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松动术联合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及治疗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神经松动术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关节活动度评价。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NDI指数、颈椎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NDI指数、颈椎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治疗组VAS评分、NDI指数、颈椎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电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高于单一电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刀神经触激术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5月1日~2019年1月31日实施针刀神经触激术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63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同期纳入仅实施神经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3例作为参照对象(参照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后CASCS、VAS、NDI及Barthel指数均优于参照组,组别对比显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6.83%,优于参照组88.89%,组间对比显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神经触激术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神经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推拿结合神经松动术治疗组(治疗组)22例,推拿治疗组(推拿组)18例,神经松动术治疗组20例(神经松动术组)。三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评价颈椎的疼痛及整体功能改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三组VAS及CAS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VAS及CASCS评分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显著优于推拿组及神经松动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结合神经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调节脊柱两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组采用针刺脊柱两端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针刺调节脊柱两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医推拿督脉结合穴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法结合穴位治疗,观察组予以中医推拿督脉结合穴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00%(69/75),高于对照组的76.00%(5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N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医推拿督脉结合穴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手法结合穴位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钩活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TNF-α的影响。方法:将2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128例采用钩活术治疗,对照组132例采用牵引和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40%,对照组为85.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NDI评分及NTF-α含量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钩活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表达、影响Th1/Th2细胞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微创埋线疗法与针剌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埋线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椎不适指数(NDI)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4.8%,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NDI和VAS评分(P〈0.01),埋线组治疗后NDI和VAS评分显著低于针刺组(P〈0.05)。结论PDS微创埋线疗法总有效率优于单纯针刺,可以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NDI,降低VAS,减少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部针刺配合巨刺法治疗急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采用颈部针刺配合巨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仅采用颈部针刺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 2组患者VAS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均能降低患者的NDI评分,并且均能够抑制血清IL-6的表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颈部针刺配合巨刺法,对于急性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短刺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一般针刺疗法治疗,治疗组给予短刺针法治疗,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部残障指数量表(NDI)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VAS、N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VAS、N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1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为8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刺针法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传统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4例,用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均给予传统手法治疗,观察组加用神经松动技术。治疗前后采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及视觉模拟量表法(VAS)评定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的CASCS及VAS评分显示:两组均较各自治疗前症状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前后两项评分差值的比较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传统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优于单纯的传统手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朱琏抑制Ⅱ型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治疗组采用朱琏抑制Ⅱ型针刺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8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痛量表(NPQ)评分及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朱琏抑制Ⅱ型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较常规电针疗法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针刺深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0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穴位深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VAS)、Northwick Park(NPQ)颈痛量表评分、安全性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观症状评分、适应能力评分、临床体征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有时间效应(P0.05),即两组NPQ评分有随时间变化而降低的趋势,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有组别效应(P0.05),即两组NP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存在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即两组NPQ评分差异有随时间变化降低的趋势。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不同针刺深度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疗效有关,深刺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3.
李胜吾  秦雪飞  王一 《四川中医》2020,38(7):186-188
目的:观察郑氏手法配合电针治疗中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郑氏手法配合电针治疗1周3次,一共治疗2周,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配合电针治疗,时间频次同观察组,分别在治疗前、2周后对两组进行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定,以对照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治疗前VAS评分、NDI指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的VAS评分、NDI指数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间VAS评分、NDI指数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VAS评分、NDI指数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郑氏手法配合电针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郑氏手法疗效优于常规手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B、C、D 4组,分别采用常规针刺以及常规针刺加隔姜灸3、5、7壮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量表(JOA)评价上肢功能和感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4组上肢功能、感觉JOA评分均升高,VAS评分均降低(P<0.01),其中C组与B组、D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5壮隔姜灸疗效最佳,能更有效地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上肢功能、感觉,缓解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用毫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毫火针疗法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进行测定和比较,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VAS评分、NDI评分均显著降低(P 0. 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AS评分、NDI评分显著降低(P 0. 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 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 43%(P 0. 05)。结论:毫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砭石理督通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砭石理督通阳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的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对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单项症状体征评分方面,治疗组对颈臂疼痛、颈椎活动度、上肢麻木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97.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砭石理督通阳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针刺、推拿、颈椎牵引)配合臂丛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疗法(针刺、推拿、颈椎牵引)配合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颈椎牵引方法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后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综合总有效率治疗组96.00%、对照组7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有所降低,治疗组比对照组患者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针刺、推拿、颈椎牵引)配合臂丛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牵引动气针法联合体应法与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牵引动气针法联合体应法针刺治疗,取穴承浆、后溪、束骨、正宗、正筋五穴,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时、治疗结束3个月随访记录2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简化Mc Gill疼痛量表评分,并评定治疗结束时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颈椎NDI评分、Mc Gill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随访时治疗组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治疗4周结束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牵引动气针法联合体应法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近远期疗效上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9.
田贵红 《新中医》2020,52(16):115-118
目的:观察短刺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短刺针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F-36健康调查量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颈部残障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比较2组相关炎症因子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F-36各项目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躯体疼痛、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IL-1β、TNF-α水平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结论:短刺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法联用青龙摆尾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83例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飞经走气"之青龙摆尾手法,每日1次,均以治疗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中医证候主症积分、颈痛量表(NPQ)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为87.8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主症积分在第3疗程和随访1个月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PQ评分在第3个疗程结束时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在3个疗程结束时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青龙摆尾手法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