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之释虚实者,大都囿于“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种含义。其实《内经》中所论虚实的意义甚多。兹略述如次。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出自《素问·通评虚实论》。张志聪注解曰:“邪气者,风寒暑湿之邪;精气者,营卫之气也。盖邪气有微盛,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夺,失也,或为邪所夺也。”象这样用邪盛正衰来分虚实,乃虚实的基本概念,在临床上运用得最广。二、以正气本身来分虚实《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说:“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于腑。”《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  相似文献   

2.
略论脑瘤治疗当以健脾补肾为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松林 《国医论坛》1997,12(4):18-19
脑瘤,属祖国医学“真头痛”、“头痛”、“眩晕”、“中风”等范畴,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治法为多,但若能巧妙运用健脾补肾法,自能收到“正盛邪必衰”之效.区农邪必扶正论在脑瘤的治疗中,时时刻刻注意保护正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大积大男,衰其大半而止,过则死.”《医宗必读·积聚》:“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张氏医通》亦云:“善治者,当先补虚,使血气壮积自消也。”…  相似文献   

3.
杜克约 《四川中医》1995,13(9):11-11
正气乃人身之真气,泛指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功能,《内经》把疾病的产生归为本身内有条件和致病因素两个方面、概括为“邪”和“正”,疾病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两个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人体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正气强盛,“阴平阳秘”,卫外固密则疾病就无从发生.反之,正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则乘虚而入,使阴阳失调,则疾病由此而生.故《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素问·评热病论》也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正气虚是形成一切疾病的内因和先决条件,外邪是构成疾病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 一、虚实的概念是什么?何谓虚实辨证? 虚,即空虚,不充实、不足的意思。此指人体正气的不足。实,即充实、盛满、有余的意思。此指致病的邪气过盛。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所说:“虚实者,有余不足也。”《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实辨证,是概括和辨别正气的强弱和邪气的盛衰的两个纲领。在临床诊断中辨别证候的虚实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决定指导施治采取补泻的依据。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就是这个意思。二、何谓虚证?何谓实证?虚证和实证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是什么? “精气夺则虚”,虚证是正气不足的见证,一般是机体抵抗力下降,生理机能衰退或衰竭而出现的病理状态。形成虚证的主要原因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两个方面,但重在后天失养,如饮食失调,后天之本不固;七情劳倦,内伤脏腑气血;房室过  相似文献   

5.
健脾理气法治疗肿瘤具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医宗必读》论述肿瘤说:“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外证医案》更明确指出:“正气虚则成岩(癌).”脾胃论者重视脾胃作用,认为“元气之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因此,从脾胃入手,调整患者全身状况,调动其内在抗病能力,既是健脾  相似文献   

6.
武丕文 《光明中医》2007,22(3):61-62
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治疗疾病离不开虚实,虚实是指正气和邪气两方面来说的.从人体说是指正气的强弱,从病情说是指邪气的盛衰.但在一般临症上,虚多指正气,实多指邪气,故<内经>上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相似文献   

7.
六味地黄汤防治肿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祖国医学认为,肿瘤是由正气先虚,留滞客邪,气滞血瘀,邪毒积聚成块所形成。《素问》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医宗必读·积聚篇》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恶性肿瘤形成以后,肿瘤能否在体内发展、扩散,决定于邪正相搏,孰胜孰负。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肿瘤患者后期常呈阴、阳、气、血偏虚的见证,故祖国医学对体内肿块的处理,除了攻、削、散、除诸法以外,还重视用补法治疗。金元以来,即有“养正积除”之说。近年来,一些单位在临床实践中证实,扶正法治疗肿瘤确有一定效果。说明扶正祛邪治则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中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途径。六味地黄汤(丸),系宋代钱乙制订的滋肝补肾方剂。全方六味,三补三泻,开阖兼顾,寒燥不偏。虽功专肾肝,而六经备治。宜于肾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的诸证,是滋阴特别是滋肾阴的通用方,向为历代医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主中州而灌溉四旁 ,脾的功能健旺 ,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中医“脾”的概念除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内分泌、神经、血液等系统的功能外 ,其“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论点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1 邪气、正气与脾胃之气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互相斗争的过程 ,而斗争的结果取决于人体正气。早在《内经》中就载有“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也就是说正气旺盛则身体强壮 ,正气虚衰则邪气易侵犯机体而致病。这里所指的正气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  相似文献   

9.
虚实是中医辨证的纲领,论治的依据。对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就是根据癌肿不同阶段的正邪变化,作出相应的治疗。所以能否正确认识癌症的邪正关系,也就决定了正确治法的能否确立,从而最终影响治疗的效果。1瘤邪所凑.正气未必先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是中医发病学理论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大多数医家将此语解释为:凡是遭受邪气侵犯,人体必定首先正气亏虚。也就是说,是正气亏虚招致邪气的侵袭。正气亏虚是因,邪气侵袭是果。在解释恶性肿瘤的发病缘由时亦借用此语。所以认定恶性肿瘤的发生同样是由于正气先虚…  相似文献   

