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拇指皮肤的缺损,多采用带蒂皮瓣修复,如:食指固有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邻指皮瓣等。自1992年Bertell提出了以手部皮神经旁伴行血管供血的皮神经逆行皮瓣。主要为桡神经浅支和尺神经背侧支,为此,我科在对手部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岛状皮瓣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特别是拇指末节桡侧的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2.
不同皮瓣修复手指末端皮肤软组织缺损28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手指末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功能性修复的几种方法.方法: 采用九种皮瓣,根据指端缺损创面进行修复,共265人、282指:用指掌侧V-Y推进瓣修复43例,指神经血管束V-Y岛状推进瓣修复27例,指掌侧带指神经血管束推进瓣修复33例,示指背侧神经血管蒂岛状瓣修复拇指17例,指总神经血管束岛状瓣修复12例,带神经拇指尺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瓣修复拇指25例,带神经指动脉背侧支逆行岛状瓣修复85例,带指神经指动脉逆行岛状瓣修复22例,带指神经背侧支指动脉逆行岛状瓣修复18例.结果: 279例皮瓣存活,3例坏死,成活率98.9%,随访3~12个月,指端外形满意,感觉良好.结论: 带神经皮瓣皮肤质地结构与患处相似,感觉功能恢复良好,是修复指端缺损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采用不同带蒂皮瓣修复急症指端缺损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示指背侧岛状皮瓣同指背侧岛状皮瓣、拇指桡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拇指桡侧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拇指尺侧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及邻指皮瓣共7种皮瓣为32例指端缺损进行急诊修复,皮瓣全部成活。结果:经3个月-2年(平均10个月)的随访、皮瓣血运、弹性质地良好。感觉恢复: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平均为5mm,示指背侧岛状皮瓣平均为8mm,同指背侧岛状皮瓣平均为7mm,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平均为7mm,拇指桡侧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平均为6mm,拇指尺侧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平均为6.5mm,邻近皮瓣平均为7mm。结论:指端缺损的修得方法多,多种带蒂皮瓣均有其优点,应灵活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带血管神经蒂的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2001年至2008年,共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71例。分别应用交腹皮瓣、食指背侧岛状皮瓣、拇指桡背侧皮瓣、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瓣、游离趾腹皮瓣修复缺损,并进行对比研究。其中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瓣应用13例,皮瓣设计在大鱼际区桡侧,以拇指桡掌侧动脉为蒂,旋转点在指间关节以近。皮瓣面积最大4.1cm×2.8cm,最小2.2cm×1.5cm,10例行皮神经与指神经吻合。术后10d开始功能锻炼。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拇指的色泽、外形、质地、出汗情况及综合感觉,拇指指腹痛觉、触觉、两点辨别觉及运动功能等。结果术后随访12~18个月,以最后一次复查为准,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皮瓣的皮肤色泽、外形、质地、出汗及综合质地感觉均优于交腹皮瓣及食指背侧皮瓣,与拇指桡背侧皮瓣、趾腹游离皮瓣优良率相似。结论应用带血管神经蒂的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血供可靠,能恢复感觉,修复后功能及外形均满意。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带蒂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带蒂皮瓣急症修复指端缺损的效果。②方法 分别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示指背侧岛状皮瓣、同指背侧岛状皮瓣、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及邻指皮瓣急诊修复指端缺损病人29例。③结果 经3个月-2年(平均10个月)的随访,皮瓣血运、弹性、质地良好。感觉恢复情况: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平均为5mm,示指背侧岛状皮瓣平均为8mm,同指背侧岛状皮瓣平均为7mm,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平均为7mm,邻指皮瓣平均为7mm。④结论 指端缺损的修复方法多,各种带蒂皮瓣均有其优点,应灵活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岛状皮瓣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对收治的45例(45指)拇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分别采用示指背侧顺行岛状皮瓣、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虎口背侧逆行岛状皮瓣、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皮瓣和指动脉侧方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等5种岛状皮瓣修复。通过术后随访,比较各种皮瓣的治疗效果、治疗优缺点和最佳适应损伤类型。结果45例皮瓣全部成活,植皮区I期愈合。术后1例虎口背侧逆行岛状皮瓣和1例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远端皮缘部分坏死,经伤口换药后,均成活。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15.7±2.1)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观恢复满意,质地柔软,弹性好,未见明显色素沉着,拇指活动、对掌功能及皮肤感觉均恢复良好。结论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虎口背侧逆行岛状皮瓣、大鱼际桡侧逆行岛状皮瓣和指动脉侧方神经血管蒂岛状皮瓣是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有效方法,临床治疗各有优点,临床可根据拇指皮肤缺损特点,选择最佳皮瓣治疗。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们采用带桡神经浅支及第一掌背动静脉血管蒂的示指桡背侧岛状皮瓣急诊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10例,皮瓣全部存活,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自2001年,我科用带桡神经浅支及第一掌背动静脉血管蒂的示指桡背侧岛状皮瓣,急诊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12例,皮瓣全部存活,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鱼际逆行岛状带蒂皮瓣的血管显微解剖学基础;介绍以拇指桡掌侧动脉为蒂的大鱼际逆行岛状带蒂皮瓣转移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显微解剖24例新鲜废弃手标本:经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显微解剖观察大鱼际区皮肤的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及吻合情况。在此基础上临床选择18例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病例行以拇指桡掌侧动脉为蒂的大鱼际逆行岛状带蒂皮瓣转移修复术。结果解剖24例新鲜废弃手标本均发现有拇指桡掌侧指动脉恒定存在。临床选择的18例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行转移修复术,转移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拇指对掌、对指功能正常,皮瓣感觉达S3~S4。结论应用带血管蒂的大鱼际逆行岛状带蒂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血供可靠,指神经与皮神经显微吻接后感觉功能恢复好,修复后功能及外形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远端蒂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利用带拇指桡背侧或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软组织缺损12例、拇指掌侧和背侧皮肤缺损6例。结果 18例皮瓣全部成活,经6个月~2年随访,皮瓣色泽及外形良好,拇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远端蒂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操作简单、成活率高、外形恢复满意等优点,是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11.
