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宁夏部分地区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血脂异常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3-2014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宁夏6个监测点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3 517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宁夏6个监测点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4.4%,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6%、9.8%、3.3%和30.6%,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为主。不同年龄组血脂异常患病率不同;回族高于汉族;城市高于农村;不同吸烟、饮酒、蔬菜水果、红肉摄入水平及BMI水平的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不同;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病风险低于男性(OR=0.495);回族患病风险高于汉族(OR=1.366);18~44岁人群的患病风险较低(OR=0.690);农村居民患病风险低于城市居民(OR=0.732);蔬菜水果不足时患病风险较低(OR=0.805);BMI18.5 kg/m_2(OR=0.125)、18.5 kg/m_2≤BMI24.0 kg/m_2(OR=0.283)和24.0 kg/m_2≤BMI28.0kg/m_2(OR=0.625)时较BMI28.0 kg/m_2患病风险低,随BMI的升高,患血脂异常的风险增大;糖尿病患者(OR=1.788)患病风险高于正常人,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宁夏6个监测点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已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强对该地区45岁及以上成年人血脂异常的防控,尤其是城市居民和回族男性,采取加强体育运动、保持合理的体重和定期监测血糖等积极措施,以达到控制血脂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贵州省城乡不同地区成年居民血脂异常及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流行特点,为制定心血管疾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3322名18岁以上调查对象空腹血浆采用酶法进行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检测;血脂异常患病率采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版)》推荐的标准判定。结果:贵州省5市(县)18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33.50%,男性39.59%、女性28.73%,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5.71%,农村为24.37%,城市高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贵州省5市(县)18岁及以上人群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4.94%,胆固醇边缘升高患病率为18.51%。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为16.32%。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21.52%。结论:贵州省5市(县)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男性居民、城市居民人群是重点预防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湖南省城乡不同地区居民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血脂异常分布特征。方法采用酶法对1684名18岁及以上调查对象空腹血浆血脂进行检测。结果湖南省18岁及以上成人血浆TC、TG和HDL-C水平分别为4.01、0.94和1.43mmol/L;其中城市和农村成人TC、TG、HDL-C水平分别为4.61、1.11、1.5和3.86、0.91、1.41mmol/L。18~44岁、45~59岁和≥60岁人群血浆TC平均水平分别为3.78、4.15和4.34mmol/L;血浆TG平均水平分别为0.88、0.94和1.12mmol/L;血浆HDL-C平均水平分别为1.42、1.48和1.38mmol/L。湖南省18岁及以上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5.6%,18~44岁、45~59岁和≥60岁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10.8%、15.1%和28.3%;城市为28.2%,农村为12.3%。全省18岁及以上成人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4.1%,胆固醇边缘性升高率为3.8%;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为10.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为2.9%。结论本次调查结果首次提供了有代表性的湖南省人群血脂水平的数据。城市成年人TC、TG水平高于农村;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浆TC、TG水平升高;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以高甘油三酯血症为主;中、老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特别是老年人。血脂异常已是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做好人群早期综合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居巢区农村成人体质指数(BMI)、血压、血糖和血脂患病水平的分布情况,为慢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在巢湖市居巢区随机抽取了709人作为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抽样调查对象,对其BMI、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的人群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居巢区农村成人超重肥胖、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率分别为42.7%、17.3%、8.2%、31.7%;高血压和血糖异常的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血脂异常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高血压和血糖异常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到老年后略有下降;血脂异常18~29岁组最高,70岁及以上组最低。高血压、血糖和血脂异常均随着BMI的升高而升高(χ2=44.48,P=0.000;χ2=12.31,P=0.006;χ2=64.31,P=0.000)。