼠,其中10只腹腔内接种100条幼虫,5只皮下接种20~100条,2只将40条幼虫直接种入腘窝淋巴结。分别于感染后5小时至154天解剖。沙鼠麻醉时进行心腔穿刺,血液经微孔滤器过滤检查微丝蚴,按Ash等描述方法解剖砂鼠,注意搜索淋巴系统、睾丸及心、肺,接种后48小时,未找到发育或存活的幼虫;1只沙鼠于感染后5小时从腹腔找回40%幼虫,但其表皮均为细胞所吸附,24小时后,仅发现为细胞胶质团所完全包统的少数幼虫;其余16只沙鼠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6.
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简称 T.E.)是热带和亚热带人群中一种慢性的肺部疾患,具有阵发性夜间咳嗽、哮喘、肺部浸润及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等特征,虽常见于世界某些地区,然而至今其病原学和发病机理尚不清楚。鉴于患者具有抗丝虫抗体,血清 IgE 明显增加以及抗丝虫药物治疗有效,推测此种病症系丝虫病的一种形式,是宿主对丝虫超敏反应的结果。不少患者活检标本发现了微丝蚴或其残骸,究竟病原体是人体丝虫抑或  相似文献   

7.
神经系统疾病与白细胞增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经系统疾病与白细胞增高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750004)田继辉孔繁元正常人循环血液中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5种。白细胞计数是测定各种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则是将血液制成涂片,经染色后在油浸镜下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8.
正嗜酸性腹膜炎(eosinophilic peritonitis,EP)是腹膜透析的并发症之一~([1])。腹膜透析流出液中嗜酸细胞增多可见于两种情况:EP及腹腔嗜酸粒细胞增多症(peritoneal eosinophilia,PE),两者的区别在于伴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嗜酸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气道嗜酸粒细胞浸润是支气管哮喘最主要的病理特征。趋化性细胞因子具有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的趋化和激活活性。本文就趋化性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支气管哮喘气道内嗜酸粒细胞募集与活化中的作用作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观察免疫抑制剂提高沙鼠对周期型马来丝虫易感性的作用,我们采用皮下注射醋酸氢化可的松进行了本项实验。 材料和方法 一、感染蚊媒和接种沙鼠 抽取含有马来微丝蚴(mf)的长爪沙鼠的腹腔液与抗凝人血混匀,用胎盘膜离体饲血法人工感染实验室繁殖的中华按蚊,  相似文献   

11.
多年以来,周围血中嗜酸粒胞细的增高与蠕虫感染之间的关系,已受到广泛注意。在人体血吸虫病、丝虫病、肺吸虫病、蛔虫病、旋毛虫病、内脏幼虫移行症等,这种关系是十分明显的;而大多数有组织阶段的蠕虫感染,通常都能引起某种程度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普通的热带性肺脏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至少部分地与隐性的丝虫感染有关(Neva 等1978) 。  相似文献   

12.
从埃及伊蚊获取彭亨丝虫感染期动虫,皮下或腹腔注入沙鼠,尸检时从淋巴、心肺、睾丸及腹腔寻找成虫,血液检查微丝蚴。选择8周龄雄性沙鼠,以氟苯咪唑(FMBZ)一次量25mg/kg加1%吐温80蒸馏水配成悬液注入沙鼠背侧面皮下。沙鼠给予一次单剂量FMBZ注射63天后分5次接种感染期幼虫(L_3),每次50条,于投药后137天再用50条L_3进行攻击,隔61~75天解剖沙鼠。实验分4组:A组7只沙鼠,给予FMBZ处理和“免疫”感染,不进行L_3攻击;B组12只沙鼠,用FMBZ处理,不感染,但接受L_3攻击;C组  相似文献   

13.
国外已证实,班氏丝虫能在实验啮齿类动物体内发育。1981年我们用含有周期型班氏微丝蚴563条/60mm~3的血液,通过胎盘膜饲血器感染实验室驯化的东乡伊蚊,饲养15天解剖收集感染期幼虫。经皮下、皮下加腹腔或睾丸途径,接种25只3个月龄的沙鼠(雄17、雌8),每鼠接种59~128条。于接种后的3~93天,剖检17只沙鼠,其中5只沙鼠于感染  相似文献   

