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对65例临床诊断明确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进行心率、诱发因素、ST段压低情况、昼夜节律分析。结果65例患者共出现心肌缺血发作603.20阵次,多数在6:00-12:00发作(42.3%),呈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ST段压低时心率呈快频依赖者占多数(64.6%),合并心律失常者占70.8%。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是临床监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对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病情评估和指导早期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 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 使用Holter系统记录仪对79例冠心病患者采用12通道闪光卡式24 h连续记录检测,同时记录患者活动及感觉情况.结果 79例冠心病患者中无痛性心肌缺血(SMI)占62.03%;伴典型心绞痛占11.39%;心肌缺血发作时快频率依赖者占50.63%.昼夜发作规律为6:00~12:00发生率最高.结论 DCG可以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进行及时的诊断、预报,有效地降低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24h动态心电图变化特征.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477例,其中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241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单纯冠心病患者236例(冠心病组),通过24h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征分析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的不同表现.结果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患者心肌缺血共发作1374次,平均(5.3±2.4)次,无痛性心肌缺血发作715次(52.04%,715/1374),其中夜间发作257次(35.94%,257/715);冠心病组患者心肌缺血共发作941次,平均(3.7±3.2)次,无痛性心肌缺血发作329次(34.96%,329/941),其中夜间发作65次(19.76%,65/329).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总次数、无痛性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及夜间发作次数显著高于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更易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且多于夜间发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66例冠心病患者,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6例冠心病患者中49例出现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24h总心肌缺血发作412次,其中36例出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共发作350次,占84.95%(350/412);另外13例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共发作62次,占15.05%(62/412),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次数明显大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缺血平均持续时间(27.2±7.1)min,ST段平均下移(1.58±0.42)mm.心肌缺血昼夜比较发现,夜间心肌缺血发作的起始心率低,持续时间长,ST段下移明显(P<0.05).66例患者中共检出心律失常38例,占57.58%,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检出28例,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检出10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是监测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进展情况及评价疗效的一项简便、准确、实时、可重复的无创性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凹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关系,分析QTd及QTcd评价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冠心病的患者,于冠脉造影术前行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比较不同的冠心病类型、病变冠脉支数及病变血管部位的QTd及QTcd的差异性。结果急性心梗患者的QTd及QTcd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及稳定型心绞痛的QTd及QTcd,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支病变患者的QTd及QTcd高于单支病变的患者(P〈0.05),三支或多支病变的患者高于双支病变的患者(P〈0.01)。LAD病变的QTd及QTcd高于RCA及LCX病变,LAD与RCA及LCX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RCA与LCX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壁心梗患者的QTd及QTcd高于下后壁与侧壁,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Td及QTcd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敏感指标,并与心肌缺血的程度及范围成正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讨论十二导联与三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现随机选取2017年3月—2017年9月在本院进行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检测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三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实验组则实施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对2组患者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实验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检测上,使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的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三导联动态心电图,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4h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引起的心源性晕厥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以晕厥待查为诊断的患者共134例,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或心内电生理检查,详细记录生活日记,准确记录晕厥时间.结果 经冠状动脉造影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78例,24h动态心电图确诊59例,真阳性42例,真阴性39例,假阳性17例,假阴性36例,敏感度53.85%(42/78),特异度69.64%(39/56),阳性预测值71.19%(42/59),阴性预测值52.00%(39/75).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引起的心源性晕厥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反复多次检查可提高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STc(ST段长度)变化对平板运动试验(EET)结果为可疑阳性的患者诊断为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48例EET结果为可疑阳性的患者,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与冠脉造影正常组,测定其EET运动前、运动高峰及运动后恢复3 min的STc值.结果与运动前比较,冠心病组内运动高峰STc有非常显著的延长(P<0.01),而恢复3 min时S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脉正常组STc在运动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运动高峰时冠脉组STc延长患者比例高于冠脉正常组(82.1%vs68.4%),恢复3 min时2组间STc延长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5.4%vs 14.3%).结论 测定运动实验中运动高峰时STc的延长将能提高EET结果为可疑阳性患者为冠心痛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资料完整的182例疑诊冠心病的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组)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颈动脉超声结果进行分析,并将同期疑诊冠心病、年龄匹配的208例男性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围绝经期组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血尿酸和颈动脉斑块指数等冠心病危险因子低于对照组,冠心病诊断符合率为29.1%(53/182),低于对照组的46.2%(96/208),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3.6%比56.2%),P<0.05;围绝经期组12导联动态心电图假阳性率高于对照组(59.7%比30.8%,P<0.05),对冠心病诊断的特异度低于对照组(71.3%比85.7%,P<0.05).结论 围绝经期女性主要的冠心病危险因子的水平低于男性,冠心病诊断符合率低于男性,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的诊断特异度低,假阳性率高,诊断意义较男性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推衍12导联心电图ST段连续监测得出骨科术中心肌缺血的发生规律。方法对311例骨科患者术中连续监测推衍12导联心电图sT段。结果患者术中心肌缺血总的发生率为26.0%(81/311),其中全身麻醉患者比局音口麻醉患者心肌缺血发生率高(38.1%比23.0%,P=0.015)。有71.6%(58/81)的患者发生心肌缺血时HR〉90次/min。术中发生的心肌缺血事件,79.7%(141/177)持续时间65min;71.2%(126/177)ST段压低60.15mV。结论推衍12导联心电图可用于骨科术中心肌缺血的监测,全身麻醉患者心肌缺血发生率较高,缺血事件大多数同心率增快有关,术中发生的心肌缺血绝大多数持续时间短、ST段压低程度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推衍12导联心电图ST段连续监测得出骨科术中心肌缺血的发生规律.