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评估基于脾胃理论结合六经辨证思想诊治抑郁症在改善抑郁情绪的同时,对焦虑情绪、睡眠质量及生存质量的综合疗效。方法:采用RCT方案,收集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共120例,观察组76例予补中益气丸合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当归四逆汤/温氏奔豚汤中药颗粒剂治疗,对照组44例予左洛复50 mg/d治疗。治疗第1周、2周、3周、4周及结束治疗后第4周随访期予HAMD-17,第2周、4周及随访期予SAS、PSQI及WHOQOL-BREF评估。结果:(1)治疗4周后及随访期观察组与对照组HAMD-17总分减分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经重复性测量,观察组SAS、PSQI及WHOQOL-BREF总分各时点与基线比较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从脾胃理论结合六经辨证思想诊治抑郁症在改善抑郁情绪的同时,对焦虑情绪、睡眠质量及生存质量亦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2.
3.
吴文尧教授认为,伤寒六经是对人体脏腑经络六大系统病理变化的概括。六经辨证并非仅用于治疗外感病,还可用以指导辨证治疗内科杂病。临床上吴老擅用六经辨证结合脾胃理论治疗内科杂病,常直达病所,效若桴鼓。  相似文献   

4.
通过张仲景六经辨证理论辨证脓毒症的发病过程、各阶段的治疗原则及代表方药,为临床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六经辨证治疗轻症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轻症流行性感冒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六经辨证方法,根据患者症状予中药口服,对照组口服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及止咳化痰对症治疗,比较两组热退时间、全部症状缓解时间、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费用。结果两组均能在较短时间内退热及缓解流感症状,总有效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 0.05);对照组费用高于治疗组(P 0.05)。结论六经辨证治疗轻症流行性感冒安全有效,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升降理论探讨从整体认识抑郁症及其辨证。方法:从①抑郁症的痛位在脑;②阴阳升降与抑郁症;③脏腑升降与抑郁症;④抑郁症的病理性质、抑郁症失眠症状的病理实质进行讨论。结论:阳气升之不及是抑郁症的病理关键,脑腑阳虚(阳气不足)为抑郁症的病理实质。  相似文献   

7.
从脾胃生理与抑郁症、脾胃气机升降与肝肺气机运行、脾胃与精神情志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脾胃与抑郁症发生的关系,阐明脾胃对抑郁症的发病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结合《金匮要略》,列举了健脾清胆法,健脾行气法,通阳宣痹、疏肝解郁法,健脾利湿、养血调肝法,清热祛湿健脾法,健脾养血、温阳和肝法等调理脾胃功能出发治疗抑郁症的方药,为临床中从脾胃论治抑郁症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探讨以六经辨证方法论治糖尿病抑郁症.认为糖尿病抑郁症是一种颇为复杂的身心疾病,临床上往往表里相兼、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从六经辨证治疗本病更符合糖尿病抑郁症及其合并症的多样、复杂的病证特点.临床上应用六经辨证方法对糖尿病抑郁症进行诊断及治疗具有理论、实践双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脾胃生理与抑郁症、脾胃气机升降与肝肺气机运行、脾胃与精神情志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脾胃与抑郁症发生的关系,阐明脾胃对抑郁症的发病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结合《金匮要略》,列举了健脾清胆法、健脾行气法、通阳宣痹、疏肝解郁法、健脾利湿,养血调肝法、清热祛湿健脾法等调理脾胃功能出发治疗抑郁症的方药,为临床中从脾胃论治抑郁症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发挥中医药治疗甲癣的优势,为临床治疗甲癣提供新的思路,文章通过查阅、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甲癣的书籍和相关研究文献,并结合临床观察,以欧阳卫权所著的《伤寒论六经辨证与方证新探》中注解的六经辨证理论为指导,探讨甲癣的辨证分型。分析甲癣发生的病因病机,将甲癣分为厥阴少阳型、太阴阳明型、少阴太阳型。  相似文献   

