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并介绍PRR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广州市城区和农村抽取30所学校共522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的患病率比(PRR)和优势比(OR)。结果:广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率为8.63%,男生(10.44%)明显高于女生(7.04%)(χ2=18.3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学习成绩、受人欺侮等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广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发生率较高,需及时采取相关干预措施,减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当疾病的患病率较高时,应采用PRR值替代OR值评估危险因素的风险大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广州市某社区网络成瘾人群分布情况以及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法对广州市某社区人群进行调查,随机抽取950例研究对象进行网络成瘾问卷调查。对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进行收集,分析网络成瘾与无网络成瘾人群的差异性,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分析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调查网络成瘾人数75例,网络成瘾率占7.89%。网络成瘾对象与无网络成瘾对象在年龄、文化程度、网龄、职业、人际关系以及主观幸福感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0.05)。将上述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年龄、文化程度、网龄、职业、人际关系以及主观幸福感均是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结论广州市某社区网络成瘾人群主要为青少年群体,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较多,应加强对青少年网络使用频率、时间以及心理行为干预,减少网络成瘾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犯罪青少年使用成瘾药物的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及干预青少年使用成瘾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广东省某未成年犯管教所随机抽取6个监区,调查抽样监区的在所犯罪青少年750名,通过自填问卷采集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分类树模型分析704名男犯使用成瘾药物的影响因素。结果:犯罪青少年使用成瘾药物的报告率为28.13%,初次使用成瘾药物的年龄为(13.66±2.53)岁。氯胺酮的尝试使用率及经常使用率最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入所前经常吸烟、有朋友使用成瘾物质、同伴影响抵抗问卷低得分的犯罪青少年,其成瘾药物使用率高;男犯的成瘾药物使用率在不同饮酒情况、有无朋友劝用成瘾物质的问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8);入所前未与父母同住女犯的成瘾药物使用率(75.86%),高于入所前与父母同住女犯的使用率(40.00%)(P=0.019)。分类树分析结果显示,有无朋友使用成瘾物质、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和有无朋友劝用成瘾物质是影响男犯使用成瘾药物的主要因素。结论:犯罪青少年使用成瘾药物的情况不容忽视,尤其是新型毒品的使用。应加强对入所前有吸烟和饮酒行为的犯罪青少年成瘾药物使用的干预,培养青少年的同伴影响抵抗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一般自我效能感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为防治网络成瘾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网络成瘾量表、家庭环境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陕西省1167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网络成瘾与网络使用正常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环境和一般自我效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一定的预测力,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系统,提高青少年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情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其有关因素,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为指导大学生戒除网癌、培养正确合理的网络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某省2 43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上网报告率为95.6%(男生为96.0%.女生为95.2%);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14.4%,男生(18.6%)明显高于女生(10.2%);网络成瘾报告率为3.2%.男生(5.1%)明显高于女生(1.3%);大学生上网目的 报告率,聊天为83.3%、多媒体娱乐为68.7%、查阅学习资料为68.1%、浏览新闻为66.4%.结论 大学生网络使用已非常普遍,网络成瘾行为是目前大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家庭、学校应共同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重度网络游戏成瘾男性青少年对自杀的态度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其自杀态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访谈法结合问卷调查法对132例网络游戏成瘾男性青少年进行研究,研究工具包括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自杀态度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家庭环境量表。结果:在重度网络游戏成瘾组中,不同学历(初中组、高中组、大学组)的自杀态度得分均在2.5-3.5之间。三组之间自杀态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教养方式中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父亲拒绝、否认以及家庭环境中道德宗教观进入回归方程,其联合解释总变异量为(R2=0.067-0.364)。结论:重度网络游戏成瘾男性青少年对自杀总体上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杀态度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母亲的影响更多于父亲。家庭有道德宗教观有利于使男性青少年对自杀行为持否定排斥态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网络成瘾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宁夏、福建两省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共138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自我同一性量表。结果:不同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网络成瘾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我同一性对网络成瘾有一定的预测力,建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可以抵制网络的诱惑,减少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深圳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发生率,探讨其与抑郁情绪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网络成瘾测试獉獉獉獉(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及自制一般情况表对深圳市2200名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及其抑郁情绪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共有2015名中学生完成獉獉调查,其中男生1043人(占51. 8%),女生972人(占48. 2%);初中生926人(46. 0%),高中生1089人(占54. 0%)。460名中学生有网络成瘾(占22. 8%),38名学生为重度网络成瘾者(占1. 9%)。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网络成瘾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有抑郁情绪,每周不参加体育锻炼,学习压力大及亲子关系差是中学生产生网络成瘾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深圳市中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形势严峻,社会、学校及家庭应积獉獉极采取措施,尽早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电生物反馈联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月—2021年10月于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GCBT。比较两组网络成瘾倾向、生存质量、焦虑情绪及自我和谐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IAT)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评分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的自我刻板性、自我灵活性、自我与经验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采用脑电生物反馈联合GCBT治疗有利于改善网络成瘾状况及焦虑情绪,提高自我和谐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为GCBT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男性网络成瘾(以下简称网瘾)青少年的人格特点,探究家庭因素对男性网瘾青少年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对所有被试(男性网瘾患者118例和在校中学生142例)进行测试,同时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及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网瘾被试进行测验。结果:男性网瘾组16项人格因素中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紧张性因子极端值的百分比与非网瘾在校生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聪慧性、敏感性和实验性外,其余13项因子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父亲惩罚、父亲过分干涉、母亲惩罚以及家庭环境因素中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文化性、组织性存在显著性相关|r|=0.184-0.377)。回归分析发现,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及亲密度和知识文化性进入回归方程(R2=0.090-0.142)。结论:男性网瘾青少年人格极端化明显,其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有关,但也受其他因素如青春期和网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网瘾青少年所在家庭的家庭功能状况。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79例有网瘾孩子的家长及79例无网瘾孩子的正常家庭的家长进行评定;并对该79例有网瘾孩子的家长及网瘾青少年进行访谈。