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PRK和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表面形态.方法对术前屈光度为(-3.00~-10.00)D,平均为(-608±1.21)D的患者76例(150眼)行PRK,75例(150眼)行LASIK,分为PRK和LASIK组.术后1、3、6、12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角膜地形图形态分为平滑型、半圆型、钥匙孔型、肾型、中央岛型和不规则型.LASIK术后未见中央岛型.LASIK组平滑型明显多于PRK组(P≤0.01).两组各种类型角膜地形图所占比例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 001).术后3个月,两组中各种类型所占比例基本稳定.两组角膜地形图均有逐渐变平滑的趋势.中央岛型和不规则型术后UCVA较术前BCVA下降≥2行的比例最高,平滑型最低.PRK组术后UCVA较术前BCVA下降≥2行的比例高于LASIK组(P≤0.05).结论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形态较PRK规则.LASIK术后视力恢复较PRK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定量检测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leusis,LASIK)术后角膜中的表达水平,探讨SP在PRK术后组织愈合中的作用。方法12只新西兰白兔,左眼行PRK,右眼行LASIK,手术均按近视-4.00D施行,切削光学消融直径6mm,切削深度80μm,于术后1个月取角膜组织,提取总RNA,逆转录cDNA,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角膜组织SP的表达水平。结果PRK与LASIK术后角膜组织SP表达水平不同,PRK术后SP mRNA平均相对含量为0.024120±0.002681(SP/β-actin),LASIK术后平均相对含量为0.002500±0.000353(SP/β-actin),PRK术后明显高于LASIK术后,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PRK和LASIK术后角膜组织中SP表达水平不同,SP在PRK术后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增高,可能参与调控PRK术后组织的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3.
张立军  张岩  蒋华 《眼科研究》2012,30(3):213-217
背景 目前对飞秒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较多,关于新型角膜板层刀SBK方面的研究尚少.观察术后早期成纤维细胞的活化程度,可以了解术后不同时间的角膜细胞增生情况. 目的 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比较SB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手术后早期角膜细胞增生活化情况以及角膜创面的愈合特点,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术后组织愈合机制及生物力学差异.方法 新西兰白兔27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BK组、LASIK组和PRK组,每组9只,均取右眼为手术眼,左眼为正常对照.于术后7d、1个月、3个月取兔眼角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中TGF-β及α-SMA的表达,计数成肌纤维细胞活化数量.结果 SBK组术眼角膜瓣创口边缘上皮细胞增生明显,成肌纤维细胞数量增多,术后7d创口周围TGF-β及α-SMA呈阳性表达,1个月达高峰,3个月减弱.与LASIK组相比,SBK组和PRK组TGF-β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BK组:t=2.226、2.158、2.330,P<0.05;PRK组:t=4.745、6.524、6.293,P<0.05);成纤维细胞数量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SBK组:t=4.439、5.692、4.175,P<0.05;PRK组:t=6.330、6.723、5.267,P<0.05).SBK组各时间点TGF-β的表达量均低于PR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4.691、5.527、4.399,P<0.05);α-SMA的表达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9.637、10.282、8.197,P<0.05);成纤维细胞数量除3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时间点SBK组活化均较PRK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188、4.529,P<0.05).结论 与传统LASIK相比,SBK手术的创面活化的成肌纤维细胞、TGF-β和α-SMA表达增多,其愈合反应更强,具有更好的术后生物力学优势,但同PRK相比仍有差距.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PRK和LASIK矫正近视术后的角膜形态变化及其对矫正视力的影响。方法 对98例(175只眼)近视患者进行PRK与LASIK,术后1、3月时做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 二组角膜形态随时间的延长,平滑型比例增加,LASIK组较PRK组的平滑型角膜更多,角膜形态的异常和偏心切削是PRK和LASIK术后矫正视力下降的主要因素。结论 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对术后角膜形态的改变提供了定量的方法,有利于手术者经验的总结和技术提高。  相似文献   

5.
