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胺碘酮和毛花苷丙对阵发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心室率的影响。方法:房颤发作在48h以内的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毛花苷丙组和维生素C组,分别静脉推注胺碘酮、毛花苷丙及维生素C,观察房颤转复及心室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毛花苷丙组、胺碘酮组和维生素C组心室率下降分别为40.6%、24.1%和7.8%;转复为窦性心律毛花苷丙组、胺碘酮组和维生素C分别为39.4%、59.4%和35.5%。结论:毛花苷丙对阵发性房颤减慢心室率作用优于胺碘酮,但转复为窦性心律低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2.
静脉注射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树森 《广西医学》2006,28(11):1722-1723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的转律疗效。方法38例非瓣膜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20例和普罗帕酮18例,分别先静注负荷量后,继以静脉滴注维持6h,观察房颤转复率、心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6h内胺碘酮组转复率为80%,普罗帕酮组转复率为78%,平均复律时间分别为(3·5±2·4)h和(3·0±2·5)h,两组总复律率及平均复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减慢心室率作用较普罗帕酮明显(P<0·05)。在治疗期间胺碘酮组无明显副作用,普罗帕酮组3例复律后出现窦缓,2例在第2次追加负荷量时出现低血压反应,停止用药后血压恢复正常。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硐都具有较高的转律率,减慢心室率胺碘酮优于普罗帕酮。两药对阵发性房颤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6例快速房颤患者首先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以1mg/min静脉维持6h、改为0.5mg/min静脉泵入24-48h,同时日服普罗帕酮150mg3次/日,并在用药当天口服胺碘酮600mg/日,三天后改为200mg/日维持。结果24h内房颤转复15例、转复率32.6%,48h房颤转复35例、转复率76.8%,72h转复38例、转复率82.6%,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呈减慢趋势,结论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快速房颤明显减慢心室率转复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胺碘酮静脉用药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PAF)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发作时间在48h内的102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52例和毛花苷C治疗组50例。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mg静脉注射后,以0.5~1.0mg/min滴速静脉滴注,根据心室率调节胺碘酮剂量。毛花苷C组:给予毛花苷C0.4~0.8mg分次缓慢静脉注射。观察两组用药后12h复律情况及心室率变化。结果胺碘酮组与毛花苷C组的复律有效率分别为78.8%和3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转复者心室率在胺碘酮组由(138±15)次/min降至(73±12)次/min(P〈0.01),毛花苷C组由(136±14)次/min降至(92±12)次/min(P〈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用胺碘酮治疗PAF安全有效。其转复率显著高于毛花苷C。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维拉帕米,普罗帕酮、三磷酸腺苷、毛花甙丙疗效以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诊用药选择。方法 52例急诊病人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使用维拉帕米,普拉帕酮、三磷酸腺苷、毛花甙丙为一次性治疗量静脉注射,记录各病例转复窦性心律的时问,不良反应。结果 维拉帕米、普罗帕酮、三磷酸腺苷、毛花苷丙的转复时间分别为6、3、10.4、5.2、12.6分钟,一次转复成功率分别为85%、80%、85、7%、6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6.6%、57%和0。结论 维拉帕米转复率高、转复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可作为首选药物。普罗帕酮转复率高,不良反应少。用药效果也较好。毛花甙丙无明显不良反应,可用于高龄、心衰病人。三磷酸腺苷由于不良反应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胺碘酮静脉滴注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PAF)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发作时间在48 h内的心房颤动患112例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胺碘酮组61例和毛花苷C组51例。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mg静脉注射后,以0.5~1.0mg/min滴速静脉滴注,根据心室率调节胺碘酮剂量。毛花苷C组:给予毛花苷C0.4~0.8 mg分次缓慢静脉注射。观察两组用药后12 h复律情况及心室率变化。结果胺碘酮组与毛花苷C组的复律有效率分别为78.6%和37.2%,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转复者心室率在胺碘酮组由(138±17)次/min降至(72±11)次/min(P0.01),毛花苷C组由(135±13)次/min降至(93±11)次/min(P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用胺碘酮治疗PAF安全有效,其转复率显著高于毛花苷C。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胺碘酮和西地兰在阵发性快速房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房颤发作1h-48h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给予胺碘酮静脉用药,对照组给予西地兰静脉注射,观察2组患者用药3h内快速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和心室率控制疗效。结果治疗组用药后显效率(73%)及总有效率(96%)均较对照组(37.5%和70.8%)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胺碘酮静脉应用治疗阵发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和控制心室率疗效优于西地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逆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临床诊治特点。方法:收集逆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24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选用5%葡萄糖20ml加普罗帕酮70mg缓慢静脉推注,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即停止注射。若无效可于20min后再给与普罗帕酮35mg缓慢静脉推注,可反复应用,总量不超过210mg。应用普罗帕酮若无效,可换用5%葡萄糖20ml加胺碘酮150mg缓慢静脉推注,共推注约10min。5例出现持续性低血压或伴晕厥的患者以及经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采用同步直流电复律。结果:2例经物理方法治疗后有效,13例使用普罗帕酮1次,2例使用普罗帕酮2次,1例使用普罗帕酮2次和胺碘酮1次,6例行同步直流电复律后恢复为窦性心律。结论:普罗帕酮对逆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是很有效的。治疗中,一旦出现血液动力学障碍或药物治疗无效时,应采取同步直流电复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体外直流电复律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妊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将3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住院妊娠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给予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对照组18例,先用普罗帕酮药物进行复律,复律不成功或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者,再次给予电复律,比较两组的转复成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转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性。结论体外直流电复律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妊娠患者,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比较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AF)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本院2007年6月~2011年5月收治的AMI并发AF患者93例,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47例和胺碘酮组46例,普罗帕酮组患者给予普罗帕酮,胺碘酮组患者给予胺碘酮,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24h内心房颤动转复效果、转复30d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患者24h内心房颤动转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胺碘酮组转复时间短于普罗帕酮组(P<0.05),转复后30d内窦性心律维持率胺碘酮组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胺碘酮组明显低于普罗帕酮组(P<0.05).