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清sCD40L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190例分为高负荷剂量组94例(首剂负荷剂量600 mg,以后每天氯吡格雷150 mg,共用7 d,而后以每天氯吡格雷75 mg维持治疗)和标准剂量组96例(首剂负荷剂量300 mg,以后每天氯吡格雷75 mg维持治疗)。于服氯吡格雷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30天血清sCD40L和hs-CRP的浓度,并记录患者术后1、3、6个月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的情况。结果高负荷剂量组PCI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hs-CRP浓度均低于标准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D40L与hs-CRP的变化趋势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两者呈正相关(皮尔森相关系数r=0.128,P<0.001)。结论高剂量氯吡格雷比标准剂量氯吡格雷对sCD40L、hs-CRP的抑制作用更强;当氯吡格雷抑制炎症反应产物hs-CRP产生的同时也会抑制炎症产物sCD40L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按照诊断标准入选研究对象137例,分为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者为对照组,21例,ACS组116例,男86例,30例,年龄35~77(56.9±12.6)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88例,急性心肌梗死28例。采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血清sCD40L浓度和hs-CRP浓度。所有患者入院第2~4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用直径法测定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用Gensini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累计积分。结果 ACS组sCD40L与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sCD40L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关系(r=0.328,P=0.000),hs-CRP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关系(r=0.748,P=0.000),sCD40L与hs-CRP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192,P=0.039)。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清sCD40L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CD40/CD40L系统与ACS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CD40L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收集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7例、ACS20例、正常对照15例,所有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CD40L的表达,采用免疫增强的透视比浊法检测血浆hs-CRP水平。结果:ACS组血小板CD40L的平均荧光强度(17.26±7.62)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10.81±2.94,P<0.01)和正常对照组(8.78±4.13,P<0.01)。ACS组血浆hs-CPR水平(8.11±6.67)m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2.79±1.24)mg/L,P<0.01]和正常对照组[(1.98±1.29)mg/L,P<0.01]。冠心病患者血小板CD40L及血浆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相关性。冠心病患者血小板CD40L与血浆TC呈正相关(r=0.289,P<0.05)。与血浆hs-CPR、HDL、LDL、TG无相关性。结论:ACS患者血小板CD40L、血浆hs-CRP水平明显增高,血小板CD40L可能是反映斑块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骨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70例冠心病患者(ACS 50例,稳定型心绞病20例)和1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MPO和sCD40L浓度.结果 ACS组MPO、sCD40L浓度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病组和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病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O、sCD40L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中均高于对照组,但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各亚组中MPO与sCD40L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MPO和sCD40L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与ACS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对正常对照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和急性心肌梗死13例的外周血可溶性CD40配体进行检测。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又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的可溶性CD40配体增高亚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可溶性CD40配体升高可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对正常对照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和急性心肌梗死13例的外周血可溶性CD40配体进行检测。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又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的可溶性CD40配体增高亚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可溶性CD40配体升高可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魏薇;罗初凡;杜志民;胡承恒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8,14(4):244-247
目的探讨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NSTEACS)患者短期应用氯吡格雷是否有抑制ADP诱导血小板释放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作用。方法NSTEACS42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6—8d,治疗前后采静脉血。提取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并用二磷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和释放sCD40L,在不同时间点终止反应,用酶联免疫法测量sCD40L浓度,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治疗前后血浆sCD40L分别为(0.20±0.16)μg/L和(0.19±0.18)μg/L(P〉0.05);治疗前后PRP受ADP诱导后20min释放的sCD40L浓度分别为(4.3±2.5)μg/L和(2.8±1.9)μg/L(P〈0.001),诱导后40min释放的sCD40L浓度分别为(5.3±3.1)μg/L和(2.9±1.6)μg/L(P〈0.001)。结论短期应用氯吡格雷可能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炎症因子sCD40L释放具有抑制作用,提示氯吡格雷很可能具有抗炎效应. 相似文献
9.