陈玮 《眼科新进展》2012,32(9):873-875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LEC)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3例(79眼),根据白内障类型分为核性白内障组(A组)及皮质性白内障组(B组)。应用免疫组化检测两组患者LEC中α-SMA及bFGF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bFGF在A组LEC中呈强阳性表达,在B组中呈阳性表达;α-SMA在A组LEC中呈阳性表达,在B组呈弱阳性表达。A组LEC中bFGF、α-SM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35.0%,B组分别为35.1%、20.3%,A组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α-SMA及bFGF在不同类型白内障的表达不同,对了解白内障发生机制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角膜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采用碱烧伤大鼠角膜建立角膜炎症性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间段bFGF在角膜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bFGF在角膜不同组织层次的表达。结果 免疫印迹法检测显示:去除上皮后的正常大鼠角膜无bFGF表达;碱烧伤后96h,大鼠角膜可检测出bFGF表达,随着时间进展,bFGF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正常大鼠角膜上皮层表达bFGF;碱烧伤后角膜上皮层bFGF着染程度逐渐增强,在碱烧伤后48h以前,基质层浸润的炎症细胞无bFGF着染,96h以后,浸润的炎症细胞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均呈bFGF阳性。结论 bFGF未参与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增殖的早期诱导,对角膜炎症性新生血管的增殖仅起到后续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7.
非甾体消炎药眼液在PRK和LASIK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了解非甾体消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眼液控制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术后眼部疼痛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瓣下上皮细胞植入的疗效。方法 通过不同用药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了解欧可芬,安贺拉,双氯芬酸钠在PRK后的镇痛效果及双氯芬酸钠控制LASIK后角膜瓣下上皮细胞植入的疗效。结果 PRK后镇痛效果:双氯芬酸钠>安贺拉>欧可芬。非甾体消炎药眼液对伤口愈合情况无明显影响。LASIK后角膜瓣下上皮细胞植入发生率:用药组为1.6%,对照组为3.0%。结论 非甾体消炎药滴眼液在控制PRK后眼部疼痛方面是安全,有效的,双氯芬酸钠眼液效果更明显,同时它对减轻或抑制LASIK后角膜瓣下上皮细胞植入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PRK)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 ASIK)矫治角膜放射状切开术 (RK)后残留近视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法 采用美国 COMPAK- 2 0 0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和SCMD公司的可调节器式气动微型角膜刀 ,分别对 RK后残留近视的 38眼和 9眼行 PRK和 L ASIK术 ,并随访半年以上。 PRK组根据屈光状态分为 3组 : 组 <- 3.0 0 D; 组 - 3.0 0~ 5 .75 D, 组 - 6 .0 0~ - 9.5 0 D。结果 PRK— 、 、 组术后半年裸眼视力≥ 0 .8者分别为 75 %、10 0 %和 75 % ,屈光状态在± 1D内者分别为 87.5 %、81.8%和 5 0 .0 % ;术后 1年裸眼视力≥ 0 .8者分别为 10 0 %、10 0 %和 40 % ,屈光状态在± 1D内者 组为 10 0 % , 组 76 .5 %。在± 2 D以内者 组为 2 0 % ;L ASIK组术后半年屈光状态在± 2 D内者为 75 %。结论  RK后残留近视矫治应根据其术前及残留屈光度合理选择矫治方式 ,- 6 .0 0 D以下残留近视可行 PRK或 L ASIK术 ,高度残留近视则应选择 L ASIK为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后角膜伤口愈合过程中 ,是否有生长因子b FGF及 TGF- β1 参与 ,两种生长因子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相应抗体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方法 对 PRK后兔角膜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 ,观察有否内源性生长因子 b FGF及 TGF-β1 的作用 ,内源性及外源性生长因子 b FGF及 TGF-β1 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相应抗体对抗原的中和作用。结果 在 PRK后兔角膜伤口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分泌产生b FGF及 TGF- β1 ,并刺激细胞的增殖 ,相应抗体可阻断这一生物效应。结论  (1)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后角膜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分泌产生生长因子 b FGF及 TGF- β1 ;(2 )两种生长因子对角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刺激作用 ;(3)相应抗体可阻断 b FGF及 TGF- β1 对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抗 b FGF抗体及抗 TGF- β1 抗体作为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后选择性用药的可能性 ,可防止或减少屈光回退和角膜上皮下混浊等两个主要并发症 ,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钟一声  程枫  周颖明  廉井财  王康孙 《眼科》1999,8(4):223-225
目的:为研究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形成的发生机理,检测激光角膜光学切除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后角膜上皮和基质表达转移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TGF-α)的变化。方法:新西兰白兔16只,随机分成4组,其中12只施行PRK。于术后1、2、3个月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haze一项和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方法,检测  相似文献   

11.
