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黄是一味十分重要的中药。它不仅是攻下、泻下药中不可缺少的药味,它还具备抗菌、破瘀,活血的作用,在大量儿科处方中都含有大黄。由于中西医结合的开展,大黄已引起国内外医界注意。我院儿科根据自己的多年临床经验,把大黄制剂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腺病毒肺炎,大叶肺炎,以及流脑、乙脑后期均收到良好疗效。小儿为稚阳之体,易虚易实,脾、胃功能容易失调,如食积、便秘、口舌生疮,应用含有大黄的制剂也有良效。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多从热化”,患病“以阴伤为多”。故临床上时有忽视温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导致某些疾病的失治和误治。余求学于湖北中医附院期间观吾师本着辨证施治的原则,做到有其证,施其法,用其药,将温法灵活运用于儿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列数案,以兹说明。 败  相似文献   

3.
小儿高热,系儿科常见急证之一,外感高热尤为多见,如不及时治疗,极易产生变证,甚则危及生命。应尽早找出发热病因,并针对小儿发热的,临床特点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热退邪祛,将疾病截除于高热初期阶段。一、掌握临床特点小儿外感高热,主要由感受四时六淫之邪所至。临床须根据儿科临床特点辨证施治,方能药中肯綮,提高疗效。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卫外机能不足,“稚阳体,邪易干”(《医  相似文献   

4.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本为治疗心经有热,或移热于小肠之证。近几年来余以此方加味治疗小儿急性实火型鼻衄十余例,效果满意。治疗方法:生地15克,木通5克,竹叶、甘草梢各3克,黄连、栀子各6克,连翘9克,大黄5克(后下),鲜茅根30克,生藕节、仙  相似文献   

5.
《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大量条文记载了“儿科医圣”钱乙有关小儿脾胃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药。提出了脾胃为“五脏之本”的思想,认为脾胃失调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调治脾胃是治疗诸多儿科疾病的关键。另一方面,因小儿脏腑柔弱,不可痛击,故提出了灵活运用下法,中病即止,参以虚实,随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对儿科临床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儿科用药的特殊性,因小儿为“稚阴稚阳、纯阳之体”“阴常不足、脾常不足”,且“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在遣方用药时我们应着眼于维护阳气、顾护阴津、保护脾胃、药取轻灵、慎寒慎热、灵机活用、安全用药、兼顾口感8个要点。  相似文献   

7.
侯江红  朱珊 《中医研究》2000,13(2):12-13
“下法”乃中医治疗八法之一 ,临床应用颇多。唯儿科用之尚鲜 ,李晏龄教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三十多年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李师巧用“下法”解决了许多儿科中的顽证痼疾 ,如“下法退顽热” ,“下法止顽咳” ,“下法愈口疮” ,“下法止鼻衄” ,“下法镇顽痛”。总结如下 :1 下法退顽热是指以泻下为主的方法治疗小儿顽固性高热。适用于小儿急性扁桃腺炎、腮腺炎、颌下腺炎、上呼吸道感染持续高热伴有大便干结者。通过泻下之法 ,引热下行外泄 ,起到“釜底抽薪”之效。案 1 张某 ,男 ,3岁 6个月。持续发热 2天 ,T :38 5~ 39.7℃ ,…  相似文献   

8.
附子泻心汤为张仲景创制之方剂,为五泻心汤之一。《伤寒论》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汪昂所云:“附子泻心用三黄,寒加热药以维阳,痞乃热邪寒药治,恶寒加附始相当。”痞积本为热象,以大黄、黄连、黄芩清其热,附子温阳、维系阳气,治疗热痞兼表阳虚证。徐荣谦教授继承前贤之学术思想,以黄柏加入方中,必要时减去大黄,推广至上中下三焦之证治,取得良好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夏华玲  赵新杰 《中医正骨》2000,12(11):49-50
大黄 ,别名黄良、火参、肤如 (《吴普本草》) ,将军 (《药录》) ,锦纹大黄 (《千金方》) ,川军 (《中药材手册》) ,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或药用大黄 Rheumofficinale Baill的根及根茎。《本经》谓其 :“下瘀血 ,血闭寒热 ,破症瘕积聚 ,留饮宿食 ,荡涤肠胃 ,推陈致新 ,通利水谷 ,调中化食 ,安和五脏”,为治疗热结积滞便秘之要药 ,亦为伤科所常用。《金匮要略》一书中提出以大黄、桃仁为主逐瘀止痛法治疗“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不少以大黄为主药的著名活血祛瘀方…  相似文献   

10.
大黄 ,气味重浊 ,直降下行 ,有斩关夺门之力 ,若用之不慎 ,易伤人的正气 ,尤其在儿科临床上 ,人们都惧用。笔者常以大黄为主治疗小儿急症 ,屡起沉疴 ,现列举案例如下 :1 急惊风大黄主治小儿急惊风。《药性论》云 :“……主小儿寒热时疾 ,烦热 ,蚀脓 ,破留血。”凡是小儿外感风热或感寒化热挟滞所致的急惊风 ,笔者常用大黄 ,配伍连翘、薄荷、山栀、钩藤等品治疗 ,收效甚佳。例一 :王某 ,男 ,5岁。于 2 0 0 1— 9— 10日初诊。其母代叙 :高热不退三天 ,咳嗽、呕吐痰沫 ,昨夜抽搐两次 ,腹胀 ,大便两日未行 ,纳少 ,曾在当地医院予肌注复方氨基…  相似文献   

