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α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严重不良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扬  邬祥惠 《肝脏》1999,4(2):108-110
干扰素是由细胞分泌的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抑制细胞分裂、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目前已经定名的干扰素型别有α、β、γ和ω四种,其中α干扰素抗病毒作用较强,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从而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明显成绩。α干扰素主要包括基因工程重组干扰素、天然白细胞干扰素和淋巴母细胞干扰素。干扰素和其它药物一样,也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过去曾推测这种毒副作用的产生是由干扰素中的杂质引起的,但近年高度纯化的基因工程干扰素治疗过程中仍有毒副作用,有些是剂量依赖性的,这说明干扰素本身对机体的许多靶器官和靶细胞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一般认为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与所用剂量、次数直接相关,但个体差异十分明显。干扰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已为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所熟悉,但有些严重不良反应常迫使治疗中断,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近期疗效观察钱美宝,缪鹤章,吴惟一,屠士行,何建军,朱东本院自1991年开始使用美国SCHERING公司生产的干扰素α-2b(批号:Au2IFBAI98-208)治疗慢性肝炎,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病例选择与分组:依据19...  相似文献   

3.
α干扰素对慢性病毒性肝炎向原发性肝癌发展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预后也极严重。与肝癌病因密切相关的是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前者流行面广 ,后者自然过程发生肝癌的更多。我国肝癌患者中约 95%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证据 ,不到 10 %的病人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证据 ,因此 ,肝癌的一级预防措施中首推这二种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治。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为预防乙型肝炎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而严格的控制输血和开展丙型肝炎病毒筛选已卓有成效。我们相信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流行的控制 ,将使若干年后肝癌发病率下降。当前 ,预防肝癌的问题之一是众多的慢性病…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干扰素自成功应用于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以来已经20余年,是国内外公认的对HBV、HCV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药物。应用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主要目标是清除或抑制HBV、HCV,以减轻病毒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减轻肝脏炎症,防止肝纤维化发展至肝硬化,特别是防止肝细胞癌的发生。 一、慢性乙型肝炎 近年来核苷类药物进展迅速,拉米夫定(lamivudine)能迅速抑制HBV DNA,已在临床普遍应用,但IFN α仍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抗病毒药物之一。 1.应严格掌握干扰素治疗适应证:处于 HBV复制期( HBeAg、H…  相似文献   

5.
饶慧瑛  魏来 《肝脏》2004,9(1):63-64,69
目前α干扰素(IFN—α)、γ干扰素(IFN-γ)临床应用已经十分普遍,而基因工程β干扰素(IFN-β)投入市场的时间较短,对其性质以及适应证的研究不如其他两种干扰素,现将其性质以及临床抗肝炎病毒的情况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历史和现状 阿糖腺苷抗病毒效应有限而神经肌肉毒性较大;无环鸟苷安全但无效。其它抗病毒药物ribavirin, foscarnet, suramin和zidovudine因毒性和/或无效,已不用。单纯免疫调节剂左旋咪唑、胸腺刺激素增强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清除病毒的同时必伴同肝细胞的破坏,未必是慢性肝炎的合理治疗。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的药物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的初步应用经验不佳,尚待积累更多资料。  相似文献   

7.
韩绍芹  刘晓莉  张珍 《山东医药》2004,44(17):69-70
目前对于活动期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上多采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治疗过程中可出现发热、皮疹、消化道症状等不良反应。2002年1月~2003年6月,我们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患者56例,现将临床观察结果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评价与合理选择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乙型肝炎病毒(HBV)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在慢性病毒性肝炎四类治疗(抗病毒、减轻肝损伤防重症肝炎、抗肝纤维化防肝硬化、抗恶化防肝癌)中,抗病毒是治疗的根本,不容忽视。干扰素-α(IFN-α)作为治疗慢性乙肝及慢性丙肝的有效抗病毒药物,业经多年临床实践,现在应该科学地评价其临床价值,以便合理地选用。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重组基因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简阳市人民医院2001—01/2006—01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40例,其中干扰素治疗组84例;保肝治疗组56例。观察2组患者的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和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及干扰素α—1b的不良反应。结果①干扰素治疗组的ALT复常率和HBsAg的阴转率均较保肝治疗组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及HBV-DNA阴转率均明显高于保肝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②干扰素治疗组中,女性、治疗前高ALT水平、HBV-DNA≤10^6copies/ml的患者疗效更好;③干扰素α-1b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72例(占85.7%)、流感样症状50例(占59.5%)、白细胞减少40例(占47.6%)。不良反应一般不需作特殊处理,并能很快恢复正常,仅有2例白细胞减少者在加用升白细胞药物后恢复正常。结论干扰素α-1b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较为有效且安全的可选择的药物,尤其对女性、高ALT水平、HBV-DNA低拷贝数(≤10^6copies/ml)的慢性乙肝患者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α—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严重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α-干扰素是目前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有效药物,持续反应率为20%~40%。但是,该药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已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问题。现综合有关文献资料,就此问题作一概述。1精神神经症状 干扰素诱发的精神神经系统严重不良反应比较常见[1、2]。精神症状轻者表现为疲劳、无力、嗜睡、缺乏主动性或易激惹;重者则精神错乱、情感淡漠、癫痫发作[3],甚至导致自杀倾向的抑郁,亦可表现其他行为、情感、识别能力的改变。高木洲一郎报道,在应用干扰素治疗丙肝过程中,轻度抑郁达20%~30%,需要精神科治疗或终止治疗的患…  相似文献   

