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是指一个椎体与相邻的下一个椎体相对向前沿移的脊椎退行性病变。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目的在于受压神经组织的减压、滑脱椎体的复位、滑税椎体与相邻椎体的融合。有效的减压后脊椎融合可防止术后脊柱的进一步滑移和消除腰痛。作者自1998年7月~1999年12月应用多孔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和手术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方法:总结2003~2005年间收治的腰椎滑脱患者25例,采用后路充分减压,植骨,采用椎弓根内固定。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术中行X线检查发现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术后随访术前症状完全消失,椎体融合良好,复位无变化。4例患者出现了内固定刺激症状,经对症治疗后缓解,复查X线无内固定松动发生。结论:应用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维护了脊柱的稳定性,在治疗中不强求滑脱的完全复位,要重视充分的减压和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3.
RF Ⅱ内固定加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RFⅡ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48例腰椎滑脱症经彻底减压、RFⅡ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项目包括:复位程度、椎间融合情况、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48例腰椎中、重度滑脱症患者经治疗后优良率达87.5%。结论:对于中、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彻底减压、RFⅡ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能达到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峡部裂性滑脱合并下位椎峡部裂患者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腰椎峡部裂性滑脱合并下位椎峡部裂的15例患者,行脊柱后路滑脱椎体复位、椎板切开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15例滑脱椎体获得良好复位,术后13例患者得到6~25个月随访,全部患者腰背疼痛及神经根性症状改善,无神经功能障碍存在。结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合并下位椎峡部裂病例少见,临床上易遗漏下位峡部裂的诊断及治疗,手术治疗需同时固定融合下位峡部断裂的椎体,防止术后再次滑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椎板减压,RF内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行后路椎板减压,RF复位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术治疗。结果随诊6~18个月,平均12.1个月。23例中优10例,良13例,优良率100%。术后6~12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1例残留Ⅰ°滑脱;1例植骨区仍有透亮影。结论 RF复位内固定,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脊柱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6.
背景:对于一些腰椎滑脱患者必需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椎管减压、椎体复位、椎体间融合及内固定等。目的:探讨RF内固定系统与椎间融合器(Cage)联合应用对腰椎滑脱患者复位及改善腰椎功能恢复的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前后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骨科中心。45例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42~65岁,平均45.2岁。干预:所有45例患者均接受了后路RF内固定系统固定和Cage椎间植入手术治疗。术后应用ODI(Oswestrydisabilityindex)方法评价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缓解率;应用X射线及CT观察滑脱复位和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临床症状缓解率88.8%;术后6个临床症状缓解率为95.5%。术后6个月椎间融合率为92.2%;术后12~24个月融合率为95.5%。椎间融合器塌陷进入椎体1例;有椎间假关节形成1例。结论:应用RF内固定系统与Cage联合治疗能使腰椎滑脱复位、恢复腰椎的正常解剖结构、固定椎体,提高椎体间融合率、保持椎体间高度、恢复神经根管的容积,从而减轻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滑脱撑开复位固定系统(divided reducible fixed system,DRFS)复位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腰椎滑脱患者行DRFS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利用减压时切下的棘突、椎板骨碎块,通过后路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结果:随访12~30个月,平均20个月,2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缓解,3例大部分缓解。21例完全复位,2例部分复位。术后4~6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23例患者均获得椎体间骨性融合。结论:DRFS复位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28例腰椎滑脱患者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利用减压时切下的棘突、椎板骨碎块,通过后路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结果:随访12个月~30个月,平均20个月,28例患者的腰腿痛等临床症状缓解,26例患者完全复位,2例部分复位,术后4个月~6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28例患者均获得椎体间骨性融合。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背景:腰椎滑脱直接导致滑脱椎体与下位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减少,滑脱椎体间接触面积是决定椎间应力和腰椎退变的重要因素。腰椎椎体截面是不规则的肾形,没有成熟的数学公式可以直接计算出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目的:观察腰椎滑脱时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 25 套 L4椎体下表面和 L5椎体上表面的图像,在二维平面上均分为 14 步模拟腰椎滑脱过程,Image-ProPlus 软件计算每一滑脱点(n)椎体间重叠面积 Sn,取平均值后再换算成百分面积,Sn%=Sn/S×100%,观察 0~100%滑移时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根据此规律提出新的腰椎滑脱临床分期,并应用其指导治疗 56 例腰椎滑脱患者。结果与结论:腰椎滑脱过程中,Sn%的变化是一个双曲线:滑脱率 0~23%阶段,Sn%降低较缓慢;23%~44%阶段,Sn%的变化明显加快;44%~100%阶段,Sn%的变化再次变缓,拐点分别出现在一维滑脱率的(23±2)%和(44±2)%处。48例腰椎滑脱患者获得随访,临床疗效按 Staufee 标准优良率达 90%左右。提示腰椎滑脱时椎体间接触面积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有助于腰椎稳定性评估并指导腰椎滑脱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脊柱-骨盆参数的异常与腰椎椎体滑脱症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目的:探讨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内固定治疗后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行腰椎椎体滑脱症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60例,测量分析所有患者内固定前后X射线平片的腰椎前凸、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矢状面平衡、椎体滑脱度、椎体滑脱角和椎间盘高度。将上述参数植入前后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并对相关参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植入前后滑脱度、滑脱角、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及矢状面平衡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椎间盘高度的恢复与腰椎前凸、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滑脱度及滑脱角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腰椎前凸的变化与滑脱角、滑脱度、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的变化存在线性相关。说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能够显著地改善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的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及矢状面平衡;运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必须考虑不同骨盆投射角下的骨盆代偿模式,个体化地重建椎间盘高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隔合器(Cage)融合后椎弓根复位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的护理及效果。方法:对27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全椎板减压,Cage加节段性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认真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及相应的出院指导等。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所有患者都获得了椎体间完全融合,术后原发腰腿痛症状缓解或消失。1例长期足趾背伸力减弱,1例并发脑脊液漏。结论: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假性滑脱的病因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0例腰椎假性滑脱患者的滑脱部位及腰椎退变的X线及CT表现。结果本组60例中均有不同程度腰椎退变征象,单椎体滑脱59例,多椎体滑脱1例,单椎体滑脱中以L4向前滑脱者居多。结论腰椎退变是导致腰椎假性滑脱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3.