结论居巢区农村成人慢性病的防治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常住居民血脂分布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中山街道抽取街道8个居委会,共6 938名18~74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并检测空腹血清血脂4项指标: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析血脂水平异常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血脂总异常率为58.78%,其中高TC血症、高TG血症、高LDL-C血症以及低HDL-C血症异常率分别为39.6%、39.0%、20.6%和14.6%。调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腰臀比和慢性病史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脂异常率的相关因素为超重(OR=1.572,95%CI:1.405~1.760),肥胖(OR=1.963,95%CI:1.658~2.324)和腰臀比(OR=1.615,95%CI:1.445~1.805)。【结论】上海市中山社区居民血脂异常率较高,需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血脂异常的筛查及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张家港市211 715名50岁以上中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检出率及分布情况,探讨血脂异常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尿酸、血压、空腹血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从张家港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中导出2016年老年人健康体检数据库,对其中具有完整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检测数据的211 715名中老年人体检资料进行整理,根据不同变量需求确定样本量,分析血脂异常的检出率及分布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脂异常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尿酸、血压、空腹血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211 715名中老年人血脂异常总体检出率为33.55%,男性检出率为31.14%,女性检出率为34.95%。以总体检人群作为标准人口,对年龄进行标化,男女血脂异常标化检出率分别为32.11%、35.34%,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血脂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呈现"先升后降"趋势(P0.001)。(2)临床分型方面,高TC、高TG、混合型、低HDL-C的检出率分别为8.87%、16.11%、2.93%、10.61%,不同临床分型中女性检出率均高于男性(P0.001)。(3)BMI过低及正常人群中,女性血脂异常检出率均高于男性(P0.001);BMI超重人群男女检出率无差别;BMI肥胖人群中,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P0.001);血脂异常的检出率随着BMI的增加而呈现升高趋势(P0.001)。(4)年龄、男性、高尿酸(HUA)、超重及肥胖、血压偏高、高空腹血糖(FBG)对血脂异常的风险度OR值(95%CI)分别为0.989(0.988~0.990)、0.811(0.795~0.828)、1.665(1.628~1.704)、1.549(1.517~1.581)、1.269(1.238~1.300)、1.438(1.406~1.471)。结论张家港市50岁以上中老年人血脂异常普遍流行,尤以高TG和女性群体为主;HUA、超重及肥胖、血压偏高、高FBG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龄、男性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北京市顺义区人群体质指数(BMI)与血糖及血脂的关系。方法运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顺义区常住居民3 840人进行血糖、血脂及相关因素调查;计算BMI;检测空腹血糖(FP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地区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8.3%和27.1%,其中男性超重率(40.2%)和肥胖率(29.3%)明显高于女性超重率(36.8%)和肥胖率(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人群平均BMI及超重、肥胖率均随年龄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P0.05);不论男性还是女性,超重和肥胖组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的检出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内,高血糖及血脂异常检出率随BMI的增高呈增高的趋势(均P0.05)。结论顺义区人群超重、肥胖形势严峻,且超重、肥胖与高血糖和血脂异常密切相关,开展群体超重、肥胖干预行动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备孕人群心理压力与体质指数的关系。方法 以2013年1月—2019年12月在深圳市参加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 625 010名备孕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基本人口学特征、社会心理压力、体质指数(BMI)等相关信息,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理压力与体质指数的关系。结果 体重过低(BMI <18.5)、正常(BMI=18.5~23.9)、超重(BMI=24.0~27.9)、肥胖者(BMI≥28.0)分别为77 692人(12.43%)、384 963人(61.59%)、130 086人(20.81%)和32 269人(5.16%);自报心理压力大者80 892人,占12.94%。与心理压力正常者相比,心理压力大的备孕人群发生体重过低、超重和肥胖的概率分别升高4%(OR=1.04,95%CI=1.01~1.07)、7%(OR=1.07,95%CI=1.05~1.10)和18%(OR=1.18,95%CI=1.14~1.23)。年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与同年龄组心理压力正常者相比,20~29岁、30~39岁备孕人群心理压力大者发生体重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成年人群高血压流行特征,为制订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4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样,使用问卷、医学体检方法调查结果 人群高血压患病率11. 0%;随年龄的增大,高血压患病率明显上升(P<0. 01); 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20. 7%;体质指数BMI≥25、血脂异常者高血压患病率高;水果类食物摄入频率低,高血压患病率也较高(P<0. 01 )。结论 我省农村地区人群高血压流行趋势严峻,应大力加强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国18~69岁居民对自身体重的评价,并将自评体重与实测体质指数(BMI)值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群体对自身体重的认知。