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患者,女,52岁,2014年10月11日就诊。主诉:胸闷、心烦20余年,加重1个月。病史:患者20年前因与家人吵架生气至胸中憋闷,心烦,易怒,乏力,月经量时多时少,经血色暗,血块较多。其间一直就医,曾服用血府逐瘀汤、六味地黄丸、逍遥丸、人参归脾丸等治疗,效果时好时坏。近1月患者入睡困难,多梦,致胸闷、心烦  相似文献   

2.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本方由制半夏、黄芩、干姜、党参、炙甘草、黄连、大枣7味药物组成,用治柴胡汤证误下、寒热互结、升降失常、心下痞满不疼、呕吐不利等证。黄海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行医二十余载,学贯中西,临床辨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萎缩,或伴肠化生、异型增生为特点的消化道常见疾病,是消化性疾病的常见病及难治病之一,现代医学多采用胃黏膜保护剂、胃动力剂、制酸剂等治疗为主,然疗效尚不确切。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杂病论》,为寒热错杂的代表方之一,具有和胃降逆、消痞散结之功。许二平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总结其临床典型医案,可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一、多涎证韩××,女,36岁,工人,住院号:621,1985年3月29日初诊。患者五天前行输卵管结扎,术后第二天出现胃脘胀闷不适,口腔分泌物增多,精神不振。随之,口中流涎甚多,以致盈口而出。经西医输液,抗感染及激素治疗,肌注阿托品等,病不见减,反日渐加剧。其家属以几个毛巾交替擦拭,并用毛巾围于颌下,任其涎液外流。伴不欲饮食,日苦于不欲饮水,恶心欲呕,精神疲惫,头昏乏力,短气。察其面色苍白无华,舌淡苔簿微黄,脉象细数。此乃术后正气亏虚,寒温不调,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和所致。治以协调寒热,理脾摄涎,方投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夏、党参、海螵蛸、藿香各15克,黄苓、旋覆花(布包)、白术、谷芽(炒)、枳壳各12克,白芍18克,川连、干姜各6克,大枣10克,吴茱萸3克。服完一剂后,涎液大  相似文献   

5.
李永成主任应用半夏泻心汤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洁 《天津中医药》2005,22(5):369-370
半夏泻心汤是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一书中因少阳误治导致虚痞而设的名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7味药物组成,有辛开苦降、调和阴阳、促进脾胃运化正常的功效.是中医治疗脾胃、肠疾病的一首传统的经典方剂.从师以来,老师除运用此方治疗消化性溃疡、胃炎以外,还抓住主症、病机,广泛治疗多种病症,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伤寒下后,心下满而不痛者为痞,半夏泻心汤主之”。姜老师说:“胃居心下,所谓心下痞即胃病。泻心者实泻胃也。法辛开苦  相似文献   

7.
蒋自强教授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近10年来专职研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参与了国家"973""863"、世界自然基金等项目及多项"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临床研究。通过列举蒋自强教授治疗艾滋病验案4则,归纳总结半夏泻心汤在艾滋病中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8.
<正>半夏泻心汤是经方中用于治疗中焦疾病的有效方剂之一,据《伤寒论》有关条文,结合本人临床实践,症状以胃脘部痞满月真胀、纳呆嗳气、气逆恶心或烧心、或呃逆,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为特点。包括现代医学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炎、慢性消化道溃疡、胆囊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病,用药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点滴体会如下,供同道借鉴:1方解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灸甘草、大枣组成。病有心下痞结、恶心,故以半夏为主,辛开散结,苦降止  相似文献   

9.
肾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对于不能或拒绝手术的患者,中医中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也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在此医案中,王兰英教授单纯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患者,不但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且肿瘤瘤体显著缩小,效果显著。现对其治疗经验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验案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卫龙 《江苏中医药》2007,39(11):51-52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连、黄芩、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全方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苦辛并用以复升降,补泻兼施顾其虚实,多用于以心下痞为表现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笔者临床以辨证为基础,用此方加减治疗各系统疾病,均获良效,现举验案3则如下,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1.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主要治疗寒热错杂、胃气不和,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效。笔者在临床中使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肠痉挛、胆结石、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腹泻等疾病,疗效显著,现将临床验案4则介绍如下。1肠痉挛陈某,男,25岁,2014年7月13日初诊,因腹痛3h就  相似文献   

