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目的评价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39例(39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用黏弹剂分离前房角。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患眼术后3月眼压平均为(12.6±3.1)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前房角镜检查发现术后前房角均有增宽,房角关闭及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减小;中央前房深度增加。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可植入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PRL)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12月对16例(30只眼)高度近视患者植入PC-PRL,观察其术后裸眼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PC-PRL的拱高等指标。结果术后裸眼视力(UCVA)较术前明显改善,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达到或优于术前BCVA,矫正效果确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眼压(14.04±2.48)mm Hg与术前平均眼压(14.74±2.78)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前房深度(2.56±0.21)mm与术前前房深度(3.13±0.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PC-PRL的平均拱高稳定(0.37±0.07)mm,未见人工晶状体与自身晶状体贴近或晶状体位置明显改变。结论 PC-PR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确切,稳定性安全性良好,但是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董喆  王宁利  甄毅  王怀洲 《眼科》2011,20(6):396-400
 目的 分析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osterior chamber phakic refractive lens,PC-PRL)植入眼内对高度近视患者的屈光矫正效果及其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6年7月至2007年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行PC-PRL植入的高度近视患者35例(68眼)。方法 根据术前测量的角膜缘白到白(white to white, W-W)距离及术前屈光检查确定植入的PC-PRL型号,对上述患者行PC-PRL植入术,术后随访43~57个月,观察其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记录最后一次随访时的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人工晶状体位置等。主要指标 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PC-PRL与相邻组织的距离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68眼中有58眼(85.29%)的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所有患眼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且35.29%(24/68)者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平均眼压(17.1±2.6)mm Hg。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512±312)个/mm2,与术前(2841±257)个/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2, P=0.160)。至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PC-PRL光学部前表面距角膜内皮的距离为(2.341±0.258)mm,与术后3个月时(2.491±0.317)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7, P=0.076);PC-PRL光学部后表面与自身晶状体之间的距离为(0.302±0.109)mm,与术后3个月时(0.321±0.102)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6, P=0.064)。但有2例患者(2眼)发生了PC-PRL后表面与自身晶状体贴近,距离无法准确测量。未见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PC-PRL眼内植入能安全、有效地矫正高度近视患者的屈光不正,长期安全性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后眼前节形态学变化,探讨PPC-ICL植入术对前房角、角膜内皮以及邻近组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宁夏眼科医院行PPC-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58例(106眼),于术后1、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指标包括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UBM检查包括前房深度(ACD)、拱高(vault)、房角开放距离(AOD500)以及小梁虹膜角(TIA)在2、4、8、10 4个钟点上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所有患者的术后UCVA达到或高于术前BCVA,术前术后IOP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BM检查显示手术前后ACD、AOD500和TI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72、21.393、22.076、21.154、21.763、19.471、19.823、19.836、19.247,P<0.05),术后1个月时3项指标均比术前显著减小(P<0.05),但术后1个月与6、12个月的ACD、AOD500、TIA和拱高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内有2例患者(2眼)由于术后拱高过小更换了PPC-ICL,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瞳孔阻滞性青光眼和晶状体前囊膜下混浊等并发症。结论 PPC-ICL植入术后1年随访期内前房结构稳定,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术后再手术原因以及长期眼内植入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青岛眼科医院白内障科接受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PIO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后接受再次眼内手术治疗的患者11例(17眼)。分析再次手术的时间、方式以及原因。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再次手术的时间为PIOL植入术后6~108个月。12眼(12/17)因为外伤导致PIOL脱位于前房而接受了再次手术,该12眼再手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植入术前比较,出现不同程度下降(t=5.968,P<0.001),其中1眼因脱位时间较长(1个月)而最终出现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另有2眼(2/17)虽未出现PIOL脱位,但由于PIOL所夹虹膜较少或部分萎缩,PIOL位置松动,角膜内皮细胞非预期性明显减少,从而接受了人工晶状体再固定术;1眼(1/17)因为对侧眼PIOL脱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下降明显,患者出于恐慌,而决定手术取出PIOL;1例(1眼)患者(1/17)因为PIOL植入后出现视网膜脱离接受了视网膜复位手术,由于术后长期俯卧位,对侧眼(1/17)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下降明显(658个/mm2)而接受PIOL再固定手术。结论 外伤后PIOL脱位,PIOL松动后非预期性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下降是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PIOL植入术后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对于长期植入的患者需增加随访排查潜在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6.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植入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及其安全性通过多项研究已得到证实,随着时间的推移,PIOL植入术后的患者面临白内障手术的可能,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的计算是获得良好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PIOL植入术后前房深度、前房容积以及房角参数与术前...  相似文献   

7.
