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型造影剂与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1,自引:14,他引:81
目的探讨新型超声造影剂与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观察肝肿瘤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其对肝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35例超声不能完全明确诊断或漏诊的肝占位患者,2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9例为造影CT、磁共振等临床资料证实,恶性肿瘤占28例.采用第二代新型造影剂SonoVue以及Technos DU6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造影剂注射方法分别采用静脉快速团注法和慢注法两种.首先观察了正常肝、肝硬化注射造影剂后各个时相出现的时间及峰值,在此基础上观察了肝占位病变的造影剂灌注过程.结果显示典型的原发性肝癌23例均发生动脉早期强化,21例(91%)呈快速消退即"快进快出"型,另2例<2 cm的高分化小肝癌表现为动脉早期强化,但消退缓慢.肝转移性肿瘤5例表现多样,呈动脉期或门脉期环状强化或不同程度强化,消退可快可慢.肝血管瘤3例动脉期瘤内无强化,门静脉期呈向心性填充增强,持续时间长,数分钟后消退.对原发性肝癌23例进行了两种不同注射方法的比较,发现团注法使肝癌病灶更快达到增强峰值,更有利于肝癌特征的显示.本组中31例进行了超声造影前、造影后、增强CT的诊断结果比较,肿瘤病灶的显示分别为76灶、99灶、75灶.11例恶性肿瘤病灶数目较造影前增多,其中87%(20/23灶)为3~10 mm小病灶.另5例显示原病灶范围较前增大.结论新型超声造影技术对肝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明显优于常规超声;在显示肿瘤数目尤其发现微小病灶方面更优于增强CT,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超声对肝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超声造影对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增强模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肝复杂背景下不典型肝血管瘤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评价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造影剂SonoVue及CnT1造影成像技术对352例肝占位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中39例49灶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全部病例经增强CT、MRI、肝血池显像或穿刺活检等确诊。结果 49个肝血管瘤造影后增强表现可分为四种模式:模式Ⅰ,病灶呈周边细环伴小结节状增强并呈向心性填充(26灶);模式Ⅱ,呈粗环状增强并向心性填充(15灶);模式Ⅲ,呈轻度缓慢增强或无增强(6灶);模式Ⅳ,呈不规则整体增强(2灶)。本组有8个灶延迟期可见轻度退出,其中6个灶为模式Ⅱ,2个灶为模式Ⅳ。本组病灶造影前仅2个灶(4.0%)被诊断为血管瘤,超声造影后35个灶(71.4%)被确诊为血管瘤。未能诊断为血管瘤的病灶中≤3cm者占78.6%(11/14)。结论 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血管瘤超声造影后根据其典型增强模式,多数可作出明确的诊断或排除恶性;但对延迟期有轻度退出者需结合增强CT或穿刺活检等其他检查以除外恶性。 相似文献
3.
超声造影及其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声造影,又称对比增强超声(contrast enhancedultrasound),是超声影像诊断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展〔1〕。近年来超声造影剂和造影成像技术等方面获得的重大进展使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5〕。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可以经外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连续、实时和 相似文献
4.
5.
肝脏占位性病变较常见,种类繁多,仅凭常规超声对占位病变的性质难以确定,特别是小病灶和肝脏有弥漫性病变时诊断更加困难。本研究分析8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以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诊断肾脏疾病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肾脏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肾脏超声造影是新兴的极具应用前景诊断肾脏疾病的方法。本文就超声造影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肾脏疾病的防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8.
周成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17):116-117
目的:研究增强CT和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小占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肝脏小占位病变的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实施增强CT和超声造影检查,并以患者的穿刺、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不同方法诊断肝脏小占位病变的准确度以及其对良恶性病变判断的准确度.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灰阶超声造影对膀胱癌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市东医院收治的68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CT组)与灰阶超声造影(灰阶超声组),将病理学诊断分期作为金标准,比较CT组与灰阶超声组对膀胱癌分期诊断符合率及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灰阶超声组对T1~T4膀胱癌分期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7%、87.5%、65.2%、80.0%,CT组分别为89. 5%、75. 0%、78. 3%、70. 0%,两组T2、T3分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灰阶超声组对T2期膀胱癌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88%、69%、69%,高于CT组的68%、71%、60%、60%,T3期分别为65%、73%、71%、81%,低于CT组的88%、90%、88%、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灰阶超声造影应用于膀胱癌分期诊断,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与病理分期符合率高,且在T2分期诊断中敏感性、特异性优于螺旋CT,可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0.