方法利用2007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资料,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8~69岁成年人44 521人,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收集数据,比较不同群体对自身体重的认知。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样本人群自评体重偏瘦率、正常率和偏胖率分别为23.24%,52.09%和24.67%,并且存在着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地区上的差异(P0.01)。居民自评体重与实测BMI值的一致率为54.40%,BMI偏低组、正常组和超重组的一致率分别为63.16%,58.69%和46.81%,3组一致率有随BMI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其中BMI超重组一致率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年龄越大一致率越低,文化程度越高一致率越高(P0.001)。结论不同群体对自身体重的认知存在差异,正确认识自身体重状况的健康教育及预防控制超重和肥胖的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河北省某市中青年男性在职干部体质指数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亚临床改变的关系。方法根据体质指数(BMI)将160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重组(BMI为18.5~23.9kv/m^2)、超重组(BMI为24.0~27.9kg/m^2)、轻度肥胖组(BMI为28.0~29.9kg/m^2)及重度肥胖组(BMI〉130kg/一)。应用超声心动图比较多组间心脏结构指标:收缩末期左室内径、舒张末期左室内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和左室重量指数的差异;应用脉冲多普勒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比较组间心脏功能指标:左室每搏量指数,二尖瓣口血流频谱[舒张早期血流峰速(E)、舒张晚期血流峰速(A)]、二尖瓣环舒张及收缩期运动速度[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m)、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m)、收缩期运动速度(Sm)]的差异。结果与体重正常组比较,体重超标各组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增宽,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增厚,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增加,二尖瓣的E峰,A峰升高,E/A比值降低,Em降低,Am升高,Era/Am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肥胖程度的加重有加重趋势;轻、重度肥胖的Sm与体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重超标可引起该类人群心脏肥大,心脏舒张功能下降,并随BMI增加而加重;肥胖可致心脏收缩功能指标Sm减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肥胖儿童青少年出生体重(birth weight,BW)与其体块指数(bodymassindex,BMI)及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之同的关系,以了解宫内营养状况对生后肥胖的影响。方法将500例7~15岁单纯性肥胖青少年按出生体重分成四组:BW≥4000g、3500g≤BW〈4000g、3000g≤BW〈3500g、BW〈3000g,对他们的体块指数、空腹血糖(freeblood 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reeinsulin,FINS)进行监测,用稳态模式(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HOMA)计算胰岛索抵抗指数(IR=FBG×FINS/22.5),胰岛B细胞分泌指数[IS=20×FINS/(FBG-3.5)],胰岛索敏感指数(IAI=1/(FINX×FBG)]和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索的比值。结果低出生体重者(BW〈3000g)BMI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出生体重和BMI呈正相关(r=0.127,P〈0.01),男孩出生体重与BMI呈正相关(r=0.136,P〈0.05),女孩出生体重与BMI无相关性(r=0.069,P〉0.05)。BMI与FINS(r=0.270)、HOMA(r=0.259)、HOMB(r=0.108)呈正相关(P〈0.05),与FBG/FINS(r=-0.218)、IAI(r=-0.212)呈负相关(P〈0.05)。结论肥胖儿童青少年的出生体重与其体块指数有相关性,在一定范围内,出生体重大者(BW≥4000g、3500g≤BW〈4000>g、3000g≤BW〈3500g)较出生体重小者(BW〈3000g)长大后体块指数要大,发生肥胖的风险要高;儿童青少年时期的BMI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测定312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并记录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经各周期化疗后CHO、LDL-C、HDL-C值均较化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值在第3、4、5个化疗周期后较化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在各化疗周期后与化疗前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化疗周期较多(5~8次)患者化疗后血脂升高程度较高(P〈0.05);肿瘤分期及化疗方案对血脂、BMI变化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可使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脂升高,并在化疗4-5个疗程后达到峰值并维持相对稳定。其中年龄≥60岁、化疗次数较多是引起血脂紊乱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成都市四类人群体重控制相关行为,为开展职业人群体重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制订的《中国城市职业人群体重控制知信行调查问卷》,对成都市18~45岁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大学生4类人群进行抽样调查,同时现场测量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结果有关体重控制相关行为部分的有效调查问卷1346份。4类人群中体重过低(BMI18.5)的11.89%,正常(BMI在18.5~23.9之间)的66.27%,超重(BMI在24.0~27.9之间)的18.20%,肥胖(BMI≥28.0)的3.64%。不同人群之间体重控制相关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面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大力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对控制体重和减少肥胖,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人体成分与动脉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年龄、性别等因素对于其关系的影响。