背景腰椎滑脱症患者多有下腰痛和下肢行走障碍的症状表现,目前手术治疗以应用内固定器较多.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对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下腰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症状的干预效果.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前后对照疗效分析.单位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对象2001-09/12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共16例,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58.5岁(42~72岁).有下腰痛症状者16例,有下肢跛行症状者15例;术前Ⅰ度滑脱10例,Ⅱ度滑脱6例.方法对16例患者均采用脊柱后路椎管减压及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复位滑脱椎体、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手术.对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2周,1,3,6,12,18,24个月进行门诊随访,采用Yuan的评价标准评估下腰疼痛症状及下肢活动情况.术中及术后末次随访均以X射线片评估椎体滑脱复位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术后下腰及下肢功能活动情况.②滑脱椎体复位情况.结果1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1.2个月(18~24个月).①下腰疼痛症状消失15例,无变化为1例.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步态正常15例.②术中及末次随访时X射线结果显示滑脱椎体均完全复位,滑脱复位率为100%(16/16).结论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用于腰椎滑脱患者可获得满意的腰椎复位效果,改善患者腰背痛及下肢跛行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RFⅡ)内固定加后路植骨治疗峡部裂腰椎滑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6例峡部裂腰椎滑脱行RFⅡ复位内固定后行椎管、神经根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其中7例加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本组患者随访11月至3年,平均17个月,根据macnab疗效评价,优良率88.4%。结论RFⅡ内固定、后路减压、行椎体间植骨或加横突间植骨治疗峡部裂腰椎滑脱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伴椎体滑脱与马尾综合征的腰椎小关节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伴椎体滑脱与马尾综合征的腰椎小关节滑膜囊肿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腰痛5个月,右下肢抽痛3 d入院。专科查体:腰椎台阶样改变,活动受限,第4~5腰椎棘突间及旁周软组织、右侧髂后压痛明显。经X线、腰椎MRI等检查确诊为腰椎占位性病变、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症、马尾综合征。予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行腰椎占位性病变切除术、第4腰椎向前滑脱椎板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钉棒固定术,术后病理报告示:椎管内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伴出血及黏液变性,可见少量骨及软骨组织。确诊为伴椎体滑脱与马尾综合征的腰椎小关节滑膜囊肿。术后2周、3个月、6个月、1年复查,腰痛和右下肢放射痛消失,行走无不适。结论伴椎体滑脱与马尾综合征的腰椎小关节滑膜囊肿发病率低,误诊率高,及时行病理检查可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探讨腰椎滑脱复位过程中椎体间适合撑开高度。方法 对15例腰椎峡裂,滑脱采用腰椎滑脱复位器行减压、撑开复位、内固定及植骨治疗患行1a以上的随访,予术后即时、3、6、12mo分别摄腰椎侧位片,测量椎体间高度且与术前对比,观察椎体间隙撑开高度的变化。结果 将15例据摄片所示分成断钉未断钉两组,发现两组术后即时椎体间撑开高度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的断裂,复位的丢失主要发生在手术3mo后。结论 术后椎间隙的撑开高度在术后即时增加以不超过3.3mm为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多节段腰椎峡部裂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椎板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成人多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9例。【结果】9例均获得一定程度的复位。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随访30个月,术后1年X线复查显示融合率100%,根据JOA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手术疗效,所有患者均对术后疗效满意。【结论】腰椎峡部崩裂所引起的多节段腰椎滑脱常需手术治疗,手术主要目的是有效融合及坚强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神经减压、适当复位,手术治疗疗效显著、可靠。  相似文献   

18.
背景: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椎体侧方滑脱与腰椎侧凸曲线变化及与疼痛之间的关系,很少有关于椎体侧方滑脱解剖学变化的详细报道.目的:观察退行性腰椎侧凸所致椎体侧方滑脱的解剖学改变.方法:选择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退行性腰椎侧凸伴椎体侧方滑脱患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54~72岁,平均65岁;所有患者均行腰椎CT检查.通过腰椎冠状面重建CT图像测量椎体侧方滑脱距离,采用Aaro法在轴位CT图像上测量椎体旋转角度.结果与结论:椎体侧方滑脱在远端终椎非常多见,滑脱部位上端椎体向主弧曲线的凸面旋转,而下端椎体则向主弧曲线的凹面旋转.Cobb角平均值为25°,椎体侧方滑脱距离及旋转角度平均值分别为6.5 mm、6.7°,椎体侧方滑脱距离(X)与椎体旋转角度(Y)问有显著的相关性(r8=0.63;P<0.01).  相似文献   

19.
陈龙德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7):1232-1233
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已越来越成熟,从单纯腰椎管减压原位后外侧植骨融合到现在的椎弓根系列器械复位内固定加椎间多种植骨方法融合术,但其植骨融合方法各有利弊。本院自2000年2月至2006年9月,采用后路手术减压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自体椎体间颗粒状植骨辅以后外侧植骨手术治疗腰椎滑脱20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背景:统计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L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116例患者,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随访资料完整患者4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8例,L4腰椎滑脱12例,随访12~24个月,分析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变化.结果与结论: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 < 0.05).腰椎管狭窄与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因手术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P > 0.05).治疗前后MacNab评分优和良中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