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干梗死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53例脑干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 脑干梗死以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等为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复杂,梗死部位多位于脑桥,腔隙性脑梗死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的类型,MRI对脑干梗死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脑干梗死预后差别很大,预后与梗死灶大小密切相关.结论 脑干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诊断脑干梗死有独特的优越性,脑干梗死预后差别很大,应尽早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53例脑干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脑干梗死以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等为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复杂,梗死部位多位于脑桥,腔隙性脑梗死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的类型.MRI对脑干梗死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脑干梗死预后差别很大,预后与梗死灶大小密切相关。结论脑千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诊断脑干梗死有独特的优越性,脑干梗死预后差别很大,应尽早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2例以双耳听力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方法回顾性描述2例以听力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及听力测试,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病例1为老年女性,临床表现为急性双耳耳聋,既往有左岛叶出血史及高血压病史,MRI示右颞叶急性梗死,急性期电测听完全无反应,治疗后听力恢复差。病例2为无危险因素的青年男性,临床表现为急性双耳听力障碍,伴耳鸣、头晕,MRI示双侧小脑脑干梗死,DSA示左椎动脉夹层、夹层动脉瘤形成可能,发病1周时查电测听以中高频损害为主,治疗后听力恢复良好。结论对于急性双耳听力障碍的患者,应警惕脑血管病的可能,谨防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梗死部位与影像学特点。方法 75例患者,发病7d内均给予1~2次头部磁共振检查(德国西门子1.5T),所有病例均给予平扫+DWI+ADC,脑干单一、新发病灶为入选标准,确保病灶为责任病灶;由两位神经内科医生进行病史的询问和体征检查,确保病史和体征的客观、真实。结果 75例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中,脑桥梗死发生率最高,中脑次之,延髓最少;临床表现以头晕或眩晕多见;体征以一侧中枢性面舌瘫及肢体瘫痪多见;影像学以点状、条索状、小斑片状梗死灶多见。结论脑干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经典综合征和交叉性表现有助于脑干梗死的诊断,但并不常见,临床上不典型脑干梗死更多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交叉性瘫痪18例;非交叉性瘫痪如中枢性面舌瘫、偏瘫14例,单瘫、脑神经瘫痪等10例.所有患者头颅MRI检查均发现病灶,8例发病<6h的患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均发现新鲜责任病灶.结论 脑干梗死临床表现有交叉性瘫痪和非交叉性瘫痪,且瘫痪程度较轻;DWI有助于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并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并脑干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颅多普勒(TCD)、CT动脉造影(CTA)及MRI观察其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和影像学特征。结果(1)3例患者椎-基底动脉高度、位置偏移度及最宽直径的测量值均符合VBD的诊断标准;(2)TCD检查显示3例患者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降低;(3)头颈CTA显示椎-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的扩张、延长及迂曲,形成“S”形或“C”形;(4)头MRI显示急性脑梗死病变在延髓或中脑部位;(5)3例患者经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治疗后好转。结论 VBD合并脑干梗死可能存在椎-基底动脉形态和结构的变异及后循环血流动力学障碍。VBD常并发脑干梗死,对脑干梗死的治疗应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脑干梗死与眩晕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干梗死所致眩晕症状的临床特点、发生率及诊断注意事项。方法 对46例以眩晕为首发症状及主要症状的急性脑干梗死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干梗死均以眩晕发作起病,旋转性眩晕84.78%,非旋转性眩晕15.22%。结论 脑干梗死临床表现复杂。眩晕症状突出,发生率100%。行MRI检查,以防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眩晕起病的后循环梗死患者临床特点,提高对后循环缺血的识别。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以眩晕起病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颅脑MRI表现和预后。结果本组60岁以上患者45例(80.2%),合并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51例(91.1%);主要体征为眼震、视力障碍、共济失调、轻偏瘫、面瘫、言语障碍及感觉障碍等;MRI示急性期病灶位于脑干和小脑;预后大多预后良好,而大面积小脑梗死病死率较高。结论对于60岁以上以眩晕为主诉患者,尤其合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男性患者是后循环缺血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9.
脑干缺血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早期怀疑脑干腔梗 (或小片状梗死 )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BAEP)变化。方法 :对 2 0例临床以椎一基底动脉缺血为主患者进行 BAEP检查并以 2 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 :早期怀疑脑干腔梗 (或小片状梗死 )患者中 ,1 3例 BAEP异常 (占 65% ) ,其中 6例经 CT证实为脑干小片状梗死 ,6例经 MRI证实为脑干腔梗 ,这些腔梗和小片状梗死多涉及桥脑被盖侧方 ,1例 MRI未见异常 ,7例 BAEP均属正常范围 (占 35% ) ,其中 CT示桥脑小片状梗死者 3例 ,MRI示桥脑腔梗者 3例 ,这些脑干腔梗和小片状梗死多接近中线部 ,MRI正常者 1例。结论 :BAEP图形的异常改变 ,是脑干梗死患者早期变化的一个指征 ,而正常 BAEP不能排除脑干腔梗或小片状梗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侧大脑半球相继出血及血肿扩大合并脑干梗死的混合性卒中的可能发病机制、病因及诊治对策。方法对2例双侧大脑半球相继出血及血肿扩大合并脑干梗死的混合性卒中患者起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疾病演变经过、诊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的起病形式、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征、疾病演变过程都极为相似而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结论大脑半球相继出血及血肿扩大合并脑干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复杂,患者可能都存在相同对称的脑血管结构异常物质基础以及促发因素、脑血流动力学因素、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因素等,而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在诊断对策上要积极寻找原因,治疗上要慎重而周全,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干梗死患者疗效的评价作用。方法40例经临床症状、体征定位于脑干髓内并经头部MRI检查明确诊断的脑干梗死患者(脑桥梗死31例、中脑梗死4例和延髓梗死5例),分别计算治疗前后瞬目反射各成分的平均潜伏期;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波形及各波潜伏期、峰间期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40例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后瞬目反射各成分平均潜伏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脑桥梗死患者R1波恢复正常,临床基本痊愈。治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期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脑梗死及脑桥梗死患者各有2例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瞬目反射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均能敏感地反映脑干功能的变化,与临床表现具有一致性,但在发病15d内大部分病例的电生理活动不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RI所示的后循环梗死灶与DSA发现的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3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每例后循环梗死患者头部MRI发现的梗死灶与DSA所见的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进行对照.结果 MRI示单发性梗死22例(其中脑干梗死10例,小脑梗死8例,丘脑梗死2例,枕叶梗死2例),多发性梗死8例.DSA...  相似文献   

13.