11.
从肺论治小儿尿频例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尿频是儿科常见病。临床以尿频、尿急为特征,属于中医“热淋”范畴。认为“小便数者,膀胱与肾具有客热乘之故也”。一般采用清热利湿之法,但临证屡见尿频小儿不具备下焦湿热表现.用常法治疗效果不佳。笔者运用宣肺、通调水道之法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颅囟经》成书于隋唐之间,是我国现存最早之儿科专书.全书共二卷,首论小儿脉法,次列病证,并附有方药.兹就其大黄之运用作一简介,聊供参考。一、治惊痫惊即“惊风”,为儿科常见病症之一.临床上以抽搐或伴神昏为特征.《颅囱经》所述之  相似文献   

13.
《小儿药证直诀》为北宋著名儿科医家钱乙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学著作。《四库全书》称其谓:“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因此,对《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一书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陈禧 《光明中医》2012,27(12):2394-2395
北宋钱乙是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上有杰出贡献的医家,《小儿药证直诀》为钱乙所撰,由钱乙友人之子阎孝中整理编辑为上中下三卷,上卷论脉证治法是关于儿科理论的阐述;中卷载钱乙治疗小儿医案23则,几乎涉及小儿各种病证;下卷载方药,论述儿科方剂特点、配伍及禁忌。《小儿药证直诀》是钱乙治疗小儿疾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温阳法在儿科临床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阳法在儿科临床的运用,历代儿科医家对此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在儿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上,提出不宜使用温阳药物,主张以清为是,否则有违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古训。且热病而用温药,岂非抱薪救火,能不自焚耶!这是主清派的理论依据。温阳药能否使用于儿科病证,问题应该  相似文献   

16.
中药大黄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医临床,大黄自古以来用作“破瘀活血、攻下泻热”的主药,认为有“推陈致新之力,夺关斩将之能”,并与人参、熟地、附子一起被称为“药之四维”。大黄在治疗六腑疾病中是首选的药物。六腑以通为用,而大  相似文献   

17.
高热病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大都是根据《內經》“热者寒之”的治則处理。至于小儿的高热,一般更喜用苦寒。可是在临床实践中观察,有些高热病,即使用大量苦寒或甘寒之剂,高热并不下降,往往还会出现面(白光)、肢冷、神怯、嗜睡等內陷虛脫的恶候。我们从小儿的“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来考虑,打破常规地在某些高热危重儿的治疗中运用“溫阳护阴法”?;竦帽容^理想的疗效。此法既不同于“甘溫除热”,也不同于“引火归原”,值得研究,所以本着“二百”方針的精神,把我們初步的实践体会和不成熟的經驗,提出以下几个問題請同道指正。一、溫阳药能否适用于小儿机体治病必看对象,小儿的体质,确有与成人不同的地方,历代医家,对于小儿体质的阴阳,各有主见;最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是“純阳之体”的学說,另一种是“稚阴稚阳”的学說。如《顱顖经》说:“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純阳。”到了清代名医叶天士又进一步具体化,他說:“襁褓小儿,体属純阳,所患热病最多。”于是“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說法,便广泛的流传着,大有家喻戶晓之势?珔蔷贤ㄊ戏炊粤苏庵终f法,主张小儿属稚阴稚阳,他在《俗传儿科为純阳辨》中說:“古称小儿純阳,此丹灶家言,謂其未曾破身耳,非盛  相似文献   

18.
(一)泻下平喘、宣肺化痰法治疗小儿暴喘(喘型支气管肺炎) 小儿暴喘又称马脾风。《医宗金鉴》儿科心法说:“暴喘传名马脾风,胸高胀满胁作坑,鼻窍煽动神闷乱,五虎一捻服最灵。”又说:“本病为喘证中的极重证候,救治不及时,预后往往不良。”《温病条辨》中说:“……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小儿喘证常见于支气管肺炎,病毒性肺炎等。笔者对小儿喘证痰热壅肺或腑有热结者常采用以泻下平喘法为主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浴体法起源于《内经》,是外治法的一种。《小儿药证直诀》亦有用此法治疗小儿病的记载。而后世吴师机则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笔者据此在临床运用本法治疗儿科疾患,收到一定效果。兹举例介绍如下:例一:高热案高×,男,7个月。1986年8月15日初诊。发热三天,体温在38.5℃—40.1℃之间,  相似文献   

20.
《中医儿科学讲义》在治疗概要中指出:“治疗小儿疾病,一般以内服药为主。但小儿病变迅速,沥药须要临时煎制,往往缓不济急,故外治诸法,亦极为重要,它不仅能补汤药之不逮,且用之得当疗效显著,为儿科治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和学习外地经验,简要介绍几种常见儿科疾病的外治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