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和胃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2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10例)。治疗组口服化浊解毒和胃方,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电子胃镜及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83%,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镜下疗效以及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浊解毒和胃方能够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并兼具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为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制定统一的临床病例观察表,采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一般情况、四诊信息、C13呼气试验、胃镜检査等各方面资料,分析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类与证素特点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脾胃虛弱证、类胃热内蕴证为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常见4个证型,其分布特点为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脾胃虛弱证类胃热内蕴证;Hp阴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常见3个证型,其分布特点为类脾胃虛弱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肝郁脾虛证。结论:建立了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候分布的因子分析及系统聚类模型,揭示了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临床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可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隐结构模型探讨名老中医药专家辨证论治京津冀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提取已构建的名老中医药专家脾胃病数据库中京津冀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279例,运用孔明灯3.1.2软件分别构建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和药物的隐结构模型,进行隐类诠释。运用SAS 10.0软件对药-药、药-症进行关联规则挖掘。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体质特点为"浊毒内蕴兼伤阴",常见证型为浊毒内蕴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常用药物为半边莲、半枝莲、豆蔻、砂仁、茯苓、板蓝根、茵陈、全蝎、黄连、百合、乌药、芦根、麦冬、藿香、佩兰、厚朴、枳实。常用方剂为百合乌药散、当归芍药散、逍遥丸、香苏散、大承气汤、左金丸、清中汤、枳实导滞丸等。结果表明应用隐结构模型与关联分析进行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研究,符合现代中医"中医药学+X"的研究方向。所得结论有效挖掘了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为青年中医医师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了数据化、可视化的临床参考与组方配伍。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6):154-158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CEG)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上皮细胞间质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E-cad)、Snail1、Twist的表达水平,探讨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浊毒内蕴证的作用机制,为浊毒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8例CEG浊毒内蕴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化浊解毒方,对照组口服阿拉坦五味丸,3个月为一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服用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胃镜及病理疗效及胃粘膜EMT相关蛋白E-cad、Snail1、Twist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病理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胃粘膜E-cad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胃粘膜Snail1蛋白、Twist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结论:化浊解毒方能明显改善CEG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及病理情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E-cad蛋白,下调Snail1、Twist蛋白,阻止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系统聚类的研究方法,分析较大样本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例的临床表现,以规范地探讨CAG证候学特点。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371例CAG患者资料,经过阳性排序,保留包括中医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等在内的56个指标,对原始数据进行变量聚类分析,归纳CAG证候学特点。结果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及各指标的权重,结合专家意见和以往的临床经验,初步认为CAG患者聚5类较为适宜,将此5类证候命名为浊毒内蕴、肝胃不和、胃络瘀阻、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结论采用聚类分析法将CAG的临床症状进行归类,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规范了其临床证候特点,为临床辨证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见的典型中医四诊信息。方法通过临床调查采集40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提取主要的四诊信息。结果最终筛选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11个症状信息、8个舌象信息和1个脉象信息。第一类脾胃虚寒兼湿浊中阻证四诊信息: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纳呆食少、舌苔厚、舌苔腻、舌边齿痕、舌质胖、裂纹舌、脉滑。第二类肝胃郁热兼脾胃湿热证四诊信息:嘈杂、饥不欲食、胸骨后烧灼感、情绪抑郁、神疲乏力、渴不欲饮、口粘腻、舌质红、舌质瘦、舌苔黄。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中医四诊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病中医证候特点,并且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要素的确立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周盼盼  王彦刚  吕静静 《中草药》2014,45(19):2873-2877
收集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病历,详细记录其性别、年龄、电子胃镜及病理结果、临床症状、中药处方,并进行统计分析,以“黄金分割法”为判别依据,采用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进行药物与证候之间关联规则的挖掘。研究化浊解毒方药治疗CAG的用药规律,探寻化浊解毒方与浊毒内蕴证稳定的方证关系。经数据处理,共得到中药153味,根据“黄金分割法”的原则,使用频率在61.8%以上(含61.8%)的药物共有15种,作为CAG浊毒内蕴证治疗的核心药物。出现频次最多的临床症状共10种,作为CAG浊毒内蕴证的主要症状表现。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药物和脉证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说明CAG浊毒内蕴证与化浊解毒方方证的高度相应,体现了CAG的关键病机为浊毒内蕴,“化浊解毒法”为与之相对应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肾性骨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特征,初步归纳肾性骨病中医辨证标准。方法:采用中医症状量表对165例MHD肾性骨病患者症状进行横断面调查,对调查表症状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方法为主轴因子法,并进行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依据中医理论对症状因子进行定性,初步得出肾性骨病类证候群,结合慢性肾功能不全中医辨证标准相关内容,拟定肾性骨病类中医证候。结果:因子载荷阵提炼出5个主要因子,结合中医理论,因子1反映了肝肾阴虚证证候,因子2反映了浊毒内蕴证证候,因子3反映了肾阳虚衰证证候,因子4反映了水湿内停证证候,因子5反映了瘀血阻络证证候。结论:归纳肾性骨病患者主要证候表现为肝肾阴虚证、浊毒内蕴证、肾阳虚衰证、水湿内停证、瘀血阻络证5个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基于"毒瘀交阻"理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及单盲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胃复春治疗,试验组予益胃化瘀解毒饮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组织在胃镜下的表现及病理活检积分。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7.5%(39/40),对照组为82.5%(35/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病理组织学疗效试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病理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毒瘀交阻"理论的化瘀解毒法能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部分胃镜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糜烂性胃炎(CEG)胃镜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改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河北省中医院经电子胃镜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133例,病变部位做病理检查,中医辨证分为浊毒内蕴组和肝胃不和组,对胃镜表现及其病理组织学改变与两组证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证型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的差异性。