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联合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探讨其对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05/2005-03广西医科大学烧伤整形康复中心收治的29例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表法将29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联合用药组7例、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8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6例、生理盐水对照组8例。各组患者均在处理创面前将空腹血糖控制在11.1mmol/L以下,伴感染者经有效抗生素静脉滴注至感染完全控制,创面刮除病理性肉芽。联合用药组给予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1500IU/次,外喷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20AU/次;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单纯给予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1500IU/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给予外喷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20AU/次;生理盐水对照组仅用生理盐水擦拭创面。各组敷料包扎,隔天换药,于处理创面后第3,7,14天观察创面上皮葡行情况和肉芽组织成熟程度。结果:实验选用糖尿病足患者29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创面处理后不同时间各组创面愈合率的比较:创面处理后第3天各组基本相似(P>0.05);创面处理后第7天,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均明显提高(P<0.05);创面处理后14天,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均显著提高(21.67±1.53)%,(33.50±1.56)%,(28.77±1.50)%,(23.73±1.20)%(P<0.01或0.05),以联合用药组升高最为明显。②创面处理后不同时间各组肉芽组织生长大体观察情况:各组于创面处理后第3,7天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均基本相似(P>0.05)。创面处理后第14天,联合用药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明显优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对于糖尿病创面的治疗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
背景:由于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多向性和不确定性给临床应用造成巨大困难,因此,探讨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条件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胎脑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设计:以培养的人胚神经干细胞为观察对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儿科。材料:实验于2004—01/05在全军儿科中心实验室进行。随机在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选取自愿水囊引产的16周胎儿2例(胎儿父母签署同意书),取其脑室下区组织分别在无血清培养基和血清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方法:采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对人胎脑室下区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培养;两种生长因子的浓度均为20μg/L,采用血清培养基对原代培养的细胞克隆球进行分化实验;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分化细胞进行检测。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克隆球数量及其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形成的原代克隆球数量无显著差异[(150.3&;#177;14.9),(173.6&;#177;26.4)个/孔,P〉0.05],但均明显多于表皮生长因子组[(99.5&;#177;14.9)个/孔,P〈0.01]。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以及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克隆球分化为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多于表皮生长因子组,而表皮生长因子组产生较多的星形胶质细胞。结论: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人胎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所形成的细胞克隆球能分化出较多的神经元。②两种因子合用并没有获得明显的优于单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结果,提示不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伤口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探讨丹参药膜在消化器官创伤修复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07/11在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青紫蓝兔4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丹参药膜组、全身用药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6只。用流涎法制备丹参缓释药膜。丹参药膜组在兔的胃窭部前壁做一切口,长约1.5cm,深达黏膜下,将药膜覆盖于胃壁切口处.四角用1号丝线缝合固定后关闭腹腔。全身用药组和空白对照组直接缝合切口,关闭腹腔。全身用药组术后每天予以丹参注射液2mL/只,一次性耳缘静脉注射。空白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分别于术后3,7,14,30d取创伤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结果:纳入动物4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3,7,14d丹参药膜组、全身用药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均显著强于同时段空白对照组,两种生长因子的表达[以术后14d为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分别为160.0&;#177;5.7,143.3&;#177;7.0,122.0&;#177;8.8,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别为150.0&;#177;1.4,149.0&;#177;6.8,139.8&;#177;12.8,P〈0.05或P〈0.01]。②术后30d丹参药膜组、全身用药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06.2&;#177;5.8,105.3&;#177;5.5,108.0&;#177;6.6,P〉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显著强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94.3&;#177;8.0,100.5&;#177;8.4,114.4&;#177;10.2,P〈0.05)。③术后30d丹参药膜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全身用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各日寸段,两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丹参药膜可通过调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而促进创伤修复,且其作用顺应创伤修复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内分泌科进行。选取。1999/2003在本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3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降血糖+抗感染+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局部换药)16例,对照组(降血糖+抗感染)16例。对比两组患者治愈率、创面愈合时间及过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治愈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62%)(X^2=4.96,P&;lt;0.05);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创面愈合时间[(29.34&;#177;1.46)d]明显比对照组[(38.23&;#177;2.87)d]缩短(f=11.06,P&;lt;0.05)。两组均无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应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软骨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12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实验室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组织工程中心完成。酶消化法从兔耳获取软骨细胞与12g/L藻酸钠混合,细胞浓度10^10L^-1,经注射器滴入125mmol/L的氯化钙溶液,形成软骨细胞/藻酸钙凝胶微球,用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分别加入0,10,50和100μg/L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4d终止培养,进行生物化学分析。观察各组DNA总量、糖胺多糖总量、单位DNA的糖胺多糖含量。结果:①DNA总量:0,10,50和10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组分别为(3.44&;#177;0.23),(4.70&;#177;0.22),(6.60&;#177;0.35)和(6.82&;#177;0.33)μg。