氯吡格雷抑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释放可溶性CD40配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NSTEACS)患者短期应用氯吡格雷是否有抑制ADP诱导血小板释放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作用.方法 NSTEACS 42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6~8 d,治疗前后采静脉血,提取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并用二磷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和释放sCD40L,在不同时间点终止反应,用酶联免疫法测量sCD40L浓度,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 治疗前后血浆sCD40L分别为(0.20±0.16)μg/L和(0.19±0.18)μg/L(P>0.05);治疗前后PRP受ADP诱导后20 min释放的sCDdOL浓度分别为(4.3±2.5)μg/L和(2.8±1.9)μg/L(P<0.001),诱导后40 min释放的sCD40L浓度分别为(5.3±3.1)μg/L和(2.9±1.6)μg/L(P<0.001).结论 短期应用氯吡格雷可能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炎症凶子sCD40L释放具有抑制作用,提示氯吡格雷很可能具有抗炎效应.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患者可溶性CD105与hs-CRP水平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的关系。方法:将冠心病82例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4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2例;对照组20例。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浆hs-CRP、血清可溶性CD105的水平。结果:1.对照组、SA组、UA组及AMI组血浆hs-CRP水平呈逐渐增高的趋势。AMI组血浆hs-CRP水平高于UA组(P<0.05),UA组血浆hs-CRP水平高于SA组(P<0.05),SA组血浆hs-CRP水平与对照组类似(P>0.05)。2.对照组、SA组、UA组及AMI组血浆可溶性CD105水平逐渐增高。AMI组显著高于UA组(P<0.05),UA组高于SA组(P<0.05),SA组高于对照组(P<0.05)。3.冠心病患者中可溶性CD105与hs-CRP水平成正相关。结论:冠心病hs-CRP水平与血清可溶性CD105呈正相关,提示炎症与斑块新生血管在动脉粥样硬化(As)过程中可能有相互促进作用,从而降低了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血浆氨基端(N端)脑钠肽原(NT-proBNP)与可溶性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共同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研究134例ACS患者,其中ST段抬高心肌梗死7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应用ELISA法分别在发病12~24h之内测定血浆NT-proBNP和scD40L浓度,根据NTproBNP浓度的ROc曲线确定分界值(1163.89pmol/L),分为高NT-proBNP组和低NT-proBNP组,根据测得sCD40L浓度的ROC曲线确定分界值(915ug/L),分为高sCD40L组和低sCD40L组,再将NT-proBNP与sCD40L联合分组,分为阳性组(NT-proBNP和sCD40L均为高浓度组),弱阳性组(NT-proBNP和sCD40L仅有一项为高浓度组),阴性组(NT-proBNP和sCD40L均为低浓度组),并随访[平均(96.62土9.08)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高NT~proBNP组41例,MACE发生率48.8%(20例),低NT-proBNP组93例,MACE发生率4.3%(4例),两组间MACE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高sCD40L组57例,MACE发生率28.1%(16例),低sCD40L组77例,MACE发生率10.4%(8例),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联合NT-proBNP与sCD40L共同预测ACS预后,阳性组23例,MACE发生率为56.5%(13/23),弱阳性组52例,MACE发生率19.2%(10/52),阴性组59例,MACE发生率为1.7%(1/59),3组之间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联合血浆NT-proBNP与sCD40L提高了对ACS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髓过氧化物酶(MPO)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性指标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情严重度间的相关性。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患者85例,按狭窄程度分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按病情分为急性心梗(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和健康对照组。结果①血清sCD40L水平,AMI组[(16.42±4.66)ng/m1]与UAP组[(13.50±5.29)ng/m1]显著高于SAP组[(9.22±3.65)ng/m1]和对照组[(8.66±2.92)ng/m1]。②血清MPO水平,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各组之间差异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F=25.95,P〈0.001),AMI组[(156.61±33.63)U/L]显著高于UAP组[(92.06±42.11)U/L]、SAP组[(80.02±20.28)U/L]和健康对照组[52.33±14.32)U/L]。③hs—CRP水平,重度狭窄组略高于与无狭窄组(3.61±0.64比1.41±0.55,P〈0.05);AMI组hs—CRP水平[(5.74±1.09)mg/L]显著高于UAP组[(1.91±0.72)mg/L,P〈0.001]、SAP组[(2.61±0.60)mg/L,P〈0.01]和对照组[(1.47±0.47)mg/L,P〈0.001]。结论在冠心病不同程度冠脉狭窄组之间,血清MPO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sCD40L和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冠心病不同程度病情组之间,血清sCD40L水平有统计学意义,而MPO和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和白细胞介素18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白细胞介素18(IL-18)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脑梗死组),根据年龄分为老年脑梗死患者42例,非老年脑梗死患者38例;根据梗死面积分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8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42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重型患者16例,中型患者30例,轻型患者3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28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和胶乳凝集法检测血清sCD40L、IL-18及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老年脑梗死和非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IL-18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腔隙性脑梗死和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IL-18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神经功能缺损中型和重型患者sCD40L、IL-18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血清sCD40L与IL-18呈正相关(r=0.7645,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sCD40L、IL-18、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且随年龄、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加而加重,sCD40L可能上调IL-18表达,并参与脑梗死炎性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初次确诊为ACS85例,对照组41例,未应用替罗非班;替罗非班组44例,用替罗非班治疗,测定其可溶性CD40配体、高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结果替罗非班试验组血清可溶性CD抗原40配体、高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的变化及他汀类药物对其的影响。方法10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2组:安慰剂组,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组(他汀组)。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常规酶法分别测定2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2、4、6周后血清sCD40L水平及总胆固醇(TC)水平。结果(1)他汀组患者服药2,4及6周后血清sCD40L水平明显低于安慰剂组(均P<0.05)。(2)他汀组患者服药2、4、6周后血清sCD40L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同用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他汀组患者服药2、4、6周后血浆TC水平与用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他汀组患者血清sCD40L水平的降低与血浆TC水平的降低无明显相关性(r=0.014,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明显降低ACS患者体内sCD40L水平,对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对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经危险度分层为高危的老年NSTEACS患者行介入治疗,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43例,对照组37例,观察住院期间及术后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所有入选患者PCI前后血清sCD40L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及术后30d内MACE发生率有所降低(9.5%比18.9%,P〉0.05) 两组大出血发生率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替罗非班组轻度出血(10/43)较对照组(7/37)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替罗非班组治疗后血清sCD40L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3.17±1.01μg/L比4.05±0.96μg/L,P〈0.01)。结论替罗非班可降低MACE发生率,在老年NSTEACS患者PCI中疗效确切,能显著降低sCD40L的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