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型光敏剂五聚赖氨酸-2-羰基酞菁锌(ZnPc-(Lys)5)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从BSA角度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通过荧光猝灭实验探讨ZnPc-(Lys)5与BSA相互作用的猝灭机制、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从ZnPc-(Lys)5角度采用胶束荧光增敏法测定ZnPc-(Lys)5浓度通过Scatchard方程计算ZnPc-(Lys)5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结果荧光猝灭实验结果表明ZnPc-(Lys)5对BSA的荧光有强烈的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主要是静态猝灭形成基态配合物。不同温度(298,303,308,313,318 K)的结合常数K1分别为12.1×104L/mol,7.69×104L/mol,6.12×104L/mol,4.57×104L/mol,3.76×104L/mol,结合位点数分别为0.93,1.02,1.07,1.13,1.17。Scatchard方程计算出298 K结合常数K2为1.557×105L/mol,结合位点数位1.07。结论从两个方面计算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基本一致,ZnPc-(Lys)5与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通过形成基态配合物的方式相互作用,进入血清白蛋白中1个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金刚烷甲酸(Ad)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以BSA为荧光剂,Ad为猝灭剂,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圆二色性光谱等方法研究在生理条件下Ad与BSA的相互作用。结果 Ad与BSA二者间的结合常数为7.83×104L.mol-1(291 K),1.59×104L.mol-1(301K);Ad与BSA相互结合时,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距离为r=3.12 nm,结合位点数n=1;BSA的α-螺旋由22.4%降低为19.6%,β-折叠分别由30.2%上升为43.6%。结论 Ad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荧光猝灭;紫外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性光谱数据证实Ad与BSA相互作用后,B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儿茶醛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荧光光谱考察了不同浓度的原儿茶醛对BSA的淬灭作用,用Stern-Volmer拟合方程和Line-weaver-Burk拟合方程对所得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原儿茶醛与BSA作用可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采Stern-Volmer拟合方程和Line-weaver-Burk拟合方程,发现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a=1.95×104L/mol,结合位点数n=0.98。结论利用荧光光谱法可方便考察原儿茶醛与BSA的相互作用,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光谱法研究头孢尼西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在不同的温度下去探讨头孢尼西钠(C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 用Stern-Volmer、Lineweaver-Burk和双对数方程计算了速率常数(Kq)、猝灭常数(Ksv)、静态荧光猝灭缔合常数(KLB)、结合位点数(n)和有效结合常数(Kb).结果 CS能结合BSA.由于生成CS-BSA复合物,头孢尼西钠对BSA的猝灭是静态猝灭机制.热力学参数表明是一个自发过程,其作用力类型主要为静电作用力.BSA的亚螺旋域ⅡA是主要结合位置,离酪氨酸残基更近.有药物负协同作用.同步荧光光谱法表明CS能改变BSA的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的微环境.结论 CS与BSA发生了静态相互作用,有一个结合位点,为CS的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刺槐素(AC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特性;方法: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7.4),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ACA与BSA的结合作用;结果:ACA可以通过静态猝灭使得BSA荧光强度减弱;在298 K下,ACA与BSA结合常数为1.13×105L/mol,结合位点数为1.011;结合距离为4.45 nm;ACA与BSA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ACA与BSA的同步荧光光谱表明,ACA与BSA的结合对蛋白质的构象未产生影响,其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结论:ACA与BSA存在较强的结合作用,人体内必须的金属离子对ACA与BSA结合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山萘酚(kaem pferol,KF)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al bumin,BSA)相互作用的特征。方法应用荧光光谱法检测KF对BSA内源性荧光的猝灭作用,应用校正的Stern-Volmer方程计算动态荧光猝灭常数和静态猝灭常数,应用荧光猝灭双对数方程计算KF与BSA之间的结合位点数,并且根据热力学参数,推断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类型,在此基础上根据Frster的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KF与BSA结合时供体-受体之间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结果 KF对BSA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的复合方式,结合常数KA在108数量级,结合位点数接近2,结合距离r=1.45nm,能量转移效率E=0.73,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结论 KF可通过动态和静态猝灭结合的机制对BSA的内源性荧光产生明显的猝灭作用,两者之间的结合力为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新型噻吩并嘧啶的开发与应用提供重要信息。方法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方法研究了2-环己氨基噻吩并[2,3-d]嘧啶-4(3H)-酮(HJ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HJA能强烈猝灭BSA的荧光强度,其荧光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二者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等。结论HJA分子与BSA分子以摩尔比1∶1结合,其结合反应主要是熵驱动,主要作用力是疏水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槲皮苷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并探讨葡萄糖对二者结合的影响。方法 应用光谱法研究槲皮苷与HSA的作用机制,以双对数方程和能量转移原理计算槲皮苷与H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结合距离;根据热力学参数判断二者的作用力类型;用同步荧光光谱考察槲皮苷对HSA构象的影响;观察葡萄糖浓度对反应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影响。结果 槲皮苷对HSA的荧光猝灭过程为生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结合距离小于7 nm;二者主要以疏水作用力相结合;槲皮苷与HSA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色氨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葡萄糖的加入使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均增加。