②糖胺多糖总量:0,10,50和10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组分别为(15.35&;#177;0.80),(20.63&;#177;0.72)。(29.72&;#177;2.08)和(31.11&;#177;2.39)μg。⑧单位DNA的糖胺多糖含量:0,10,50和10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组分别为(4.47&;#177;0.09),(4.39&;#177;0.13),(4.50&;#177;0.13),(4.55&;#177;0.18)g/g。结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明显促进了软骨细胞的增殖,糖胺多糖合成总量也得到明显提高,但单位DNA的糖胺多糖合成量无明显变化,表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影响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体外培养的神经元存活及突起生长,拮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起重要作用,能否通过影响脑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对缺血脑组织起保护作用。目的:从细胞水平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神经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变化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8/12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每组8只。方法:缺血再灌注组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线外,余同其他两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于缺血后即刻腹腔注射10μg/k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其余两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于缺血再灌注24h检测脑细胞游离钙浓度。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24h脑细胞游离钙浓度。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673.46&;#177;18.44),(224.71&;#177;10.58)nmol/L,(F=1329.06,P〈0.01)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378.37&;#177;21.08).(673.46&;#177;18.44)nmol/L(F=1329.06,P〈0.01)]。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内游离钙水平,起到稳定细胞膜,防止细胞内钙超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损伤晚期修复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运动终板再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9/2003-12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实验室进行。①选用健康同龄雌性SD大白鼠50只,行右侧坐骨神经切断,12周后再吻合。②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只。实验组于神经缝合处放入浸有生理盐水溶解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200u明胶海绵(1cm&;#215;0.5cm&;#215;0.5cm),术后患肢腓肠肌注射0.2mL生理盐水稀释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200u,隔日1次至28d;对照组缝合处放入同样大小浸有生理盐水的明胶海绵,术后患肢腓肠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隔日1次至28d。③术后2,4,6,8,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取5只大鼠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及超微结果观察。结果:5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大鼠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术后4,6,8周实验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对照组显著加快(31.7&;#177;3.12)比(19.30&;#177;3.41)m/s(44.50&;#177;3.83)比(30.20&;#177;4.63)m/s,(48.08&;#177;3.45)比(37.10&;#177;3.58)m/s,F=7.15~13.65,P〈0.05);术后6,8,12周实验组腓肠肌诱发动作电位显著高于对照组(10.12&;#177;3.10)比(6.87&;#177;3.82)mV,(15.80&;#177;3.21)比(10.12&;#177;3.23)mV,(28.70&;#177;5.61)比(19.98&;#177;4.10)mV.F=5.20-6.12,P〈0.05)。②两组大鼠腓肠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镜下均可见再生运动终板,可见初级突触间隙形成,术后第8周,运动终板进一步形成,且实验组较对照组运动终板染色深,可见次级突触间隙形成。术后12周,实验组运动终板形态与着色接近正常。结论:神经损伤晚期修复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运动终板再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对糖尿病难愈性创面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01/2005-1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康复中心住院糖尿病足患者5例(糖尿病组)。平均年龄72岁;病程14年,经严格内科及换药治疗创面超过8周仍不愈合。另选同期健康志愿者7人(对照组),平均年龄74岁。实验在广西医科大学实验中心完成。将糖尿病难愈性创面及对正常对照组成纤维细胞于Dulbecco's改良的Eagle's培养基中培养,待细胞培养成对数生长期,分别加入浓度为0.1,0.25,0.5,0.75,1,5,10μg/L的表皮生长因子于Dulbecco's改良的Eagle's培养基中培养24h,与未加入表皮生长因子的成纤维细胞(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分别改用加有不同浓度表皮生长因子的培养液继续培养,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各孔细胞在490nm处的光吸收值(A值)越大表示细胞增殖越强。结果:在不同浓度的表皮生长因子刺激下,两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动均较未加入表皮生长因子的空白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糖尿病组最大吸光值为0.35&;#177;0.13,表皮生长因子刺激的最适浓度为0.5μg/L,对照组最大吸光值为0.58&;#177;0.07,表皮生长因子刺激的最适浓度为0.25μg/L。两组表皮生长因子刺激的最适浓度及成纤维细胞最大增殖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6)。结论:表皮生长因子能促进糖尿病难愈性创面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但是糖尿病难愈性创面成纤维细胞对于表皮生长因子的增殖应答被削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单独或交互作用对成人骨髓干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和总蛋白含量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1999-09/2002-07在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实验室完成。取在解放军总医院体检的一名健康自愿者骨髓组织,将培养的骨髓干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或(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中,①检测骨髓干细胞增殖能力,用酶联免疫检测仪490nm波长测光吸收值。②检测骨髓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用酶联免疫检测仪410nm波长测光吸收值。③检测骨髓干细胞内蛋白质的含量,用酶联免疫检测仪595nm波长测光吸收值。结果:①骨髓干细胞增殖能力:浓度为10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浓度为100μg/L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联合使用时较对照组显著增加(0.28&;#177;0.03,0.14&;#177;0.02,P〈0.01)。②骨髓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浓度为10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浓度为100μg/L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联合使用时较对照组显著增加(0.70&;#177;0.05,0.5l&;#177;0.02,P〈0.01)。③骨髓干细胞内蛋白质的含量:浓度为10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浓度为100μg/L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联合使用时较对照组显著增加(0.37&;#177;0.05,0.20&;#177;0.Ol,P〈0.01)。