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测量直刺胆俞穴的安全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将20名BMI在17.8 ~22.9范围的青年志愿者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10人、女性组10人,应用MRI技术在横轴位测量胆俞穴的针刺深度,参考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5%计算.结果:①男性右侧穴位危险深度是(3.44±0.44)cm,安全深度是(2.58±0.33) cm;左侧穴位危险深度是(3.35 ±0.43) cm,安全深度是(2.51±0.32)cm.②女性右侧穴位危险深度是(2.98±0.30) cm,安全深度是(2.23±0.23) cm;左侧穴位危险深度是(2.89±0.29) cm,安全深度是(2.13±0.23) cm.③男性两侧穴位危险深度比较P >0.05,女性两侧穴位危险深度比较P>0.05,提示男或女左右侧胆俞穴针刺危险深度无显著差别.④男性左右两侧穴位危险深度分别与女性比较P <0.05,男性与女性在针刺胆俞穴的危险深度上有差别,提示胆俞穴直刺时应注意性别差异.结论:应用MRI测量直刺胆俞穴安全深度,获得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别测量男性组与女性组针刺缺盆穴的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为临床针灸医师提供数据参考,减少针刺意外发生,提高针刺安全性。方法:选取身体健康BMI指数在18~24之间的在读研究生志愿者40名,其中男性和女性志愿者各20人。使用鱼肝油胶囊标记缺盆穴在体表的位置,并进行MRI扫描,在所获得图像上测量直刺缺盆穴至脏层胸膜深度,以此深度乘以75%为安全深度,对获得的数据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男性组左侧缺盆穴危险深度为(40.54±5.43)mm,安全深度为(30.41±4.07)mm;右侧缺盆穴危险深度为(41.13±4.98)mm,安全深度为(30.85±3.74)mm。女性组左侧缺盆穴危险深度为(35.18±4.54)mm,安全深度为(26.39±3.41)mm;右侧缺盆穴危险深度为(34.89±4.29)mm,安全深度为(26.17±3.22)mm。左右侧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差异性比较P0.05。针刺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性别差异性比较P0.05。表明男性组与女性组各自的左右两侧缺盆穴危险深度、安全深度均无明显差异;男性组与女性组相比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存在差异。结论:MRI技术为活体针刺穴位安全深度研究提供了安全、可靠、精确的数据,为临床针刺危险穴位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测量肾俞穴针刺不同方向的深度和角度,为临床提供安全针刺的参考数据.方法:根据BMI指数选择的青年志愿者,应用MRI观测针刺不同方向时肾俞穴针刺深度和角度.结果:所获数据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针刺肾俞穴的安全角度和深度,以及与身高、体质量及BMI的相关性.结论:1)左侧肾俞穴与右侧肾俞穴在向外针刺危险角度、向内针刺危险角度、直刺危险深度、向外45°针刺危险深度方面无明显差异.2)男性与女性肾俞穴向外针刺危险角度、向外45°针刺危险深度、向内针刺危险深度无显著差别.3)男性与女性在肾俞穴向内针刺危险角度有差别且男性大于女性.4)男性与女性在肾俞穴直刺危险深度有差异且男性大于女性.5)左右侧肾俞穴向内针刺危险深度有差别且右侧大于左侧.6)肾俞穴在向外、向内针刺危险角度、直刺、斜刺及向内针刺危险深度上与身高、体质量、BMI指数无关,提示在针刺肾俞穴时不考虑体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MRI定位下观察上脘穴的针刺安全深度和角度,为安全针刺该穴提供参考数据,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方法:选择BMI指数在规定范围内的成年健康志愿者,在MRI定位下进行观察和测量上脘穴的针刺深度和角度,安全深度≤危险平均深度×75%,安全角度≤危险平均角度-10°,通过SPSS18.0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脘穴直刺危险深度,男女各组间对比有差别(P<0.05),且男性直刺危险深度与BMI指数有相关性;其针刺危险角度,男女各组间对比无差别(P>0.05),且与身高、体重、BMI指数无相关性。结论:上脘穴直刺时要考虑男女性别和BMI指数的因素,在针刺危险角度方面无需考虑性别、身高、体重及BMI参数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Cheng WP  Dong SP 《中国针灸》2012,32(6):515-518
目的:观测针刺鸠尾穴的安全角度与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该穴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男女各10名,运用MRI对鸠尾穴进行扫描获得图像,得出安全角度和安全深度并与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乳间距和拇指同身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的最小危险角度男女之间无差异;以选定的测量角度针刺时的危险深度男女之间无差异;各个方向针刺的安全深度:直刺为(16.99±2.86)mm,向下45°为(22.72±5.35)mm,向上45°为(24.61±2.92)mm,向下15°为(53.47±5.72)mm,向上15°为(25.76±2.61)mm,向右45°为(24.89±4.34)mm,向左45°为(21.79±3.84)mm,向右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为(51.19±2.69)mm,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为(51.86±2.59)mm;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的最小危险角度,直刺、向下45°、向右45°和向左45°以及向右和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的危险深度与BMI存在相关性;直刺、向下45°和向下15°针刺的危险深度与体质量存在相关性。结论:水平向右和向左针刺时需依据BMI确定最小危险角度;以选定的测量角度针刺时不需区分性别选择针刺深度;直刺、向下45°和向下15°针刺时应参考体质量选择针刺深度;直刺、向下45°、向右和向左45°、向右和向左以最小危险角度针刺时应参考BMI选择针刺深度。  相似文献   

6.