11.
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剂量和疗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FN α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已近30年,特别是80年代生产重组IFN以来,已用于大数量病人的治疗,经验已渐趋成熟。 1.慢性乙型肝炎:经长期临床实践,慢性乙型肝炎应用IFN α的治疗方案已渐趋规范化。IFN α 500万单位(MU),3/周×24周,是国内当前通行的方案,按此方案完全效应率约50%。 用较小剂量如 3 MU,3/周 ×16周,HBeAg和血清HBV DNA阴转者约30%;更小的剂量如 IMU,3/周X 16周,与未治疗相对比,HBeAg清除率分别为门%和7%,差异无显著性。 国外…  相似文献   

12.
干扰素抗体与病毒性肝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抗-IFN与IFN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抗-IFN。结果:IFN治疗后3个月、6个月,抗-IFN阳性率分别为28.1%、31.1%,其阳性率明显高于治疗前(6.3%),使用不同类型IFN,产生抗-IFN情况也有差别。用IFN治疗3个月、6个月后,抗-IFN阳性者,HBV-DNA或HCV-RNA阴转率分别为22.2%(2/9)、20.0%(2/10);而阴性者,则分别为43.4%(10/23)、54.5%(12/22),后者的阴转率较前者高,治疗前抗-INF已阳性的2例病人HBV-DNA均没有阴转。结论:抗-IFN可能是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α 2b干扰素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对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深圳市东湖医院 1998- 0 8~ 2 0 0 4 - 0 2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4 6 0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2 95例 ,给予 10 %葡萄糖 2 5 0mL 苦参碱 15 0mg每日 1次静滴 (3个月 ) ,给予α 2b干扰素 5 0 0万单位 ,每日 1次肌肉注射 (10d) ,以后为隔日 1次 (6个月 )。对照组 16 5例 ,单用α 2b干扰素治疗 ,剂量疗程与治疗组相同。两组同时给予 10 %葡萄糖 15 0mL 强力宁 10 0mL每日 1次静脉滴注 3个月。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 ,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ALT及AST在治疗过程的复常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HbeAg阴转率分别是 5 7 0 %和 38 8% (P <0 0 1) ,HBVDNA阴转率是 5 9 3%和 4 2 4 % (P <0 0 1) ,抗Hbe阳转率是5 0 8%和 33 9% (P <0 0 1)。结论 α 2b干扰素联合苦参碱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中IFN具有重要作用,其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效应的发挥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激活一系列胞内信号转导机制。作为关键环节的受体,其活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中,既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新陈代谢,同时又可受各种生理、药物、病理等因素的变化而调节。在IFN治疗过程中, IFN受体调节对治疗效果可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3-TC)与干扰素(IFN)联合与单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疗效。方法:以2种药物分别单和或联合应用,治疗130例CHB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各自临床症状,ALT、病毒标志物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3-TC)与干扰素(IFN)联合与单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疗效。方法以2种药物分别单用或联合应用,治疗130例CHB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各自临床症状、ALT、病毒标志物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联合用药组HBV-DNA阴转率为81.6%(62/76),HBeAg阴转率为38.2%(26/68),抗-HBe阳转率为25%(17/68);单用3TC组HBV-DNA阴转率为70.8%(17/24),HBeAg阴转率为10%(2/10),抗-HBe阳转率为5%(1/20);单用IFN组HBV-DNA阴转率为33.3%(10/30),HBeAg阴转率为40%(12/30),抗-HBe阳转率为10%(3/30)。各组患者ALT水平于12周以后均正常。肝炎临床症状改善,应用IFN者副作用稍多,但多数患者可以耐受治疗。结论联合用药组综合疗效优于单独用药组。  相似文献   

17.
18.
据医学空间网1月5日报道(原载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6 Nov 7;12(41):6715-21),为观察胸腺素α-1治疗e抗原(HBeAg)和HBV DNA阳性的慢性肝炎患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人员将62例患随机分入A组和B组,其中A组患采用皮下注射1.6mg胸腺素α-1,一周两次,持续6个月(胸腺素α—1组);B组患采用5MU干扰素α(IFN—α)开始15天每天一次,然后每周三次,持续6个月(IFN—α组)。基线以及随访12个月后,比较采用和未采用IFN—α治疗组的结果(包括历史对照组30例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用α—干扰素治疗16例输血后丙型型炎和10例乙型肝炎患儿。丙肝患儿近期病毒清除率达75%(12/16),复发率为41.7%(2/12)。其复发与病程、病型和每月用量无关,但使用重组制剂者较用天然制剂者更易发生。治疗小儿急性乙肝疗效显著,大龄慢性感染患儿可见病毒复制暂时性抑制,而小年龄患儿则无明显疗效。采用晚8时或睡眠前用药和加服复方阿胶浆可明显减轻发热和白细胞下降等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个世纪以来,Isaacs等20多位学者在干扰素(IFN)的发现和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发现了IFN及其亚型;阐明了IFN基因全序列;克隆并表达了人IFN-α蛋白和IFN-β蛋白,成为可用于治疗的重组基因产品;深入研究了IFN在免疫调控、抗病毒的分子机制及其在信号通路中的作用;IFN剂型的修饰及制备,改变了药动学,延长了半减期,不仅使用更方便,而且增强了疗效。目前,聚乙二醇IFN已广泛应用于病毒性肝炎、肿瘤等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