兔角膜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角膜发生炎性损伤或机械损伤时,角膜基质细胞增生活化为角膜成纤维细胞,在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因子的参与,其中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是一类新近发现的多肽生长因子,是创伤处组织修复再生过程的主要调节因子。我们通过测定体  相似文献   

12.
王卫星  吴云 《眼科新进展》2003,23(3):163-163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18岁。因双眼近视于 2 0 0 1年 1月 19日在我科行双眼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 PRK)。术前裸眼视力右眼 0 .1,左眼 0 . 12 ;矫正视力右眼 1. 2 ( - 3. 0 0 D) ,左眼 1. 2( - 2 .5 0 D)。术中用 5 g· L- 1 地卡因滴眼表面麻醉 ,人工机械去除上皮。采用 VISX2 0 /2 0型准分子激光机行 PRK,右眼切削深度 4 4μm,170脉冲 ;左眼切削深度为 5 1μm,2 0 1脉冲。术后双眼滴双氯酚酸钠眼液 ,并给予双眼包扎。术后 4 8h打开敷料检查 ,见双眼角膜激光治疗区域中央均残留约 0 .5 mm× 1.0 m m的角膜上皮未愈合区 ,右眼激光治疗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 y,PRK )治疗近视术后角膜表面形态及偏中心切削。方法  76例 (1 5 0只眼 )行 PRK,术前屈光度 (- 3.0 0~ - 1 0 .0 0 ) D,平均 (- 6 .0 8± 1 .2 1 ) D。术后 1、3、6、1 2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 角膜地形图形态分为平滑型、半圆型、钥匙孔型、肾型、中央岛型和不规则型 6种。角膜地形图形态有逐渐变平滑的趋势。术后 3个月以后 ,各种类型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平滑型术后裸眼视力较好。偏中心距离 >0 .5 0 m m时 ,术后视力恢复不良。结论 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能精确测量、分析全角膜的前表面形态 ,观察术后效果、指导手术设计 ,从而提高 PRK治疗近视的准确性、安全性和预测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联合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核黄素诱导的长波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摩镶术(LASIK)术后角膜膨隆进行交联和屈光重建,评价该方法对LASIK术后角膜膨隆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选择早中期LAISK术后角膜膨隆患者14例(16眼),均采用PTK+PRK+CXL进行治疗,记录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Kmax)值、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应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行数据分析。结果16只患眼术前的LogMAR UCVA中位数为0.50,术后l、3、6个月的logMAR UCVA中位数分别为0.10、0.10和0.00,与术前相比均提高(P<0.01);术后1、3、6个月Kmax的中位数值分别为44.80、44.85、45.20 D,均较术前(47.15 D)降低(P<0.05);角膜厚度的中位数值在术后1、3、6个月分别为450、422、420 µm,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1、3、6个月的BCVA、ECD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K+PRK+CXL治疗LAISK术后角膜膨隆安全、有效,术后UCVA提高、Kmax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FGF)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神经营养性角膜上皮病变(LINE)和角膜知觉恢复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2007年5月至2008年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眼科行双眼LASIK手术患者,术前同意按要求随访的手术病例进行观察,共连续观察1154例,收集术后出现LINE患者,收集满60例结束.所有病例按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分配原则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并开始治疗.A组采用r-bFGF滴眼液滴眼,4次/d;B组采用r-bFGF眼用凝胶滴眼,4次/d;C组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4次/d作为对照.观察用药后LINE消失时间以及术后角膜知觉恢复情况.手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比较以及各组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结果 (1)LINE发生率为5.2%,临床双眼角膜上皮点状糜烂较对称性出现,术后LINE出现时间:r-bFGF滴眼液组(28.57±37.48)d,r-bFGF眼用凝胶组(30.82±35.08)d,玻璃酸钠组(16.84±23.70)d,3组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56,P=0.238);LINE平均消失时间:r-bFGF滴眼液组(7.19±8.23)d,r-bFGF眼用凝胶组(2.86±1.73)d,玻璃酸钠组(7.00±6.40)d,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521,P=0.130).(2)术前角膜知觉,r-bFGF滴眼液组(52.5±8.2)mm,r-bFGF眼用凝胶组(53.0±5.5)mm,玻璃酸钠滴眼液组(51.8±8.1)mm,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6,P=0.849).术后3 d角膜知觉均有显著性的下降,分别为(18.8±9.5)mm,(17.4±9.9)mm和(13.4±4.6)mm,仅为术前水平的25.9%~35.8%,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42,P=0.463).随着给药时间延长各组角膜知觉均在逐渐恢复.在术后6个月时,r-bFGF滴眼液组角膜知觉为(48.4±10.0)mm,凝胶组为(49.8±9.9)mm,而玻璃酸钠组为(39.4±11.0)mm,3组角膜知觉分别为术前水平的92.1%,94.0%及76.1%,显示r-bFGF药物治疗的两组角膜知觉恢复比玻璃酸钠组恢复更快.统计学上r-bFGF眼用凝胶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5,P=0.064).但在术后12个月时,玻璃酸钠组才接近术前正常水平.其他两组角膜知觉平均值均完全达到术前正常水平.结论 r-bFGF有助于LASIK术后角膜神经营养性上皮病变的修复,加速LASIK术后角膜知觉的恢复.
