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儿童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inChildren)亦称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疾病引起突然和意外的死亡。儿童心脏性猝死不象成人心脏性猝死那样为人们所重视,且在引起猝死疾病的构成上与成人心脏性猝死有所不同。在美国1~20岁的人群中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约为1.1~13.8/10万,国内尚未见发病率的报道。 1 心脏性猝死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心脏性猝死的病因与诱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心脏性猝死的病因、诱因和临床特点,以预防和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方法]对34例心脏性猝死病例病因诱因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心脏性猝死患者中,50~60岁为高发年龄;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中53%为冠心病患者,44%患者有情绪不稳。[结论]及早并长期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有望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用智 《西部医学》2006,18(4):406-407
目的研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心脏性猝死的危害。方法收集国内外部份主要医学文献中提出的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对心脏性猝死的直接、间接影响,并列示美国、芬兰等发达国家的发病现状及干预效果。结果经过大量资料分析证实,在干预或消除其危险因素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心脏性猝死有直接影响;及早干预、治疗,对减少心脏性猝死有益。  相似文献   

4.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2):F0004-F0004
1、我国每年50余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教授和张澍教授牵头、全国31家医院参加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7万人,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5.
心脏性猝死病人心肌组织CX43和CX40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脏性猝死病人左、右心室肌及室间隔肌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及缝隙连接蛋白40(CX40)的表达,探讨CX43、CX40表达与心脏性猝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Simple PCI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比较心脏性猝死与非心脏性猝死病人心室肌及室间隔肌CX43、CX40的表达,并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心脏性猝死病人CX43、CX40主要表达于心肌细胞闰盘处,少数表达于细胞侧面连接及胞浆中。心脏性猝死病人CX43、CX40多数弥散于胞浆及细胞侧面连接处,表达于闰盘的数量减少。心脏性猝死病人CX43在左心室、室间隔及右心室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t=2.09~8.01,P均<0.05);心脏性猝死病人CX40在左心室、室间隔及右心室的表达也明显低于对照组(t=3.24~9.40,P均<0.05)。结论CX43、CX40表达部位的改变与表达数量的减少,可能与心脏性猝死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焦卫琴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0):908-909
目的分析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的诱因及对策。方法通过调查死者的家属、朋友及目击者,分析152例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的诱因。结果通过分析其诱因,总结规律,采取相应的对策,大大减少了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结论对高危群体提高对心脏疾病的认识,普及相关知识,改变不良习惯,并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可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邢冰琛 《黑龙江医学》2012,36(10):730-731
近年来,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每年都有增加,是直接危及人类生存的一大杀手。对于心脏性猝死的急救及预防知识的普及已迫在眉睫。本文着重对心脏性猝死的概念、发病原因以及分期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心脏性猝死在发病时的急救治疗手段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预防,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脏性猝死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统计分析 12 0例心脏性猝死者的性别、年龄、死因、诱因及心脏大体测量。结果 心脏性猝死者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男女之比为 7 5∶1,高发年龄段在 4 1~ 6 0岁 ;冠心病猝死者发生率居首位 ,高血压性心脏病及脂肪心次之 ;猝死诱因以撕打损伤、争吵、情绪缴动多见 ;心脏性猝死患者心脏普遍肥大。结论 本次统计结果对猝死的法医学鉴定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事件导致的迅速而意外的死亡。我国的统计学资料显示,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为41.9/10万人,年猝死人数54.4万人。冠心病是猝死最主要的原因,约占所有心脏性猝死病例的50%以上闭。因此,提高全民尤其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对冠心病心脏性猝死的救治水平,十分重要。2007年7月我科抢救老年冠心病心脏性猝死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20例心脏性猝死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性猝死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统计分析120例心脏性猝死者的性别、年龄、死因、诱因及心脏大体测量。结果 心脏性猝死者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7.5:1,高发年龄段在41-60岁。冠心病猝死者发生率居首位,高血压性心脏病及脂肪心次之;猝死诱因以撕打损伤,争吵、情绪激动多见;心脏性猝死患者心脏普遍肥大。结论 本次统计结果对猝死的法医学鉴定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发生心源性猝死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心脏骤停(心室颤动),自发性持续性室速,猝死家族史(≤40岁的一级亲属),晕厥(≥2次/年),左室厚度≥30mm,负荷或运动后收缩压反应异常(无变化或降低>10mmHg或升高<25mmHg),非持续性室速,左室流出道梗阻(压力差>30mmHg)等因素为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心脏骤停(心室颤动),自发性持续性室速,猝死家族史及晕厥≥2次/年是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危险因素与肥厚性心肌病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应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QRS时限(QRS duration, QRSd)的变化(ΔQRSd)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后全因死亡及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3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CRT的患者并收集其临床资料和12导联体表心电图数据。测量术前和术后QRSd。Cox回归分析筛选全因死亡和心源性猝死的预测因子。以X tile软件分析ΔQRSd(QRSd术后-QRSd术前)对全因死亡和心源性猝死预测的截断值,以Kaplan Meier生存分析判断ΔQRSd与全因死亡和心源性猝死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6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15例死亡,16例发生心源性猝死事件。