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偏瘫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8例老年AIS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估患者出院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根据SSQOL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生活质量良好组(SSQOL评分≥123分,n=225)及生活质量不良组(SSQOL评分<123分,n=183)。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AIS偏瘫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结果 408例老年AIS偏瘫患者出院后1个月SSQOL评分为(136.35±5.38)分,标准化得分为(56.30±5.21)%,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生活质量不良组与生活质量良好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婚姻状况、主要照护者、患侧Ashworth痉挛分级、日常生活能力及抑郁症状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疗费用自费(OR=2.573,95%CI 1.550~4.271)、患侧Ashworth痉挛分级为Ⅱ级(OR=2.085,95%CI 1.030~4.223)、日常生活重度依赖(OR=3.435,95%CI 2.285~5.163)、抑郁症状(OR=3.114,95%CI 1.919~5.054)是老年AIS偏瘫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已婚(OR=0.573,95%CI 0.031~0.892)、主要照护者为配偶(OR=0.642,95%CI 0.109~0.980)则为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医疗经济负担、患侧肌张力较高、日常生活能力受限以及抑郁是老年AIS偏瘫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配偶陪伴及照护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急性期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自我感受负担(SPB)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336例急性期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56.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SPB,SPB得分为(21.97±8.60)分,处于轻度SPB水平。影响急性期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SPB的主要因素为性别、家庭人均收入、抑郁和患者的残疾程度〔改良版兰金量表(MRS)评分〕。结论受多种因素影响,多数急性期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SPB,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护理措施,减轻其SPB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功能独立量表(FIM)、生活质量调查量表等对320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躯体疼痛得分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调查量表中的其他项目得分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除情感职能和躯体疼痛外,NIHSS与生活质量调查量表中各项呈现明显正相关;除躯体疼痛和精神健康外,FIM中的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调查量表各项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普遍下降,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是患者躯体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3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根据患者检查结果,有大脑侧支血管形成者为A组,无大脑侧支血管形成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 83例AIS患者中,有大脑侧支血管形成46例(55. 42%),无大脑侧支血管形成37例(44. 58%)。经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年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糖尿病伴高血压史、脑血管狭窄程度、高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后循环病变例数在两组患者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Hcy升高、糖尿病伴高血压史及后循环病变均是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3. 56~10. 70,P 0. 05),LDL-C和脑血管狭窄程度均是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的促进因素(OR=0. 02~0. 46,P 0. 05)。结论高龄、Hcy升高、糖尿病伴高血压史及后循环病变为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不良的危险因素,而LDL-C和脑血管狭窄程度为大脑侧支血管形成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两所医院200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结果①研究对象健康素养总均分(139.32±36.21)分,处于临界水平。②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处于临界水平,且受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因素的影响,提升健康素养有利于提高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防治水平,从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结局。  相似文献   

6.
文献报道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患病率高达64%[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筹划执行功能损害占16%~33%[2].执行功能是指个体许多认知加工过程的协同操作,是在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时,个体所使用的灵活而优化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包括计划、工作记忆、控制冲动、抑制、定势转移或心理灵活性以及动作产生和监控等一系列功能[3].本研究应用执行缺陷综合征的行为学评价测验(BADS)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执行功能,以探讨分析执行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406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选择一般情况、既往史、血细胞等27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元回归分析,最后筛选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经过初步筛选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脑卒中病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尿素氮(BUN)、血尿酸(UA)水平及白蛋白(ALB)水平9个因素与CIS患者近期预后相关,以其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PLT计数、BUN水平及ALB水平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主要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ALB、PLT及BUN与CIS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关系密切。结论入院时NIHSS较高、血清BUN增高、PLT计数降低及ALB降低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MS)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青龙满族自治县医院2006年10月—2008年10月住院病例164例,均诊断急性缺血性恼卒中,统计患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为79例,比较代谢综合征对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的影响。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代谢综合征(MS)的首次检出率较高,为48.2%,进一步证实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呈正相关。结论代谢综合征的组成成分同所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子呈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感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0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感知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量表疾病同一性因子得分为3.11±2.53分,严重后果因子得分为16.95±4.39分,情绪陈述因子得分为18.45±5.50分。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职业、NIHSS评分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的影响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负性的疾病感知,医护人员应根据疾病感知的影响因素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合并急性肺损伤(ALI)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该院收治的72例老年I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发生ALI将患者分为ALI组与非ALI组,分析ALI发生与患者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基础疾病等相关因素的关系,并对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ALI组患者卧床、鼻饲、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的发生率均高于非ALI组,预防性抗生素的治疗率低于非ALI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既往心脏病史、无运动、高龄、卧床、鼻饲、意识障碍、颅内高压均为老年IS患者发生ALI的危险因素,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为老年IS患者发生ALI的保护因素。ALI组入院5 d的死亡率及总死亡率均高于非ALI组。结论老年IS患者发生ALI的危险因素包括既往心脏病史、无运动、高龄、卧床、鼻饲、意识障碍、颅内高压,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可明显降低ALI的发生率。ALI是老年IS常见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应在临床上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背景 15%~25%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死于细菌性肺炎,其中约5%出现败血症,但ICU中AIS患者败血症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目的分析ICU中AIS患者败血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3月唐山市协和医院ICU收治的AIS患者364例,回顾性分析其败血症发生情况及病原菌,分析ICU中AIS患者发生败血症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 364例AIS患者中225例发生败血症,发生率为61.8%;225例败血症患者病原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占26.22%)、铜绿假单胞菌(占19.11%)、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6.44%)、鲍曼不动杆菌(占13.33%)。(2)不同年龄、性别、病灶部位及有无高血压、吸烟史患者败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是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败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败血症患者入院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高于未发生败血症患者(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意识障碍[OR=9.526,95%CI(1.321,68.695)]、侵入性操作[OR=2.784,95%CI(1.484,5.223)]、糖尿病[OR=12.604,95%CI(1.006,157.969)]、营养不良[OR=3.536,95%CI(1.171,10.681)]、COPD[OR=7.569,95%CI(1.351,42.387)]、预防性应用抗生素[OR=3.459,95%CI(1.483,8.067)]、入院时APACHEⅡ评分[OR=9.718,95%CI(1.466,64.418)]、入院时NIHSS评分[OR=5.228,95%CI(1.214,22.515)]、入院时GCS评分[OR=3.873,95%CI(2.354,6.372)]是ICU中AIS患者发生败血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ICU中AIS患者败血症发生率较高,为61.8%;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糖尿病、营养不良、COPD、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入院时APACHEⅡ评分、NIHSS评分、GCS评分升高是ICU中AIS患者发生败血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 目前,城乡脑卒中死亡率已位居我国疾病死亡的首位.既往研究表明,年龄、性别、高血压等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增加了观察指标,旨在为识别缺血性脑卒中高复发风险人群提供参考.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旨在为识别缺血性脑卒中高复发风险人群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201...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溶栓治疗被认为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近年来研究者对溶栓药物及其临床应用已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溶栓药物及其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背景规范脑卒中患者抗凝剂皮下注射对减少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实践规范抗凝剂皮下注射对脑卒中患者发生皮下出血的影响,并分析脑卒中患者皮下注射皮下出血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7年5—10月入住淮北市人民医院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脑卒中患者96例,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质指数、腹部皮肤褶皱厚度、抗凝剂用药史、联合使用抗凝剂、是否使用腰带、有无其他部位出血、患者体位及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脑卒中患者抗凝剂皮下注射发生皮下出血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6例患者中14例(14.6%)发生皮下出血。不同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腹部皮肤褶皱厚度及联合使用抗凝剂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体位、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有无抗凝剂用药史、使用腰带、出现其他部位出血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91)、年龄(OR=55.81)、体质指数(OR=16.28)、腹部皮肤褶皱厚度(OR<0.01)、联合使用抗凝剂(OR=6.33)不是脑卒中患者抗凝剂皮下注射发生皮下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循证护理实践规范抗凝剂皮下注射可降低脑卒中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其中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腹部皮下皱褶厚度、联合使用抗凝剂与患者皮肤出血发生率有关,但不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出血转化是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其会加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提前预测患者出血转化风险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2019年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合并心房颤动患...  相似文献   