Abstract:
Objectiy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bFGF) on the LASIK-induced neurotrophic epitheliopathy (LINE) and the recovery of corneal sensation after LASIK. Methods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LINE was found in 60 patients out of 1154 cases of LASIK (5.2% ). The 6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each group including 20 cases.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r-bFGF eye drops (fusion protein), four times a day.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r-bFGF eye-gel, four times a day. Group C was treated with 0.1% sodium hyaluronate eye drops as a control. The treatment started since LINE was diagnosed. The typical clinical finding of LINE was punctate corneal erosion, which could be evaluated by slit-lamp examination and fluorescein staining. Masked CochetBonnet esthesiometry was performed in the central cornea one week preoperatively and 1, 3, 6 and 1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 1 ) The average times of corneal erosion occurrence were ( 28.57 ±37.48 ) d, ( 30.82 ± 35.08 ) d and ( 16.84 ± 23.70 ) d in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respectivel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 ( F = 1.456,P -0.238), and the average times of corneal erosion disappearance were (7.19 ± 8.23 ) d, (2.86 ± 1.73 ) d and ( 7.00 ± 6.40 ) d in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respectively. The punctate corneal erosion cured significantly faster in r-bFGF eyegel treated group (P1 =0.007,P2 =0.014). (2)The loss of corneal sensation was greatest at 1 week after LASIK in all the three groups and improved at all subsequent examination time points. The corneal sensation gradually recovered through 12 months observation, but the r-bFGF eye-gel treated group showed faster recovery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ther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 different at 6 month comparied with preoperation values( F = 0.55, P = 0.064). Conclusion The r-bFGF eye-gel is effective for both punctate corneal erosion (especially for severe LINE) and recovery of corneal sensation following LASIK surgery.  相似文献   

16.
LASEK与PRK术后兔角膜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馨  白继  贺翔鸽  张怡 《眼科研究》2005,23(6):586-589
目的通过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术后动物角膜组织形态的改变比较角膜创面愈合情况,为探讨LASEK与PRK手术后角膜创面的愈合机制以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5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8组,每只兔右眼行LASEK,左眼行PRK。术后1、7 d及1、3、4、5、6个月观察Haze情况;处死动物取角膜行HE染色,比较术后每一时相点角膜上皮及角膜基质的愈合情况。结果LASEK组与PRK组的术后组织形态学比较发现:LASEK术后角膜上皮细胞的形态改变、增厚程度及恢复正常的时间、胶原纤维排列的紊乱情况均轻于PRK组,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EK上皮瓣在手术后角膜创面的愈合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PRK、LASIK术后非接触眼压测量值的准确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后非接触眼压 (NCT)测量值的准确性。