结果:(1)t检验发现网瘾组家庭在情感介入、情感反应、沟通、总体功能上分值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访谈发现,网瘾青少年所在家庭在解决孩子的网瘾问题上都未能较好地实现其各项基本功能。结论:家庭功能失调是造成和维持青少年网瘾症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网络成瘾(IAD)青少年与正常对照组的心身症状、人格特征及父母养育方式。方法:在2007年5月至2007年12月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对204例诊断为IAD的青少年进行评定。同时应用上述3种测量工具对100例正常青少年进行评定。结果:IAD青少年SCL-90的躯体化(P=0.006)、抑郁(P<0.0001)、敌对(P=0.001)和偏执因子(P=0.000)均高于正常对照,总症状指数也比正常对照高出近10%(P=0.001)。IAD青少年EPQ的内外向因子分低于正常对照(P<0.0001),精神质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P=0.000)。EMBU测查表明,总体来说IAD青少年较正常对照的父母养育方式缺少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仅为母亲)(P<0.001)。结论:网络成瘾青少年常常出现各种精神症状,表现出内向和精神质的人格特征。父母对他们的养育方式常常表现为过分干涉、惩罚、缺少情感温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青少年的自卑与其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82例符合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住院青少年参与了自卑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1)自卑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性负相关(r=0.233-0.445,P<0.05);(2)自卑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性正相关(r=0.226-0.411,P<0.05);(3)人际关系因子﹑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抑郁因子分别对自卑各因子具有重要预测作用(R2=0.127-0.314);(4)体能自卑、整体自卑、自尊自卑分别对强迫性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及包含饮食睡眠等的其他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R2=0.094-0.169)。结论: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社会支持情况﹑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自卑相互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身心健康状况,为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网络成瘾者和非网络成瘾者进行比较。结果男生上网率(94.3%)明显高于女生(81.2%),大一年级上网率明显低于其他年级。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3.3%,男生成瘾率(19.2%)明显高于女生(8.1%)。网络成瘾者身心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网络成瘾者(P<0.01)。结论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已产生明显影响,加强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Internet addiction (IA) among adolescents is a serious public health problem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that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A and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 internet users. We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A and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mong a random sample of school students who were internet users (N = 755) in Wuhan, China. Internet addiction, stressful life events, coping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were measured by self-rated scale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internet addiction was 6.0% among adolescent internet user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stressors from interpersonal problem and school related problem and anxiety symptom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IA after controlling fo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es examining the coping style with the IA revealed that negative coping style may mediate the effects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to increase the risk of IA. However,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was found. These findings of the current study indicate a high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 internet users and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stressors from interpersonal problem and school related problem as a risk factor for IA which mainly mediated through negative coping style.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校学生的网络应用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医药学院学生387名,运用网络成瘾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自编上网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网络成瘾者共32名,占上网人数的8.27%,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年级、学习成绩、每月生活费、父母对子女上网的态度、上网的主要目的、上网内容、亲密朋友的个数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网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网络成瘾者比例有上升的趋势,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蹦RI脑功能成像技术,总结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的神经影像学改变,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12名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IAD组)和12名正常青少年(对照组)参与本研究,两组被试者分别观看网络游戏相关图片和中性图片,同时采用fMRI技术扫描,获取被试者的大脑活动信号,使用SPM5软件分析处理。结果与观看中性图片时比较,IAD组观看游戏图片时双侧背外侧前额叶、扣带回前部、顶下小叶、颞下回、小脑、右侧岛叶及右侧角回激活增多。IAD组观看游戏图片时以下区域激活增多:双侧背外侧前额叶、双侧颞叶、小脑、右侧顶下小叶、右侧楔叶、左侧海马、海马旁回、左侧尾状核;对照组观看游戏图片时全脑未见激活增多。结论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脑功能成像影像改变与正常青少年存在差异,为网络成瘾的诊断测评标准提供了新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网瘾青少年的焦虑、抑郁状况及人格特征。方法:从本中心2005年12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入院的网瘾青少年中随机抽取50例进行焦虑、抑郁状况及人格特征调查。结果:SAS显示:50例调查对象中,轻度焦虑22例,中度焦虑18例,重度焦虑4例。SDS显示:轻度抑郁14例,中度抑郁2例,重度抑郁2例。EPQ显示:典型内向者13人,内向倾向者22人;典型情绪不稳者6人,情绪不稳倾向者23人。结论:在网瘾青少年中,存在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的患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适当、有效的引导和矫正,可能会使网瘾成为引发青少年精神疾病的一个重大因素。目前,除了对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加以适当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外,还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另外,本调查提示:某些人格特征的青少年可能是网瘾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9.
Despite concerns about the effects of internet use,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impacts on Britis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y adapting the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Questionnaire (PIUQ, Demetrovics, Szeredi, & Rózsa, 2008), this study seeks its validation while studying its association with psychopathological and health problems. A sample of 1,814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10–16 years old) from UK schools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about PIU, behavioural problems, depression, anxiety and health problems.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identified three independent factors: Neglect, Obsession and Control Disorder. Using path analysis, PIU wa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by conduct problems, hyperactivity, impact on daily life activities, depression and poorer physical health. Males were more likely than females to score higher on PIU. The study shows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adapted PIU questionnaire constitutes a valid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mong children/adolescents.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an urgent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