14.
外周血液和虫体所在局部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增多是某些蠕虫感染的特征之一.研究表明,不仅宿主免疫反应产生的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引起局部组织嗜酸粒细胞聚集增多,而且某些寄生虫自身含有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CF),能直接影响宿主细胞动力学。有的虫体还同时存在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NCF).卫氏并殖吸虫感染常有明显的高嗜酸粒细胞血症,虫体寄生局部组织主要有嗜酸粒细胞  相似文献   

15.
指状腹腔丝虫第三期幼虫对我国南方马、骡健康危害甚大。为了探讨和建立马、骡脑脊髓丝虫病发病机理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特对小鼠、沙鼠、大鼠、海猪及家兔,进行了皮下接种指状腹腔丝虫第三期幼虫的实验观察。结果接种的5只小鼠均发病死亡;接种16只  相似文献   

16.
关于ABO血型与感染班氏丝虫微丝蚴之间是否存在相关问题,目前尚无定论。在发病机理上有争论的是丝虫病的临床表现(间歇热、淋巴管炎、淋巴结炎、淋巴水肿、象皮肿、阴囊水肿,肺或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可能是宿主对寄生虫反应的结果及抗体对微丝蚴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用钴~(60)75,15krad照射减毒的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_3),皮下接种6~8周的雄性沙鼠1次,8周后以100条正常L_3进行腹腔内攻击注射,6周后剖检沙鼠,发现免疫的沙鼠腹腔内有许多小结节。结节用Karnovsky's二甲砷酸盐缓冲液在4℃固定72小时,以  相似文献   

18.
在血吸虫、疟疾等寄生虫病的实验研究中曾证明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可引起免疫抑制。本实验检测了蒙古沙鼠在感染彭亨丝虫后11个月中的CIC水平,并探讨了CIC水平与丝虫生活史各发育阶段的关系。作者以彭亨丝虫人工感染16只2月龄的雄性沙鼠,每只腹腔接种75条感染期幼虫。感染前2周、感染后每隔1个月自眶窦各取血1次,分离血清,连续11个月,并以8只年龄、性别配对的沙鼠作为对照组。采用固相C_(10)结合试验检测CIC。检测前血清存放在-70℃。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一种浓集彭亨丝虫或马来丝虫微丝蚴的简单方法。用100~1,200条传染性幼丝虫接种到刚成熟的雌雄长爪沙鼠腹腔内。感染后150~244天用乙醚麻醉剖腹,将取出的腹内脏器浸入玻皿内的冷的无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嗜酸粒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1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有t(8}21)(q22;q22),(AML/ETO)、25例AML伴有骨髓异常嗜酸粒细胞,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CBFβ/MYH11)和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涂片嗜酸粒细胞细胞形态学,每例患者计数200个骨髓嗜酸粒细胞,分析各阶段嗜酸粒细胞比例及其形态特征.结果:CEL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杆状核和分叶核细胞为主,形态学主要表现为细胞质嗜酸性颗粒减少,空泡及碱性颗粒.AML伴骨髓异常嗜酸粒细胞,inv(16)(p13;q22)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中晚阶段嗜酸粒细胞为主,细胞明显成熟障碍,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为粗大紫红色嗜碱性颗粒增多并覆盖细胞核,少数伴有细胞质空泡.AML伴t(8;21)(q22;q22)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晚幼粒细胞为主,成熟阶段粒细胞减少,其形态学主要表现为颗粒增多但细小,多数表现为金黄色颗粒覆盖细胞核上.CML-CP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细胞为主,颗粒以细小密集增多为主,颗粒减少及空泡不明显.结论: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除各自原发病的特点之外,其嗜酸粒细胞比例以及形态学改变不尽相同,通过详细细胞形态学分析能够为上述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