方法 对311例骨科患者术中连续监测推衍12导联心电图ST段. 结果 患者术中心肌缺血总的发生率为26.0%(81/311),其中全身麻醉患者比局部麻醉患者心肌缺血发生率高(38.1%比23.0%,P=0.015).有71.6%(58/81)的患者发生心肌缺血时HR>90次/min.术中发生的心肌缺血事件,79.7%(141/177)持续时间≤5 min;71.2%(126/177)ST段压低≤0.15 mV.结论 推衍12导联心电图可用于骨科术中心肌缺血的监测,全身麻醉患者心肌缺血发生率较高,缺血事件大多数同心率增快有关,术中发生的心肌缺血绝大多数持续时间短、ST段压低程度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对心源性晕厥进行诊断与分析。方法对54例疑为心源性晕厥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嘱其尽量以诱因促使晕厥发作,并记录好时间。结果54例患者中发生晕厥11例,晕厥发作的时间与检出的心律失常一致。主要为心室停搏,表现为长R—R间期,且〉3.5s。结论动态心电图是心源性晕厥常规、有效的诊断方法,可获得直接的病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冬诊心电图(ECG)特征与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MI)冠脉病变复杂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前壁STEMI患者急诊心电图及12h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ECG能否预测冠脉病变的复杂程度。结果前壁STEMI患者符合下列标准表明3支冠脉病变:至少一个胸前导联ST抬高〉4mm,并QRS间期〉120ms;aVR或aVLT波倒置,兼有I导联T波倒置、ST段压低,或Ⅱ,Ⅲ,aVF出现Q波。该标准检测前壁STEM13支血管病变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100%。结论利用急诊ECG能早期区分前壁STEMI患者单支与3支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分析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心电图负荷试验与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拟诊为冠心病患者56例,分别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心电图负荷试验和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并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心电图负荷试验和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56例患者均完成3项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7例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狭窄.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心电图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62.16%(23/37)、73.68%(14/19)和66.07%(37/56),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6.49% (32/37)、52.63%(10/19)和75.00%(42/56),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心电图负荷试验具有较高的特异度,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准确度,两者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樊利生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0):1391-1392
目的探讨心电图改变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作用及心电图诊断要点。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47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变化。结果47例心电图均有改变,其中窦性心动过速27例(57.4%),房性早搏3例(6.3%),心房颤动3例(6.3.%),肺性P波3例(6.3%),SⅠQⅢTⅢ现象12例(25.5%),完全性右柬支传导阻滞和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8.5%)。结论通过对心电图的变化分析,对诊断肺栓塞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高血压病合并不明原因胸痛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探讨心电图在此类患者中的诊断参考价值.方法 运用冠状动脉造影,将139例高血压病伴不明原因胸痛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病组(82例)及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组(57例),对两组患者静息心电图ST-T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39例高血压病伴不明原因胸痛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57例(41.0%),以单支和左前降支病变为主.两组患者静息心电图比较:ST段下移≥0.10 mV、ST段下移以V4-6导联为主并涉及V1-3导联、ST段延长(≥0.16 s)、T波倒置及冠状T波分别在两组中所占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高血压病伴不明原因胸痛患者,当静息心电图出现ST段下移≥0.10 mV,以V4-6导联为主涉及V1-3导联,ST段延长(≥0.16 s),T波倒置及冠状T波改变时,对诊断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动态心电图对房性早搏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房性早搏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1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发现有房性早搏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房性早搏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前周期、房性早搏联律间期的时间及特点.结果 61例房性早搏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25例(41%),2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24 h平均房性早搏(3270±256)次,阵发性心房颤动(251±38)次.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分别为(352±39)ms和(835±98)ms,未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分别为(447±41)ms和(725±105)ms,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与未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房性早搏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较高,P-on-T房性早搏是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房性早搏的认识可以有效地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引起心电图的异常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结果:急性脑梗死可引起各种异常心电图改变,恢复期内心电图部分有所改善.结论:急性脑梗死可导致心脏损害,临床应加强防治,避免恶性心血管事件并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房性早搏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1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发现有房性早搏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房性早搏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前周期、房性早搏联律间期的时间及特点.结果 61例房性早搏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25例(41%),2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24 h平均房性早搏(3270±256)次,阵发性心房颤动(251±38)次.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分别为(352±39)ms和(835±98)ms,未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分别为(447±41)ms和(725±105)ms,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与未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房性早搏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较高,P-on-T房性早搏是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房性早搏的认识可以有效地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房性早搏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1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发现有房性早搏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房性早搏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前周期、房性早搏联律间期的时间及特点.结果 61例房性早搏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25例(41%),2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24 h平均房性早搏(3270±256)次,阵发性心房颤动(251±38)次.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分别为(352±39)ms和(835±98)ms,未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分别为(447±41)ms和(725±105)ms,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与未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及房性早搏前周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房性早搏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较高,P-on-T房性早搏是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房性早搏的认识可以有效地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