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双节段颈椎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i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病变节段及其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的影响. 方法 2004年9月-2007年2月,采用Bryan Disc假体行CADR治疗C4、5、C5、6双节段颈椎病7例.男4例,女3例;年龄30~45岁,平均38.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颈痛、肢体疼痛麻木、肌力下降.病程12~54个月,平均27个月.其中神经根型、脊髓型各3例,混合型1例.术前X线片检查示均存在不同程度C4、5、C5、6椎间隙狭窄及颈椎曲度变直,CT或MRI显示C4、5、C5、6椎间盘不同程度突出、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或脊髓.所有患者术前均经系统保守治疗无效.对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和病变节段及其邻近上、下节段的活动度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声音嘶哑、肌肉痉挛、吞咽困难、颈部疼痛.术后12个月X线片示Bryan Disc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良好,椎间隙高度维持正常,无假体松动、移位及感染征象发生.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1个月,平均26.7个月.颈痛、肢体疼痛麻木均消失、肌力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8.35±1.27)分,术后随访时为(14.65±1.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病变节段(C4、5)和(C5、6)活动度分别为(8.38±0.48)°和(9.16±0.54)°,术后随访时分别为(11.15±0.65) °和(12.75±0.7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邻近上位(C3、4)和下位(C6、7>)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71±0.76)°和(12.39±0.58)°,术后随访时分别为(10.26±0.47)°和(13.67±0.71)°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ryanDiscCADR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可获满意疗效,病变节段活动度明显改善,且对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影响小.  相似文献   

2.
背景:临床上双节段颈椎病发病率较高,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两种方式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然而两种方式对邻近节段活动度影响的研究较少.目的:比较C4-C6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后对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为临床手术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取6具新鲜完整的成人颈椎标本(C1-T...  相似文献   

3.
脊柱融合固定技术早已成为脊柱外科的“金标准”,融合与否已经成为判断手术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融合技术在脊髓或马尾神经减压后能提供脊柱的稳定及脊柱序列的维持,临床效果可靠。但脊柱融合后正常的生理功能及生物力学行为发生了改变,相邻阶段的问题接踵而来,例如相邻阶段的退变、继发性失稳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探讨其重建或保留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活动度的作用.[方法]回顾2009年10月~ 2010年6月本科收治的行Mobi-C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31例,其中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2例.于术前、术后7d,术后1、3、6、12、24个月行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数据采集.使用Odom评级、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通过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观察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的活动度.[结果]22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4 ~30个月,平均26.3个月.与术前相比,24个月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均有改善(P>0.05).术后颈椎活动度、FSU活动度、置换节段及临近节段活动度维持了术前水平.置换节段椎间高度均有恢复,上下临近节段椎间高度维持术前水平.[结论]使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行椎间盘置换术临床效果可靠,影像学资料显示术后可重建或保留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2月,对24例颈椎病患者共31个椎间隙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1例28个椎间隙,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3个椎间隙;10例12个椎间隙应用Bryan假体,14例19个椎间隙应用Prodisc-C假体。术后随访24~65个月,平均39个月,定期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和Oswestry颈椎功能障碍指数(ONDI)评定,并摄颈椎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的活动度。结果:1例术后10个月手术节段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并融合,活动度丢失。其余患者随访期间置换节段稳定,颈椎生理弧度没有明显丢失;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术后1个月、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和ONDI评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个月、2年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及其相邻上下节段屈伸、左右侧屈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期疗效满意,但仍然需要更长期随访结果来进一步评价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术后活动度的因素。方法对2008-02-2013-04在我院行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1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颈椎正侧位和功能位X线检查,分析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拟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和FSU角度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关系。结果 (1)术前拟置换节段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0.8的患者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7.1°,≥0.8的患者平均为11.4°,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术前拟置换节段活动度6°的患者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7.1°,≥6°的患者平均为11.2°,有显著性差异(P0.05);(3)术后置换节段FSU高度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下降≥0.08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增加0.26°,0.08的患者平均增加1.69°,有显著性差异(P0.05);(4)术前FSU后凸组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9.3°,无后凸组术后活动度平均为11.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和(或)屈伸活动度之和6°的患者行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较差,且术后FSU高度下降影响置换节段活动度。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2005年11月至2010年5月对16例颈椎病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置换节段活动度,观察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假体松动、移位、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53个月,平均24.1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4±1.9)分增至术后平均(14.4±1.9)分以及末次随访平均(16.1±0.7)分,术前与术后(t=-12.215,P=0.000)、术后与末次随访(t=-4.273,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12例患者随访时行颈椎屈伸位x线片检查,随访时间13—53月,平均24.2月,测量屈伸位X线片计算置换节段颈椎屈伸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术前平均7.1°±2.6°、术后平均6.9°±1.9°、末次随访平均6.5°±1.8°,术前与术后(t=0.700,P=0.395)、术后与末次随访(t=2.132,P=0.054)均无统计学差异。无一例发生异位骨化;1例随访时出现假体周围骨吸收。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满意,但仍需长时间随访以评估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分析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探讨其原因及相应对策。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共完成25例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35~51岁,平均42.4岁。脊髓型颈椎病1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混合型5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9~22个月,平均15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为(8.5±1.0)分,末次随访时为(15.5±1.0)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颈痛视觉评分、颈肩障碍疼痛指数与术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所有病例未见假体下沉、移位以及症状加重者。1例患者术后11个月随访时发现假体周围有异位骨化形成,2例术后置换节段出现后凸。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由于其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存在特有的并发症,应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规范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9.