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ΔQRSd是全因死亡的预测因子(HR=1.019,95% CI:1.004~1.035,P=0.014);ΔQRSd(HR=1.016,95% CI:1.002~1.031,P=0.024)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HR=0.211,95% CI:0.065~0.682,P=0.009)均是心源性猝死的预测因子。ΔQRSd对全因死亡和心源性猝死预测的截断值均为0 ms。ΔQRSd>0 ms组的术前左室舒张末内径显著高于ΔQRSd≤0 ms组(P<0.001),其术前QRSd显著低于ΔQRSd≤0 ms组(P=0.001)。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提示ΔQRSd>0 ms是CRT后全因死亡、心源性猝死、5年生存率及5年心源性猝死率的预测因子(P值分别为<0.001、<0.001、0.01和<0.001)。结论:术后QRSd增宽是CRT患者全因死亡和心源性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心电图QT变量对VT VF及心性猝死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QT变量对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或心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538例AMI、急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组、分类,对心电图QT变量进行测量、统计分析。结果 QTc、JTc、QT/TQ延长者,VT、VF及/或心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大于QTc、JTc、QT/TQ值正常者(P<0.05、<0.01);VT、 VF及/或心性猝死QTd、JTd、QTcd明显大于无VT、VF及/或心性猝死者(P<0.05、<0.01)。结论 QT变量的增大(示心室复极异常)对预测AMI、急性心肌缺血发生VT、VF及/或心性猝死有重要价值,其中QTc、JTc、QTd、QTcd是预测VT、VF及心性猝死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源性猝死(SCD)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金坛市人民医院8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CD患者以及85例江苏省金坛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同期住院患者作为非SCD病例对照,分析其临床资料特征,探讨发生SCD的相关因素。结果低射血分数(EF)值、心肺复苏术(CPR)术后、脑利钠肽(BNP)、肾功能不全、持续性高血压、持续性心律失常、情绪刺激、过度劳累在两组患者中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CPR术后、低EF值、持续性心律失常、持续性高血压、过度劳累、情绪刺激等对患者有影响(P〈0.05);尤其是CPR术后(OR值:11.48)、低EF值(OR值:9.53)、持续性心律失常(OR值:6.87)对患者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SCD的因素有很多,临床上应密切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时改善不利因素,降低SC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R L Levine  P E Pepe  R E Fromm  P A Curka  P A Clark 《JAMA》1992,267(21):2935-2937
OBJECTIVES--Published studies have indicated a circadian rhythm in the occurr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However, these studies have involved either retrospective analyses of death certificates or analyses of data collected during studies of pharmacologic agents in selected populations. PURPOSE--To determine whether a circadian pattern could be clearly demonstrated i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out-of-hospital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a large, unselected population. DESIGN--All adult cases of sudden death of presumed primary cardiac cause from a large urban population were prospectively evaluated over a 12-month period. The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was analyzed using harmonic regression of the data tabulated by hour of the day. RESULTS--During the year of study, 1019 consecutive primary cardiac arrests were analyzed. A significant circadian pattern was found (P less than .0001) with the frequency of cardiac arrests increasing dramatically from 6 AM until noon. CONCLUSIONS--This prospective study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confirms the existence of a circadian rhythm. These data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s concerning the pathophysiology of sudden cardiac deaths.  相似文献   

16.
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存活者有很高的心源性猝死风险。2008年11月,《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的题为“心肌梗死后心源性猝死”的文章,探讨了人群中心肌梗死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及其与复发缺血事件以及心力衰竭的相关性。我们对该项研究的几处试验设计细节提出了质疑,认为心肌梗死后心源性猝死与复发缺血事件无关的结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在院前猝死患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院前心搏骤停310例患者中,接受旁观目击者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87例(按压组),未按压223例(未按压组),同期院内猝死32例(对照组),比较3组复苏效果。结果: 按压组复苏成功率和未按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对复苏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猝死的病因、病理基础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5例猝死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75例猝死中,老年人47例,占62.7%,非老年人28例,占37.3 %,男女之比约3:1。心原性猝死52例,其中冠心病猝死36例,占69.2%(36/52);非心原性猝死19例,其中以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所占比例最高42.1%(8/19);4例尸检病理检查未见致死性疾病。冠心病猝死患者主要建立在冠状动脉多支严重病变基础上。结论猝死以老年男性多见,有广泛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者猝死发生率高。防治冠心病、改善心肌缺血等综合治疗十分必要。胰源性猝死主要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所致,误诊率较高。猝死可发生在无器质性疾病的正常人,应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心脏性猝死(SCD)急救中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对降低病死率,减少除颤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原则,将心脏性猝死患者30例,分为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实施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 实施组15例,对照组15例.统计除颤次数,死亡、不良反应例数.结果 实施组和对照组除颤次数分别为(1.3±0.1)次和(4.86±0.5)次(P〈0.01);病死率分别为40.0%和80.0%(P〈0.05);实施组不良反应2例.结论 心脏性猝死急救中,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可显著降低除颤器的使用率,增加抢救成功率,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