方法 :对 5 5例 (10 9只眼 )行PRK和 5 7例(113只眼 )行LASIK的近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手术前、后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患者的眼压 ,并测量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 ,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随访时间 >1年 ,停用激素至少半年以上。结果 :PRK和LASIK术后NCT测量值都低于术前 ,分别下降 (3.6 7± 1.6 5 )mmHg和 (5 .11± 1.5 1)mmHg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0 1)。PRK和LASIK术前眼压测量值与角膜厚度均呈高度正相关 (P <0 .0 0 1) ;术后眼压测量值的降低与角膜厚度的减少高度正相关 (P <0 .0 5 ) ,其回归方程分别为 ^Y(手术前、后眼压差 ,mmHg) =1.36 1+0 .0 38X(手术前、后角膜厚度差 ,μm)和 ^Y =1.95 4 +0 .0 4 0X ;眼压测量下降值和角膜曲率的降低无关。结论 :PRK和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均低于术前 ,角膜厚度是导致手术后眼压测量值减少的主要因素 ,且眼压测量值随角膜厚度的减少而下降。在临床工作中 ,应避免术后类固醇性青光眼因眼压测量值的下降而被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角膜地形图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形态变化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方法Eyesys计算机辅助角膜地形图对150例(294眼)施行LASIK术前术后进行榆杏.结果术前对称仆对称领结型较多,共190眼(64.63%):圆形椭圆形次之,共91眼(30.95%);不规则形13眼(4.42%)。术后1、3、6月以圆形椭圆形居多,且相对稳定,随术后时间延长形态变化不明显,并以这部分患眼视力最好。术后6月246眼圆形椭圆形类型中229眼(93.09%)裸眼视力≥1.0。结论LASIK术前术后角膜地形图检查对适应证选择、手术参数设计、术后效果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苏杰  袁满红 《眼科研究》2011,29(4):336-340
背景去瓣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术后上皮愈合快,创伤反应轻,受到眼科医师的关注。但去瓣Epi~LASIK术后上皮愈合的机制一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研究兔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和去瓣Epi—LASIK对不同屈光度眼切削术后早期角膜基质中炎性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核转录因子(NF—KB)的表达,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在不同切削深度时角膜创伤愈合反应的机制。方法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度切削组(-10.00D)6只、低度切削组(-3.00D)6只和空白对照组2只。实验组取一侧眼行PRK,对侧眼行去瓣Epi—LASIK,术后每日裂隙灯下观察活体兔角膜愈合情况。术后7d空气栓塞法处死兔,角膜组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早期角膜上皮及基质中炎性细胞、bFGF和NF—κB的表达。结果裂隙灯检查表明,去瓣Epi-LASIK手术眼术后炎症反应轻于PRK眼。在低度切削组,2种术式间术后角膜炎性细胞的数量以及NF—κB和bFGF在角膜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高度切削组,PRK手术眼角膜中炎性细胞数量为(12.25±1.22)个/400倍视野,明显高于去瓣Epi—LASIK手术眼的(6.67±0.31)个/4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7,P〈0.01)。角膜中PRK手术眼NF—KB的表达量(A)分别为6.11±1.36、41.82±8.71,较去瓣Epi—LASIK手术眼的3.01±0.81、11.59±4.55明显增加,而角膜中PRK手术眼bFGF的表达量(A)分别为33.59±6.98、123.68±18.81,较去瓣Epi—LASIK手术眼的69.20±8.85、123.68±18.81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瓣Epi-LASIK上皮愈合速度快于PRK组,而随着切削深度的增加,愈合速度减慢。结论在低度切削时,去瓣Epi—LASIK手术眼角膜上皮的愈合速度与PRK手术眼无明显差别,但在高度切削时,去瓣Epi—LASIK术眼角膜上皮的愈合速度稍快于PRK术眼,炎症反应程度轻。  相似文献   

20.
PRK和LASIK治疗近视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PRK和LASIK治疗近视并发症进行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分析。方法对各屈光段近视741眼以随机方式分二组进行手术,其中PRK组(337眼),LASIK组(404眼)。术后随访3~12个月。将随访结果进行临床总结分析。结果屈光度欠矫和最佳矫正视力下降,PRK组均高于LASIK组,分别为20.5%和9.4%及26.4%和10.1%。视疲劳、老视现象两组均有。角膜雾浊(Haze)为PRK特有共发症,0.5~1级占19.3%,2级占2.5%。激素性高眼压PRK组9.8%,LASIK组0%。角膜层间异物和角膜瓣形成本完全是LASIK特有并发症。结论两组比较PRK比LASIK并发症多,且有的并发症处理较棘手,影响手术效果。LASIK术中存在某些潜在共发症,随手术技巧提高和熟练,可以避免。LASIK优于P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