11.
Nie RR  Huang CH  Fu WB 《中国针灸》2011,31(4):325-328
目的:探讨针灸从脾胃论治脑卒中后抑郁症(PSD)的临床疗效.寻找较佳治疗方法.方法:63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针灸组和药物组,针灸组穴取中脘、章门、足三里、阴陵泉、脾俞、胃俞,予针刺配合麦粒灸治疗;药物组口服氟西汀20 mg,每日早餐后顿服,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予以前瞻性脾胃证候的信息采集.于治疗后第1、2、4周末...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析仲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过程中,外感发热病在临床上常见类型的一般传变规律。结论:伤寒六经辨证是外感发热病由三阳经到三阴经的辨证过程。它的传化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腑-脏),由阳经入阴经。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六经辨治之法,与脾胃病息息相关,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为五脏之本,行气于三阴; 胃为六腑之本,行气于三阳; 人体的营卫、体内阴阳,均靠脾胃后天的生化来补充。在气机生化理论中,少阳为三阳之枢,少阴为三阴之枢,故经络病变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导致胃脘痛的发生。本文从六经理论出发,可得出胃脘痛六经辨证规律,胃脘痛病在太阳,可从水饮内停证、上热下寒证、痰热互结证、寒热错杂证论治; 病在阳明,可从阳明热盛证、阳明腑实证论治; 病在少阳,可从胆热犯胃证、阳明里实证、胃气不和证论治; 病在太阴,可从邪陷太阴,中焦气机不和证论治; 病在少阴,可从胃热壅滞证、肝胃气滞证论治; 病在厥阴,可从寒热错杂证、血虚寒厥证论治,临床上应注意分经论治,因人而异,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治疗胃脘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大大扩展了临床辨证疾病的范围。通过对临床中消渴病肾病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总结,发现其遵循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与仲景疾病由三阳到三阴的六经传变规律相符合。本文借鉴仲景六经辨证的核心理论——"三阳三阴"理论,尝试以六经辨证体系辨证消渴病肾病,以六经辨证为依据立法指导消渴病肾病的诊疗及用药。  相似文献   

15.
立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认为人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与天地间以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的气化运动相呼应,病证的核心是机体气化失常,要点包括:气、血、津液等是气化的物质基础;气化失常的部位是病位所在;升降出入是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气化过程中,伴随气、血、津液等基础物质转化。文章从上述几方面探讨了《伤寒论》六经辨证规律。  相似文献   

16.
蔡元龙  梁凤云 《河南中医》2012,32(7):816-817
六经辨证不仅是发热性疾病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证型的概括,也可作为某些杂病的辨证纲领.笔者临证根据六经辨证治疗过敏性鼻炎、不明原因长期发热、小儿夏季热、少阴病戴阳证等疑难杂证,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取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李玲  陈文垲 《中医药导报》2007,13(10):88-90
文章介绍了糖尿病的生理病理特性,分析了其病因病机,综述了各派学者的观点。认为饮食失宜、五脏柔弱、情志失调是糖尿病的重要病因;脾气虚弱、湿邪以及"陈气"蓄积、脾阴虚是糖尿病的主要病机;脾肾功能失常为糖尿病重要的病理环节。  相似文献   

18.
陈泳如  樊毓运 《河南中医》2012,32(8):954-956
目前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护理多集中于情志、用药及饮食三个方面,这难以全面体现中医院的护理特色;笔者根据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思想,提出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指导糖尿病的辨证施护.提出了辨证护理的原则和方法,对运用六经辨证进行中医护理的工作思路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从"六经为百病立法"之说入手,结合古今医家的阐释和临床应用分析《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临床指导意义。六经辨证不独为外感病而设,亦可指导杂病的辨证治疗。故以痹症为例,通过系统梳理《伤寒论》六经病证相应的理法方药,结合痹症发展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初步探讨痹症的六经证治规律。痹症初起多见邪在三阳之证,可按三阳证相应之法治疗:风湿在表,治以发汗散邪;邪郁化热,治以清热宣痹;少阳气郁,治以调气和血。若痹症日久从阳入阴,正虚邪恋,则取决于中焦脾胃的功能状态,以及肝肾阴血、阳气充盛与否,分别治以调补脾胃、温肾养肝、养血通脉,即按六经病三阴之证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辨证治疗抑郁症疗效。[方法]对276例住院及门诊患者肝气郁结证以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甘草、生姜各10g,茯苓30g,薄荷3g);肝郁痰阻证以柴苓黄连温胆汤(茯苓、竹茹各15g,甘草6g,柴胡、黄苓、法半夏、党参、枳壳、陈皮、郁金、夜交藤、合欢皮各10g);肝郁血瘀证以天王补心丹(茯苓、柏子仁、酸枣仁、麦冬、党参、当归各12g,桔梗、玄参、天冬各10g,五味子9g,生地14g,丹参16g,远志8g);肝郁脾虚证以归脾汤(党参30g,当归、龙眼肉各12g,白术9g,木香、陈皮各6g,黄芪、酸枣仁各18g,茯苓、远志各15g);肝胆气虚证以安神定志丸(党参、当归各20g,茯苓、龙齿、白芍各30g,石菖蒲、茯神、远志、白术各15g);肝肾阴虚证以酸枣仁及交泰丸(酸枣仁、茯苓各15g,川芎、知母各9g,甘草6g,黄连、肉桂各3g,夜交藤30g)。所有药剂2剂/d,水煎150mL,早晚口服。连续治疗28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痊愈216例,显效3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6.40%。[结论]辨证治疗抑郁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