应用MRI测量大包穴针刺深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包穴在MRI定位下的针刺安全深度,为针灸临床医生提供安全进针的参考数据,减少针刺意外。方法:选择身体健康志愿者男女各10人。MRI扫描通过大包穴体表标记点层面,在MRI图像上测量大包穴到壁层胸膜直刺深度。结果:男组危险深度左侧(20.47±2.61)mm、右侧(21.05±2.82)mm,安全深度:左侧(15.36±1.96)mm、右侧(15.79±2.11)mm;女组危险深度:左侧(18.33±3.27)mm、右侧(18.92±4.64)mm,安全深度:左侧(13.75±2.46)mm、右侧(14.19±3.48)mm。针刺危险深度性别差异比较P﹥0.05,说明无明显差异;双侧差异性比较P﹥0.05,说明无明显差异。结论:大包穴针刺危险深度:左侧(19.40±2.98)mm、右侧(19.98±3.89)mm;安全深度:左侧(14.55±2.31)mm、右侧(14.98±2.93)mm。MRI检查为穴位针刺深度的研究提供了更安全、精确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MRI对关元穴的层次结构、针刺危险深度和角度进行研究,分析针刺深度与身高、体重及BMI指数的相关性。方法:根据BMI指数选择健康青年20名(男女各10例),在关元穴用维生素E丸固定体表标记。应用MRI影像观测关元穴的针刺深度和角度。结果:所获数据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针刺关元穴的安全角度和深度以及与身高、体重及BMI的相关性。结论:男性与女性在直刺关元穴的危险深度和安全深度上无差别。关元穴向下45°、向上45°针刺危险深度和安全深度男女无差别。直刺关元穴危险深度与身高、体重、BMI指数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 I)精确解剖定位,测量直刺膏肓穴的安全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操作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将40例成年志愿者按罗氏指数分为瘦人组、适中人组和胖人组,应用MRI断层技术测量膏肓穴的针刺深度。结果:不同体型的人直刺安全深度不同,瘦人组为(22.8±2.3)mm,适中人组(24.2±3.4)mm,胖人组(29.1±4.5)mm。结论:应用MRI测量直刺膏肓穴安全深度,获得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参考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5%计算。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针灸临床提供肺俞针刺安全深度及角度的参考数据。方法:将40例成年男性志愿者按罗氏指数分为瘦人组、适中人组和胖人组3型,应用MRI测量肺俞的针刺深度及角度。结果:不同体型人的针刺安全深度及角度不同,肺俞瘦人组直刺安全深度为(33.44±2.78L;32.85±2.37R)mm,适中人组(34.88±4.68L;34.19±4.93R)mm,胖人组(46.55±3.67L;46.28±4.59R)mm。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寰枢椎脱位(AAD)患者与解剖结构正常者的哑门穴直刺和斜刺的安全深度。方法:选取寰枢椎脱位患者177例(AAD组)和排除AAD且解剖结构正常的207例患者(正常组)。所有入组患者体型均为适中型。对其行颈椎MRI平扫,在矢状位像上测量哑门穴直刺和斜刺安全深度。结果:AAD组安全深度:男性直刺(45.33±5.17)mm,斜刺(48.58±4.41)mm,女性直刺(44.17±7.80)mm,斜刺(47.49±7.32)mm;正常组安全深度:男性直刺(47.72±5.06)mm,斜刺(42.69±5.53)mm,女性直刺(44.63±5.85)mm,斜刺(39.88±6.18)mm。AAD组男性和女性的斜刺安全深度大于直刺安全深度(P0.01),正常组男性和女性的斜刺安全深度小于直刺安全深度(P0.01);AAD组直刺与斜刺安全深度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直刺和斜刺安全深度男性大于女性(P0.01);男性AAD组直刺安全深度小于正常组直刺安全深度(P0.01);男性AAD组斜刺安全深度大于正常组斜刺安全深度(P0.01);女性AAD组直刺安全深度与正常组直刺安全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AAD组斜刺安全深度大于正常组斜刺安全深度(P0.01)。结论:寰枢椎脱位状态下的哑门穴针刺安全深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临床上进行针刺时应小于其安全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