不典型脑干梗死的临床表现和定位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典型脑干梗死常表现为眩晕、交叉瘫、交叉性感觉障碍、复视、眼肌麻痹、四肢瘫等;随影像学技术发展,临床发现很多脑干梗死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有中枢性面舌瘫、偏身运动和/或偏身感觉障碍等与对侧大脑半球病灶相似的体征,遵循经典定位理论常造成错误定位诊断。该文结合影像学资料,对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对不典型脑干梗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高血糖脑梗死患者与血糖正常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核磁共振(MR)影像学特点,并根据MR影像学特点进行分型,分析分型与预后的关系、高血糖对脑干梗死的影响,并探讨脑干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 应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对比高血糖组与正常血糖组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MRI影像学特征;采用mRS评分对脑干梗死患者预后进行比较. 结果 根据MR影像学特点将脑干梗死分为5型;中脑型、桥脑型、延髓型、全脑干型、脑干腔梗型,其中中脑型再分3个亚型、桥脑5个亚型、延髓型3个亚型.高血糖组脑干梗死发生率比正常血糖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收缩压、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总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合并高血压发生率较正常血糖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舒张压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梗死人群高血糖组与正常血糖组相比,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例数、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脑梗死组脑干梗死人群与非脑干梗死人群相比,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梗死mRS评分2~5的占50.4%,0~1分占49.6%. 结论 高血糖与脑干梗死关系密切,提示高血糖对后循环穿支血管的影响更大,更易导致脑干梗死的发生;脑干梗死致残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5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经常被其他部位的梗死症状所掩盖。多合并基底节、脑叶、脑干等部位的梗死,诊断主要依靠MRI。结论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MRI是确诊的依据,预后多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患者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特点及其与患者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04—2018-06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脑干梗死患者32例,分别于入院2d内及术后3d行BAEP检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干梗死患者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后3dBAEP绝对潜伏期和波峰间潜伏期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梗死患者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后3d的神经功能评分总分较术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EP绝对潜伏期和波峰间潜伏期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总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干梗死患者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的BAEP绝对潜伏期和波峰间潜伏期不同程度的缩短,神经功能评分降低,且绝对潜伏期和波峰间潜伏期与神经功能评分的总分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对判断脑干梗死患者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的预后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VB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患者先后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脑积水和脑干梗死的表现.影像学检查分别提示侧脑室扩大、脑积水和脑桥梗死.CT、MRI、CTA、DSA检查均见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深入至第三脑室.首次发病后经降血压治疗,症状缓解,头颅CT示侧脑室明显缩小.结论:VBD可出现脑积水和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显示延长扩张的椎-基底动脉.控制高血压对本病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中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使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86例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进行BAEP检查且与其MRI、CT结果比较。结果 86例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的BA-EP42例异常,异常率48.8%。MRI、CT无1例异常(P<0.01)。结论 BAEP能够间接评估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的供血情况,给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脑干梗死因病因及病变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组合形成特定的脑干梗死综合征。典型脑干综合征可通过病理解剖证实。近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少见脑干综合征的检出率逐年提高,为加深对脑干梗死综合征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治疗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文中就脑干梗死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典型脑干综合征及少见脑干综合征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干梗死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预后.结果 本组平均年龄58岁,均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肢体瘫痪62例(81.6%),感觉障碍35例(46.1%),眩晕34例(44.7%),构音障碍23例(30.3%),吞咽困难20例(26.3%),复视10例(13.2%),意识障碍3例(3.9%),动眼神经麻痹3例(3.9%),外展神经麻痹6例(7.9%),面瘫16例(21.1%),舌瘫28例(36.8%),共济失调21例(27.6%),真性球麻痹13例(17.1%),Horner征8例(10.5%),临床表现符合脑干常见综合征25例(32.9%);所有患者MRI检查均发现脑干急性梗死灶,中脑梗死7例(9.2%),桥脑梗死40例(52.6%),延髓梗死20例(26.3%),桥脑延髓交界部梗死9例(11.8%);本组治疗后显著进步36例(47.4%),进步27例(35.5%),无变化4例(5.3%),恶化5例(6.6%),死亡4例(5.3%).结论 脑干梗死临床表现多样,仅部分患者出现脑干交叉症状和体征,确诊依赖MRI检查,患者预后与梗死灶面积、部位及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