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冠状动脉再灌注致心律失常的类型、原因、机理、死亡率。方法 :对 5 8例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出现心律失常的占 83 % ,类型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 ,死亡率为 2 0 .8% ,死亡原因多为室速伴室颤或室性自搏心律、Ⅲ° -AVB。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损伤与心肌M细胞的损伤是造成溶栓后异位激动形成的重要机制 ,进一步探讨再灌注心律失常形成机理 ,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是减少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AMI)和脑梗塞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两种常见病。我们从1985年以来共收治9例AMI并发脑梗塞病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46~78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65岁。因持续性剑突下疼痛伴心前区憋闷、气短2l小时于2003年6月15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前晚19:00谈话时突然出现剑突下疼痛,伴大汗、胸闷、恶心、呕吐、腹泻而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7℃,脉搏98次/分,血压125/75mmHg。神志清楚,急性痛苦面容。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晰,双肺底未闻及细罗  相似文献   

5.
QT离散度(QTd)是反映心室复权状况,判衡心肌电活动是否稳定的一项指标,木文对11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性摔死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讨QTd对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愈后价值.QT离散度是指同一心电图中最大QT间或与最小QT间期之差[‘].即QTopTmax-QTmin.l资料与方法本文收录了112例曾在我院近年接受治疗的AMI患者在梗塞后4助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中男对例,女39例,年龄2ds87岁,平均58.62岁.112例患者中死亡11例,其中9例摔死.所有患者发病时均无电解质紊乱,也未…  相似文献   

6.
心肌梗塞的急性期发生心律失常极为常见,自应用监护治疗以来,通过严密观察发现其发生率几乎是100%。它们多发生于起病后1~2周内,尤其是最初24小时内,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后,心肌缺血缺氧和细胞内外电解质失调,造成电解质紊乱,起搏传导系统的血供不足或中断,造成起搏传导功能障碍;另外,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儿茶酚胺分泌增多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84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资料。结果表明,老年急性心肌埂塞女性患者相对增多;临床症状不典型、短,异位痛等非特异性症状较为常见;并发症多,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并发症并存的机率高,病死率高是其又一特点。死因中仍以心律失常为首位,泵衰竭为第二位。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律失常急救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从而导致心肌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急性心梗合并症较多,尤其是心律失常,如稍加疏导,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现将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资料提示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46例AMI后QTcd与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关系,提示Lown分级≥Ⅲ级、室颤、室扑、猝死者的QTcd显著长于lown分级≤Ⅱ级者(P<0.01),其中猝死者QTcd>100ms,AMI后kilip≥Ⅲ级者的QTcd与Kilip≤Ⅱ级比较,P<0.02,分析表明:QTcd是AMI后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识别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促发因素、临床特点 ,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提高早期诊断率 ,降低病死率。方法 分析总结 2 9例老年危重症 (脑血管意外、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及大手术后 )患者合并AMI的临床资料。结果 进食不足、脱水治疗、心力衰竭、感染、缺氧、应急反应等往往是并发AMI的促发因素 ;确诊AMI的时间是在入院后 2~ 10天 ,病程中均无明显胸痛 ,临床表现不典型 ,早期易漏诊 ,病死率高。结论 老年危重症患者较易并发AMI,且预后差 ,应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我院近13年,共收治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3200例,并发急性心肌梗塞15例。其中:急性脑梗塞并急性心肌梗塞13例,急性脑出血并急性心肌梗塞2例。急性心肌梗塞部位前壁8例(53.3%),前间壁6例(40.0%),下壁1例(7.1%),现对发病机理及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由于冠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心肌细胞坏死,常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病死率高。临床治愈率的高低与临床仔细观察病情和抢救治疗及时与否及精心护理有着密切关系。护士密切观察梗塞后的病情变化和梗塞前的先兆,积极开展床边监护,对大大提高AMI的存活治愈有着重要作用。笔者现将AMI的病情观察及有关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常见症状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可为防治AMI提供参考。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为1986年至1991年内我院收住院的162例AMI患者,AMI诊断按WHO公布的标准,根据症状、心电图及酶学改变综合判定。梗塞部位和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血管病(ACVD)常并发急性心肌梗塞(AMI)。现将我院 1995年以来收治 9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9例ACVD并发AMI中,男5例,女4例,年龄56-88岁,平均67岁。9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高血压病史。头颅CT扫描示脑出血4例,出血部位分别位于左丘脑、右大脑颞叶、右基底节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梗塞4例,梗塞部位分别位于左颞顶叶、左额顶叶、右基底节及多发性。心肌梗塞部位:前壁心梗3例,高侧壁与前间壁各1例,心内膜下心梗2例,下壁心梗2例。诊断依据:①ACVD发病在前,AMI发病在…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EHF)可累及全身器官,导致全身器官的损害和功能障碍,心律失常为其常见并发症之一[1]。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共收治的570例EHF,经心电图检查发现并发心律失常278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典型临床特点,结合血清免疫学检查,确诊为EHF570例,病程中并发心律失常278例,占48.8%,其中男153例,女125例,年龄15~66岁。心律失常经心电图证实(自述既往无心律失常病史)。窦性心动过缓90例,占32.4%,窦性心动过速60例,占21.6%,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8例,占10.8%,室性过早搏动30例,占17.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7例,…  相似文献   

19.
对9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19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下(后)壁AMI合并AVB远高于前壁(P<001),合并AVB对AMI的病情在休克发生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有较大影响。本文AMI合并的AVB有842%在两周内可完全消失,因此下后壁AMI应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具有负性传导作用的药物,AMI合并AVB积极治疗3周后不消失,提示传导系统受损严重,可考虑永久起搏器的安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促发因素、临床特点,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提高早期诊断率,降低病死率。方法 分析总结29例老年危重症(脑血管意外、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及大手术后)患者合并AMI的临床资料。结果 进食不足、脱水治疗、心力衰竭、感染、缺氧、应急反应等往往是发AMI的促发因素;确诊AMI的时间是在入院后2-10天,病程中均无明显胸痛,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易漏诊,病死率高。结论 老年危重症患者较易并发AMI,且预后差,应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