<正>2007年1月~2012年8月,我们对7例颈椎病患者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近期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7例,男4例,女3例,年龄42~59岁。病程3个月~7年。临床表现:上肢麻木疼痛、肌力下降、精细活动障碍、Hoffmann征阳性、躯干束带感、行走时踩棉花感等。X线片示患者颈椎均有不同程度退变,过伸、过屈位  相似文献   

10.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近期疗效及其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2006年6月~2007年12月,对60例患者的73个节段进行了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33例,女27例;年龄33~54岁,平均43.3岁. [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3个月~2年,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中术后没有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并发症,1例神经根型患者术后根性疼痛缓解不明显,可能与术中减压不彻底有关,患者拒绝再次手术,给予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为(8.34±1.22)分,末次随访时为(16.11±1.0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痛视觉评分VAS、上肢疼痛视觉评分、颈部功能异常评分指标(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均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1例术后1年随访时发现假体周围异位骨化形成,2年随访时出现自发融合.[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手术操作复杂,有其特有的并发症,应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严格手术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CDR)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16年5月1日以前Pub 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关于应用ACDR与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Ied trials,RCT)及队列研究(cohort study)的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及MINORS量表评价,提取各研究中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时的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SF-36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再手术率、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数据,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2570例患者,随访时间24~60个月,ACDR组1601例,ACDF组969例。纳入文献改良Jadad评4分3篇,3分4篇;MINORS评分18分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4个月、48个月、60个月随访时,ACDR组的NDI[SMD=0.52;95%CI:(0.43,0.62),P0.00001]、颈痛VAS[SMD=0.19;95%CI:(0.10,0.29),P0.0001]、上肢痛VAS[SMD=0.15;95%CI:(0.06,0.25),P=0.002]、SF-36生理健康评分(PCS)[SMD=0.35;95%CI:(0.25,0.44),P0.00001]改善均优于ACDF组;神经功能改善率[RR=1.01;95%CI:(0.97,1.05),P=0.5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上位椎间盘退变[RR=0.43;95%CI:(0.37,0.51),P0.00001]、下位椎间盘退变[RR=0.35;95%CI:(0.19,0.66),P=0.001]、再手术率[RR=0.30;95%CI:(0.23,0.40),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RR=0.72;95%CI:(0.58,0.89),P=0.003]、满意度[RR=1.08;95%CI:(1.04,1.11),P0.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DR组均优于ACDF组。结论:ACDR和ACDF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一致,但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患者15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1、3、12个月随访时JOA评分、NDI脊髓功能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置换节段活动度、颈椎运动范围、颈椎生理曲度等指标。结果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1、3个月及12个月时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3个月及12个月时颈椎的总活动度、置换节段活动度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假体移位或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应用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早期临床疗效良好,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治疗颈椎病的中长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2009年5月~2015年5月在我科接受ACDR治疗的68例颈椎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2例,女性36例;年龄39.1±6.2岁(23~55岁)。脊髓型颈椎病4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9例,混合型颈椎病7例。术前病程9.5~21.5个月(14.5±6.3个月)。52例接受单节段ACDR,16例接受两节段ACDR。人工椎间盘为Discover假体。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情况进行评估;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颈椎X线片评估患者颈椎曲度(C2-C7 Cobb角),采用颈椎过屈过伸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在侧位X线片上观察手术节段的邻近节段骨赘形成情况,采用骨赘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与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患者比较,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1年3月24例符合选择标准的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收治时间分为颈前路减压融合组(融合组13例,2010年3月-2010年9月)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组11例,2010年9月-2011年3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分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Odom’s评分评价疗效;置换组于手术前后X线片上测量置换及其邻近节段的过伸过屈、左右侧屈活动度,以及假体偏心距。