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方法 8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HbAlc)检测结果分为两组,即HbAlc≤6%的单纯糖尿病组46例和HbAlc>6%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43例,对C反应蛋白、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HbAlc>6%组C反应蛋白、D-二聚体与HbAlc≤6%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微血管病变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在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测定112例不同类型老年CHD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的DD、Fg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AM I;28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35例)的DD、Fg含量高于对照组(6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26例)和陈旧性心梗组(OM I;23例)(P<0.01);AM I组的DD、Fg含量高于UA组(P<0.01);对照组、SA组和OM I组的DD、F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血浆DD、Fg含量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检测血浆DD、Fg含量对判断CHD的严重程度及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该文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笔者对30例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D-二聚体及30例对照组的D-二聚体分别进行测定。结果显示,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明显增高,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血浆D-二聚体增高密切相关。认为D-二聚体可作为COPD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UAP患者100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静滴,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点, 14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 两组心绞痛症状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疗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灯盏细辛注射液可扩张微血管,促进纤溶系统的活性,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缓解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5.
杨华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3):409-410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浆D二聚体(D—dimer)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183例糖尿病患者(其中85例并发脑梗死,98例无脑梗死)HbA1C、hs—CRP、D—dimer水平,并与89例健康人作比较。结果(1)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组HbA1C、hs—CRP、D.dimer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组的HbA1C、hs—CRP、D—dimer含量均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结论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浆D二聚体(D—dimer)是诊断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重要指标,联合检测糖尿病患者HbA1C、hs—CRP和D—dimer水平的变化有利于观察病情,对预防发生脑梗死和评价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病过程中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意义与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方法检测47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CRP、FIB、PLT、PDW、MPV的含量。结果梗死急性期MPV明显增高(P<0.05);CRP、FIB、PDW显著增高(P<0.01);PLT显著降低(P<0.01)。结论CRP、FIB、MPV、PDW的变化值随梗死面积的增加而增加,PLT则随梗死面积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迟发性颅内出血(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DTIH)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荧光分析法(ELFA)测定病例组伤后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病例组105例中38例行急诊手术,余67例行保守治疗,其中有迟发性颅内出血组21例,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46例,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结果 病例组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有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P〈0.01).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关系.截断点(cut-off point)的D-二聚体值为4013.5 ng/ml.结论 颅脑损伤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预测迟发性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变化以及其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并发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23例单纯急性颅脑外伤患者于入院时检查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imer),根据病人的GCS评分、受伤类型、治疗6个月后格拉斯预后评分、及外伤1周内有无继发外伤性脑梗死和迟发性颅内出血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凝血功能及D—dimer值。结果D—dimer值在不同GCS评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功能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颅脑损伤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继发外伤性脑梗死组与无梗死组相比胛缩短(P〈0.05)、Fbg值低(P〈0.05)、D—dimer值明显升高(P〈0.01),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性颅内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相比Pr明显延长(P〈0.01)、APTr延长(P〈0.05),Fbg值低(P〈0.05)、D.dimer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凝血指标对颅脑损伤的伤情、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有一定的关联,但不稳定。D—dimer是早期判断颅脑损伤预后的较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迟发性颅内出血(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DTIH)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荧光分析法(ELFA)测定病例组伤后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病例组105例中38例行急诊手术,余67例行保守治疗,其中有迟发性颅内出血组21例,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46例,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结果 病例组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有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P<0.01).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关系.截断点(cut-off point)的D-二聚体值为4013.5 ng/ml.结论 颅脑损伤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预测迟发性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AP)外周血D二聚体与各器官损伤程度的关联性。方法对53例AP患儿按器官损伤情况分组进行D二聚体对比分析。结果伴有关节损害和脑损害为主型D二聚体阳性率最高,均为100%,其次为消化道损害为主型,为80%。单纯皮疹型阳性率最低,为50%。结论 AP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AP患者各器官受损程度及疾病进展与D二聚体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分为轻型脑梗死组(40例)、中型脑梗死组(48例)、重型脑梗死组(40例),以同期4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血清Hcy、hs CRP及血浆FIB的水平.结果 (1)急性脑梗死患者Hcy、hs-CRP、FI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2)轻型脑梗死、中型脑梗死和重型脑梗死三组Hcy、hs-CRP及FIB比较,水平均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Hcy、hs CRP及血浆FIB的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609、0.427、0.366,P均<0.05);(4)Hcy、hs-CRP、FIB三者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阳性率(89.8%)明显高于各指标单项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血清Hcy、hs-CRP及血浆FIB的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评估及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了12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24h内及6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用全自动血凝仪和ELISA法分别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初筛指标之一,而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比较敏感而特异的诊断指标之一,并为其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敏反应C(hs--CRP)反应蛋白与进展型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对50例进展型脑梗死第2天、1周、2周监测血清hs—CRP的水平,另设对照组50例,为完全性卒中患者。结果:进展型脑梗死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hs--CRP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HIH)患者发病1月内血液凝固性状态,并对其机制进行探索。方法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一月内血浆DD的含量和TT、APTT、PT、FIB进行检测,将经头颅CT检查确定的HIH 7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按不同脑出血量分成3组,应用E lisa(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法测定发病后的第1、2、3、4、5、6、7、10、13、16、19、22、25、28、31 d DD含量,同时作TT、APTT、PT、FIB检测,将观察组所检测的结果与32例正常人组对照。结果TT、APTT、PT、FIB和DD含量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H患者发病1月内血液凝固性增高,其机制与脑出血激活凝血系统和高血压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g)浓度水平的变化.方法 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 LX-20测定 244例 ACI 患者(ACI 组)、102名健康人(对照组)空腹血浆Hcy、DD、hs-CRP和 Fg的浓度水平.结果 ACI 患者血浆Hcy、DD、hs-CRP和Fg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1).结论 血浆 Hcy、DD、hs-CRP、Fg 浓度水平与A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上述四项指标对ACI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均为炎性急性期反应蛋白,血清hs-CRP和FIB水平升高已经被证实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hs-CRP和FIB水平的变化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1]。我们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hs-CRP和FIB水平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与梗死面积大小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hs-CRP、DD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对观察组hs-CRP、D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血清hs-CRP、DD水平及IMT分别为(19.01±1.48) mg/L、( 1.82±0.25) mg/L、( 1.21±0.19) mm,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2±1.07) mg/L、(0.21±0.06)mg/L、( 1.02±0.2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r=0.426,P=0.006);D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r=0.035,P=0.772).结论 hs-CRP、DD参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D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4项血小板参数(PLT、MPV、PDW和P-LCR)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方法血小板4项参数采用SYSMEX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分别采用Clauss法及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的MPV、PDW和P-LC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4项参数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稳定期患者43例(COPD组),急性加重期患者46例(AECOPD组),选取同期4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采集静脉血进行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检测,观察比较三组的观察指标含量及阳性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OPD组、AECOPD组的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增高,且AECOPD组更为显著,而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AECOPD组的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ECOPD组明显高于CO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COPD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病情评估及预后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与冠心病(CHD)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非CHD组35例和CHD组63例,测定各组Hcy、Hs-CRP、FIB和D-D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D组血清Hcy、Hs-CRP,血浆FIB、D-D水平均高于非CHD组,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HD组血清Hcy、Hs-CRP,血浆FIB、D-D水平随病变严重程度的增高均呈递增趋势,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血清Hcy、Hs-CRP,血浆FIB、D-D水平均高于双支病变组(P<0.05)和单支病变组(P均<0.01),双支病变组血清Hcy、Hs-CRP,血浆D-D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血清Hcy、Hs-CRP、血浆FIB、D-D水平与CHD的严重程度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