张莹  谭少建  李霞  刘彩娟  梁皓 《眼科新进展》2015,(4):341-342,350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植入术后远期人工晶状体脱位、移位情况及原因分析。方法 对我中心2005至2013年开展的Verisyse P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患者52例(104眼)进行术后平均6.5 a随访性研究,对其中发生PIOL脱位、移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4眼中8眼发生PIOL不全脱位,其中1眼是因为拳头打伤颞侧晶状体袢脱落,2眼因皮球打伤眼睛致一侧晶状体袢脱落,1眼因撞击后出现鼻侧晶状体袢脱落,2眼是搬动重物一侧晶状体袢脱落,1眼是自然分娩后出现双侧晶状体袢脱落并PIOL脱落入前房,1眼是夹持虹膜部位退行性改变致晶状体脱位。7眼发生PIOL下移,下移程度>0.5 mm,其中晶状体袢单侧下移2眼,双侧下移5眼。8眼PIOL脱位中6眼行PIOL再固定术,2眼行PIOL取出术。结论 PIOL脱位与术后眼部外力及外伤、眼压波动、手术时固定虹膜组织的程度不够、所夹取的虹膜组织发生脱色素和退行性变有关,PIOL本身有自身的重量,长期作用会发生向下移位或襻脱离。  相似文献   

8.
裴育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7):1319-1321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前房型虹膜夹持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8例50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有晶状体眼Verisyse前房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观察术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及前房内炎症变化情况。 结果:患者28例50眼均顺利在前房内植入虹膜夹持的人工晶状体,术后所有患者视力较术前均增加。术后1a,裸眼视力38眼(76%)≥1.0,12眼(24%)≥0.5,最佳矫正视力40眼(80%)≥1.0,10眼(20%)≥0.5。术后22眼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并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有晶状体眼前房植入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是一种较好的安全有效的矫正视力的方法,术后屈光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董喆  王宁利  郝磊  王怀洲 《眼科》2011,20(2):85-89
目的 研究房角支撑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hakic6植入眼内的5年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4年12月至2005年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进行Phakic6植入术的10例(20眼)-12D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方法 根据术前测量的角膜缘白到白(W-W)距离及术前的屈光检查来确定所植入的Phakic6的型号.对上述患者手术后随访5年,检查视力、屈光度、眼压、房角镜及超声生物显微镜.主要指标 视力、眼压、Phakic6距相邻组织的距离、角膜内皮计数、房角镜下人工晶状体撵的位置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0例患者中9例患者术后5-6年的裸眼视力较术前裸眼视力提高5-7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1-3行.眼压平均(15.7±3.5)mmHg.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前表面距角膜内皮的距离为(2.386±0.241)mm,光学部后表面与自身晶状体之间的距离为(0.693±0.124)mm,光学部边缘的最高点与周边角膜内皮的距离为(1.571±0.174)mm.2例患者(2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丢失大于1000个/mm2.1例(1眼)Phakic6晶状体襻插入周切孔中,1例(1眼)视网膜脱离,3例(4眼)人工晶状体前房内旋转,1例(1眼)散瞳后瞳孔不能自然恢复正常.未发生前房内旋转的Phakic 6襻均位于房角;发生前房内旋转的Phakic6襻均位于虹膜根部以内的虹膜面上,即所植入Phakic6长度偏短.结论 随访5年的结果显示,Phakic6植入能有效提高高度近视者的视力,但对角膜内皮细胞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后者与其在前房内的旋转有关.术前准确测量角膜缘白-白距离对于减少Phakic6术后前房内旋转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闭角型青光眼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浑浊138例(138眼)的临床资料,术前检查前房角、前房角关闭粘连小于180°范围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比较术前后眼压、视力及前房深度,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138眼眼压均控制在21.0mmHg以下,前房深度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可有效地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可植入接触镜(IC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77例(140眼)高度近视施行Staar Col-lamer单片式ICL植入。并在术前2周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少数病例在术中施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平均年龄28岁(20-37岁),角膜厚度0.463-0.582 mm,平均0.511 mm,屈光度-20.50D--8.50D,平均-15.50D。随诊观察0.5-2.5年,查视力,测眼压,验光。结果术后裸眼远视力全部较术前提高,70眼(50.00%)裸眼视力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60眼(42.86%)裸眼视力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0眼(7.14%)因高度散光(-3.00D)较术前矫正视力低。1眼(0.714%)术后出现前房纤维素样渗出,12眼(8.57%)出现一过性高眼压,用药后均正常,随诊观察0.5-2.5年,视力无回退,眼压,晶状体及角膜内皮情况较术前均无变化。结论 ICL治疗-8.00D--20.00D高度近视效果好,损伤小,恢复快,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有晶状体眼前房房角支撑型人工晶状体植入(AC-PIOL)联合散光性角膜切开术(AK)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方法超高度轴性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行AC-PIOL的住院患者45例(70只眼),其中未联合AK者(非AK组)19例(25只眼),联合AK者(AK组)26例(45只眼)。检查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检查、角膜地形图。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AK组患者术后散光度明显低于非AK组患者,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K组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相比的提高量明显高于非AK组患者,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C-PIOL术可显著提高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视力,预测性较好,是治疗超高度近视有效的方法;联合AK术治疗合并存在的中高度散光,可有效地降低术后散光,进一步提高术后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3.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贾丽  张超  唐红  张愉  王婧  秦萍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4):736-738
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中高度近视患者17例33眼,术前屈光度-8.00~-24.00 (平均-15.46±6.26)D,眼轴长度25.33~33.77(平均30.22±2.55)mm。33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也称植入性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 tor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 TICL)。其中,22眼植入ICL,11眼植入TICL。术后观察视力、屈光度、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等。 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1wk,所有手术眼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和眼压稳定。 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适用屈光度范围广,术后屈光度稳定,视觉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4.
