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GSTμ基因缺失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量研究表明 ,活性氧自由基 (ROS)损伤、自身抗体的形成可能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主要致病因素或加剧因子[1,2 ] 。近年来 ,一些学者发现谷胱甘肽转移酶 (GST)在代谢外来化学物质 ,特别是亲电子物质 (ROS链锁反应产物 )、药物的生物转化以及对抗脂质超氧化损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GST同工酶中的GSTμ基质特异性最强[3 ] 。然而 ,在群体检测中发现 ,大约只有 5 0 %的人有该酶的活性 ,另外 5 0 %的人完全缺失[4 ] 。 1992年Brochmoller等[5] 证实GSTμ活性的有无与GSTμ基因的有无完全相关。… 相似文献
2.
谷胱甘肽转移酶μ基因缺失与肺癌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175例肺癌患者及104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了谷胱甘肽转移酶μ(GSTμ)基因检测。结果提示,GSTμ基因缺失可能是肺癌发生的重要宿主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Dl9基因第4外显子705位点(以下简称CDl9基因705位点)多态性在中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狼疮肾炎(LN)的相关性。方法103例患者诊断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分类标准,男13例,女90例,其中62例伴有LN。正常对照组110例,男2l例,女89例。全部研究对象均为无血缘关系的中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所有SLE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进行CDl9基因705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CDl9基因705位点多态性在中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中普遍存在。SLE患者CDl9基因705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l9基因705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按性别分层后,男性和女性SLE患者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及LN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比较以及伴有LN患者与未伴有LN的SLE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l9基因705位点多态性与SLE及LN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FCGR2A基因H131/R131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探讨该位点是否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有关。方法 应用Taqman MGB方法对340例SLE病人,300例患者父母和183名正常人的H131/R131多态性位点进行大规模等位基因分型,病例对照研究应用χ^2检验,家系为基础的传递不平衡检验应用ETDT22软件。结果 病例对照研究提示SLE组和正常组之间的等位基因频率无明显差异(P=0.413),传递不平衡检验证实该位点在中国人群SLE家系中无优势传递(P=0.6049)。结论 在中国汉族人群中FCGR2A H131/R131多态性位点与SLE的发病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雌激素受体及其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研究证明人体内雌激素靶器官和一些非雌激素靶器官及恶性肿瘤细胞中均存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雌激素必须与靶组织细胞浆或核内ER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发展受多基因控制,有家族聚集性、易感性,多个基因表达综合作用导致个体出现SLE。近年来ER在SLE发病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就ER及其基因多态性与SLE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D19基因第4外显子705位点(以下简称CD19基因705位点)多态性在中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狼疮肾炎(LN)的相关性。方法103例患者诊断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分类标准,男13例,女90例,其中62例伴有LN。正常对照组110例,男21例,女89例。全部研究对象均为无血缘关系的中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所有SLE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进行CD19基因705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CD19基因705位点多态性在中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中普遍存在。SLE患者CD19基因705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9基因705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按性别分层后,男性和女性SLE患者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及LN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比较以及伴有LN患者与未伴有LN的SLE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19基因705位点多态性与SLE及LN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细胞与细胞之间需要相互传递信号才能协调发挥作用。动物细胞依靠信号分子来影响周围的其他细胞.细胞因子就充当了信号分子的角色,它通过两种受体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分布,探讨其与SLE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VDR起始密码子(FokI)多态性位点和基因型在271例SLE患者和130名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采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SLE患者及健康对照组VDR FokI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均不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SLE组χ2=7.883,P=0.019;健康对照组:χ2=7.288,P=0.026).VDR FokI多态性等位基因F和f的分布频率在健康对照组分别为48.8%和51.2%,在SLE组分别为60.9%(χ2=10.39,P=0.001)和39.1%(χ2=10.39,P=0.001);F等位基因个体发生SLE的比值比(OR)为1.630(95%CI=1.210~1.1%,χ2=10.39,P=0.001).基因型FF、Ff和ff分布频率在健康对照组中分别为25.4%、46.9%和27.7%,在SLE组中分别为42.8%(χ2=11.417,P=0.001)、36.2(χ2=4.251,P=0.039)和21.0%(χ2=2.187,P=0.139);FF和Ff基因型个体发生SLE的OR分别为2.200(95%CI=1.385~3.493,χ2=11.417,P=0.001)和0.641(95%C1=0.419~0.979,χ2=4.251,P=0.039).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VDR FokI多态性基因型SLE患者之间疾病活动性积分(SLED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2).但与FF和ff基因型SLE患者对照,Ff基因型SLE患者中浆膜炎的发生率更高(P=0.001),而且具有更高阳性率的抗双链DNA(dsDNA)抗体(P=0.001)、抗Sm抗体(P=0.047)和抗组蛋白抗体(P=0.001),但皮疹发生率较低(P=0.005).结论 VDR FokI多态性位点F等位基因和F/F及F/f基因型与SLE发病易感性有关,而且F/f杂合子患者更容易发生浆膜炎和产生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以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其发病除了与感染、环境、雌孕激素失衡以及体内的免疫紊乱相关外,遗传因素也与其发病密切相关。SLE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是多个易感基因共同参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与损伤性指标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特征之一是不同个体间和同一个体内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评价SLE患者疾病活动性的研究非常重要。目前已经作出一些客观而标准的评价SLE活动性的方法[1] 。如Ropes系统、美国健康国立研究院 (NIH)系统、纽约州医院特殊外科 (NYHSS)系统、英国狼疮病协作组 (BILAG)系统等。