12.
汪惕 《国医论坛》2007,22(1):8-9
半夏泻心汤原出于《伤寒论》,本为表邪未解,邪热入里,或误下损伤脾气,表邪内陷,寒热之邪错杂于中,以致升降失职,气机不畅,形成心下痞满证而设.现用于临床杂病的治疗也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验案4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张洪林  胡宸韶 《河南中医》2012,32(4):418-419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治疗眩晕、复发性口腔溃疡、肿瘤化疗后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眩晕,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平肝熄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以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治疗肿瘤化疗后呕吐,以和解表里,清上温下.结果:上述病例经治疗后均获痊愈.结论:灵活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临床多种疾患,均收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何院生 《光明中医》2012,27(6):1264+1268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制半夏、黄连、黄芩、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全方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苦辛并用以复升降,补泻兼施顾其虚实,多用于以心下痞为表现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笔者临床以辨证为基础,用此方加减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均获良效,现举验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和“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是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的常用方,临床多用于治疗胃肠疾病。笔者根据寒热错杂辨证点用于咽炎的治疗,其效尚佳,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韩新峰 《河南中医》2002,22(5):24-24
半夏泻心汤源于《伤寒论》第 15 9条 ,主治心下痞满 ,按之柔软不痛 ,兼见干呕、肠鸣、下利等症 ,苔多滑腻或白或黄 ,脉濡或弦。其基本病机为胃寒肠热 ,虚实夹杂。循其病机 ,因症施治 ,每可愈各种胃肠疾病。笔者临证加减用之 ,常获佳效 ,兹举验案数则于下。1 胃痛田某 ,女 ,6 0岁 ,1999年 7月 19日初诊。胃脘胀痛十余年 ,时发时止。近十日胃痛加重 ,进食后痛甚 ,胃中嘈杂 ,呃逆连连 ,频吐酸水 ,两日未进饮食 ,心烦口渴 ,脘腹痞胀 ,面容消瘦 ,口干唇燥 ,大便 3日未行 ,小便短黄 ,舌质淡 ,苔黄腻 ,脉细数而弦。已服西药数种未效。疑为胃病重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治疗痞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确诊为痞满的患者按就诊单双日期分为两组各65例,观察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莫沙必利片,疗程均为3周,3周后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治疗痞满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3):247-248
王兴华教授认为:痞满的发生,既有外感病邪,又有内伤七情,并与遗传体质相关。痞满仅是症状,虽无明显疼痛,但并不预示病情轻浅,有的是萎缩性胃炎或胃癌的早期症状。了解直系亲属病谱,有利于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转归。辨证属于饮食伤胃,治以消食导滞;痰湿中阻,治以燥湿化痰;湿热犯胃,治以清化湿热;阳虚饮停,治以温阳蠲饮;中虚生湿,治以健脾化湿;寒热错杂,治以辛开苦泄;肝胃不和,治以疏肝和胃。  相似文献   

19.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笔者近年运用本方化裁治疗慢性活动性胃炎、冠心病、消化不良、妊娠呕吐等病证,收效良好,现举例如下。1慢性活动性胃炎吴某,男,42岁,2014年10月21日初诊。胃脘部胀痛,堵闷感1年余,加重1周。伴纳呆,嗳气,泛酸,失眠,便滞不爽,舌红、苔黄稍腻,脉弦滑。曾行消化道钡餐透视,确诊为慢性胃炎,并经碳14呼吸实验诊断为  相似文献   

20.
张洪义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老年病、糖尿病及其合并症、顽固性失眠等方面有较深造诣.擅长运用整体调节之法,治疗内科多种疑难疾病,疗效卓著.现总结张教授治疗硬皮病验案一则,以飨读者.患者,女性,71岁,2007年12月1日初诊.主诉双上臂及胸背出现小白斑点,皮肤紧绷进行性加重3个月.3个月前发现脸部皮肤呈浅棕色,继则出现浅色斑点,应用皮炎平等一个月无效.其后辗转多家医院诊治无效.2007年10月13日于第一中心医院免疫科检查:抗核抗体(ANA)1:1000、抗核提取物抗体(+)、DNA拓朴异构酶-1(Scl-70)(+)、血沉(ESR) 38 mm/h、体温36.3℃、血压140/70 mm Hg(1 mm Hg=0.133 k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