吴敬明  冯琛  陈艳路  王弘媛  赵周婷 《眼科》2012,21(6):390-394
【摘要】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有效性、稳定性 、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在解放军第211医院行有晶状 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6.00~-24.00 D)患者38例(73眼)。方法 对上述患 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瑞士STAAR公司)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选取随访资料完整的 患者38例(73眼),48眼植入矫正近视接触镜(ICM),25眼植入矫正近视合并散光的接触镜 (TICL)。随访时间6个月。主要指标 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压、TICL轴向、裂 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 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15~1.0,≥0.8者40眼(54.79%),好于术前最佳 矫正视力(BCVA)者72眼(98.63%),比术前BCVA提高1行者33眼(45.21%),提高2行者13眼 (17.81%),提高3行者8眼(10.96%)。术后屈光度球镜与预期球镜相差±1.00 D以内者54眼 (73.97%),与预期球镜相差±0.50 D以内者12眼(16.44%),术后屈光度柱镜与预期柱镜度数相 差±0.50D以内者19眼(76%)。7例(10眼)术后2小时发生急性眼压升高,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与 术前平均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7)。术后早期眩光者6眼(8.22%),未发现TICL明 显偏转、晶状体明显混浊。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明显提高高度近视的裸眼 视力,并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稳定性好,6个月时无严重并发症,适合屈光范围广。(眼科, 2012, 21: 390-39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对屈光度为-8.25~-28.00D的32例(53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前、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53眼均成功植入Verisyse人工晶状体。术后第6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4.7者占100%,最佳矫正视力≥4.9者占84.9%,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0.6%患者术后屈光度在预期的±1.0D之内;眼压、角膜内皮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其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PR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间行PC.PRL矫正高度近视患者25例(45眼)。术后随访6~17月,平均(10.9+1.6)个月,应用配对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裸眼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前房深度,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裸眼视力4.5~5.2,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35眼(78%)。术后平均眼压(13.7±4.2)mmHg,与术前(13.9±4.1)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609±296)cells/mm2,与术前(2818±327)cells/ramz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平均拱高稳定,为(0.380±0.135)mm,未见人工晶状体与自身晶状体贴近或接触。结论PC—PR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临床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是高度近视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观察分析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ICL)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患者14例(25只眼)。术前常规检查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进行各项检查后,行单眼或者双眼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及内皮细胞计数变化情况。结果术后视力0.3-1.0。术后2例(3只眼)出现早期眼压升高,经降眼压治疗,3-4 d后眼压正常。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及散光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好,预测性好,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前节OCT分析高度近视植入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后眼内的结构变化。方法:植入前房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6眼(11.5D至22.0D),使用前节OCT采集前节图像测量术前前房深度,术后人工晶状体与角膜内皮间距离(内皮—晶状体距离),人工晶状体与正常晶状体间距离。结果:术前前房深度为3.27~3.91mm,术后内皮—晶状体距离为2.07~2.24mm。人工晶状体后表面与正常晶状体间的距离为0.82~1.32mm。图像显示虹膜色素层没有明显改变。结论:前房深度较术前减少36.1%~44.6%。前节OCT对于检测虹膜夹型前房晶状体的位置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联合角膜松解术(AK)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方法对21例(34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ICL植入术,对其中20眼散光度数≥1.5 D的联合AK术。观察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内皮细胞密度等。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植入ICL,手术前后等效球镜分别为(-13.5±2.2)、(-0.30±0.84)、(-0.28±0.86)、(-0.28±0.84)D;术后裸眼视力分别为4.80±0.16、4.81±0.17、4.82±0.17;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4.74±0.26、4.86±0.17、4.87±0.17、4.9±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皮细胞密度术前为(2 871±256)个/mm^2,术后为(2 773±267)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AK术眼术前后散光分别为(-2.31±0.64)、(-1.22±0.57)、(-1.02±0.40)、(-0.93±0.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有晶状体眼ICL联合AK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