The commonly used skin flaps and skin grafts for plastic surgical reconstruction of facial wounds created by skin cancer extirpation are reviewe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拓展大面积游离植皮术的皮肤来源,减少供皮区的创伤。方法:采用微创切口于胸背部皮下浅层置入600~1 000ml的大型扩张器,间断注入生理盐水,超量灌注行皮肤扩张。注水完成1个月后视受区刨面切取扩张皮肤,修剪为全厚或厚中厚皮片植入,供皮区创面直接缝合。结果:1999年以来,采用本术式治疗手、面、颈等部位的大面积瘢痕患者共32例,植皮成活面积平均为97.94%,供皮区切口均为I期甲级愈合。术后随访24例,平均时间为10个月,22例皮片收缩面积低于5%,皮片色泽及质地较佳,2例4个月时收缩面积为30%左右。结论:扩张皮肤用作游离植皮,其成活率及成活后的生物学性质较传统植皮差别不大,对需大面积植皮而供皮区相对局限、供皮区创面不易愈合的瘢痕患者尤其试用。大型扩张器微创切口置入,刀口裂开机率低。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使用反取皮回植法治疗皮肤撕脱伤的方法。方法应用鼓式取皮机反取中厚皮回植治疗92例,反取全厚皮回植治疗147例,对两组病例的回植成活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撕脱面积不大时两组间成功率差异不明显,在撕脱皮肤面积较大时,反取中厚皮回植组成功率显著高于全厚皮回植组(P<0.05)。结论小面积皮肤撕脱伤时,全厚皮回植治疗效果较好;在撕脱皮肤面积较大时,采用反取中厚皮回植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了解过敏性哮喘及变应性鼻炎患者对皮肤点刺试验与皮肤压痕试验的耐受情况与阳性反应。方法:选择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者共40例,同时进行特异性变应原皮肤点刺与皮肤压痕试验。了解患者对2种方法的不适感及恐惧程度,并比较2种方法对特异性变应原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2种方法对特异性变应原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皮肤点刺试验不适感37例(93%),痛感39例(97.5%),恐惧感33例(82.5%);对皮肤压痕试验不适感31例(77.5%),痛感35例(87.5%),恐惧感24例(60.0%),2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患者更愿意接受皮肤压痕试验,10例患者愿意选择点刺法,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方法对特异性变应原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压痕法患者痛苦少,恐惧感小,更易接受,临床上可以用皮肤压痕试验代替皮肤点刺试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手部深度烧伤的不同时期的修复,探讨其临床修复效果。方法 对199例2 5 0只手深度烧伤据不同时期分为早期组(10 3例13 2只手)及晚期组(96例118只手) ,均采用大张中厚皮、全厚皮或皮瓣的修复,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6个月~1年,早期组手部功能优良率为91.2 6% ,晚期组优良率为61.46% ,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 =2 4.83 ,P <0 .0 1) ;两组手部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 .0 1)。结论 早期修复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优于晚期组。  相似文献   

18.
滕立初  陈拓  黄屾  陈涤新 《华夏医学》2011,24(3):324-326
目的:探讨跗外侧动脉皮瓣移植修复手足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3例,设计以足背动脉为蒂的跗外侧动脉皮支传出点为中心的足外侧皮瓣,逆行修复足前端创面8例,游离跗外侧皮瓣修复手缺损5例。结果:本组13例均成活,2例皮瓣早期有水疱形成,皮缘拆线放血减压后好转;2例皮瓣下感染,皮缘裂开,经换药后二期拉拢缝合,伤口愈合。1...  相似文献   

19.
何学迅  利莹  阳纯兵  朱文娟 《吉林医学》2014,(21):4618-4620
目的:比较MEEK植皮与网状植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采用MEEK植皮手术治疗的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18例为MEEK组,同期采用网状植皮手术的大面积烧伤患者18例为网状植皮组,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取皮面积、皮片存活率、皮片融合时间、住院时间、费用等进行比较。结果:MEEK组手术时间短,取皮面积小,皮片融合时间短、总住院时间、费用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皮片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EK综合优势大于网状植皮,值得进一步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20.
自体刃厚皮移植治疗皮肤溃疡合并鱼鳞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鳞病是一种以皮肤干燥、粗糙、伴片状鱼鳞样鳞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角化异常性皮肤病。四川大学华 西医院小儿外科2016年1月收治1例右足背溃疡伴感染且合并鱼鳞病的女性患者,经封闭式负压引流、自体刃厚皮移 植等治疗,创面最终愈合。随访8个月,植皮区除遗留少量疤痕外无新发感染及溃疡。虽然鱼鳞病患者皮肤健康状况 较差,但鱼鳞病累积的区域仍可作为植皮术的供体或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