以计算美国风湿病学会 (ARA)诊断标准中的表现评价SLE活动性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BILAG很难完成 ,因为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实时定量测定干扰素诱导基因[抗黏病毒1(MX1)基因,2′5′-寡腺苷酸合成酶1(OAS1),干扰素诱导蛋白44(IFI44)基因]表达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表现及病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00例SLE患者,40例非SLE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40名健康对照的临床资料,取外周血抽提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运用SYBR green dye Ⅰ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T-PCR)在ABI PRISM 7000基因测序仪上检测患者和对照组的MXI、OAS1和IFI44定量表达水平(以△CT值表示)的差异,并与各临床指标及病情活动度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SLE患者总体的MX1、OAS1、IFI44 mRNA △CT值(3.4±1.8,4.2±1.5,8.8±2.2)明显高于非SLE患者组(2.4±0.4,3.4±0.7,5.4±2.1)和健康对照组(2.3±1.2,2.6±0.7,5.2±2.0);②SLE患者组的OAS1、IFI44 mRNA △CT值在不同活动度的SLE组内[非活动组(3.8±1.4,3.2±1.8);轻度活动组(4.8±1.5,8.0±2.2);重度活动组(6.0±1.4,12.1±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SLE患者组的OAS1、IFI44 mRNA△CT值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之间有相关性(r=0.338,0.380);④在有关节炎的SLE患者中,其MX1、OAS1、IFI44表达水平升高,与无关节炎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⑤在狼疮肾炎组内,IFI44mRNA △CT值表达(2.2±1.1)与非狼疮肾炎组(3.2±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⑥SLE组内3个基因表达存在高相关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干扰素诱导基因MX1、OAS1、IFI44在SLE患者中均有表达上调现象,OAS1、IFI44 mRNA实时定量表达水平对SLE患者的病情活动度判断有意义,且三者在SLE的发生发展中亦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45岁。于2011年8月29日因“持续发热1个月,排尿困难并下肢无力半个月,加重1周”人院。患者2010年1月因“多关节疼痛3个月”住我院,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2.7×10’/L,抗核抗体(+),ds.DNA(+),抗狼疮细胞抗体(+),红细胞沉降率120mm/h,补体C3 0.54g/L,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给予口服强的松50mg/d、来氟米特20mg/d等治疗,患者症状好转出院,2个月后继续服用来氟米特及激素小剂量维持。2011年7月27日无诱因出现发热、乏力,体温最高39℃, 相似文献
13.
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第5外显子多态性与北京地区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基因第 5外显子多态性 (A/G)与北京地区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 对照研究方法选择 97例COPD患者和 6 7例非COPD患者。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两组患者GSTP1基因第 5外显子各种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两组患者GSTP1基因第 5外显子各种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AA基因型频率 :72 %vs 6 1%;等位基因A频率 :84 %vs79 %;P >0 .0 5 ) ,且两组男性患者GSTP1基因第 5外显子各种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也无显著性 (AA基因型频率 :70 %vs5 8%;等位基因A频率 :82 %vs78%;P >0 .0 5 )。结论 GSTP1基因第 5外显子多态性 (A/G)与北京地区中国北方汉族人群COPD易感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和T1基因多态性与燃煤型砷中毒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和T1(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等位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贵州省130名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及140名健康个体的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并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砷中毒发病的关系。结果砷中毒病例组和对照组GSTT1纯合缺失基因型(GSTT1^(-/-))的频率分别为58.5%和4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6.246,P〈0.05);携带GSTT1^(-/-)基因型个体发生砷中毒的风险是携带GSTT1非纯合缺失基因型(GSTT1^(+/+)or(-/-))个体的2.18倍[比值比(OR)adj=2.18,95%可信区间(CI):1.183~4.018]。砷中毒病例组和对照组间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GSTM1^(-/-))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联合分析显示:携带GSTM1^(-/-)和GSTT1^(-/-)联合基因型的个体,其砷中毒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ORadj=2.931,95%CI:1.024~8.387)。结论GSTT1^(-/-)基因型可能是燃煤型砷中毒发生的重要危险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的 2 5年里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遗传因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早期文献报道SLE有家族聚集性 ,而且无症状亲属常有循环自身抗体。以后又发现同卵双生子一起发病的机率较异卵双生子高 10倍 ;一个家庭中大于 1例病人的发生率高 ,约 15 % ;相关研究发现在SLE病人中 ,一些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对照组。随着研究进展 ,SLE和遗传标志物的关联更明确了。最明显的是SLE病人某些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位点频率增加。其他和SLE相关的候选基因包括 :补体基因缺陷、甘露糖结合蛋白基因、Ro/SSA…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Cw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的方法对108例SLE患者和102名健康人HLA-Cw01-08等位基因进行检测,比较两组间各等位基因的基因表型频率分布差异.结果 SLE患者组中HLA-Cw07的基因表型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LA-Cw07可能是SLE的易感基因或易感连锁基因. 相似文献
17.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多态性和血清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基因多态性及血清水平与疾病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44例SLE病人和45名正常人MBL外显子1的第54密码子的多态性(GGC/GAC),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MBL的含量。结果SLE病人GGC/GGC型71%(31/44),GGC/GAC型27%(12/44),GAC/GAC型2%(1/44);正常人MBL基因型分布频率GGC/GAC型78%(35/45),GGC/GAC型22%(10/45);两组相比,分布差异无显著性。不同基因型SLE病人血清MBL水平分别为(1.8±0.6)mg/L(31例),(1.5±0.6)mg/L(12例),1例GAC/GAC型血清MBL水平为1.17mg/L;正常人血清MBL水平分别为(3.0±1.0)mg/L(35例),(2.2±1.0)mg/L(10例)。正常人GGC/GGC型和GGC/GAC型血清MBL水平均明显高于SLE病人组(P<0.01,P<0.05)。