方法通过健康体检的方法入选3859例研究对象,应用生物电阻抗技术测定人体成分组成情况,并测定桡动脉增强指数(A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作为评价动脉功能的指标。采用多因素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人体成分的相关指标与AI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引入年龄、性别等因素后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PwV水平与体质指数(BMI)(r=0.072,P〈0.01)及体脂肪率水平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114,P〈0.01),但是BMI水平的变化并不能反应其变化(r=0.022,P〉0.05),人体成分分析中的体脂肪率等指标的水平变化则能够有效的反应AI水平的变化(r=0.263,P〈0.01)。女性BMI(r=0.219,P〈0.01)及体脂肪率(r=0.316,P〈0.01)与AI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在男性中这种相关性则消失(r=0.033,r=0.046,P〉0.05)。引入年龄因素后发现在50岁以下人群中,这种关系则要更为密切(卢=0.479,IB=0.321,P〈0.叭)。结论体脂肪率对于动脉功能变化的预测性要优于目前临床常用的BMI,可以通过对于人体成分变化的监测来追踪动脉功能的变化。年龄、性别会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对于50岁以下的女性患者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成年人中心性肥胖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为开展人群中心性肥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结果:本次调查有效样本为9280人,中心性肥胖率为26.7%,其中男性22.4%,女性30.8%,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城市36.2%,农村23.2%,城市高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城乡、年龄、性别、食用油炸食品等为人群中心性肥胖危险因素。结论:贵州省成年人中心性肥胖患病率较高,建议针对主要的危险因素,开展平衡膳食、适量运动,维持健康体重的干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血清尿酸(SUA)的关系。方法:将94例住院T2DM患者根据有无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分为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和无下肢血管病变组,记录患者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进行空腹血糖(FBG)、血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血清尿酸(SUA)、空腹胰岛素(FINS)测定,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BMI、WHR、FINS、HOMA—1R、LDL—C、TG、SUA较无下肢血管病变组升高(P〈0.05),而FBG、TC、HDL—C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年龄、性别、血脂调整后血尿酸水平高者发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提高(OR=1.113,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更明显,SUA的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8.
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2734例于四川I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分娩且病历资料完整孕妇,按孕前体重指数分组。体重指数〈16.75kg/m2,纳入低BMI组(n=51),体重指数为(16.75~23.71)kg/m2纳入正常BMI组(n=2330),体重指数〉23.71kg/m2,纳入高BMI组(n=353)。根据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推荐的孕期适宜体重增长模式,将孕期体重增长分为三类:体重增长〈13.13kg,体重增长为(13.13~20.25)kg和体重增长≥20.25kg。将正常BMI组与高BMI组孕妇分别按体重增长进一步分为三个亚组,分析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低BMI组、正常BMI组和高BMI组孕妇孕前体重指数与新生儿体重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128(P〉0.05),0.138(P〈0.01)和0.126(P〈0.05)。低BMI组、正常BMI组和高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体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9(P〈0.001),0.236(P〈0.001)和0.195(P〈0.001)。正常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13.13kg亚组1与正常BMI组体重增加为(13.13~20.25)kg亚组1比较,巨大儿发生的OR=0.617,95%CI:0.424~0.864(P〈0.01)。正常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20.25kg亚组1与体重增加为(13.13~20.25)kg亚组1比较,巨大儿发生的OR=1.622,95%CI:1.116~2.356(P〈0.01)。正常BMI组中,各体重增长亚组比较,低体重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高BMI组中,各体重增长亚组比较,低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为降低巨大儿发生率,正常体重指数组孕期体重增加不宜超过20.25kg。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佛山市顺德区6所中学7 764例高中学生进行血压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目前中学生血压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3年9月12月对佛山市顺德区6所中学7 764名高中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测量血压、体质量、身高等生长发育指标,分析中学生小有血压的置信区间,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①随着年龄增长,血压呈增长趋势。②根据体重指数(BMI)分组,BMI<24 kg/m2、24 kg/m2≤BMI<28 kg/m2、BMI≥28 kg/m2三组,结果随着BMI的增加,血压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按睡眠时间<6 h(A组)、6 h≤睡眠时间<7 h(B组)、7 h≤睡眠时间<8 h(C组)、睡眠时间≥8 h(D组)分四组,结果,随着睡眠时间增加,血压呈下降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收缩压、舒张压、手机电脑使用时间在A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重指数、睡眠是影响中学生血压的重要因素。中学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手机电脑使用时间过长是影响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