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均缓解,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融合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个月;置换组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6个月。术后1、3、6个月置换组NDI均高于融合组(P<0.05),但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组Odom’s评分为优6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76.92%;置换组为优9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90.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0,P=0.223)。术后置换组过伸过屈及右侧屈活动度于1个月时明显减小(P<0.05),之后逐渐恢复;左侧屈活动度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其中3、6个月时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置换节段和上位节段左侧屈活动度大于右侧屈(P<0.05),且上位节段左、右侧屈活动度差约为置换节段的2倍;侧屈活动度差与假体偏心距成正相关(P<0.05),且假体偏向侧的侧屈活动度增大,对侧活动度减小。结论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简便、安全且能保留颈椎活动的手术,早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4月~2010年5月手术治疗的101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椎间融合两组.其中人工椎间盘置换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46.2±10.3岁)采用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椎间融合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44.8±11.4岁)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防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后症状改善优良率以及C2~C7的Cobb角(C2-C7角)、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Cobb角(FSU角)、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等影像学指标进行观察分析,评价患者的颈椎功能改善情况,并进行两组间的对比分析.结果:椎间融合组手术时间为149.3±51.7min,术中出血量为213.5±42.6ml;人工椎间盘组手术时间为132.5±44.1min,术中出血量为173.2±56.4ml,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椎间盘组和椎间融合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4.2±3.2个月和25.6±2.9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现假体或植骨松动及移位,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显著恢复,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椎间融合组VAS及NDI评分末次随访时分别较术前下降了65.1%和63.7%,人工椎间盘组分别下降了67.1%和63.6%,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组C2-C7角和FSU角较术前分别下降了28.1%和68.8%,手术相邻上节段和下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分别上升了21.3%和28.4%,差异有显著性(P<0.05);人工椎间盘组C2-C7角、FSU角较术前分别上升了7.7%和11.2%,手术相邻上节段及下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分别上升了5.5%及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2-C7角、FSU角和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术后改变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椎间盘组和椎间融合组术后症状改善优良率分别为91.3%和87.3%,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能够取得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相近的临床疗效,同时手术节段运动功能得到了保留,手术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并无增加,可作为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同期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的患者进行比较。方法:对2009年7月~2015年4月收治的21例行ACDR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ACDR组),男17例,女4例,年龄20~49岁(39.1±6.8岁);C3/4 4例,C4/5 6例,C5/6 9例,C6/7 2例。同时收集同期行ACDF的21例颈椎病患者(ACDF组)进行对比,男16例,女5例,年龄23~53岁(39.5±6.3岁);C3/4 4例,C4/5 7例,C5/6 8例,C6/7 2例。术后随访时拍摄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ROM),观察椎间盘假体有无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椎间融合器有无出现松动移位及植骨融合等情况;按照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病例术后随访4~9年(5.7±1.2年),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无椎间盘假体和椎间融合器的松动和移位。ACDR组出现1例异位骨化,未出现明显邻近节段退变的病例;术前与末次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颈椎病手.术至随访时满5年的病例,全部采用单节段Bryan假体CADR治疗.随访时间60 ~92个月(平均78个月).[结果](1)术前JOA评分平均(8.8±0.9)分,随访时平均(15.2±1.0)分,平均改善率78%.随访时Odom's分级临床疗效优良率85%; (2)术前颈椎曲度为(4.7±3.7)mm,随访时为(6.0±3.5)mm;颈椎运动范围及上、下邻近间隙运动范围均无明显变化.随访时可见6个(30%)手术节段出现异位骨化;(3)上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无明显变化;下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术前为(8.36 ±0.54) mm,随访时为(7.90±0.87) mm,平均减少(0.46±0.51) mm(P=0.001) 随访时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率为15%(6/40个),其中1例(5%,1/20例)患者出现ASD相应的临床症状,保守治疗无明显缓解.[结论] CADR中远期临床疗效良好,颈椎曲度恢复正常,颈椎运动范围及邻近间隙运动范围维持良好,手术节段异位骨化发生率高,ASD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宋卿鹏  田伟  何达  韩骁  张宁  李祖昌  王晋超 《骨科》2018,9(4):253-259
