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方法1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6例颅内CA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脑内型CA40例。临床观察6例,4例随访1—6年无特殊不适,2例随访1年后症状加重;手术治疗9例,均采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随访0.5-3年均恢复良好;γ-刀治疗25例,7例0.5—1年再次出血,1年后仅6例病灶体积缩小。脑外型CA6例,均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其中病灶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全切除的3例病人随访3月-2年MRI复查未见血管瘤复发。不全切除的3例患者术后均行γ-刀治疗,1年后复查MR/见病灶体积不同程度缩小,临床症状改善。结论:脑外型CA应首选显微手术治疗,残留部分可行γ-刀治疗;脑内型CA,无症状者可临床观察。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则应积极手术治疗,合理采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并遵循个体化原则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γ-刀治疗必须慎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立体定向放射(γ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探讨治疗的适应证和制定治疗计划的注意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1995年间,γ刀治疗的57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边缘剂量平均为20.6Gy(9.0~25.2Gy).30%~8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运用质子磁共振波谱进行脑坏死的鉴别.结果53例随访(4.38+1.40)年,4例失访,1例死亡.影像随访中19例见病灶缩小.5例治疗后4~39个月再次出血.21例(60%)治疗后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6例主诉癫痫未改善.4例额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停药后未再出现癫痫.17例病灶位于额顶叶及颞叶内侧功能区的患者治疗后4~25个月出现肢体肌力减退、失语等症状.33例病灶周围出现中到重度水肿,经脱水、激素及尼莫通扩血管治疗,4~14个月后影像随访,脑水肿明显减轻好转.5例出现明显的肢体活动障碍.2例治疗后14、16个月行手术切除病灶.3例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结论边缘剂量>16Gy时治疗后再出血比率明显减低.从治疗后再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中未找到血管瘤内机化闭塞的确切证据.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γ刀治疗必须慎重.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锁孔技术是微创神经外科技术之一。本文介绍应用锁孔技术显微镜下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复习我们于2007~2008年间应用锁孔技术治疗各种颅内肿瘤、动脉瘤、功能性疾病150余例,对其中23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3例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术后通过做磁共振检查,随访2年以上。(1)所有手术定位准确,顺利找到病灶,并得以全切除,无新的神经功能障碍产生。(2)所有手术均未输血,手术时间短,比常规开颅手术平均缩短1小时左右。(3)随访2年以上,没有一例复发。结论:显微镜下锁孔技术是神经外科常用的微创技术,正确合理的使用,能够明显提高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完整切除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 36例脑胶质瘤X刀治疗后的临床及影像学变化。方法 :自1997年 3月~ 1999年 7月利用JX 10 0X刀系统常规固定头环及立体定向头架 ,CT扫描 3mm层厚 ,将影像信息输入计算机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 ,采用单次或分次治疗。全组 36例获得 6~ 30个月的随访 ,中位 18个月。结果 :34例生存期超过 6个月占 94 .4 % ,6例超过 30个月占 16 7%。 2 2例CT或MRI复查病灶明显缩小占 61 1%。 3例病灶消失占 8 3%。 3例病灶增大占 8 3%。 4例无明显变化占11 1% ;2 6例症状减轻 ,3例症状消失 ,3例症状重 ,4例死亡。结论 :X刀治疗脑胶质瘤疗效是肯定的 ,它适合颅内各类胶质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切除脑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对脑重要功能区的21例海绵状血管瘤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结果: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病灶全切除率为100%,无手术死亡,病人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无明显神经功能受损表现.结论:对位于脑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神经导航辅助下的显微手术,可明显提高脑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颅底囊性肿瘤的治疗原则上首选手术切除。有手术禁忌或不愿开颅手术的患者,则应选择其他治疗方法。本文探讨γ-刀治疗颅底囊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γ-刀治疗颅底囊性肿瘤15例,肿瘤周边剂量13—16Gy(平均14Gy),中心剂量28—40Gy(平均34Gy),等剂量曲线35%-50%(平均40%),治疗靶点3-9个(平均5个),随访1—7年。结果:11例(73.3%)病灶缩小50%以上,2例(13.3%)病灶无变化,2例(13.3%)囊腔增大。结论:应用γ-刀治疗颅底囊性肿瘤,是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立体定向下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7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立体定向下微创治疗方法.结果: 全切除26例(96.2%),大部分切除1例(3.8%),26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未完全切除者术后放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切除脑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对脑重要功能区的21例海绵状血管瘤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结果: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病灶全切除率为100%,无手术死亡,病人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无明显神经功能受损表现。结论:对位于脑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神经导航辅助下的显微手术,可明显提高脑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和目的:目前海绵状血管瘤以手术切除为主,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由于位于生命的中枢,手术治疗风险和难度较高。本文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及预后。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11年6期间收治的12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进行分析,肿瘤位于中脑2例,中脑脑桥交界8例,延髓2例。结果:10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病理结果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随访6~24个月,未见肿瘤再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改善6例,4例同手术前,加重2例。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对有手术指征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积极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射波刀治疗脑转移瘤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射波刀(Cyberknife)治疗脑转移瘤临床疗效.方法 搜集2007年前1年天津肿瘤医院资料完整、射波刀治疗的脑转移病例40例,其中原发灶为肺癌27例、乳腺癌4例、消化道肿瘤4例、肾癌1例、原发灶不明4例.脑转移病灶共计68个,最大直径0.4~7.5 cm,平均1.9cm.在脑转移发现时,35例患者原发病经手术或化疗达到部分缓解或者稳定状态.射波刀治疗以计划靶体积几何中心为射野等中心及剂量归一点,通过数百个方向的射线束照射,使得80%等剂量面必须包括95%以上计划靶体积.采用低分割照射5~25Gy/次,1~5次,总剂量18~36Gy.结果 失访2例,随访率为95%.射波刀治疗后1周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为90%(36例),3个月后复查颅脑强化CT或MRI后的病灶治疗有效(CR+PR+SD)率为94%(64/68).3个月局部控制率、1年生存率分别为78%(53/68)、68%(27例).在原病灶范围以外出现新发病灶14例(35%);新发病灶与年龄、是否行全脑放疗、肿瘤数目、肿瘤最大直径、射波刀单次治疗剂量、治疗次数和总治疗剂量等因素无关.结论 单纯射波刀作为脑转移首程治疗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