肝不同部位灰阶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研究肝不同部位灰阶超声造影效应及其规律。方法 分别经耳缘静脉对 8只新西兰大白兔团注超声造影剂 ,应用低机械指数灰阶超声造影和时间强度曲线 ,定量分析边缘部位及中心部位肝实质造影增强效应。结果 与边缘部位肝实质相比 ,中心部位肝实质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和达到峰值时间均较早 ,峰值强度较强 ,渡越时间较长 ,曲线下面积较大。除左肝造影剂渡越时间外 ,肝脏中心部位与边缘部位各造影定量参数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边缘部位及中心部位肝实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不同 ,在讨论造影定量指标如造影开始时间、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等时 ,与定量部位及病变性质相联系来研究 ,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转移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41例经临床及病理确诊并拟行RFA的肝转移癌患者,其中102例行CEUS检查,86例被确定符合RFA适应证(A组)为研究对象;同期RFA前未行CEUS检查的39例定为对照组(B组).根据造影灌注特征及病灶数目、大小、形态、浸润范围、位置、与周围结构关系等确定RFA适应证并制定方案进行治疗;B组根据常规超声及CT或MR诊断结果治疗.结果 102例CEUS后计16例确定为非RFA适应证,其中3例10个灶经6~10个疗程化疗后显示病灶内或周边无强化征象,考虑无活性;13例造影后显示病灶浸润范围大于8 cm或多于7个灶或紧邻膈顶、第二肝门等部位并分界不清等.A组中36例(41.9%)病灶增多1~3个(计58灶),大小约8~15 mm,其中79.4%(46/58个灶)仅在实质期显示,共计86例209个灶行RFA治疗;造影后49.7%(75/151灶)显示较原病灶范围增大,其中69.3%(52/75灶)在动脉期增强范围增大,30.7%(23/75灶)在廓清时弱回声范围增大,增大范围均被消融治疗.经1~3个月增强CT随访,肿瘤灭活率A组为94.7%(198/209),B组为87.6%(99/113);2~17个月局部复发A组为7.1%(15/209),B组为14.1%(16/113);A组37.2%(32/86例)出现新生转移灶,B组为43.5%(17/39例);两组灭活率及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造影可为射频治疗肝转移癌适应证的选择和治疗范围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有效提高疗效并降低复发率,是RFA治疗肝转移癌重要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高机械指数超声造影对结肠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 经大鼠脾注入结肠癌Lovo细胞,制备肝微小转移灶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微泡+超声辐照组、单纯超声辐照组和单纯微泡组.使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1 ml/kg),经大鼠尾静脉注射后,进行超声间歇辐照2 min(频率1.5 MHz,机械指数1.7),10 d后处死大鼠,观察肝转移肿瘤数目、大小、病理学改变及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对照组、单纯辐照组及单纯微泡组之间的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可见单纯辐照组及单纯微泡组肿瘤细胞核大,胞浆和胞核比例减小,线粒体较多,未见肿胀,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微泡+超声辐照组肿瘤的数目及大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周围脾组织微血管有大量血栓形成;透射电镜可见肿瘤细胞线粒体明显肿胀,内皮细胞间缝隙连接增宽.结论 高机械指数超声造影对结肠癌肝转移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超声造影检测肝血流动力学改变在诊断肝转移癌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检测肝血流动力学改变在诊断肝转移癌中的价值。方法经肘静脉团注声诺维造影剂(0.6ml)后利用时间一强度分析软件对41例肝转移癌患者(肝转移癌组)和18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的肝动脉到达时间、肝动脉峰值时间、肝动脉峰值强度、肝静脉到达时间、肝静脉峰值时间和肝静脉峰值强度进行测定,并计算出肝动静脉渡越时间。结果肝转移癌组的肝动脉到达时间、肝动脉峰值时间、肝静脉到达时间和肝静脉峰值时间均较正常对照组提前(P〈0.01),肝动脉峰值强度和肝静脉峰值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动静脉渡越时间较正常对照组缩短(P〈0.001)。结论超声造影检测肝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助于肝转移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不同病理类型肝转移癌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3例肝转移癌病灶(原发癌分别为腺癌32例,鳞癌9例,恶性间质细胞瘤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观察其开始增强时间、动脉灌注特点及增强类型,并与其原发肿瘤的病理细胞类型比较。观察造影前、后动脉相病灶的血流变化,对血流进行分级比较。CEUS动脉相(0-40s)、门脉相(41~120s)观察病灶增强类型,延迟相(120S以后)观察全肝病灶数目并与增强CT比较。结果CEUS动脉相肝转移癌Ⅲ~Ⅳ级血流的病灶数目较造影前明显增加(P〈0.05);肝转移癌病灶动脉灌注、增强类型表现多样,与其原发肿瘤的病理细胞类型比较缺乏特异性;CEUS肝转移病灶增强类型不同于增强CT,且在延迟相较增强CT能发现更多新病灶。结论CEUS对肝转移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定量诊断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利用新型超声造影剂及匹配成像技术观察肝硬化患者的肝动脉、门静脉以及肝脏实质的灌注规律,探讨对肝硬化定量化诊断的意义.方法 26例经手术或穿刺证实为肝硬化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另8例无任何肝脏病史或肝病临床表现者作为正常肝对照组,采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Vue以及Technos DU6 CnTi实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注射方法分两种:其中11肝硬化患者及8例正常肝者采用慢注法,另15例肝硬化患者采用团注法.