结果:CEG患者以中年男性为主;浊毒内蕴组胃镜像出现隆起型较肝胃不和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表现为肠上皮化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浊毒内蕴组中胃镜像中隆起型病理表现为肠化较平坦型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以中年男性居多,中医证型属浊毒内蕴患者中胃镜像为隆起糜烂型,患者病理表现大多伴有肠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11.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2):186-189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慢性糜烂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化浊解毒方的作用机制,为浊毒理论在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70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拉坦五味丸,每日2次,每次1袋,治疗组给予化浊解毒方口服,每日一剂,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象及病理情况变化,以及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和胃黏膜组织HGF、c-Met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胃镜疗效和病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血清和胃黏膜组织HGF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胃黏膜组织c-Met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化浊解毒方能明显改善慢性糜烂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象及病理,其作用机制是化浊解毒方可能通过调控HGF、c-Met的表达水平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分布规律,为临床诊治及后续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重庆维普数据库收录的发表于2010年12月-2016年12月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治的相关文献,将原始数据整理后进行频数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3篇,涉及3 509例患者,包括17种证候、58种症状。提取频数较高的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类基本证型: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瘀阻胃络、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并总结出各证型核心症状。结论:结合统计学知识和相关专家意见,初步探明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症状和不同证候的辨证要点,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参考,也可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辨证为肝胃不和证予胃炎1号颗粒,脾胃湿热证予胃炎2号颗粒。对照组30例给予施维舒胶囊。疗程8周后观察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检查、病理检查。概括两组药物治疗的总有效率等。结果:两组在总体疗效判定上,治疗组总有效率76.7%;对照组总有效率50.0%。经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经服用中药与西药8周后的总体疗效判定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总体疗效判定有差别,中药治疗组比对照组总体疗效高。结论:胃炎1号颗粒及胃炎2号颗粒,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及胃镜表现,其症状改善、胃镜改善和总体疗效判定上均优于对照组,证明中药治疗是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有效、安全的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拟化浊解毒方联合兰索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浊毒内蕴证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IL-4、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42例浊毒内蕴证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1例。对照组予兰索拉唑肠溶胶囊;治疗组加用自拟化浊解毒方,两组均连续用药2周。比较两组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评估治疗前后胃黏膜糜烂的分级情况,监测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变化,记录用药的安全性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优于对照组的77.5%(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其胃黏膜糜烂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IL-4显著降低,而IFN-γ水平则显著升高,其水平变化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分别为11.3%、7.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18.3%(P0.05)。结论:自拟化浊解毒方联合兰索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浊毒内蕴证慢性糜烂性胃炎疗效肯定,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修复胃黏膜,其机制可能与调控IL-4、IFN-γ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被称为胃癌前疾病。中医药在改善CAG临床症状,抑制甚至逆转其萎缩的腺体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对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中医界对CAG的病因病机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且证型复杂,临床辨证分型不统一,不利于临床诊治。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提出从“浊毒”论治CAG,认为浊毒蕴胃是CAG的主要病机,浊毒蕴胃证是主要证候。根据李佃贵教授对CAG浊毒蕴胃证相关症状的指导意见,并运用德尔菲(Delphi)法开展CAG浊毒蕴胃证相关症状专家调查,研究CAG浊毒蕴胃证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对CAG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余妍  陈润花  张厂 《吉林中医药》2013,(11):1117-1118,1124
目的 探讨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 设计临床病例研究量表,收集181例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例,用SPSS 17.0软件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81例Hp阳性病例主要中医证候为:类肝胃郁热证99例(54.70%)、类肝郁脾虚证35例(19.34%)、类脾胃虚寒证31例(17.13%).结论 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例中类肝胃郁热证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化浊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微量元素的影响。方法:22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9例给予化浊解毒方口服,对照组110例给予胃复春片口服,3个月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胃镜、病理表现及治疗前后微量元素Se、Zn、Fe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0.76%,病理总有效率68.1%,同时Se、Zn、Fe的含量显著提高。结论:化浊解毒方能有效的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症状、胃镜、病理,并提高血中微量元素Se、Zn、Fe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胃方治疗脾虚肝乘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效果。方法:29例脾虚肝乘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新胃方对其进行辨证调治45d,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45d的持续治疗,29例患者临床控制3例,显效15例,好转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21%(25/29)。治疗后证候积分(4.93±3.94)分,低于治疗前(12.86±4.8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脾虚肝乘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其采用新胃方调治,可改善其临床症状,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益胃汤加减治疗胃阴亏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作用机理。方法: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择取50例中医辨证分型为胃阴亏虚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益胃汤加减治疗,对比观察患者治疗后中医临床证候及胃镜病理组织学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患者临床证候治疗有效率为92.0%,胃镜病理治疗有效率为84.0%,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5.6±0.8)分]显著低于治疗前[(21.5±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胃汤加减治疗胃阴亏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及胃黏膜萎缩病变,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简称CAG,下同)中医症状学调查入手进行中医证候学研究,观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下同)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以明确其中医的病机特点、发展规律、证候特征,从而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总结有完整中医临床资料的20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以及胃镜检查资料,对所采集到的数据整理后,运用卡方检验以及因子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岁以下的发病率为1.4%,31—40岁发病率为15.8%,41~50岁发病率为26.8%,51岁以上发病率为56%。cAG中医临床症状以胃肮胀痛最为多见,其次为纳呆、嗳气、体倦乏力、口干、泛酸、口苦。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划分为五组,胃阴不足组平均年龄最大,肝胃不和组最低。202例CAG患者总体HP的感染率为44.5%,其中瘀血阻络组HP感染率最高脾胃虚弱组最低。各组之间经卡方检验(P值均大于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瘀血阻络组HP感染率最高,湿热中阻组占第二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