10.
<正> 虚实与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邪正盛衰的八纲辨证组成部分。是通过归纳和概括疾病的基本特点,分清疾病的虚、实、寒、热证候。为治疗提供有力依据。一辨虚实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太盛。《素问·通评虚实论》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概而言之,虚证是反映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的证候;实证是指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的证候。虚证常见于慢性病或疾病的后期,病程  相似文献   

11.
《灵枢·海论》说:“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这一句,历代医家注释多含糊其词,使后人费解,笔者结合临床,述一隅之见。“有余”、“不足”的含义,根据《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马莳注:“有余者,邪气有余而实也;不足者,正气不足而虚也。”“血海有余”,多指邪入血  相似文献   

12.
虚实是概括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盛衰变化的两个纲领。《素问·虚实通评论》指出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虚指正气不足 ,脏腑经络机能减退 ;实指邪气亢盛 ,脏腑经络机能亢进或障碍。人体正气不足 ,脏腑经络机能减退所表现出的证候 ,谓之虚证 ;邪气亢盛 ,脏腑经络机能亢进或障碍所表现出的证候 ,谓之实证。  关于虚实的临床表现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素问·玉机真脏论》说 :“脉盛 ,皮热 ,腹胀 ,前后不通 ,闷瞀 ,此为五实。脉细 ,皮寒 ,气少 ,泄利前后 ,饮食不入 ,此谓五虚。”华元化《虚实大要论》曰 :“肠鸣气走 ,足冷手寒 ,食不入…  相似文献   

13.
虚证病人免疫功能测定及其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祖国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论述,即虚证是正气不足所致,免疫功能是机体防御和战胜外邪的重要手段,通常认为属中医正气范畴。故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虚证与免疫的有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中医经典中的治未病与未病先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形成固然与外在邪气侵袭人体有关,而人体正气不足更是疾病的发生的关键。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相似文献   

15.
对《内经》虚实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提出虚实的概念及临床意义。其中“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是本篇的主要论点。自《内经》之后,对虚实的论述颇有说法,笔者认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为中医之精髓,论治之大法。  “邪气盛则实”是指因邪气盛而导致的一类证候,此时邪虽盛而正气犹能抵抗,是以邪气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因此,实证往往表示正邪相争处于激烈的阶段。丹波元简谓:“邪气之客于人身……已入而精气旺,与邪俱盛则为实,如伤寒胃家实证是也”。导致实证之病因,或为外邪入侵,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或为脏腑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6.
《秦問》評热病論所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确切意义,是强調了正气在发病中的决定作用,这也是《内經》中内因决定外因的发病学观点的論据,它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同样的涵义,这是指一般情况而言的。在理解这节經文时,还必須特别注意“虚”字的意义,这里的所謂“虛”,完全不同于虛証之“虛”.以及正气衰弱之“虚”,因为虛証以及正气衰弱已属病态表現,若再遭到邪气的刺激而发病,则属繼发性疾病,进而推論之,原有之“虚”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也必定有内因外因两方面的因  相似文献   

17.
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唐宋以前皆归咎于“内虚邪中”。《灵枢》曰:“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金匮要略》曰:“经脉空虚,贼邪不泄……正气引邪,僻不遂。”治以侯氏黑散,补益气血,驱散外邪。名的《千金》大、小续命汤即循此方而演绎之。金元以后。诸医家渐倡内因立论。河间主“心火暴盛”.东垣倡“正气自虚”,丹溪言“湿痰生热”,张景岳论“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缪希雍称“内虚暗风,确系阴阳两虚,而阴虚多,与外来风邪迥别”。治疗上,诸家俱从泻心火、滋肾水、益气化痰、养阴清热人手。  相似文献   

18.
“参以虚实”出自《灵枢·百病始生》篇。对此很多注家多沿袭《太素》所注:“参,合也。虚者,形虚也;实者,邪气盛实也。随者相合,故大病成也。”其实《百病始生》篇“参以虚实”一段原文对发病与否机理阐述的非常清楚,不管邪气之轻重缓急,“风雨寒热”与“疾风暴雨”等外环境变化,但只要正气不虚,邪气就  相似文献   

19.
谷守星  王金荣 《河北中医》2012,34(6):910-910,917
虚与实是体现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对抗消长形势的病理反映,《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主要指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正邪相争,斗争剧烈,反映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症候,谓之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血、水等滞留为患的病症;“虚”指正气虚衰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即机体的气血津液和经络脏腑等生理功能较弱,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机体的正气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映,临床常见一系列虚弱、衰弱和不足的证候,多见于素体虚弱、疾病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症.  相似文献   

20.
<正>任何一种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必然与之抗争,以祛除疾病和维护健康。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也取决于正邪的斗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强盛,邪不能入侵,肿瘤不会发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正气虚弱时,邪气入侵,肿瘤则可趁虚而生[1]。邪正斗争结果是直接影响着肿瘤形成与发展。1正邪与肿瘤发生正气是对人体生命物质基础即气血津精与人体正常机能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外环境的适应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