目的 评估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长期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于我院行单节段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25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人年龄为(56.56±8.65)岁,其中男15例,女10例,随访时间均在10年以上。依据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单纯间盘突出组(7例)、合并骨赘增生组(18例)。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颈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Cobb角、椎旁骨化(paravertebral ossification, PO)分级、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及Odom''s标准。结果 单纯间盘突出组病人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61°±4.72°、12.63°±4.41°,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50.91°±15.58°、57.62°±9.18°,手术节段Cobb角分别为2.61°±1.38°、2.07±1.74°,末次随访时未发生高等级PO,手术前后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合并骨赘增生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73°±4.62°、7.77°±5.82°,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45.98°±17.26°、40.89°±15.85°,手术节段Cobb角分别为1.92°±1.11°、0.69°±2.12°,高等级PO发生率为55.6%,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Cobb角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末次随访时,合并骨赘增生组颈椎整体活动度低于单纯间盘突出组(t=2.610,P=0.016),高等级PO比例较单纯间盘突出组更高(Z=2.494,P=0.034),其余各影像学评估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单纯间盘突出组NDI下降情况优于合并骨赘组(t=2.169,P=0.041),其余各临床功能评估指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长期临床疗效好,且对于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病人的疗效优于合并骨赘增生的病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2月~2007年12月17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单节段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随访10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年龄37~76岁(平均57.2±8.9岁),男13例,女4例。手术节段:C4/5 3例,C5/6 9例,C6/7 5例。依据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7例,合并骨赘形成组10例。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影像学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与高等级(3~4级)椎旁骨化;临床功能评价指标包括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Odom′s评定。比较两组间各评价指标的差异及组内术前术后各指标差异。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等级数据使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患者手术时年龄56.1±11.7岁,男5例,女2例,C5/6节段3例,C6/7节段4例,手术节段ROM术前为8.18°±3.70°,末次随访时为9.07°±4.76°,1例出现ROM丧失;颈椎整体ROM术前为42.78°±14.89°,末次随访时为47.34°±6.93°;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2.77°±1.08°,末次随访时为2.37°±1.48°;各影像学评估指标(颈椎整体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例(14.3%)出现局部后凸,1例出现高等级椎旁骨化。合并骨赘形成组患者手术时年龄57.9±7.0岁,男8例,女2例,C4/5节段3例,C5/6节段6例,C6/7节段1例,手术节段ROM术前为11.46°±5.19°,末次随访时为6.41°±4.87°,3例出现ROM丧失;颈椎整体ROM术前为45.53°±11.89°,末次随访时为41.60°±13.45°;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2.14°±1.35°,末次随访时为1.29°±1.33°,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ROM及Cobb角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1例出现局部后凸,4例出现高等级椎旁骨化。末次随访时,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76.73±25.53)%,NDI%下降(12.29±6.26)%,Odom′s标准评定优良率为100.0%;合并骨赘形成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82.90±19.03)%,NDI%下降(10.00±4.32)%,Odom′s标准评定优良率为100.0%。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JOA评分、NDI%及Odoms评分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单纯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远期手术节段ROM的维持优于合并骨赘形成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1月~2011年3月在我院接受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并获得随访的颈椎病患者共43例(45个节段),平均年龄48.3岁,其中男18例,女25例,脊髓型颈椎病2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6例,混合型颈椎病5例;单节段置换41例(C3/4 2例,C4/5 17例,C5/6 21例,C6/7 1例),双节段置换2例(C4/5和C5/6 1例,C5/6和C6/7 1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比较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手术节段及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变化,观察统计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3.8个月。患者的JOA评分、NDI、颈部VAS评分、上肢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8.2±0.7、35.3±4.7、6.8±1.1和6.5±1.2分显著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14.7±0.4、16.2±3.4、1.3±0.8和1.8±0.9分(P均<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前为7.97°±4.49°,末次随访时为9.15°±3.85°,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邻近上下节段活动度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人工椎间盘活动良好,无塌陷或移位,随访期间未见邻近节段明显退变,2例分别在术后7个月和10个月时异位骨化形成。结论:Activ 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