16.
目的:心房纤颤( 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急性脑梗死(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我们比较AF患者与非AF患者AIS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本研究把入选的196名AIS患者根据是否存在AF分为AF组与非AF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结果:与非AF组相比, AF组患者年龄较大,女性患者所占比例偏高。 AF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 NIHSS )评分与出院时改良 Rankin 量表( mRS)评分皆高于对照组。多发性梗死灶、皮层梗死及出血转化在AF患者中更多见。结论:临床与弥散加权成像特点有助于对AF患者发生的AIS早期明确病理学机制提供线索与帮助。  相似文献   

17.
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较差,多数患者可能出现认知障碍、失语或偏瘫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纳美芬作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新型阿片类受体拮抗剂,与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治疗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还未有报道。目的探究纳美芬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Mininize分层随机软件将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n=51)和对照组(n=51)。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盐酸纳美芬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与纳美芬剂量相同的0.9%氯化钠注射液及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血清强啡肽A(1-13)、β-内啡肽(β-EP)、D-二聚体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GCS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CA平均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MCA PI、RI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CA平均血流速度分别快于本组治疗前,MCA PI、RI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强啡肽A(1-13)、β-EP、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强啡肽A(1-13)、β-EP、D-二聚体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美芬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血清强啡肽A(1-13)、β-EP、D-二聚体,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他汀类药物与急性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实.近来的临床观察发现,缺血性卒中发病前和急性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限制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而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者突然停药,可加重卒中损害,增高复发风险.虽然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轻微增高出血风险,但毫无疑问,使用他汀类药物已成为防治缺血性卒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否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心源性栓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对因心脏原因住院的98例NVAF患者进行评价,其中24例患者有缺血性卒中病史.分析空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校正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与无缺血性病史者相比,具有缺血性卒中病史的NVAF患者的年龄显著更大(73.6岁±8.4岁对69.1岁±10.3岁,P=0.017),高血压患病率显著更高(83.3%对66.2%,P=0.011),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患者比例显著更高(63.1%对45.9%,P=0.006),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增高(365 mg/dL±108 mg/dL对12 mg/dL±82 mg/dL,P=0.008).结论:在因心脏原因住院的老年NVAF患者中,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缺血性卒中病史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并分析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的预测价值。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4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探讨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LDL/HDL与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分析LDL/HDL在脑卒中复发中的预测价值。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腔隙性脑梗死、有无合并高血压、血压、LDL、HDL、LDL/HDL、甘油三酯(TG)水平,以及脑卒中量表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LDL/HDL、TG水平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LDL、LDL/HDL与脑卒中复发呈明显正相关关系,HDL水平与脑卒中复发呈负相关(P<0.05);LDL/HDL检测对脑卒中复发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1.16%和95.65%,均显著高于两种指标单独检测。
  结论:LDL/HDL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作用有利于我们识别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高危患者,有利于临床进行早期的干预和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