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冒有平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1):111-112
目的:调查中药制剂在临床使用中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以2011年9月到2012年8月在我院使用中药注射液的住院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对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统计。结果:共报告不良反应的患者有40例,发生率为13.3%,多为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所导致。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系统与表现为消化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与过敏反应。结论:中药注射液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相对比较高,临床可累及机体多个器官系统,临床使用要加强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临床中药常见不良反应以及合理用药策略。方法:对本院于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36例中药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药不良反应多发于60岁及以上群体,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多为局部给药、外用给药、静脉滴注、肌注以及口服,其中,诱发不良反应概率最高的为静脉滴注;中药不良反应会损害多种系统,例如心血管、皮肤以及消化系统等,损害程度最大的为皮肤以及附件。结论: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为中药不良反应高发群体,其中,静脉滴注给药诱发不良反应的概率最大,会给患者的皮肤以及附件造成严重损伤,相关人员必须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合理应用中药治疗手段,减少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及预防。方法:在某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诊治的因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患者中抽取85例作研究对象,对其不良反应累及部位、涉及药物等相关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预防措施。结果:(1)本组85例患者因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器官系统按照所占比率依次是皮肤及其附件、肝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及其他,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P0.05);(2)本组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所涉及药品主要如下:生脉注射液所占比率是16.47%,双黄连注射液所占比率是14.12%,清开灵注射液、参附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所占比率均是11.76%,参麦注射液所占比率是10.59%,复方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所占比率均是8.24%,醒脑静注射液所占比率是7.06%。结论:中药注射剂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容易使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应严格掌握中药注射剂适应症、重视药物说明书、患者个体差异,从而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清开灵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近6年来用清开灵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及皮肤反应、血尿、药物热反应等,且老年患者更易发生。结论:临床应重视清开灵注射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合理使用清开灵注射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医院急诊科老年患者中成药使用情况,为急诊科老年患者中成药使用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18~2019年急诊科收治的400例老年患者的中成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中成药使用的类型、合理性和安全性。结果: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率高于胶囊、片剂、口服液和颗粒剂(P<0.05),中成药使用基本合理;急诊患者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高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耳鼻喉科疾病(P<0.05);中成药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种为生脉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香丹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其中中药注射剂明显高于其他口服用药(P<0.05)。结论:医院急诊科老年患者的中成药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其中注射剂使用率较高,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今后需加强对中成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不断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痰热清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警示。方法:通过对1例痰热清注射液所致过敏性休克的表现、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痰热清注射液所致过敏性休克经抢救后患者转危为安。结论:虽然痰热清注射液是一种已被广泛认可的安全、有效、低毒的中药注射剂,但是仍有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临床医师应重视痰热清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见中药的不良反应情况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案。方法:在2017年2月―2018年3月开展本次研究,在研究期间总共选取200例接受中药制剂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200例患者在临床中均采用中药治疗且发生中药相关不良反应。回顾性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手工分类的方式对患者的基础信息、用药途径、不良反应及其累及系统、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总结,探讨不良反应的发生相关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年龄≥60岁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18岁患者,数据差异较大,≥60岁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占比相对于其他年龄段而言数据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标准(P 0.05);静脉用药途径出现不良反应的占比相对于其他用药途径而言更高,数据差异较大,组间数据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标准(P 0.05);中药不良反应患者主要涉及到的组织器官与表现主要是以皮肤黏膜损伤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皮肤黏膜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占比相对于其他组织器官而言数据差异满足统计学意义标准(P 0.05)。结论: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和许多因素相关,临床中老年、静脉用药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高,应当及时做好各类不良反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与用药剂量,做好积极防控,保障用药合理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中医药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注射用灯盏花素药物的不良反应,从而发现不良反映产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8例灯盏花素粉针剂不良反应病例,分析注射用灯盏花素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症状。结果:18例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显示,男性患者不良反应率(66.67%)明显高于女性,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不良反应时间一般在静脉滴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主要涉及皮肤、心血管以及变态反应等方面。结论:临床应用灯盏花素时必须加强相关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用药标准和适应症,用药前后需观察、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6,(8)