结果慢注法肝硬化的门静脉显影时间与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均较正常肝显著延长(39.36±11.89) s vs (30.00±6.76) s,(60.91±15.67) s vs (41.13±6.49) s,P<0.05;肝动脉显影时间、达峰值时间以及门静脉达峰值时间均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团注法的肝动脉、门静脉平均显影时间,达峰值时间以及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均比慢注法提前,分别为(14.80±4.96) s,(26.67±6.92) s,(22.80±5.87) s, (33.87±6.06) s, (35.93±9.71) s;除肝动脉时相外,余各时相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肝硬化患者的上述时相均与患者的Child-Paugh分级无相关性.结论本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利用造影超声有助于肝硬化的诊断,但各时相显示时间界值,还应以不同的推注方法而定,尚有待临床进一步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EUS定量诊断肝纤维化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对肝纤维化组118例及对照组27例患者行CEUS检查,应用时间-强度曲线记录造影剂到达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肝实质的时间及达峰值时间,分析不同分期肝纤维化的灌注规律.结果 在不同分期肝纤维化患者中,造影剂到达肝动脉时间、达峰值时间及门静脉达峰值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1~S4期患者门静脉到达时间均长于S0(P均<0.05);S3及S4期患者肝静脉到达时间显著短于S0期(P均<0.05);S4期患者肝实质达峰值时间显著早于S0期(P<0.05).应用ROC曲线,以肝静脉到达时间≤23 s为界值,CEUS诊断肝硬化(S4)的敏感度为79.0%,特异度为85.2%;以肝实质达峰值时间≤27 s为界值,诊断肝硬化的敏感度为55.6%,特异度为100%.结论 CEUS技术有助于定量诊断肝纤维化,并有望对肝硬化前期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7.
低机械指数灰阶造影对肝VX2瘤动态期相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低机械指数灰阶超声造影研究肝恶性肿瘤的动态期相性增强变化规律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别经耳缘静脉对8只荷VX2瘤新西兰大白兔团注超声造影剂SonoVue(0.1ml/kg),应用CnTI低机械指数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动态观察兔VX2瘤及其周围肝实质造影增强效应。结果在所有造影过程中,肝肿瘤及肝实质内造影剂随时间呈动态增强。VX2瘤动脉期明显强化,呈“灯泡征”,与周围肝组织灰阶对比明显;随后造影剂逐渐退出,肿瘤回声强度从与周围肝实质持平,到低于周围肝实质,最后造影剂完全退出瘤组织,在肝实质增强的背景下呈极低回声。肿瘤强化呈“快进快出”型。结论VX2瘤主要为肝动脉供血,具有恶性肿瘤“快进快出”典型的超声造影增强特点;低机械指数灰阶超声造影能完全反映肝恶性肿瘤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肿瘤的动脉期是超声造影的关键,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剂剂量对健康成年人肝脏造影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健康志愿者20名,分别在4个剂量水平(0.5、1.2、1.8、2.4 ml)团注超声造影剂Sono Vue(声诺维),采用QLAB 9.0软件自动描记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每一剂量在相同监测条件下的常用血流灌注参数。声学定量指标包括开始显影时间(AT)、达峰时间(TTP)、上升时间(Δt)、本底强度(Ib)、峰值强度(Ip)、增强强度(ΔI)及ΔI/Δt。结果当造影剂剂量为0.5-2.4 ml范围时,Ip及ΔI值随造影剂剂量增加而增大。剂量为0.5 ml与1.2 ml时,Ip分别为(26.7±3.7)d B和(33.5±4.3)d 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5);ΔI分别为(13.1±1.2)d B和(16.8±2.7)d B,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90,P〈0.05)。当造影剂剂量为0.5-2.4 ml范围时,TTP值分别为(31.2±3.6)、(28.4±5.2)、(27.7±4.1)和(24.5±4.7)s,随剂量增大而缩短(F=8.40,P=0.000)。0.5 ml与1.2 ml时比较、1.2 ml与1.8 ml时比较、1.8 ml与2.4 ml比较,TT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5、2.25、3.18,P均〈0.05)。Δt和ΔI/Δt值随剂量增加无明显改变,不同剂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声学造影剂剂量影响肝造影增强各参数,峰值强度与应用的造影剂剂量有关。时间参数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诊断指标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适宜中国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指标。方法 以注射造影剂后肝动脉开始显影作为动脉相的起始时间,以门静脉开始显影作为门脉相起始时间,以肝实质增强达峰值为实质相起始时间;分析682例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肝动脉、门静脉的始增时间及肝实质的增强峰值时间、肝内病灶的开始减退时间,分析增强模式。结果 肝硬化与非肝硬化组肝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始增时间有显著差异,肝内良恶性病灶增强退出时间有显著差异。85%的原发性肝癌及99%肝转移癌在注射造影剂后180s内退出,故以180s作为延迟相起始时间及与实质相的划分点,由此将超声造影分为四个时相。结论 由于肝背景不同造成血流动力学差异,病灶增强时相以自身背景对比更为适宜;根据新的时相定义及病灶增强退出特征,总结出中国人肝癌及其他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