结论 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AMI并发AF均有良好效果和较高安全性,胺碘酮效果优于普罗帕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Zhang HC  Guo JH  Fang Q  Zheng YA  Sun YM  Zhu WQ  Wan Z  Guo JX  Ge JB  Han SM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2):798-801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持续时间<90d的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2003年9月至2004年7月,5个研究中心共入选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212例,随机进入普罗帕酮组和伊布利特组。伊布利特组107例,其中房颤75例,房扑32例;普罗帕酮组105例,其中房颤76例,房扑29例。两组分别在持续心电、血压监测下于10min内静脉推注伊布利特1mg或普罗帕酮70mg,如给药结束10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重复前述治疗1次。观察开始给药后1·5h内房颤/房扑的转复率及4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伊布利特组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78·1%vs.48·3%,P<0·05);而房颤的转复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7%vs.39·5%,P>0·05)。两组房颤和房扑总转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伊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分别为61·7%和41·9%,P<0·05)。(2)两组平均转复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房颤/房扑持续48h之内者,两组间转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房颤/房扑持续3d以上者两组间转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伊布利特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5例,4·7%)、连发室性过早搏动(4例,3·7%)和一度房室阻滞(1例,0·9%)。普罗帕酮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交界性心律与低血压(2例,1·9%)、恶心与呕吐(2例,1·9%)。普罗帕酮组发生1例与试验药物无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与普罗帕酮比较,伊布利特对房扑的转复有明显的优势。房颤/房扑持续3d以上者(<90d)应用伊布利特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两药的不良反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筛选18~75岁,持续时间≤90 d(1 h~90 d),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99例,随机分为依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各49和50例。依布利特组首剂1 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普罗帕酮组首剂70 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70 mg。 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房扑的心室率。转复率:依布利特组69.39%(34/49),普罗帕酮组44.00%(2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时间:依布利特组显著短于普罗帕酮组(16.79±12.31)min对(36.92±11.38)min,P<0.01。不良反应:依布利特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非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发生率6.12%(3/49),普罗帕酮组多为一过性低血压及长间歇,一例出现急性左心衰。 结论:依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普罗帕酮,转复时间短于普罗帕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12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成盐酸胺碘酮治疗组(78例)和盐酸普罗帕酮对照组(47例),实验组以150mg盐酸胺碘酮10min内静推,30min未转复,再以150mg10min内静推,如未转复再以1mg/min静滴6h,后改为0.5mg/min静滴至48h,继而改为口服,0.2mg/次,3次/d;对照组以150mg盐酸普罗帕酮10min内静推,如20min未转复,再以35mg或70mg于10min内静推,次日起改为口服盐酸普罗帕酮片,200mg/次,3次/d.观察1周内房颤转复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转复率92.5%(62/67),对照组转复率79.3%(46/58),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胺碘酮可有效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进行复律,疗效优于盐酸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急诊科应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对伴或不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17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使用双相波除颤仪进行了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16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均一次电复律获得成功,1例乌头碱中毒引起的室速患者经过2次电复律成功。除1例高龄心房扑动患者在复律前应用安定诱导麻醉时出现短暂呼吸抑制外,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电复律所致的损伤或栓塞事件。结论在急诊科应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60例分两组,治疗组予以胺碘酮治疗(胺碘酮组),对照组予以普罗帕酮治疗(普罗帕酮组),观察24h内心房颤动转复率、转复后30d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副作用。结果胺碘酮组转复率86.7%,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76.7%,普罗帕酮组转复率80.0%,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40%。结论胺碘酮治疗AMI并发AF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刘蓉 《中外医疗》2011,30(17):13-14,16
目的 对比观察普罗帕酮、胺碘酮、倍他乐克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提出护理措施.方法 将11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胺碘酮组、倍他乐克组.对比3组患者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普罗帕酮组转复率较胺碘酮组高(P<0.05);普罗帕酮组与倍他乐克组转复时间少于胺碘酮组...  相似文献   

17.
THEincidenceofparoxysmalatrialfibrillationinoldpeopleisveryhigh,andhaspositivecorrela tionwiththeage.Oldpeoplewithatrialfibrilla tionalmosthaveorganicheartdiseases.Thesuddenepi sodeofatrialfibrillationcouldworsentheheartfunction andincreasetheriskofcerebr…  相似文献   

18.
纪焕文 《中外医疗》2012,31(18):16+18-16,18
目的观察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38例房颤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按1: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静脉注射伊布利特治疗,观察组给予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后90min内的房颤的转复率及24h内的不良反应。结果给药后90min内,观察组和对照组转复率分别为57.89%(11/19)和31.58%(6/19),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11.65+5.23)min和(26.21±13.89)min,两组转复率和转复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24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1/1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2%(5/19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起效迅速、疗效昂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胺碘酮在体外直流同步电复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颤中的作用.方法 165例瓣膜置换术后的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5例)和对照组(80例).电复律前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和安慰剂.试验组除常规药物外,加用胺碘酮.两组比较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的成功率及复律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试验终点为电复律后第12个月.结果 体外同步电复律后两组比较,试验组转复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70%),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复律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试验组(74.11%)大于对照组(51.2%),有显著差异.结论 胺碘酮能提高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颤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的成功率及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