结论 槲皮苷能与HSA结合并改变HSA的构象,生理浓度的葡萄糖可增加槲皮苷与H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盐酸头孢替安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揭示盐酸头孢替安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方法运用荧光光谱法测量盐酸头孢替安(cefotiam hydrochloride,CH)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作用的荧光光谱,并运用Stern-Volmer方程及双对数方程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盐酸头孢替安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其作用机制为静态猝灭,根据Stern-Volmer方程及双对数方程求出了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及相关系数R。结论盐酸头孢替安与BSA形成了静态复合物,二者有弱结合位作用,这对于阐明盐酸头孢替安在体内的存储、转运和药理、毒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认识有机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作用机制,本研究运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人体生理pH值条件下6-氨基-4-(4-氯)苯基-5-氰基-3-甲基-1-苯基吡啶[2,3-c]并吡唑(Ⅰ)对BSA的荧光猝灭和两分子间的相互结合反应.获得了不同温度下Ⅰ与BSA作用的猝灭常数(KSV)、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得出分子间的结合距离(r)和能量转移效率(E),证实Ⅰ与BSA的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彼此作用力强,大约以1∶ 1相结合,并且主要以疏水作用力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在生理条件下青藤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荧光光谱和圆二色性光谱等方法,研究在生理条件下青藤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 青藤碱与牛血清白蛋白二者间的结合常数(KA)为(9.77±0.01) ×105 L· mo1-1(291 K)和(2.47±0.02)×105 L...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微乳介质中丹参酮ⅡA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行为。方法采用荧光光度法,通过Stern-Volmer公式计算荧光猝灭数据和结合常数,通过计算热力学数据探讨丹参酮ⅡA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常温下结合常数为1.93×10^4L·moL^-1,且结合常数、猝灭常数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热力学数据△H^0、△S^0和△G^0均为负值。结论在微乳液中,丹参酮ⅡA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机制属于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其结合机制可能为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硅钨酸(SiW)及硅钨钴酸(SiWCo)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发现SiW和SiWCo与BSA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其结合常数KLB分别为4.94×104、6.06×104(298 K)与4.33×104、5.86×104(310 K),结合位点数n均为1,它们与BSA相互作用方式为静电引力。采用同步荧光法考察了SiW和SiWCo对BSA构象的影响,发现SiW和SiWCo与BSA均发生了相互作用,但都没有改变BSA的构象,通过比较发现SiWCo与BSA作用活性比SiW强。  相似文献   

14.
张映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6):2052-2055
目的: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研究金属离子对五味子甲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结合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通过紫外扫描得到五味子甲素与BSA的紫外吸收图谱,利用Lineweavel-Burk双倒数曲线图得出五味子甲素与BSA的结合常数;由摩尔比法确定Me^2+等7种金属离子与五味子甲素结合的摩尔比;分别测定五味子甲素一金属离子-BSA的结合常数。结果五味子甲素与BSA的结合常数为1.141×104L/mol,金属离子与五味子甲素结合的摩尔比为1:1,在Fe^3+、Zn^2+、A1^3+、cu^2+、Mg^2+、Co^2+、Ni^2+存在下,五味子甲素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041×10^4,1.617×10^4,1.819×10^4,1.781×10^4,1.277×10^3。7.107×10^3,6.238×10^3L/mol。结论Fe^3+、Zn^2+.Al^3+、Cu^2+参与加强了五味子甲素与BSA的结合作用,M^2+、Co^2+Ni^2+的存在住二者结会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金属阳离子卟啉的合成方法及与四螺旋DNA的相互作用方式。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圆二色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对一系列阳离子卟啉与四螺旋DNA的结合模式、结合常数及稳定四螺旋DNA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自由阳离子卟啉及金属铜卟啉可以插入到四螺旋DNA的碱基序列中,与四螺旋DNA的结合常数分别达到8.2×10^4和7.4×10^4,锌卟啉和锰卟啉分别采用堆积和沟面结合方式与四螺旋DNA相结合,结合常数分别为3.3×10^4和2.9×10^4。结论金属阳离子卟啉与四螺旋DNA的作用情况受到配位金属离子的影响;四配位的金属卟啉具有更高的DNA亲和力,有望作为潜在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16.
HPLC测定不同产地连翘中连翘苷和连翘酯苷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兰  高美华   《中国医学工程》2010,(2):46-48,52
目的建立中药连翘中连翘苷和连翘酯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MerckC18柱(250mm×4.6mm,5μm),连翘苷测定流动相为乙腈-水(25:75),检测波长为277nm;连翘酯苷测定流动相为甲醇(含1%四氢呋喃)-0.01mol·L-1磷酸二氢钾水溶液(用磷酸调pH至3.2)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32nm。结果理论板数以连翘苷和连翘酯苷计算均不低于5000,两物质色谱峰与相邻峰之间分离度大于1.5,对称因子均在0.95~1.05之间。连翘苷和连翘酯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4~252.2mol·L-1和20.5~102.5mol·L-1,平均回收率为100.3%和99.2%,RSD分别为1.52%和1.86%。结论本实验建立的色谱方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中药材连翘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DNA靶向手性钌(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设计合成2个手性钌(Ⅱ)多吡啶配合物Λ-[Ru(bpy)2(P-NPIP)](PF)2·2H2O(1)和Λ-[Ru(bpy)2(p-tFPIP)](PF6)2·2H2O(2),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并对配合物2与DNA分子的识别机制及其光裂解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采用MTT方法评价手性钌(Ⅱ)配合物1和2对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