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明显促进骨髓干细胞的增殖,但却抑制碱性磷酸酶和总蛋白含量;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对骨髓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蛋白质含量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对骨髓干细胞的增殖也有一定促进作用;而二者交互联合应用对骨髓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大鼠皮瓣断蒂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任意皮瓣断蒂时间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4在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采用SD大鼠背部3cm&;#215;7.5cm单蒂任意皮瓣为模型,皮下局部注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后,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不同断蒂时间皮瓣成活率的测定、微血管密度的测定,组织学检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手段来观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皮瓣断蒂时间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结果:局部应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后,皮瓣断蒂时间由7d缩短为5d;组织学检查发现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皮瓣毛细血管新生;生理盐水组微血管密度中1/3段为(26.83&;#177;1.96)个/cm^2,远1/3段为(26.96&;#177;2.11)个/cm^2,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中1/3段为(30.99&;#177;1.93)个/cm^2,远1/3段为(36.11&;#177;2.32)个/cm^2,表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增加皮瓣中远段微血管密度。生理盐水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中1/3段为(22.2&;#177;3.5)个,远1/3段为(18.4&;#177;4.5)个,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中1/3段为(30.8&;#177;3.2)个,远1/3段为(33.2&;#177;5.1)个,表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增加皮瓣中远段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结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大鼠任意皮瓣早期断蒂,其机制可能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直接促进血管再生及通过增强另一血管生成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间接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Mucositis occurs in over 90% of patients undergoing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It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morbidity in the form of pain, dysphagia and decreased oral intake, as well as mortality. Palifermin is a recombinant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 that has been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decreasing the incidence, severity and duration of mucositis in Phase III trials. Improvement in patient functioning during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s has also been reported. This review deals with the preclinical data and the clinical trials that have been carried out with this agent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In addition limited Phase I and II data on solid tumors is available and will be included.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证实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创面组织释放内源性各类生长因子及生长因子受体,起到正性调节作用,促进修复细胞增殖,加速创面愈合,使创面愈合由以往的被动等待自愈发展到主动调控愈合。目的:观察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烫伤创面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取24只成年 SD 大鼠,于背部制成深Ⅱ度烫伤创面,随机分为4组,烧伤创面清创后,分别予以两层浸湿有1,2.5,5 mg/L 神经生长因子溶液及等渗盐水纱布覆盖。治疗后3,5,9,14 d 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和创面残留率,切取创面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检测创面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的表达及细胞 DNA 周期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各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提前,尤以5 mg/L 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最为明显(P <0.01),各治疗组创面残留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创面组织学显示治疗组真皮浅层有核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各治疗组给药时间点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表达均强于对照组,第5天和第9天表达强于第3天和第14天;各治疗组细胞在 S 期的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其中5 mg/L 神经生长因子组增加最为显著(P <0.01)。结果显示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可通过促进创面转化生长因子β1及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表达,刺激细胞有丝分裂,促使细胞增殖,加速大鼠烫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4.
背景:腰椎黄韧带肥厚是临床上引起腰椎管狭窄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其分子机制仍不是非常清楚。目的:分析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腰椎黄韧带肥厚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临床手术所取黄韧带,对照组6例(椎管内占位且无腰椎不稳患者黄韧带)、突出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黄韧带)6例、腰椎管狭窄症组6例。采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黄韧带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Ⅰ、Ⅲ、Ⅴ型胶原蛋白的mRNA含量,分析3个细胞因子在黄韧带肥厚过程中的作用。结果与结论:腰椎管狭窄症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突出组和对照组(均P 〈0.05);腰椎管狭窄症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在3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突出组(均P 〈0.0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mRNA 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腰椎管狭窄症组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明显高于突出组和对照组(均P 〈0.05);Ⅲ型胶原蛋白、Ⅴ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说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腰椎黄韧带肥厚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引起黄韧带肥厚的主要胶原产物为Ⅰ型胶原蛋白。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Immunoglobulin G-binding factors (IgG-BF), which are produced by cells of the immune system, inhibit antibody production. In this paper, we show tha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TGF-beta) suppresses secondary in vitro anti-sheep red blood cell responses of mouse splenocytes and lipopolysaccharide- or anti-IgM-stimulated mouse B cell responses in a way similar to, and with the same kinetics as, rodent IgG-BF. Moreover, the immunosuppressive activity of IgG-BF was totally neutralized by polyclonal and monoclonal anti-TGF-beta antibodies and it eluted with TGF-beta by gel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suggesting that a TGF-beta-like immunosuppressive factor is present in IgG-BF. We also show that TGF-beta behaves as an IgG-BF since it binds to insolubilized IgG, but not to insolubilized F(ab')2 or bovine serum albumin. Altogether, the data support the concept of a biological role for TGF-beta in the IgG-mediated negative feedback of antibody respon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