结论SLE病人的血清MBL水平明显减低,但似与基因第54号密码子变异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人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kocyte antigen G,HLA-G)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明确其多态性与SLE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231例SLE患者及367名健康体检者的HLA-G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的基因型分布,并分析不同基因型SLE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SLE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HLA-G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SLE组:χ2=1.383,P=0.501;健康体检组:χ2=0.095,P=0.953)。该多态性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SLE组和健康体检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进一步分析HLA-G14bp多态性与SLE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不同HLA-G14-bp基因型SLE患者之间临床症状、疾病活动性积分(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亦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抗Histone抗体阳性SLE患者-14bp/-14bp基因型频率、抗U1-snRNP抗体阳性SLE患者+14bp/-14bp基因型频率均明显增高(P值分别为0.002及0.036)。结论HLA-G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与SLE易感性无关,但可能参与SLE自身抗体(抗Histone抗体及抗U1-snRNP抗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Fcγ受体ⅢB基因多态性在黄河三角洲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探讨其多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SLE易感性及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12月于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44例SLE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期健康志愿者15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全血标本和临床资料、试验室检查资料,采用单碱基延伸法PCR技术提取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DNA),采用质谱法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检测,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Fcγ受体ⅢB基因各位点基因多态性与SLE易感性及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①在试验组和对照组中,rs115878669 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0.7%、64.0%,23.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P=0.021;χ^2=9.8,P=0.002);rs147574249 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7.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P=0.016);rs199705513 GG、G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8%、10.0%,59.0%、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P=0.010;χ^2=3.9,P=0.049);rs77717968 C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6%、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P=0.007)。②在试验组中,rs115878669位点杂合子CT基因型频率在血液系统受累和不受累组分别为37.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P=0.035);在血小板减少组与血小板正常组中,rs114531649位点A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9.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P=0.009),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P=0.039),rs147574249位点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P=0.020),C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9.2%、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P=0.040),rs115878669位点C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0.8%、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P=0.031),rs199705513位点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P=0.033),rs77717968位点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P=0.033),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P=0.028),其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关节受累组与关节未受累组中,rs114531649位点纯合子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1.2%、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P=0.027),rs147574249位点纯合子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1.2%、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P=0.027),rs199705513位点纯合子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9.5%、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P=0.016),rs61803007位点纯合子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2.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P=0.026),杂合子T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7.2%、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P=0.026),rs77717968位点纯合子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1.2%、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P=0.044),其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146653557位点杂合子TC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在有浆膜炎组和无浆膜炎组分别为39.4%、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P=0.037),其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F升高组与RF未升高组中,rs428194位点C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3.8%、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P=0.0004),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2%、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P=0.0004),rs61803004位点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2%、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P=0.0002),G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2%、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P=0.0027),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P=0.029),rs61803008位点C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2%、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P=0.0092),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2%、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P=0.0015)。结论Fcγ受体ⅢB基因相关位点可能与SLE的疾病易感性及临床表型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