目的探讨我院中药制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并分析其原因,为临床医师更合理地使用中药制剂提供参考。方法对196例中药制剂所致的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6例ADR的发生有个体差异;中药注射剂所致ADR例数占首位,且其中以活血化瘀类中药品种居多;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个体因素、药物和临床不合理使用等因素有关,应加强对中药制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的监管力度,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服中药的安全性及预防中药用药不当的防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口服中药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口服发生中药用药不当的原因,并总结出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68例患者不良反应症状表现为:发热31例、疼痛9例、中毒4例、过敏反应13例、消化道反应12例,其中发热症状的发生率与过敏反应发生率相比明显较高,P0.05。68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为:未进行辨证治疗25例、患者自身因素12例、用量用法不当13例、联合用药不当11例、其他因素7例。其中未进行辨证治疗的发生率与用量用法不当发生率相比明显较高,P0.05。结论临床上采取口服中药治疗时,需加强临床用药的规范性,给予患者辨证治疗,患者用药时也需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以减少患者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口服中药汤剂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所出现的19例由于口服中药汤剂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其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其中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的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治疗均在停药之后,对症治疗即可。结论:口服中药汤剂可导致不良反应,只有坚持辨证治疗,熟悉药物疗效,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才能有效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方法:回归性分析2012年5月到2015年4月本院报对80例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以及表现。结果: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所累及的系统为全身性损害的患者有40例,占50.0%,主要表现为发热、过敏性反应、寒颤、潮红以及水肿等;累及皮肤以及附件系统的患者有15例,占18.75%,主要表现为瘙痒和皮疹等;累及消化系统的患者有10例,占12.5%;累及循环系统的有5例,占6.25%;累及神经系统的有4例,5.0%;累及呼吸系统的有3例,占3.75%;累及泌尿系统的有2例,占2.5%,其他系统的有1例,占1.25%。调查中80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中疏血通注射液和血栓通注射液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要高。不良反应的主要症状为皮疹、皮肤瘙痒、过敏、寒战、发热、恶心、呕吐、头痛以及头晕等症状。结论: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掌握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规范临床用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道最多的是过敏反应,由于类过敏反应与过敏反应临床表现相似,因此许多过敏反应报道有也可能为中药注射剂引起的类过敏反应。目前国内外对类过敏反应产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相关的研究方法亦不多,本文主要对近年来的类过敏反应的表现及机制、实验方法研究、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评价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刘培建  张云芳  徐艳花 《中药材》2008,31(9):1456-1458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1994年1月~2007年11月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红花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红花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累及机体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应重视红花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提倡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1月我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210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0例ADR涉及人体内多个系统,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引起ADR最主要剂型是中药注射剂;ADR多半发生在用药当天。结论:发现中药制剂ADR应及时上报,密切监测ADR,加强对ADR的深入研究,对降低中药制剂ADR发生率有促进作用,保障患者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6.
灯盏细辛注射液不良反应个案文献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黎元元  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8):2789-2791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检索1979—2012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学期刊报道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灯盏细辛注射液不良反应个案报道15篇涉及25例,其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溶媒、剂量、联合用药有相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损害。结论:临床医师及药师应了解灯盏细辛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规范合理用药,加强应用监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安全评价与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1972-2011年国内文献,收集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详细个案,建立病案数据库,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不良反应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7个补益类注射剂品种的详细不良反应个案233例,其中黄芪注射剂病案数量最多(86例);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多个系统,以呼吸系统损伤数量最多(80例,27.0%);男性患者117例(50.2%),女性患者116例(49.8%);平均年龄(51.40±16.67)岁;不良反应多发生在静脉滴注开始后30 min内(64.5%);患者原患疾病多为癌症(19.3%)、冠心病(15.9%)及高血压(6.0%)等;仅有76例说明有合并用药情况,主要合并抗生素、其他中药制剂及维生素类制剂。结论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合并用药和医生辨证失误等因素有关,促进合理用药是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帕珠沙星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近5年来用帕珠沙星致不良反应25例患者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症状,且老年患者更易发生。结论:临床应重视帕珠沙星的抗菌效应及不良反应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9.
李爽  纪佳 《河南中医》2011,31(7):800-801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制剂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6月-2010年10月320例中药制剂ADR所涉及的患者情况、给药途径、以及ADR的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320例ADR涉及机体各系统,发生率最高的是过敏反应;中药注...  相似文献   

20.
常用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防治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常用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告,为以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07年间发生的30例静脉应用中药注射液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报表为资料,按不良反应涉及的中药品种、机体系统或临床表现进行分类总结,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与有关特征。结果:发现中药不良反应一般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中以穿琥宁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居首;在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治愈为23例,好转为6例,有后遗症为1例,没有死亡病例。结论: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液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尽量减少几种注射药物合并配伍,以减少不良反府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